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周刊丨樹上的120個夢:小林崇的「樹屋實驗」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植樹節。古書《山海經》里有「夸父追日」的傳說,說夸父臨死前扔掉手中柱杖,化為森林,造福於人類。而在日本,有一位名為小林崇的樹屋設計師,他喜歡研究樹木,幻想能在這個自然空間中尋找一片天地。在他看來,建造樹屋,能消解人與自然的邊界,讓建築與自然達到平衡。

「日本樹屋第一人」小林崇建造了120多座樹屋。在他看來,一間有魅力的樹屋,能讓人產生「想登上去重新看看這個世界」的慾望。

文/丁曉潔

《新周刊》第406期

小林崇從日本來到廣州,對一個現象感到詫異:為什麼向當地人詢問街上的樹木名稱時,他們總表現得無知而又漠不關心?這個56歲的建築師,幾乎每天都在跟植物打交道,過去近20年中,他在世界各地建造了超過120座樹屋。

被稱為「日本樹屋第一人」的小林崇,是最早把「樹屋」概念引進日本的人,他了解全日本超過400多種木材的信息。無論在哪個國家,建造樹屋前總要舉行「敬樹神儀式」——買來本地酒供奉自然神,有時還邀請神職人員祭拜山神和海神。

在小林崇的建築哲學中,樹屋將啟發人類對自然的重新思考。「在樹木上架起一座建築,毋庸置疑對樹木的生長是有影響的,它們也許並不願意被這樣做。但我常常會想:從猿猴進化而來的人類,原本也是生活在樹上,再一步步發展到地上,住進石洞里,進化文明發展到現在,人類住進了高樓大廈。樹屋,其實是一種讓人類回歸本源的做法。」

「建樹屋幾乎是賺不了錢的,它只是一個造夢的過程。」

小林崇的故鄉,在距離東京三個小時車程的溫泉之鄉伊豆。「大學畢業後在電視台工作,東京擁擠的街道讓我感覺到壓力,非常想念故鄉的山和海。」這是小林崇對自然產生興趣的最初緣由,1994年邂逅「世界樹屋第一人」Peter Nelson後,他決定自學建築學知識,在日本建造樹屋。

15年前,小林崇的第一間樹屋出現在東京都澀谷區神宮前,造價僅5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萬元),15年後,他依然在這裡經營著咖啡廳Hideaway,販賣有機咖啡、綠色生活雜誌和自主設計的環保T恤。今天,從沖繩到北海道,日本各地都能找到小林崇設計的樹屋,但在他看來,建樹屋幾乎是賺不了錢的,「它只是一個造夢的過程,客戶各不相同,夢想也各不相同,因此每一間樹屋都是獨立的存在」。

關於樹屋的夢想基本是這樣的:2006年,為了滿足一位作家「自給自足」的生活願望,小林崇在沖繩今歸仁村建了一間樹屋;2010年,一位母親想替去世的女兒圓一個未了的心愿,小林崇在長野縣輕井澤市的個人庭院中建起了樹屋;也有這樣的委託者,請求小林崇建一間「給孫子的禮物」。

樹屋頗受旅遊機構的青睞。2007年,福島縣岩瀨牧場里一棵超過100年樹齡的櫟樹上,小林崇建起7米高的樹屋,成為當地旅遊景觀之一;2011年,櫪木縣那須市的豪華度假酒店一角,他建造的「茶室」造型樹屋,被作為藝術項目的一部分。但小林崇更樂於替NPO組織做建築,最近一個項目是2012年北海道瀧川市的「sorapuchi兒童夏令營」,在這個為癌症兒童提供身心治療的場所,他建起日本國內首個輪椅和擔架可以自由進出的樹屋;2013年,他又應某個森林基金會邀請,在宮城縣的松島市建造樹屋,作為東日本大區地震受災地區重建信心的象徵。

神奈川、櫪木、靜岡等地的幼兒園裡,小林崇的樹屋是作為教學和遊樂設施出現的,這些設計中加入了更多孩子的因素。建造在櫪木縣佐野市「風之子保育園」的三層式樹屋裡,小林崇不僅在第二層專門設計了木質滑梯,還特意在每一級階梯上都拉出細長的鏤空,便於孩子們攀爬時抓握,6米高的樹屋對幼童來說是危險的體驗,但在園長看來,作為教育手段之一的樹屋,不僅是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探索自由的精神,讓他們體會到身處高處的恐怖感,也是相當重要的事情。

「建在城市裡的樹屋,常常會缺失風景,這是令人可惜的事情。」

建造樹屋時,小林崇有一個準則:一定要使用當地木材。

今年9月,他受朋友委託,帶領團隊treehouse people來到廣州,花了30天時間,在某個公司停車場的榕樹上建起一間樹屋。「其實榕樹並不是最好的選擇」,據小林崇觀察,適合建造樹屋的樹木,首先必須生長緩慢,生長太快的樹木,會對建築造成壓迫,其次不能太過筆直、枝葉細小,比如松樹。在日本,他常常帶領專家四處考察樹木,在廣州,他跑去逛木材市場,發現最好的選擇是楠木:「形狀、枝葉很漂亮,而且散發著一股特別的樹香。」

由於榕樹支撐力不夠強,他不得已在兩棵榕樹之間架起鐵架。這和他太多數作品不太相同,在以往的建造中,他盡量不使用金屬材料、工業製品和化學塗料,以環保有機素材為選擇標準。這也成為樹屋特有的優勢:「廣州塔也好,艾爾菲鐵塔也好,即便是這樣世界性的地標建築,不管有多少年的壽命,如果某天被自然界地震或海嘯摧毀,就會變成一堆廢棄物。樹屋的壽命雖然很短,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但它倒了以後,依然可以融於地面,回歸自然。」

「樹屋最大的魅力,在於站在地面和爬上去之後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風景。」小林崇希望自己建造的樹屋,能讓人產生「想登上去重新看看這個世界」的慾望:「真正意義上的樹屋,從窗戶望出去,可以看到令人心曠神怡的山、河,或是大海。建在城市裡的樹屋,常常會缺失風景,這是令人可惜的事情。」但他依然在城市裡進行著自己的「樹屋實驗」,大多選擇公園或是樹林,「城市人並不一定常常有時間到外面去看風景,工作累了的時候,周末的時候,在城市裡有一個樹屋這樣的存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和自然的某種接觸,如果能啟發他們對自然的思考,也是不錯的事情。」

他認為最符合他理想風景的樹屋,是2007年應日本某個電視台邀請,幫助一個藝人實現「從樹屋裡看世界遺迹」的夢想而建造的。這間26米高的樹屋建在柬埔寨暹粒的吳哥窟內,高達26米,現在依然保留著,成了戀人們的約會場所:「人們常常聽到鳥叫聲會抬起頭,但在這間樹屋裡,鳥叫聲來自腳下。」

樹屋的後期保養問題,是小林崇最擔憂的。「柬埔寨這間樹屋,已經五六年沒有保養過。按照正常程序,每年應該進行至少兩次保養,檢查作為載體的樹木的成長情況、樹屋木材腐爛狀況,確認樹屋傾斜度的變化……」他的另一個代表作,是2006年建在北海道高原牧場的樹屋,因他和唐澤壽明共同出演雀巢咖啡廣告而揚名,正是因為後期保養沒跟上,倒塌在2012年的一場颱風里。

如何讓樹屋跟自然的互動更多元,也是小林崇常常在思考的。目前他建造在樹屋裡的廁所,基本都依靠電動抽水,現在他更想在下一個項目中,嘗試建造起儲水系統,讓淋浴間和廁所,全部使用自然水。

「人是慾望很強的,既想融入自然,又討厭樹上的蟲子。」

「二次大戰後,有錢人的欲求不再只是住豪宅這麼簡單,生活方式的改變,讓他們開始想回歸自然。在日本的高速都市化下,推廣樹屋可能會稍微難一點,但在東南亞、非洲、歐洲之類的地方,已經出現了大量樹屋的項目,在未來可能會得到極大的發展。」

「人是慾望很強的,既想融入自然,又討厭樹上的蟲子。」作為一種新興的生活方式,住在樹屋裡的人們心態也很微妙,小林崇把他們分為兩種:一種是真的想回歸自然,不看電視,也不用iPhone.;另一種,則要求在樹屋裡可以發郵件、打遊戲,希望把一切現代科技都帶入。當然,小林崇更願意為前一種人「造夢」。

如今,越來越多的建築師把建造樹屋當成業務之一,但一輩子專心只做樹屋的人,小林崇只能舉得出他和他的美國朋友Peter Nelson,但他們之間仍然存在差異:「Peter是美國人,信仰基督教,他認為人是掌控自然的,所以在樹屋的建造中,人是主角,樹木是配角;日本有很多宗教,各種各樣的自然神存在,所以我會覺得樹是主角,人是配角。」

◆本文刊發於《新周刊》2013年11月1日第406期。授權轉載請與「新周刊」微信後台聯繫,合作請發郵件至neweeklyteam@163.com。

回復以下 關鍵詞查看對應內容:

大理丨宮崎駿丨程浩丨台灣丨土豪丨美劇丨妖孽丨刻奇丨陰謀論丨一輩子丨情人節丨身體與性丨遊客帝國丨旅遊大巴丨不想過年丨空姐丨中國男人丨中國笑點丨app丨新周貓

新周刊

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周刊

微博丨@新周刊

微信丨new-weekly

APP丨for iOS / Android

官網丨www.neweekly.com.cn

新媒體合作郵箱丨neweeklyteam@163.com


推薦閱讀:

不只國外有樹屋,一起住進我們身邊的森林王國吧
台灣八旬老漢住神奇「樹屋」
雞蛋形樹屋。
百年榕樹蓋樹屋 背包客指名要住
樹隱,是藏在森林裡的夢幻居

TAG:實驗 | 周刊 | 樹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