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蒙古史料中還原土木堡明軍潰敗前最後一刻
07-18
從蒙古史料中還原土木堡明軍潰敗前最後一刻 (2016-01-20 17:24:39) 最後發生在土木堡的那番大戰到底是怎麼樣的呢?真如很多影視作品中那樣,瓦剌大軍所向披靡,明軍一觸即潰,並無太多抵抗就束手投降,全軍覆沒嗎?我們先來看看蒙古方面的記載。《蒙古黃金史綱》記載:「早途相遇,漢人築起重圍,無法接近。也先太師佯為退卻,卻另派出後哨,待漢人從戰壕里出來,也先太師反擊,漢軍大潰,除三百人不曾離開陣地以外,余者均遭屠戮。」斷水三日,明軍紀律嚴明堅守不甭可見,在八月十三日成國公朱勇等人戰敗以後,明軍移動至土木堡,並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修築起了能滿足十幾萬人作戰需要的塹壕和工事,和瓦剌軍對峙,以至於也先軍隊無法接近。《鴻猷錄》中也有明軍「甫逾塹」的記載,可以和蒙古方面的史料相印證。明軍既然戰陣嚴謹,準備充分,為何會在土木堡之役一敗塗地?問題就出在明蒙的議和上面。由於明軍築起了壕塹,蒙古人無法接近,雙方就這樣僵持了將近三日。此前瓦剌已佔據桑乾河上游,切斷了明軍的水源,但是明軍在無水狀態下依然堅持三日而不崩,足以證明明軍的紀律和實力依然不俗。八月十五日,瓦剌突然派出使者到明軍陣營,持書議和。明英宗命令曹鼐同意議和,派遣二人送還瓦剌使臣。在親征軍看來,既然形勢開始轉好,那麼這次的結局也許跟「白登之圍」和北魏皇帝被柔然圍困一樣有驚無險。然而此後,明代史書卻統一筆鋒一轉,直接寫到了明軍大潰敗。圍師必闕,明軍越過壕塹遭到圍殲明軍為何要突然移營?在蒙古人尚未表態、兩軍尚在對峙的當時,越過壕塹的明軍難道就沒有考慮過後果嗎?我們要從蒙古史料中尋找答案。有一段記載是,也先在圍攻明軍不成以後,「佯為退卻,卻另派出後哨,待漢人從戰壕里出來,也先太師反擊,漢軍大潰」。把明蒙史料串聯起來,當時的情況就非常清楚了。也先根本就沒有打算和明軍議和,從一開始就準備完全吃掉這支明軍。他佯裝議和,派遣使者到明軍陣營示好,曹鼐和另外護送瓦剌使者的人到達虜營以後,必然得到了也先撤軍的承諾。也先佯裝撤軍,饑渴交加三日的明軍看見也先撤軍,做出了錯誤的決斷——他們相信了也先,走出工事,進入行軍狀態。但是沒想到,明軍剛剛越過壕塹,也先大軍突然迴轉,「四面擊之」,把正在越過壕塹、營伍不整的明軍打了一個猝不及防。如前面所說,當時明軍的總兵力大約在十三萬左右,而瓦剌軍則集結了十三萬騎兵。也先的這一舉動成為壓垮明軍的最後一根稻草,失去防禦工事的明軍放棄了抵抗。土木堡之戰,明軍就此戰敗,明英宗被俘。其實游牧民族實施這種詭詐之術不是第一次了。早在「白登之圍」中,匈奴的冒頓單于就假裝聽從閼氏的勸告,故意放開圍困一角騙漢軍入圍。《孫子兵法》曾經說過「圍師必闕」,強調包圍敵人時,為防止敵軍產生拚死作戰的決心,要虛留缺口,以動搖敵軍指揮官的意志,渙散敵軍士兵的鬥志。更重要的是,虛留缺口並非放任不管,而是要在敵人逃跑時發動致命一擊,使敵人在倉促逃跑過程中陷入覆滅。冒頓和也先這樣的草原梟雄應該都沒有讀過《孫子兵法》,但大草原上殘酷的生存競爭卻無時無刻不在教授著他們這種戰爭哲學。不過久經戰陣、老謀深算的漢高祖劉邦可不是明英宗這種熱血小青年所能比肩的。劉邦採用了陳平的戰術建議,讓士兵手持強弩,以戰鬥隊形徐徐撤出重圍。匈奴看沒有可乘之機,才最終解圍撤走。如果明英宗仔細研究過這段歷史,或者不那麼輕信也先的許諾,也許土木堡之戰的走向就完全不同了。然而歷史就是歷史,明帝國還是慘敗於土木堡。最後一刻,明軍種子軍官血戰傷亡殆盡關於明軍在土木堡的戰敗,還有很多細節需要交代清楚。比如明軍在土木堡之戰的陣亡數就很值得推敲。在把出徵人數寫成五十萬大軍的史書中,土木堡之戰都以明軍全軍覆沒為結尾。但我們知道,明軍沒有五十萬,而且瓦剌軍再勇猛也沒辦法把紙面上的人數抓出來殺一遍。那麼明帝國的親征大軍到底有多少呢?根據前文提到的當時參與親征的李賢的記載(「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可見在土木堡之戰中,也先並沒有專事殺戮,而是以劫掠為主。瓦剌軍「貪得利」,把搶奪軍械輜重作為首要目的,不專註於殺戮,這點在其他史料中亦有記載。《正統臨戎錄》中提到:當時明英宗盤坐在地,不知其為明帝國天子的蒙古人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舉刀殺人,而是伸手去剝明英宗的甲胄。袁彬在《北征事迹》里也只說人馬被殺散,而不是「被殺光」。這些記載從側面證明了李賢所記的真實性。最後要交代的就是王振的結局。《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土木堡之戰明軍潰敗時,護衛將軍樊忠對大軍的潰敗無限痛恨,於是在皇帝身旁用手持的大鎚錘死了王振,大呼:「我為天下誅此賊!」說罷突圍,殺數十人,最終戰死。很多文章引用過這一段史料,但是這個記載是否屬實呢?在明代記載中,明英宗的被俘頗有神話色彩:皇帝見事情已經敗壞,一個人盤膝而坐於高崗之上,亂軍之中有如神仙附體,不中箭不被砍,而且還淡定地和蒙古人談笑風生,最終被俘。然而明朝方面的資料多為尊者諱,不足為信。那麼我們就根據蒙古史料記載來窺見一二:在明軍大潰敗時,並不是所有的軍人都引頸就戮,皇帝身邊也並不是一個人都沒有,隸屬於皇帝的三百親軍始終不曾離開陣地,這三百軍人頗有斯巴達勇士的風範,在面對十幾萬蒙古軍一邊倒的殺戮時不曾退縮,並且在最後關頭仍然驕傲地說:「我等系大明皇帝的臣子,豈可棄君逃跑?」最終這三百勇士壯烈殉國,蒙古軍隨後從戰壕中拖出了明英宗。這給了我們幾個十分重要的信息:第一,自始至終,皇帝都在戰壕之中,緣何如此忠勇無雙的樊忠在擊殺王振以後不顧皇帝死活自己突圍?第二,這三百軍人當屬皇帝親軍,那就很可能是錦衣衛,然而翻閱大明會典,護衛將軍僅僅作用於禮儀性的活動之中,而錦衣衛中也並沒有護衛將軍這一官職,何以不隸屬於皇帝親軍的樊忠會出現在皇帝身旁?這顯然是不符合常理的。所以,《明史紀事本末》的這段記載很可能是一種為體現正義性和圓滿結局的小說筆法。而王振作為軍中重要人物,當時必然是在皇帝周圍。明英宗在複位以後曾親口說王振死於王事,並對其進行追封,也從另一角度說明了王振並非為樊忠所殺。那麼,王振很可能就是為了保護明英宗而最終被殺的。土木堡一戰明軍損失慘重。兩支斷後明軍全軍覆沒,被圍明軍死傷過半,大量隨行勛貴子弟損失一空,皇帝被俘。特別要提到的是隨行的軍事勛貴家族年輕一輩,他們剛進入軍隊,還沒得到歷練就毫無意義地損失於土木堡,這對明帝國來說,可能是比皇帝被俘還要慘重的損失。這些種子軍官的損失對此後相當長時間內明朝的軍隊建設產生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還原李小龍
※返本還原
※無PS女星罕見舊照!還原她們的真實身材!
※還原舊時光,撿拾遺漏的暖陽
※暴強!只需7步,任何魔方6面皆可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