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武威如何解兩難
周報
雜誌
人民日報 2014年07月27日 星期日
往期回顧人民網檢索數字報用戶中心返回目錄人民日報圖文資料庫(1946-2014)應對短水,果斷關井壓田。然而耕地少了,農民增收咋辦看武威如何解兩難夏 珺 占 虎《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27日 10 版)甘肅素有「金張掖,銀武威」之說。然而,水資源短缺一直困擾著武威的發展。地表水不足,地下水嚴重超采,水資源供需矛盾不斷加劇,位於石羊河流域下游的民勤縣發生了嚴重的生態危機。為了應對水資源危機,武威市果斷關井壓田,同時進行水權制度改革,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壯士斷腕民勤縣位於石羊河流域最下游,楔入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間,是阻斷兩大沙漠匯合的重要屏障。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民勤曾是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蘇武鄉橙槽村村民吳新榮回憶說,那時小麥套種玉米,畝產在2000斤以上,被譽為噸糧田。然而,噸糧田一年種兩茬,畝耗水800多立方米。需水增加,農民紛紛打井取水,且越打越深。地下水嚴重超采,再加上上游祁連山區植被破壞嚴重,水源涵養能力大幅降低,流入民勤境內的地表水由上世紀50年代年均5.42億立方米,減少到2000年不足1億立方米。「水資源短缺一直困擾著武威的發展」。武威市水務局副局長範文治介紹說。為了應對水資源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武威市採取了釜底抽薪之舉——關井壓田。從2003年開始,民勤縣就開始了關井壓田。然而,土地、水井是當地農民的命根子,關井壓田,農民想不通:「有水才能種田,關井壓田等於關掉了我們的口糧袋子!」為了推行關井壓田,武威市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和農民的承受能力,採取「先農場後農民,先集體後個體,先荒地後耕地」的辦法,力爭達到關一眼井、退一塊地,封育一處、治理一片的目標。蘇武鄉橙槽村有6000多畝耕地,關井後耕地只保留了2800多畝,一多半耕地壓掉了。到目前,武威市已關閉3300眼農業灌溉機井,相應壓減耕地面積63萬畝。「不僅封井壓田,還對現有的機井進行水權管理。」民勤縣四干水管所所長武開南說,水權分配是以人定地,以地定水,以水定產業規模,在民勤縣每畝地只配給400立方米水。同時,組建了農民用水者協會,讓農戶參與水權管理。甘肅省水利廳石羊河流域管理局局長楊正華說,經過8年多的治理,流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了有效遏制。農民增收武威市通過關井壓田,60多萬畝耕地為生態用水做出了讓步。然而,耕地減少了,農民增收怎麼辦?2010年初,經過深入調查研究,武威市委書記火榮貴提出:節水的根本出路在於調整種植業結構,要確立「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的主體生產模式,作為今後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關井壓田,傳統的種植行不通了。民勤提出了「2311計劃」:即戶均2座棚、3畝特色林果,人均1畝高效節水經濟作物,人均收入達到1萬元。在政府的扶持下,當地農民很快發展起葡萄種植產業。吳新榮說,2013年自己家種了8畝葡萄,收入3萬多元,而且因為採用膜下滴灌技術,每畝地比以前種大田節水50%以上。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武威市發展以日光溫室為主的設施農業。按照治理規劃,每建一座日光溫室,政府補助5000元。目前,武威市設施農牧業面積累計已達59萬畝,特色林果面積累計達到88萬畝,打造了一批具有示範效應的「亮點」。去年武威大旱之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卻不降反增,達到7535元,比上年增長23%。返回目錄下一篇
我要評報|關於人民日報社署名: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推薦閱讀: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傳說之賽馬會【圖文】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文学文化之可爱凉州【图文】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民俗之婚娶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五涼文化之賢能禮遇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歷史之涼州古墓之謎
TAG:武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