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篇》第三章讀後感1000字
07-18
讀後感之家:《論語.里仁篇》第三章讀後感1000字 第三章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此句須反覆誦讀,方能真正體悟聖人之殊勝意。「仁者」是儒家價值的中心,人希賢、賢希聖、聖希天是士君子的成人之路,也是人性自覺、自尊的必然選擇。賢人、聖人、天人構成了儒家價值的果位次第,層層遞進。發什麼心,成什麼果。 孟子說過一段話:「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內心所懷的念頭不同。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尊敬他。假定這裡有個人,他對我蠻橫無禮,那君子必定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無禮吧,不然的話,他怎麼會對我這樣呢?如果反躬自問是仁的,是有禮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問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就會說:『這人不過是個狂人罷了。這樣的人和禽獸有什麼區別呢?而對禽獸又有什麼可責難的呢?』……」 如此看來,「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自有大義在那裡,大義就是仁者愛人、惡人的標準。進一步解釋,「惟」是「只有」、「僅僅」的意思,有強調的語氣。「能」是「能夠」的意思,指有能力做。「好」、「惡」是動詞,分別指「喜歡」與「痛恨」。「人」與「仁者」相關,這句話就是:只有仁者能夠喜歡有仁的人,能夠痛恨無仁之人。聯繫里仁一章、二章之句義,仁是內在於人的,而且需要人自身的努力保有仁性。能夠這樣做的人就是仁者。仁外化為天地萬物之性就是化生孕育萬物之生,仁內化於社會文物制度就是禮義廉恥,在孔子的政治世界裡就是克己復禮了。所以這句話也可以解釋為只有保有仁性的人,能夠根據儒家知禮義廉恥之大義喜歡仁人或痛恨不仁之人。 所以朱熹引用游酢的話:「好善而惡惡,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無私心,所以能好惡也」。朱熹根據一般人的好惡突出仁者的好惡,仁者有其正,這個正就是那個大義吧。針對宋代士大夫的生活風氣,朱熹與游酢所指的宋代的那個仁者就有無私心的大正大義了。其實,仁者能夠好人惡人不僅會隨著時代變化呈現出不同的意義,關鍵還在於對仁義這一話語的再闡釋罷了。成就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合格公民,也未免不至於是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