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健康的詞源學探討
亞健康的詞源學探討
王秀1李中平2趙春妮3
(1、皖南醫學院中西醫結合研究中心,安徽蕪湖,241002)
(2、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201203)
(3、瀘州醫學院瀘州,646001)
【摘要】:亞健康問題漸引起人們的關注,然其範疇卻未明了。本文對健康、疾病等相關概念從詞源學角度進行分析與探究,在明確了健康與疾病的範疇基礎上,提出亞健康是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間過渡狀態,主要是由一類社會、心理等的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心身失調,從而明確亞健康的範疇。
【關鍵詞】:亞健康健康疾病
Etymology Explore of Sub-health
WANG Xiu1LI Zhongping2ZHAO Chunni3
(1. Center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Wanan Medical College; Wuhu; Anhui; 241002)
(2.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3.Luzhou Medical CollegeLuzhou646001)
[ABSTRACT]:the problem of sub-health had gradually caused attention, but its category was rather vague. To analyze and explore concept of health and disease by etymology. On the basis ofdefinitecategory of health and disease,Defined category of sub-health,put forward sub-health was a transition statu that it was neither health nor disease , which was a psychosomatic disorder by non-biological factors,such as social, mental factors,and so on.
[Key words]: Sub-health;Health;Disease
近年來,亞健康問題日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者從事亞健康的研究和調查。亞健康的概念源於國外,西方醫學稱為「第三狀態」、「中間狀態」。意即指在人體健康與疾病之間還存在著一個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間狀態。然而,究竟如何定義亞健康,卻是一個遠未明了的問題。它涉及了眾多相關的概念與範疇,就事論事往往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對這些相關的概念作出詞源學的分析與探究,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基礎性研究工作。
一、「健康」的詞源學探討
健康(health)一詞,源於古英語h?lth,然後演進到中古英語helthe,並進一步變化而來,在古代英語中,其本意有強壯(hale)、「結實」(sound)、「良好」(well)和「完整」(wholesome)等[[i]]。什麼是健康?從詞源學看,它的實質內容經歷過演變。在初始時期,人們認為肢體健全、身體強壯即是健康。然而,到了思想文化璀璨的古希臘時期,十分注重觀察的古希臘賢醫又比較強調身心整體的重要性。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希波克拉底、亞里士多德,他們都比較重視身心健康,強調綜合平衡的觀點,如希波克拉底認為通過保持土、火、風、水四元素的平衡即可保持健康,並認為機體還需與外界保持協調和適應[[ii],[iii]]。古代中醫學亦認為機體要保持健[1]康,需順應自然,順應社會,形神和諧。如《內經》中的「平人」——健康的人,機體即處於陰陽平衡、氣血調和,形與神俱的狀態,強調健康是機體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協調統一性。
至十七世紀,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對西方醫學影響深刻的機械唯物主義形成,主張將每一物體從周圍的聯繫中隔離開,在靜止的形態下來考察研究。其代表人物為笛卡兒,他認為健康的身體只不過是一台運轉良好的機器,是沒有靈魂,僅僅是一些化學成份和可修補的機器。十八世紀義大利人莫爾干尼認為每一種疾病有它相應的病變部位,並常常在某個器官內,其思想對其後的整個醫學領域影響甚大。十九世紀的魏爾嘯的細胞病理學說,將注意力集中在病理現象結果的研究上,而忽視了病理現象發展的過程,也是機械唯物論的表現。在上述機械論生命觀的影響下,很長一段時期的醫學為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其影響並一直波及至今。在此影響下,在很長的時期內,健康的範疇主要是指向軀體維度上的,包括在對疾病的易感性、體重、視力、聽力、體能、協調性、耐力及康復能力等等。
二十世紀,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打破了十八世紀以來機械唯物主義對人體觀、疾病觀的影響,認識到人本身是一個整體,並把人作為一個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體來研究。同時哲學家和醫學家們對健康範疇鍥而不捨地研究,不斷深化著對健康範疇的認識。1947年WHO對健康首次提出第一個多維度的定義:「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 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即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會三個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或者虛弱。健康有生物學含義,也有社會學含義的觀點逐漸被人們接受。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權威的健康觀點是對古希臘和古代中醫觀點的某種」回歸」,只不過是層次更高而已。
但是半個世紀以來,人們並未滿足於這種三維度的模式與WHO的權威性,更多的健康教育工作者則對健康的範疇進行探討。如有學者從生物功能與社會學方面對健康進行定義,認為生命活動的某一階段,機體任何一個層次的結構與功能、生理與心理、機體(包括心理)與環境特別是社會環境都各自保持著穩定和有序的統一狀態,並保持在相對的正常範圍之內,即謂之為健康[[iv]]。亦有學者提出健康與疾病之間存在著結構、功能、生化、防禦、生態、心理等六級譜級指數,健康即是機體在一定時空條件下,在結構、功能、生化、防禦、生態與心理諸指數中,多項指數處於正常狀態時的一種生命活動現象[[v]]。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進一步提出了四維健康新概念,即「一個人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健康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皆健全」[[vi]]進一步深化了對健康範疇的認識,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或身體不虛弱的狀態,而是包含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的全面的狀態。從上可以看出,健康(health)的範疇不僅僅是結構與功能的未遭損害,還應考慮包括心理、社會、環境對機體的影響等,即機體與環境之間相對的動態平衡或和諧。這又一定程度回歸到了它原本的詞源學含義:「強壯」(hale)、「結實」(sound)、「良好」(well)和「完整」(whole)等,只不過有了進一步的具體化而已。我們認為:最理想和最完整的健康(health)概念可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軀體的健康,包括人體的組織器官結構完整和生理功能正常;二是心理的健康,包括穩定的人格,個體的認識、體驗、情感、意識等心理活動與行為統一協調,及心理對客觀環境的如實反映。三是社會適應性方面的健康,主要指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適應,包括職業角色、家庭角色及婚姻、家庭、工作、學習、娛樂中的角色轉換與人際關係等適應。四是將道德修養作為精神健康的內涵,道德健康主要包括健康者不以損害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別真與偽、善與惡、美與丑、榮與辱等是非觀念,能按照社會行為的規範準則來約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然而,這麼寬泛的一個健康概念,絕對不是醫學這麼一門學科或學科群所堪承受。任何學科或學科群都有它的合理「邊界」,超越了這一合理「邊界」,再理想和再完整的概念都如同虛設。上述健康概念中,道德健康就超越了醫學「邊界」。儘管道德健康非常重要,但醫學無法「管轄」,否則,就是「越權」,不僅於事無補,而且每可壞事。鑒此,我們更傾向於接受前三條而回復到1947年WHO對健康多維度的定義。
二、與「疾病」相關的詞源學探討
與疾病狀態相關的英文單詞有illness, disease, disorder,sickness, malady等,這些詞均有類似疾病之義,但通過比較分析可知,它們之間的所表示的深重程度與所指的範圍各不相同。disease源自於古法語,desaise,本意為」不適」。詞根由dis/des「無,離開」加aise(安樂、安心)所組成[[vii]]。「disease(疾病/病)」一詞首見於1393年[[viii]]。而illness[[ix]]是ill的名詞形式,ill源於古斯堪的維亞語illr「病的,壞的」一詞,本意指「道德邪惡」。 「病的,不健康的,不好的」之意約首見於1460年。illness「疾病,病」的名詞於1689年才廣泛使用。作為疾病之意來說,disease的應用早於illness,且更為專業,《當代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x]]指出illness在英文中為廣義用詞,通俗用詞,表示身體不適;disease則是專指某種疾病或影響到機體某個器官的疾病,其為醫學專用名詞。我們理解: disease更多地體現了生物醫學模式意義上的疾病之意。它在詞意上體現出疾病是可以在器官、細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以測量的形態或化學改變的。《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xi]]中亦指出illness, disease在口語中二詞用法是相同的,但illness真正是指身體不舒服的狀態或身體不舒服的時間(但通常是由disease引起的),而各種disease均有具體醫學名稱,並與身體的具體病變部位相關。sickness[[xii]]源自古英語的seocnesse,是古英語soec的名詞形式,本意為「不適,不好的」。更早的源於原始日耳曼語seukaz,現為患有疾病,不健康之意。malady[[xiii]]源自古法語maladie,其意為「病,疾病」,malalde則是「病的」。此外,拉丁語male habitus「感覺不適的」,由male「不好的,壞的」加habitus(habere的過去式,意「有,擁有」)所組成,但現多用於比喻方面,較少用於人體疾病。從以上可以看出,具有疾病之意的詞,無論來源是哪裡,原始意義均為身體不適的,不健康,不好的。反映出早期人們認為疾病即是身體不健康或不適,為健康的對立面。隨著自然科學及醫學的發展,人們對疾病的含義的認識也不斷地加深。特別是在文藝復興後的歐洲,在機械唯物主義的影響下,隨著解剖學、生理學、病理解剖學、細胞病理學和細菌學的建立,醫學研究手段日漸細微,在此基礎上,人們日趨認定疾病為具有明確致病因素所致,並可以在器官、組織、細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以測量的形態或化學改變。因此,將疾病局限於某個組織器官、細胞形態或分子水平上,從而產生了機械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的疾病觀念。這種觀點在辭彙中亦有反映,如這一時期disease受到追捧,成為醫學中專用的疾病代號,且各種disease均有醫學專業名稱,並與身體的部位相關。在以生物醫學為主導的現代醫學中,這種疾病觀念影響至今。二十世紀中葉以後,人們重新認識到人本身是一個整體,逐漸打破了以往的人體觀與疾病觀,把人作為一個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體來研究。人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社會心理因素與人的疾病、健康關係密切,不可忽視。舊的生物醫學也正在悄然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隨著模式的轉變,對疾病範疇的認識也在改變,心身疾病、精神疾病等逐漸受到了重視。如本意為「混亂、無序」的disorder作為表達身心機能失調或障礙之詞而在醫學上開始頻繁使用,這提示了對疾病範疇認識的擴展與深化。從這以後,人的身心機能動態失衡或不協調亦屬於疾病範疇[[xiv]]。目前,對疾病範疇的認識有兩種,一種是狹義的,純生物學意義上的疾病,即能找到明確致病因素或可以在器官、細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以測量的形態或化學改變,這是人們一般所認識或臨床上可以給予明確診斷名稱的疾病,常常以disease來表達。另一種則是廣義的,不僅包括生物意義上的疾病,並包含了社會學意義的疾病,即包括心身機能失調或障礙而致的心理障礙,或社會適應障礙等方面,一般多用disorder來表達。然對人們影響較大的,應用更為普遍的仍主要是狹義的疾病(disease)範疇。三、亞健康範疇的探討健康與疾病並非比鄰而居,機體並非僅僅存在「非此即彼」,「非疾病即健康」或「非健康即疾病」的二者擇一的狀態中。在兩者之間,還存在著一個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間狀態。80年代中期,前蘇聯學者N·布赫曼通過研究認為除了健康狀態與疾病狀態之外,還存在這種中間狀態,並命名為「the third status」——第三狀態。隨後,人們逐漸認識到中間狀態的重要性,各國學者紛起進行研究,對其所命名亦不相同,翻譯為中文則為灰色狀態、中介狀態、中間狀態、半功能狀態、潛病狀態、亞臨床狀態、亞疾病狀態、臨床前態、隱匿狀態、次健康、誘病態等。主要指是指無臨床癥狀和體征,或者有病症感覺而無臨床檢查證據,但已有潛在發病傾向的信息,處於一種機體結構退化和生理功能減退與心理失衡狀態。目前,中國學者則趨向於將這種狀態命名為「亞健康狀態」,並譯為英文「sub-health status」,或稱「sub-health」。
當前,對亞健康討論頗多,但對亞健康的範疇卻論之甚少。但達成共識的一點即是亞健康狀態是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現代人體觀認為人體的運動是在平衡基礎上的運動,平衡是處在運動中的平衡,人與環境之間亦存在著動態平衡。機體對經常變化的外部環境條件的適應發生紊亂可以說是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過渡狀態。由健康到疾病,是一個動態發展變化的過程,並非是「非此即彼」,其間存在著一個過渡的條帶。健康是「一個人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健康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皆健全」,疾病是具有明確致病因素或可以在器官、細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以測量的形態或化學改變。那麼亞健康是一種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間過渡狀態,其既可以向健康方向轉化,亦可以向疾病方向轉化。通過研究,我們認為:亞健康主要是由一類社會、心理等的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心身失調,它常以植物神經系統紊亂為主,可伴有內分泌、代謝及免疫功能的某種失常,並常常涉及到消化、心血管等系統功能紊亂的一大類心身失調。其實,在ICD-10(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體系中,已有不少內容與亞健康有關[14]。明確亞健康的範疇,對於臨床亞健康的防治,提高國民健康水平,增強身體素質等都具有重大的意義。然如何明確判斷與評價亞健康,仍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諸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的工作。然由於這類問題涉及甚廣,一時尚難形成一個公認的標準,仍需有志者共同努力,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國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資助,「亞健康狀態的測量及診斷標準研究」(課題編號:2006BAI13B01)
[1]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4th edition. published b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文玆梅爾,原著.馬伯英,等(譯).世界醫學五千年史[M].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
[3]何裕民.差異·困惑與選擇[M].第一版.瀋陽:瀋陽出版社[J],1990.
[4]俞齊煜.健康定義淺析[J].醫學與哲學,1983,(1):56.
[5]廖福義.界定健康與疾病的譜級指數論[J].醫學與哲學,1990,(8):13-15.
[6]D.Meehanie.Social Poliey,Teehnology,and the Rationing of Health are[J].Medieal Care Review,1989,46:l13—120.
[7]T.F.HOAD,牛津英語詞源詞典[M].第一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8]Douglas Harper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01 .
[9]Douglas Harper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01.
[10] A.S.Hornby.當代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第六版.商務印書館、牛津大學出版社.
[11]英國培生教育出版有限公司.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英英/英漢雙解詞典[M].第一版.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4.
[12]Douglas Harper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01.
[13] Douglas Harper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01.
[14]何裕民,沈紅藝,倪紅梅.從ICD-10分析「亞健康」[J].醫學與哲學,2007:
推薦閱讀:
※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天上下貓下狗背後的黑暗故事
※詞學基礎講座手記(十三)——賞詞/《詞源》
※大清國號詞源詞義試探
※「破鞋」一詞源於哪兒?
※關於「好與壞」詞源學的胡思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