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濱:我的專業成長之路
一、勤勉敬業,遠離浮躁,奠定專業成長基石 1、有想法——追求。一個人能走多遠,首先取決於他想走多遠;也正如中央電視台的一句主題詞「心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現在的信息交流如此方便快捷,僅僅網路上就幾乎無所不有;所以說真的是很多時候,就是一個想不想學,想不想乾的問題。說的再根本一點,其實就是一個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就是一個要做一位什麼樣的教師的問題,想達到怎樣的教育教學境界的問題。我始終認為,品質、理念,習慣是第一位的,知識、技能、技巧是第二位的。我很欣賞莊子的「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我很欣賞墨子的「志不強者智不達。」我很欣賞愛迪生的「人生太短,要乾的事情太多,我要爭分奪秒」。我最欣賞「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是這樣度過的,回憶往事,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唯我獨尊,自我中心,這不好。但更不能看輕自己,人來到世上走一遭不容易,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真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生存的價值和意義。 我經常聽《摘下滿天星》、《豪情壯志在我胸》、《最真的夢》、《一生何求》等,最愛聽的是《一生何求》,這是一首粵語歌曲,儘管至今沒有聽懂一句歌詞,但就是這一個題目就足夠了。 或許我們應當擁有入世的事業,應當有我們自己的職業人生規劃:5年——在區內嶄露頭角,10年——市教學能手,15——省課,20年——專業領域有一定的影響,特級教師、教學專家 當然我們也可以擁有出世的精神: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守望著自己教育的田園,靜靜地傾聽孩子們生命拔節的聲響。 2、有態度——面對。2010年11月份,我到華東師範大學參加國培計劃培訓時,有幸聆聽了諸多專家、名師的報告。其中三位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於漪老師就講到了當年她開放課堂,天天公開課,節節觀摩課的經歷。正是那樣的一段經歷,使得自己得到了真正的鍛造,為終成一代大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是鄭桂華老師十七年不看電視,一件幾十塊錢的毛衣已經穿了十幾年,在這個時代,在上海這個大都市,如此苦行僧般的生活。一邊聽課一邊打字記錄,課聽完了,一千多字打完了,整理一下就是一篇課例研究。充分利用點滴時間。三是李明潔教授。我的觀察——鞠躬的姿勢,鄭桂花老師的介紹李明潔教授有句名言「每次登上講台就是登上人生舞台」。所以,她精心準備每個細節,某個學生的回憶——或許已經不記得老師講過什麼,但總記得老師進到教室里,向大家微微一笑,「我可以把大衣脫下來嗎?」非常優雅的脫下大衣,整理一下瀑布般的黑髮,開始上課。 我想我們的老師最不願做的事情就是上公開課、觀摩課,隨著年齡的增長,甚至連優質課評選也不願參加了。究其原因,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再也不願面對這樣的磨練了。凡是舉行過公開課、參加過優質課評選的老師,都對那段靜心準備的過程記憶猶新,永不忘記。的確,那段過程是十分艱難的、艱苦的;可以說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可以說是鳳凰涅槃的過程。但這又是一個必須的過程。 回想自己這幾年的教學歷程,我曾經到外地講過幾節課,每次都要準備很長時間。2010年我曾經根據省教科所的要求錄製了兩節課,錄製這兩節課,我用了近一個學期;其中一節是我主動學習、模仿運用了一次杜郎口模式,這節課我錄了四遍,讓我對這種模式也有了自己的感悟;另一節是探討了「用語文教科學」的問題。去年的3月至11月,我從學校、肥城、泰安,一路走來,最終得以參加省能手比賽。就是這一次次的磨礪給了我很多財富,我發表的有限的幾篇文章幾乎全部來自上這幾節課的感悟。因此,我想我們要勇敢的、主動的迎接每次磨礪,僅是紙上談兵不行,只想終南捷徑不可;真的只有百鍊才能成鋼。 3、有行動——沉浸。我現在仍然保留著一張剪報,那是刊登在1994年的《中國青年報》上的一篇文章,題目是《浮躁》。的確,「浮躁」幾乎成了一種時代病。不知道用「人們太過浮躁,不能沉浸下來」回答「李約瑟之謎」「錢學森之問」是否合適;但最起碼是原因之一吧。 每個人都難免心浮氣躁之時,我有自己的方式方法來克服和調整。一是縱向比較。我極少和人橫向比較,當然並不全是因為「人比人氣死人」的俗語,其實橫向比較運用的好也會給人以動力的。我經常做個人的縱向比較:這一段是不是比前一段更努力,這學期是不是比上學期收穫更多,今年是不是比去年有更大的突破和更多的提升。二是正確歸因。我在以我的思維方式進行歸因,每當遇到一些挫折和不順,我總是在告誡自己,是自己的內涵不夠,實力還不夠;必須更加努力,必須進一步武裝自己,使得自己有足夠的素養和底蘊。這樣的歸因方法就會使得自己越挫越勇,永不停歇。三是自我警示。我會寫些語句來警示自己。近段時間,我也有時頗感疲憊,想要有些鬆懈。於是 必須要把身形穩下來,必須要把心靈靜下來。這也指導著我工作的方式和風格。我稱之為「鴕鳥戰術」。在具體的工作中,我就像乒乓球前世界冠軍郗恩庭,從不過多的考慮結果,從不總是想著冠軍;只是認真打好每個球,努力戰勝每個對手。認準方向之後就低頭努力前行吧!不要左顧右盼,不能紙上談兵,不要在意一些世間紛擾,不要幻想著終南捷徑,每天扎紮實實的去經營,每天勤勤懇懇的去打造。或許有一天,當你抬起頭時就會發現儘管前面的路仍然很長,但起點也早已遠遠的甩在身後。 從一百名做起。2009年12月份,山東省第二期齊魯名師人選共100人齊聚長清大學城,這是我們這一批人第一次集合到一起。在四五天的培訓中,我既學到了很多東西,更感覺到自己就是一隻孤孤單單的、最不起眼的醜小鴨,無意之中闖進了一堆美麗高雅的白天鵝中間。我靜靜的觀察著每一個人,努力的捕捉他們的一些細節。儘管這是第一次開會,但有幾位老師是帶著自己的專著來的,來向與會的領導進行彙報。這是第一次開會,和我同住一屋的老師與我見面寒暄兩句後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的研究方向是什麼?」!說真的,我從未考慮過,哪來的什麼方向。我默默的觀察著,靜靜的感受著。會後的感想,我就一句話「從第一百名做起」。鏈接「千錘百鍊」之大事記 有一次在讀書時,我曾有所感的在扉頁上寫了一句話。「必須有宗教徒那樣的虔誠和瘋狂,至少也要有幾年的這樣的虔誠和瘋狂,才有可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二、學習積累,交流共享,走向專業成長階梯 1、讀書。讀書、學習對我們每位教師成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幾次外出學習,曾與多位名師進行交流。我發現名師群體的兩大特點:讀書和熬夜。對這兩大特點感觸頗深。在這裡,我沒有什麼資格進行炫耀。因為,在這方面我也做的不夠。但我想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我們是多麼需要讀書。 我有時要開車去接送上學的孩子。所以,我的車裡總放著一兩本書,在等時間的時候就隨手拿起來看一看,學一學。我前一段看的是上海 另外,在去年五月份,我還進行課堂教學的專項學習、研究。我的具體做法是每天學習一節名師的課堂教學,或者看錄像,或者學習課堂實錄。具體的學習過程是這樣的:在第一天觀看視頻或實錄,邊看邊在一個草稿本上記錄或直接勾畫標註;經過一天的沉澱,到了第二天,再回憶整理到我設計的《課堂教學學習記錄》中。這樣經過了「觀摩——沉澱——整理」的流程後又開始新一課的學習。一個月下來,完成了30節課堂教學的觀摩學習,形成了兩萬多字的記錄和感悟。 一個月的觀摩學習,我也發現自己的課堂教學有一個明顯不足,那就是關鍵時候的深化和提升不夠。不能在最要緊處精進一步,讓人頗感惋惜。為了彌補這一點,去年整個暑假我進行了兩方面的學習。一是學 我隨身攜帶的一本薄薄的小冊子是《語文課程標準》,經常拿來翻閱。我們的教育教學繞來繞去,一會兒學習這,一會兒弄點那;其實學習《課程標準》,紮實落實《課程標準》才是最樸素的真理。2011年12月份,我倒濟南參加齊魯名師人選屆中考核時,為了使得自己的表述更精準,我又拿出了《課程標準》。和周圍幾個名師一交流,才知道這其實不是我的專利,很多名師都是隨身攜帶、經常學習的。 2、思考。笛卡爾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帕斯卡爾說:「思想形成人的偉大,我們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我們要用思考的眼光審視我們的工作,用思想引領我們的生活。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那麼教育的外延更應當等於生活的外延,所以,我們應當養成一種思考的意識和習慣。在這裡舉幾個語文教學之外例子。 思考課堂教學的境界:課堂教學的三境界。「帖」「擠」「流」。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形象、準確地概括了我們課堂教學中的三種境界。一曰「貼」。課堂上教師不顧學生的實際、不管教與學的實際,只是一股腦的把自己的觀點、主張,甚至是連自己都還沒搞清楚的「標準答案」灌給了學生,生硬的貼在了學生心間。此時的課堂哪還有什麼互動可言,學生只是單純的、被動的、囫圇吞棗似的接受。這是典型的「滿堂灌」、「填鴨式」,是陳舊的、落後的教學方式,但在我們現實的課堂教學中還不時的出現、部分的存在。 再曰「擠」。一提及這個字,我們首先想到的場景恐怕就是擠果汁、擠牙膏、擠牛奶……擠壓者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被擠壓著嚴重的扭曲變形。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在老師的擠壓之下或許也真的終於擠出了一點答案,壓出了一點思想;但學生顯然是壓抑的,他們的心靈是在重重重壓之下,是在種種束縛之中,哪有一絲的解脫與靈動。學生感覺不到學習的幸福,成長的快樂。在課堂上始終戰戰兢兢、一臉的愁與苦。 三曰「流」。一個「流」字形象地描繪出了一個較為理想的課堂教學的境界,教師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師生之間沒有隔閡,生生之間沒有距離;課堂上教師是洒脫的,學生是歡悅的;汩汩知識的清泉從學生的心田自然流淌,陣陣思想的清風從學生的心間輕輕拂過。天很高,學生可以自由的翱翔;海也闊,學生可以輕靈的躍動。一個「流」字高度概括了和諧課堂的要義,是我們每個教師所努力追求的境界。 思考一些基本的教育原則:因材施教的理解。「因材施教」是實施教育教學必須遵循的原則,同時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近段我一直在思考著,從我們的教育教學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是不是應當有著更豐富的內涵,更多層次的理解呢? 「因材施教」就是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運用與之相適應的不同的教學方法。 眾所周知,最先實踐「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是孔子。《論語?先進》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請教的是同一個問題:聽到一個好的主張,是不是應該馬上去做呢?孔子卻對兩人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他對子路說:家裡有父兄在,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哪能馬上去做呢?而對冉有卻是加以肯定:應當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華想不通,便問孔子這是為什麼呢?孔子開導說: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子路遇事輕率,所以加以抑制。這就是「因材施教」。後來宋代的朱熹在《論語》的註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這就是「因材施敦」一詞的來源。《現代漢語詞典》中是這樣解釋「因材施教」的:「針對學習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體情況施行不同的教育。」所有這些便是人們所熟悉的「因材施教」,這種理解使正確的、規範的。 「因材施教」也可以理解為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的特點運用與之相適應的不同的教學方法。自從人類有教學活動開始,隨之也就有了教學方法的創造和應用。在千百年的教學實踐活動中,人們創造和總結出難以記數的各種教學方法和技巧。例如: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如陶冶法等。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如發現法、探究法等。同時,還有導入新課的技巧,提問的技巧,課堂調控的技巧等等。每位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應當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運用與之相適應的不同的教學方法。這顯然也應當是「因材施教」的要義所在。 根據不同教師的特點運用與之相適應的不同的教學方法也應是「因材施教」的內涵。 我早在1996年就有幸聆聽了 反觀我們現在很多地方的要求,甚至是被奉為至寶的經驗卻是典型的「一刀切」:無視每位教師作為個體的差異,無視每位教師的特點,你講得再精彩每節課也不允許超過10分鐘,你寫得再好黑板上的板書設計也不能超過20個字;有的教師不擅長誦讀卻非要讓他范讀那些名家名篇,有的教師不擅長表演卻非讓他和學生一起表演課本劇。使得我們的教師有時是有勁不讓用,有勁用不上;有時是被趕著上架,不倫不類。 很難想像,被緊緊的束縛住了手腳,禁錮了個性,消磨了靈性的教師能培養出具有較強創造性的學生。很難想像,在這樣的束縛禁錮之下還能湧現出多少儒雅厚重、君子之風的程翔,激情蕩漾、詩情畫意的竇桂梅,舉重若輕、行雲流水的李鎮西……相反,只能形成千人一面的課堂,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我們知道應當讓學生張揚自己的個性,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特長、個性來或聽、或說、或讀、或寫,甚至是吟、唱、演、畫,為什麼不能給我們的教師一個相對寬鬆的,能夠展示個性的環境呢? 我們不否認自由是在紀律範圍內的自由,只有先入格然後才能出格等道理;但是在我們高喊要尊重、保護、發展、培養學生的個性的同時請不要忽視了教師個性的發展,風格的形成。因此,「因材施教」也應當包容了讓每位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點、特長實施教育教學的涵義。 由「因材施教」到「因教施學」。無論如何闡述「因材施教」的內涵,畢竟都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來考慮的,都是在闡述「教什麼」、「怎樣教」。那如果換個角度,從受教育者的立場去理解,從「學什麼」、「怎樣學」的角度去考慮會如何呢?是不是應當有一個「因教施學」的概念。學生要根據學校教育教學實際來開展自己的學習,學生要主動的適應不同學校的不同氛圍和傳統,主動的適應不同教師的風采各異的教學風格和管理模式,主動適應不同學科的知識體系和具體內容。在個別教學中,因材施教是完全有必要的;可在班級授課制中,因材施教更多的是一種理念;在實踐中更加不能忽略「因材施教」的現實意義。 讓我們反覆的感悟這些熟悉的教學原則,教育理念,更深入的、多層次的、全面的進行理解,用以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會更有利於學生的成長,也會促進教師的發展,會收到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思考生活中的教育:(一)我和女兒一起成長。我是一名語文教師,已有近二十年的教學經歷,取得了一些成績,在我們這個小縣城的初中語文界也算小有名氣了。一路走來,我得到過很多領導、專家的關照和指點,對此自己永遠心存感激。然而,近兩年來,我的兩歲的女兒卻也成了我的老師,讓我改變了許多,甚至是長進了不少。 我一向是以嚴師的形象示人的: 作為嚴師的我是極少表揚學生的,做好某件事這是學生的本分,況且好了還要更好。這樣的思想使得我對學生的要求近乎苛刻,也使得學生總感覺比較壓抑,總有著高不可攀的理想境界朦朧在前方;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悅,只是永遠的向前、再向前。我對女兒卻從不吝嗇溢美之詞:真漂亮、真聰明、真可愛…。面對女兒的隻言片語、一舉一動、一笑一顰我都在極力的尋找著她的點滴進步並讚美有加。女兒也在快樂的愉悅的成長著。如果作為教師的我也能多看到學生的成功之處及時給予的表揚和鼓勵,而不是把些許的不足來百倍放大;每位同學不也會輕鬆快樂的成長嗎?這應當才是每位學生成長的常態。 女兒剛出生時,我或小心翼翼的抱著她,或輕輕搖動著寶寶車。女兒睜開好奇的雙眼後,我們用眼神互相了解著。女兒呀呀學語時,我們進行著簡單的對話…。女兒讓我懂得了要交流。而原來的我是很少和學生交流的。我的課堂設計應當還算是巧妙,講解也算是清晰透徹,語言精鍊還包含些冷幽默。但是缺少和學生的交流,課下更是形同陌路般。這樣學生對我更多的是敬畏,而我對學生的世界也比較陌生。這種隔膜使得我的教學缺少真正的互動,使得課堂無法實現真正的和諧,使我的教育教學無法達到更高的境界。 這兩年多來,我是所有親戚中公認的一位好父親。我從來沒有打罵過、甚至沒有大聲呵斥過女兒。面對女兒的對與不對、懂與不懂我都以極大地耐心一遍又一遍的引導著。從不簡單的處理任何一個問題,從不直接的包辦任何一件小事。我自己認為基本做到了循循善誘。一句「小鴨子,一身黃。」,我從一個字到一個詞再到一句話耐心的去教。從插圖中小鴨子的形狀、顏色、再到文字耐心的去教。拿著玩具中一身灰的老鼠和一身白的兔子比較著去教…想想對待學生的簡單化甚至是有些武斷粗暴的態度、做法,我們每位教師真的應當對學生有足夠的耐心,尤其是對待那些學習上、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更應如此。 女兒兩歲多了,也開始寫寫畫畫、信手塗鴉了。我買了本教簡筆畫的書,自己在工作之餘反覆學習著、臨摹著。因為要教女兒,要和女兒比賽呢。這一段時間以來,十幾種常見的動物已畫得有模有樣了。我作為一位教師,一位語文教師,在教學基本功上有著一些長處:我的普通話水平是全校唯一一個達到一級乙等的,硬筆書法在單位上也小有名氣。但在某些方面也急需加強,畫簡筆畫就是其中一項。多年來,我也曾幾次想學習一下但都沒有付諸實踐;是女兒讓我終於有了良好的開端,也必將會有好的結果。 若問及年輕的父母面對一、二歲的嬰兒時頭疼的是什麼?我想恐怕都會認為一是給小孩喂葯,二是父母要上班了,孩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出門。讓小孩吃藥,確切的說是給小孩「灌藥」。往往需要三、四個大人在場,分工負責,捏鼻子的,按住手腳的,穩住頭的,常常是小孩又哭又鬧,灌進去又吐出來。一來二往孩子產生了畏懼心理,同時這樣強行喂葯還可能傷及兒童的性命。 這一次孩子又感冒了,並且咳嗽,看了醫生要喝有甘草味道的止咳糖漿。一提喂葯,不要說孩子不高興了,我也很頭疼。但這次女兒竟然很痛快的喝下去了,並且煞有介事的摸著肚子對我說:「爸爸,肚肚裡甜」。原來這是妻子的功勞,她告訴孩子,儘管糖漿喝到嘴裡有些苦,但咽到肚子里會很甜的,對身體有好處。 至於父母要上班了,如何解決小孩哭鬧的問題,這次是我想出了一個主意。我對女兒說:「爸爸媽媽要上班了,要掙錢。今後只要到了時間,你就要催著爸爸媽媽上班去。」一番引導,還真見效。從此只要我一說「到上班時間了」,女兒馬上對我們說「上班、上班」,有時看我們行動遲緩,她還一個勁的向外推我們呢。的確,我們在管理學生時也應是這樣,不能一味的強拉應拽,更不能武力征服。要注意多變換一種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方式一變,角度一變,天地自寬。 兩歲的女兒讓我學會了微笑著面對學生,學會了及時表揚鼓勵學生,懂得了要多與學生交流,懂得了要耐心幫扶教育學生,促使我彌補了教學基本功的不足,知道了變換角度對待事情。女兒也健康茁壯的、無憂無慮的成長著。我會繼續努力培養我的女兒,也會繼續努力培養我的學生,也努力完善著自我。 哄女兒睡覺。低聲輕語,烘托氛圍。站在孩子的角度,抓大放小,保證主流。(經常聽到有人呵斥孩子要躺好、別亂動、別把腳伸到被子外面,別睜眼,) 培養完成作業的習慣。多年的教學經歷讓我感到在小學甚至幼兒園階段培養一些學習的基本習慣是多麼的重要。按時完成作業是最基本的學習習慣之一。但是總有部分學生初三畢業了還沒有形成這一習慣,老師們也頗感無奈。所以,當幼兒園布置了作業後,我都會及時的督促、鼓勵孩子按時完成。尤其是一些需要家長一起來做的作業,不管多忙多累我都會和孩子一起完成。有一次紙盒與橡皮筋做琴,全班上交的不到10人;又一次用雞蛋殼做不倒翁,全班不到5人;前一段,老師要求每天中午查找幾個帶某個偏旁的字,則只有這樣一個天天按時完成的了。我感覺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基本養成。 「這孩子越來越皮了」( 「I love you」PK「你長的不如小時候漂亮了」) 葛丹的報告結束後,我們的很多老師兵分兩路和葛丹、當翻譯的劉老師進行交流攀談。我則是靜坐壁上觀,我沒有機會提出問題進行交流;但我細聽兩個群體的交流,捕捉著盡量豐富的信息。劉老師的幾句話引起了我的注意。 或許我們習慣於因求全而責備,我們的家庭中如此,教育教學中也是如此。我們總希望每個孩子、每個學生好一點再好一點,總是希望他們十全十美,總是希望他們完美無缺;因此,總是敏銳的發覺,極力的擴大,苛刻的要求,嚴厲的批判孩子們的所有不足。而忘記了他們僅僅是一個正在長大的孩子、學生。他們更多的是需要鼓勵。面對孩子,你表揚他什麼他就會強化什麼,同時,你批評他什麼有時也會強化什麼。我們平時的教育太多的強調「整枝打杈」,結果很多時候,枝杈沒有修整好,主幹也沒長健壯。 思考生活中的教育:(二)兩個球員的PK 因為我這是第一次欣賞冰球比賽,感嘆那風馳電掣的速度,驚嘆於那雙方球員擠撞在圍欄上時的「怦怦」巨響;但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判罰。因為,場上形勢出現了一點變化。 比賽節奏太快,球員運行速度太快。我沒有看清是何原因。雙方的兩個球員都已經碰掉了頭盔,扔掉了手中的曲棍,也摘掉了手套。此時,雙方的其他球員並不出手幫忙,也不過來阻止;觀眾則比看到進球還要興奮的高呼、尖叫;尤其是裁判也沒有要將兩個人分開的意思,反而有點像拳擊台上的裁判,鼓動、慫恿、還是挑撥,反正並不阻止。 一場單獨PK開始了。兩個球員一隻手努力的抓住對方,另一隻拳頭極力的攻擊對方。撕、拉、拽、打……觀眾高聲助威,裁判冷眼相關,隊友吶喊加油。冰球比賽成了散打搏擊,直至有一方被打倒在地。這時,裁判又恢復了平時的迅捷,及時的將兩個人分開了。兩個人也都比較順從的進入到禁閉區,接受處罰。 並不是面對所有的散打、混戰時,裁判都無動於衷。根據我的觀察,除非雙方的兩個球員要單獨PK時,否則裁判總是及時的進行勸解和分開。 我無暇考證冰球比賽的規則,也不願去了解,因為對於美國,我只是個匆匆的過客,對於冰球,我也無意培養自己新的愛好。但兩隊球員的單獨PK卻也暗示著西方文化的某些東西吧! 我總是在用思辨的角度來看比賽,沒有周圍人的放鬆和陶醉。其實,這也不好,為什麼不放鬆心情,也鼓掌、也歡呼、也嘆惋…一張一弛,文武之道。考慮到自己的年齡和身體,要注重鍛煉和放鬆了。人活一世為什麼?為名?為利?為扎紮實實的生活!人生太短暫,太短暫。 3、積累 。學習還要注重積累。古往今來,這樣的典型事例不勝枚舉。唐朝「鬼才」詩人李賀,他早上背上錦囊,騎著毛驢,外出遊歷,觀察生活,一有靈感便記在紙上,放於錦囊中。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則準備了許多陶罐,整齊的放在一個七層的架子上。他把平時收集到的資料按不同門類放到各自的陶罐中。姚雪垠創作長篇小說《李自成》的過程中,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查閱了大量資料,僅記錄與李自成有關情況的卡片,就有兩萬張。 我也有我的發現和積累的方式。從我擁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機開始,這位與我形影不離的朋友就成了我最及時的思想記錄器。每當我讀書學習、思考教學、觀察社會、感受生活略有所得時,我都會及時的用手機編輯簡訊息來捕捉閃現的點滴思考和靈感,然後再抽時間靜下心來反覆思量、多次修改,最終成文。 4、寫作。在和省教研室語文教研員張偉忠老師的一次交流中,張老師說:「一個老師的課講到一個水平以後,能不能寫就變得非常重要了」。我想我們首先要有寫的意識,在座的都是骨幹教師,都有很多的經驗和感悟,不記下來,不寫下來,實在太可惜。頓悟真的是靈光一閃,靈感真的是稍縱即逝;用心感受,及時捕捉,細處著手,推敲斟酌,最終成文。我認為:「寫作是對自己的工作、生活、生命的一個總結、記載、交代」。人的生命總有終結,但是我們可以依靠寫作來使得我們的思想、理念永流傳。 至於一提到寫作,老師們自然更關心投稿發表問題,真的就是一個功到自然成的話題。我當年寫的第一篇論文至今還存放在我的電腦中,可能永遠都沒有發表的機會了。因為,現在再審視這篇文章,其中對一些教學的原則和理念的理解是有偏差的,甚至是錯誤的。或許在不少的眼中,寫論文是高不可攀,核心期刊是遙不可及。其實,你只要去做,用心去做,著力於一點用心去做;沒有什麼不可以。我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在2007年3月,從一開始的一年發表一兩篇,到上半年也可以像很多名師一樣每月發表一篇了。就這樣敲開了初中語文絕大多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的大門,如《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月刊》、《語文學習》、《中學語文》等。寫作會使你的思考更加精細,會使你的教學更加精緻,會使你的工作更加精深。只有寫作你才能體會到那種字斟句酌的滋味,寫成一篇論文你會感到你是經歷了一次蛻變。 角度要小。研討教育教學——初中語文教學——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板書設計環節(羅列幾個原則、方式、例子《精彩設計妙幻板書》,這大概就是我們很多教師的論文)——抓住一種方式。發表文章,幾年來,我始終在關注著課堂教學的一個並不起眼的環節——板書設計。為此,我寫了一組文章。2009年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發表了第一篇,今年6月發表了第二篇,8月發表了第三篇。或許我可以成為在核心期刊上成體系的闡述板書設計的一位老師。 研討要實。每篇文章共列舉五個例子,但在一開始寫作時每篇都要找到十餘篇課文的板書示例。僅這組論文就引領著我研究了初中教材的四十多篇課文。鏈接三篇文章。 表達精緻。完成後放幾天在修改,進行淬火。對聯式板書的修改事例 三、創新實踐,優化教學,實現專業成長價值 1、創新,工作提升的不竭動力。 我的第一次創新實踐。至今我還清晰的記得我1991年10月份的一點小小的舉動。那是我剛剛工作不到兩個月,校長、教研室主任和鄉鎮文教助理員來聽我們這些新分配的教師的課。那次講的是《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一文。我想在黑板上畫出「印刷所」的結構示意圖。其中涉及到「煙囪」、「柵欄」等圖形。為了既快速又整齊的畫出來,我把一截粉筆的側面中間部分挖空一點,形成凹槽形,這樣一筆下來兩條直線,既形象又準確。這一點小小的創新得到了聽課的鄉鎮文教助理員的肯定,給予了表揚,也給了我莫大的鼓勵。 自創「雙色備課」模式。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看到很多學生手中都有一種雙色學案,其內容用兩種顏色的字體組成的。兩種顏色,分別表示出問題與答案,重點與非重點等;學生在使用時反映良好。看到這樣清晰明了的顏色顯示,這樣層次分明的編排,我就聯想到了我們老師的備課,是不是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方法來呈現呢?於是創設了「雙色備課」模式,把體現知識內容的用藍色筆書寫;把最能體現教法、學法和新課改理念的文字、步驟等用紅色筆書寫標明。這一簡單的創造,使得原來備課中普遍被弱化的教法、學法等內容得到了加強,得到了凸顯。老師們在備課時更用心於考慮如何去教、如何引導學生去學,而不再是以前那樣只是單純的知識的羅列。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但是,多年來不少教師對此投入的精力不夠,一直在沿用著傳統的「一刀切」的教學方法;常常是結合幾篇寫作水平較高的作文面對全班所有同學在同樣的層面上大談立意、選材、謀篇……其實,我發現學生在經歷了小學六年的語文學習,跨入了中學的大門之後,作文水平已是參差不齊。傳統的「一刀切」的教學方法根本沒有顧及到學生間已經出現的作文水平的較大差異,教學針對性不強。如何解決教學要求的整齊劃一與學生實際學習已經出現的差異性之間的矛盾,採用分層教學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和策略。對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相應的切實有效的指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取得較好發展。在具體的運作過程中,我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分成幾個不同的層次,並且給予不同的要求和指導。對於班級里作文水平較高的部分同學,總是讓他們放手去寫,然後相互交流和賞析,並鼓勵他們進行投稿和文學創作。教師對他們的指導往往是這些同學出現了迷惑不解、無法突破之時。對作文水平在中游徘徊的同學,主要是指導他們學習借鑒好的寫作方法、表達方式等使得寫出的文章更具文采,因為他們現在的作文已經是「中規中矩」了。對待作文水平較低的同學則從真情實感的抒發,語句的通順,立意的集中明確,常用標點的運用,段落層次的劃分等最基本的層面指導。同時,在作文批改和評語形成中也分層區別對待;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品嘗到作文進步與成功的喜悅。 就這樣,我努力從教育教學的點滴細節做起,努力創新實踐。 《現代教育導報》曾在 2、整合,樹立「大語文」教學觀。 整合、課程整合,是一個非常時興的話題,更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命題。張志勇廳長在給齊魯名師開會時不止一次的強調,一個名師一定要有自己的課程。我想作為我們並不一定也沒有能力直接去編寫一套教材。這顯然也不是張廳長的本意。以課程標準為根本,以現有教材為主要素材,結合教育教學的實際進行整合,這大概才是更加實際的做法,也是我們每位老師通過努力能夠做到的。教學中,注意教材內部的整合,也注意課內外的整合,注意整合語文和生活。 一是需要教師具有主動的意識。 我研讀過不少名師的課堂實錄,大凡名師均是教材整合的高手。如果我們的眼中只有一本教材、幾篇孤立的課文,那我們的語文教學是枯燥的、乏味的,是缺少靈氣的,是缺乏生活氣息的。我們應當根據教學實際整合一個單元甚至一冊教材,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整合課內與課外,整合語文和生活;況且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本應相等,況且語文本就是生活。 正如 二是需要教師具有敏銳的發覺。 我感覺真的還是那句名言說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用心感悟,就會發現生活豐富多彩,語文無處不在。 一次我收到一封特快專遞,我看到了封面上印有的宣傳口號「全心、全速、全球」。那天語文課的第一個小活動就是排列這三個詞語的順序。「全心」,全心全意是「全速」和「全球」的基礎,「全速」是「特快」專遞的突出特點,「全球」則突出了覆蓋範圍之廣,是另一特點。 三是需要教師具有開闊的視野。 只有老師具有開闊的視野、豐富的內涵,談及整合才有意義;因為這是整合所必需的根本和源泉。為了設計《素材多維品讀》這節課,我翻閱了學校圖書室三十多本關於作文方面的期刊,上網搜集了大量素材,最終精選出來很多經典的小故事。我願把我的另兩節作文訓練課的教學過程——《我的老師》寫作指導以及《我和我的名字》彙報給大家,以求得各位的指正。 《我的老師》寫作指導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初一年級的寫作訓練向來是以寫人敘事為重點的。而鑒於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視野,寫人敘事類的訓練題目最常見的恐怕就是《我的老師》、《我的爸爸媽媽》、《我的同桌》等。但這些題目學生在小學階段早已反覆寫作,一提及這些題目,學生那索然無味的、無可奈何的、無聊乏味的神情就立即顯現在我的腦海中;同時學生那「老三段」的結構、陳舊的素材、「流水帳」式的記敘也讓我感到一遍遍的訓練卻沒有太大起色。面對這些問題,面對這老生常談的訓練題目該如何指導呢?我陷入了沉思……漸漸的一節別出心裁的訓練課在我的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 這節課上,我先後給同學們提供,並和同學們一起感受了的《我的老師》,海倫?凱勒魏巍賈平凹的《我的老師》,的《我的老師》。 三篇同名作品的閱讀,三次感悟討論,同學們深受啟發、思路大開,激發了濃厚的寫作興趣,寫出了很多文質兼美的佳作。用經典的同名作品的閱讀引導、啟發、指導學生面對那些老生常談的作文題目,也不失為一好途徑、好辦法。 《我和我的名字》 那是2009年9月份,當我第一次拿到這一屆學生名單時,就感覺到不少名字都很有特點,很有講究,很有內涵。再看看學生的基本情況簡介,這一屆學生家長大都已經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生人,不少人都接受過高等教育了。名字是每個同學天天、時時與自己相伴的符號,應當和自己最親近、最熟悉;卻也是比較容易忽略的一個話題。就從這一點入手吧,於是生成了《我和我的名字》這節作文課,並形成了四個層次的訓練。 第一個層次「用一句話對你的名字進行解釋或說明(10個字左右)」。 第二個層次「用一段話對你的名字進行解釋或說明(60個字左右)」,同學們按照的訓練要求是開始了自我介紹。 第三個層次的訓練要求:圍繞「我和我的名字」這一話題寫一篇文章,不少於500字。同學們開始了回憶和構思。在批閱作文時,同學們告訴了我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 第四個層次的問題:課下拓展探究:很多人的名字不僅僅飽含了家長的美好願望,往往還都印有時代的烙印。在舉國同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之際,查閱材料,詢問長輩,看看不同時代的人們的名字都有什麼特點? 「大家都認為我是冬天出生,希望像冰雪一樣純潔、晶瑩吧。但其實是生於一九九七年的六月份,父母是取自『雪百年恥辱,迎香港回歸』得到的『雪迎』二字。」武雪迎同學的介紹讓大家真正了解了她的姓名的真意。 看看幾天探究的結果吧。「解放、建國、振國」的名字表現了建國初期人們的無比喜悅和建設美麗富饒的國家的願望。一個「援朝」又使得那場舉世矚目的戰爭永遠鐫刻在人們的記憶中。一個「文革」時時提醒著人們那十年的動蕩的教訓。「招第」、「賽男」中飽含著一點美好願望,也隱約透露著一點封建思想。改革開放初期,「志強、立偉、朝陽」又大量湧現。而現在,所有的名字都那樣的精彩紛呈,多元的思維、多樣的價值觀、張揚的個性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這就是我給初一新生入校後上的第一節作文課;因為選擇一個恰當的切入點,一個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恰當的切入點,同學們樂於接受,我也感悟頗多。 三樣東西別忘記。一直以來,我在教學設計的時候還算是努力的。總是要反覆閱讀課文,總是要儘力去感悟、提煉,也總是比較注重文章的整體定位,問題的設計,背景的補充,等等。但是,近段時間以來,我越來越感覺我是在捨近求遠;甚至是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因為,我越來越感覺到有三樣東西是那麼重要,不應不管不問。這是三樣最基本的東西:教材中每個單元的單元提示,每一篇文章前的閱讀提示,每篇課文後面的研討與聯繫。這是教材的編者花費了很多氣力和心思,字斟句酌的形成的一些最基本、最核心、最有價值的東西。而我們不少的教師對這些東西視而不見,沒有靜心體會其內涵,沒有靜心領悟其用意。我感到我以前是忽略了它們。 其實,這三樣東西恰恰是教和學的基礎和重點。當我們學習某篇文章時,聯繫聯繫單元提示,看看課前閱讀提示,把課後研討與練習解決一下。就是這樣的簡潔和自然。當然,若能在聯繫到第四樣更加基本的東西——《語文課程標準》,就會是我們的所有設計和內容有本可依,建立在更加紮實的基礎上。 3、品味(浸潤、感悟、字斟句酌),確立「小語文」教學觀。 學生語文學習三境界。我們經常遇到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的同學,經常遇到數理化非常優秀,但是語文學習卻乏善可陳的學生。不少的家長也問我如何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我做了一些思考,也提出來語文學習的三境界。一是感受到文章的美。二是賞析出文章的美。三是寫出美文。 我曾問過一個數學特別優秀的學生,他也誠實的告訴我,他在面對教材中的每篇經典時就是感覺不到文章的好,文章的美。 看看我們的課堂,再看看名師的課堂,很多時候,兩者涉及的內容差不多。但在同一感點上研讀的程度和教學方式大不相同。我們都教過《中國石拱橋》,都涉及到趙州橋大拱和小拱的關係,但沒人像 「沙鷗翔集」(《岳陽樓記》)中「集」解釋為「棲息、停歇」。上面是「隹」(zhuī),古書上指短尾巴的鳥;下面是「木」。 「小大之獄」(《曹劌論戰》)中「獄」解釋為「案件」。「獄」的兩邊各為一隻「犬」,中間是一個「言」字。儼然就是兩隻狗在對叫,發生了爭執,有了爭執就要上訴,就產生了「案件」。 「之次所旁從祠中」(《陳涉世家》)中「次」解釋為「停留、駐紮」。介紹甲骨文中的「次」,表示人的喉嚨里有東西刺在那裡,不走了。 「南市買轡頭」(《木蘭詩》)中「轡」解釋為「駕馭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同時該字的字形非常複雜。一輛車的兩側各有一根韁繩栓在拉車的牲口的嘴上。理解了字義,記住了字形。 「及其日中如探湯」(《兩小兒辨日》)中「湯」解釋為「熱水」。一個北方人到福州旅遊,在飯店點了飯菜吃完後,客人說:「來一點湯!」店家應聲端來一盆洗臉的熱水,服務真周到。但總不見店家送湯來。又叫:「來一點湯!」店家應聲又端來一盆洗臉的熱水,客人自然喜歡,洗過臉,再次道:「來一點湯!」店家急了:「你好難伺候,你要了兩次湯就算可以了,怎麼還要第三次啊?」客人摸不著頭腦,細交流才知道在福州的口頭語中,「湯」就是熱水。 4、載體,初步形成「活動語文」教學觀。針對大量存在的「就知識講知識」的現象,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寓教於樂的理念,初中生的身心特點的;尤其是現代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從認知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型看,教學必須探明喚起學習積極性的最佳經驗和情境,從而引發學習者主動的加入活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意義的方式而獲得。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認為,學習是以人的自主學習潛能的發揮為基礎,以自我主動學習為特徵的,這種學習過程是認知、情意和學習者個性協同發展的過程。學習者對學習方向和目標的自主確定,學習內容和方法的自我選擇,才會獲得最好的效果。 在課堂上我經常設計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這就是我所謂的「給知識尋找恰當的載體」,也就是「活動語文」。這也是我結合自身特點逐漸形成的一種思路。「活動語文探究與實踐」研究課題剛剛通過泰安市級課題驗收。我把「活動」理解為宏觀的、中觀的、微觀的幾個層面。 一、活動語文宏觀建構 1、成立文學社,創辦社刊《惜時湖畔》。 2、成立「《齊魯晚報》小記者團」,定期向「齊魯晚報?晨刊」投稿。 3、建立維護好「班級博客」,定期印製優秀作品集。 4、引導學生利用閱讀課和課餘時間開展讀書活動。 5、七年級至九年級共六個學期,每學期組織一項中心活動。從七年級上學期到九年級下學期依次為書法比賽、成語積累大賽、朗誦比賽,課本劇表演比賽、辯論比賽、寫作大賽等。 二、活動語文中觀建構 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結合文章的文體特色, 初步形成以下典型活動: 1、小說和寫人敘事類的文章:採用講故事、編演課本劇、改寫、續寫、縮寫等活動,讓學生深入文本,理清情節,分析人物,感悟情感。 2、寫景類的文章:採用導遊介紹、改寫解說詞、編輯畫面、彈唱美文等活動,引導學生聯想和想像,重在培養形象的思維能力。 3、說明類的文章:採用導購員、科技者、大賣場、斯德哥爾摩會議等形式,鍛煉學生準確、嚴密組織語言,科學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 4、議論類的文章:採用辯論會、焦點訪談、新聞評論、理論播報等形式,培養學生提取材料、提煉觀點的能力。 5、詩歌類的文章:採用誦讀、多形式的表演等形式,感受文學的魅力。 三、活動語文微觀建構 主要體現為「課前五分鐘活動」。 七年級:成語記誦。要求學生每天記熟一個成語,每學期末舉行一次相關比賽。 八年級:誦讀經典:本屆學生選定的是《論語》。從中選取適宜的篇目讓學生背誦,簡要翻譯,初步理解;汲取文化滋養、陶冶個人情操。每周一則。 九年級:素材品讀:每周就一個選定的故事進行多維品讀,豐富學生寫作素材,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5、引領,師生共享成長。我把教師的成長分成四個階段:側重傳授知識階段、側重給予方法階段、側重培養習慣階段、側重精神引領階段。第斯多惠曾經說:「一個人一貧如洗,對別人絕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發展、自我培養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樣也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我經常把自己的成長和收穫介紹給同學們,同學們在老師的精神引領下也有了主動學習、成長的意識。曾經有一節課,我和同學們共同修改了一位同學的習作,學生的習作得以發表,我以此教學實踐撰寫的論文也刊登在《中學語文》。我引領學生努力做到精緻。2009年,我被評為齊魯名師人選後,我也給自己的發展制定了兩步走的戰略,一是前兩年採取廣撒網的方式,儘力的去試探、接觸、研討更多的思想、模式、環節。力爭做細、做精。二是後兩年在廣泛涉獵的基礎上精選突破口,努力實現提升和跨越,力爭做大做強。因此,一段時期以來,我對教育教學的每個環節都儘可能的進行一番思考,甚至包括了如何引導學生利用教輔材料,我也寫成了《三招應對教輔》。參加完省能手評比後,我曾寫了一篇文章《能手是怎樣煉成的》。其中寫到我的課堂教學有兩大弱點。我的課堂教學深度不夠,在關鍵時候的深化和提升不夠。不能在最要緊處精進一步,讓人頗感惋惜。為了彌補這一點,整個暑假我進行了兩方面的學習。另一個明顯的弱點是朗誦不行。為了訓練朗誦能力,我專門請了我市開辦朗誦培訓班的老師給我具體指導。我也終於衝破了心理的障礙,能夠張開嘴,投入感情的去朗誦了。按照要求,參賽老師可以自定四個篇目,為了選定這四篇文章,我翻閱了人教版、語文版、蘇教版、滬教版、魯教版等諸多版本,花費了大量氣力,選擇適合自己的風格特點的文章,避開大家熱情追逐的篇目。細節真的會決定成敗。上級要求參賽選手 我引領學生努力形成系列。我研究課堂教學中的板書設計,連續三篇文章發表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自今年期,每期發表一個板書設計。談談被邊緣化的板書設計。我研究作文教學中的素材品讀,在語文報社《作文素材快線》上連續刊載10期。兩年來,對《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進行專項研討,共活動了19次。兩年來,我學習了諸多名師的課堂教學30餘節,形成詳盡記錄的19節。等等。 努力引領學生做到「任何事情都有一百種方法」。努力引領學生感悟「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我總感覺,學生對我的尊重更多的是因為我對他們的人生態度、治學態度的引領,而並不是首先因為我教給了他們多少知識。 前幾天,我在教本上寫道:「每節有所獲,真好!每天有所得,真好!」。是的,如果能沉浸下來,去做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那真的是一種很美妙的感覺。實事求是的講,這種美妙的感覺我也是剛剛品嘗到一點。在登堂入室的過程中,我只不過是剛剛敲開大門。但越是這樣,神聖殿堂里的無限風景就更令人期待。我已經開始起步,踏上了充滿希望和夢想,但也一定充滿艱辛的征途。在不斷探索教育教學新規律、不斷追求教育教學新境界,實現專業成長的漫漫征途中,我會以今天為新的起點,不斷追求、不斷超越! |
推薦閱讀:
※天干地支與十二生肖的起源(本文較專業,不喜勿看)
※最專業的圓肩駝背矯正大法
※法學類專業解讀
※一文解決:那些難懂的婦科專業術語
※vivo Xshot專業模式入門詳解教程,專業手機攝影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