每天讀點南懷瑾全集最新章節免費閱讀

06 善有善報,未熟不受 作品:《每天讀點南懷瑾全集》 播音:偉歌音頻工作室 南懷瑾語錄:因果報應作為佛法世界觀、人生觀的精華所在,其與宿命論是截然不同的,它更是人生的一個規律。一個人在其漫長的一生中,命運看似變化莫測,但實際上,我們今天所走的每一步,都已為明天埋下了伏筆。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如同我們隨手撒下的一粒種子,在時光的滋潤下,那些種子慢慢生根、發芽、抽枝、開花,最終結出屬於自己的果實。因果報應是佛法教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佛法世界觀、人生觀的精華所在。南懷瑾先生說,《易經》中很早就有了這種思想,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而孟子在與鄒穆公對話時,引用了曾子的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都是因果報應的觀念。南懷瑾先生認為,古今中外,一切事情都逃不開這個因果定律。南懷瑾大師說:「一個家庭能夠常做好事,後代子孫一定好,如果你使壞,喜歡做缺德事,就算現在聰明能幹、富貴榮華,將來後代子孫必然要糟。這是真的哦!我這輩子幾十年來,因果報應的事情看多了,很多都是現世報。錯事幹下去,沒幾年光景便自食惡果,慘兮兮的,只是平常不好意思說明罷了。所以我們小時候受傳統文化家庭教育有句話: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因果,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佛家提倡善有善報,商人與「龜」為善,在危難時,自己的生命得到了挽救;佛家也同樣相信惡有惡報,人若害人,必會反諸己身。佛祖釋迦牟尼開始傳教的時候,遇到了很多難以想像的困難,甚至會受到人身攻擊,一次,他走在街上,遇到一個憤怒的婆羅門。那個婆羅門仇視佛教,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他發現釋迦牟尼後,心中頓生一計。他躡手躡腳地繞到釋迦牟尼身後,趁他不注意,抓起一大把沙土就往他的頭上扔去。就在沙土扔出去的那一瞬間,突然一陣風向婆羅門吹來,撒了他滿頭滿臉,十分狼狽。他想發作,卻無法開口,只能暗自生氣,滿臉通紅。街上的人目睹剛才發生的一切,都盯著他,並嘲笑他。面對這麼多銳利的目光,那個婆羅門羞愧難當,不得不低下頭。這時耳邊響起了釋迦牟尼平靜而洪亮的聲音:「如果想污染清靜的東西,或者想陷害心無邪念的人,罪惡反而會傷了自己。」打個比喻來說:因就是我們所有的思想、言論、行為。這些都會成為因。這個因就如同種子一樣。當種子遇到了適宜的土壤、陽光、養分之後就會生長、開花、結果。土壤、陽光、養分,這些能夠促成種子生長的因素,就是緣。當我們自己所種下的因遇到適合的條件時,就會產生一個結果。佛語有云: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因果即此理也,一念之善救人救己,人生就是如此。人間萬事都遵循著這一因果規律,古往今來,人類都有一個戰天鬥地、欲與天公試比高的理想,向大自然大發淫威,以展示自己作為高等生物的強大,結果森林變禿山,荒漠隨處見,河流遭污染,星星也看不見了,一切都在威脅著人類。現在人類終於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要來拯救地球,可是卻感到異常的艱難。因果循環,真是絲毫不爽。陳毅生前喜歡說一句諺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這絕不是危言聳聽,經歷萬事,細品人生,自會參透。按佛家的說法,做了好事就有可能得到善報。只不過,要有耐心。今天晚上做了好事,明天早上就要求回報,心情就太急迫了。給老闆做事還要一個月才領工資呢,你是做好事,又不是給人打短工。好報肯定有,但「未熟不受」,沒到發薪水的日子,不要急忙寫領條。幹壞事也一樣,惡報肯定有,「未熟不受」。好比一個人,犯了謀殺罪,抓住了當場處決,行嗎?不行,要經過法庭審判,將他罪過一條條列出來,讓他死得心服口服,也讓其他人搞清是為什麼,這樣才能起到懲戒壞人、鼓勵好人的作用。好報惡報都是漸次積累的,做好事不一定每次都有好報,但只要一次好報,就足以抵償以前做過的所有好事。做壞事不一定每次都有惡報,但只要一次惡報,就足以清算以前做過的所有壞事。以「未熟不受」的心態看待社會上的不平等現象,以「福報有時」的心態多做好事,隨時可能收到意外的驚喜。一日一心得人生最美麗的補償之一,就是人們在真誠地幫助別人之後,同時也幫助了自己。當我們向世界種下愛心時,可能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獲得報償。如果每個人都向世界播下善良,那麼,每個人都會從中受益。「福報有時,未熟不受。」等到時機成熟,就能看到累累善果,不但可以自享,還可以大家分享。這不是最圓滿的結果嗎?
推薦閱讀:

詩書合璧 聯墨同芳——章節其人其書
2016資格考試臨床免疫分章節複習(十五)
六字訣養生法 (中醫報章節錄)
章節講義:跨章節練習

TAG:閱讀 | 免費 | 南懷瑾 | 最新 | 章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