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化療到底有多可怕?
「生不如死」
「副作用很大,身體會完全垮掉」
「不化療還能多活幾年,一化療反而死得更快」
現在許多人都談癌色變,其實更多的是談「療」色變。甚至有人認為化療比癌症本身還要可怕,以至於數不清的患者選擇了放棄或者自行終止化療。
為什麼大家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此想法是正確的嗎?
今天不是特別來為化療正名的,但也不想讓化療在大家的認知里過度妖魔化。只希望大家能夠正確認識化療,在患病時用上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手段。
首先,我們從癌症本身說起。簡單來說癌症的本質,是一坨不受控制瘋狂生長的癌細胞,成群成團地侵佔了正常組織。
那治療癌症呢,就是要殺死這些可惡的癌細胞。
化療則是通過化學合成的藥物來殺死它們。化療藥物會進入血液循環,走遍全身,攻擊到體內廣泛、細小角落的癌細胞。
而化療的起源確實正如網上許抨擊化療的說辭一樣——不可否認,化療來自毒藥!最早的起源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德軍投入使用的號稱「毒劑之王」的化學武器芥子氣!還有一款更耳熟的葯「砒霜」,這個幫助潘金蓮和西門大官人毒殺了武大郎的臭名昭著的古代毒藥,現在有個洋氣的名字:Trisenox,而它已經被FDA批准用於治療白血病,並且效果不錯!
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傳統的化療葯,大都是細胞毒性藥物,毒物如果傷害我們身體當然是不好的,但是同時也證明了它能對癌細胞這個可怕的敵人進行打擊,能挽救癌症患者的生命。所以說任何事情都無絕對,什麼東西都可能有好價值,只是方式方法的差異。
化療雖然對癌細胞有強大的殺傷力,但恰恰最大的問題也在這裡,它有治療上的死穴——化療作為對抗癌細胞的重要武器,沒有辨別能力,敵我不分,不但會殺傷癌細胞,也會殺死人體里的好細胞。可謂是「殺敵一千,自損三百」。
因此總有人痛苦糾結:療效和傷害,如何取捨
對此,我只能說:這就像戰爭,一場患者和病魔的戰爭。既然是打仗,那肯定會死人,重要的是,最終我們要打贏!
化療,是對抗癌症大軍的眾多戰鬥模式之一,並且是目前的常規軍。盲目使用化療會給身體造成傷害,但盲目排斥化療,則可能放棄對抗癌症的治療生機。
是否接受化療,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主要看癌症類型、病灶部位、分期情況、患者身體狀況,等等。醫生和患者雙方都需要有深入良好的溝通,病人充分了解病情和化療藥物的特點,最終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相對合適的藥物和治療方案。
目前臨床常用化療藥物有幾大類,通常採用幾種化療藥物的組合聯合用藥,而不是單一用藥方案,也是因為在臨床研究中發現某些化療藥物組合之後,比單獨使用效果好很多。當然不是隨意排列,不同類型的藥物有不同的適應症和作用,多葯聯合也是為了優勢互補。打個比方,就像餐廳里推出來的午市套餐,優秀的套餐需要廚師將食材進行良好搭配,營養和味道都是互補的,比如鮮蔬墨魚番茄意麵,聽上去就催人食慾。如果搞個「白飯麵條二人組」,那餐廳只能面臨倒閉了。
對於不同的癌症,使用的化療藥物組合是不同的。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比較常用的組合方案包括卡鉑/紫杉醇、順鉑/紫杉醇、順鉑/長春瑞濱、吉西他濱/順鉑、順鉑/培美曲塞和多西他賽/順鉑。聯合使用這些藥物,1年生存率為30%-40%,明顯優於單葯治療15%左右的數據。癌症很兇殘,咱們要用最佳姿勢群毆。
那麼,化療到底可怕在哪裡?
別急別急,這只是舉例,不是每種葯、每個人都會有上面的全部副作用。化療的個體反應千差萬別,雖然有病人因
面對化療,我們在害怕和抗拒之前,更應該想辦法緩解這些副作用:
(1)調整好心態,不良反應因人而異,別人有的,你不一定會有!
(2)現在有很好的輔助藥物,如止吐葯,升白細胞藥物等,可幫助患者順利的完成化療。
(3)重視化療藥物的預處理!很多化療藥物,要求在化療前做1-2天的準備工作(有的要吃維生素,有的要輸液等等),以此來降低化療的毒副反應。
(4)化療方案的選擇,藥物劑量和周期的調整,不良反應的防治,都需要根據不同患者的個體來調整,判斷患者能否從化療中獲益,什麼時候該做化療,什麼時候不該做,這種技術活兒一定要去正規醫院,莫信神秘偏方!
(5)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家人要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和照顧
值得一提的是,在化療這一常規治療方案之外,現在小分子靶向治療也越來越普及,更多的醫生會在晚期確診時,建議病人進行基因檢測,如果有合適的基因靶點,比較幸運的就多了一個選擇途徑,靶向葯的毒副作用相對小很多,而療效卻更佳。
不過首先要申明,靶向藥物其實也是化學藥物,對比傳統的化療藥物(細胞毒性藥物)來說,可以把靶向葯當成是經過「定向設計」的治療藥物。相比化療這個「敵我不分的炸彈」,靶向治療,則是「長了眼睛的炸彈」,通過識別腫瘤細胞表面的特異性標記蛋白,更準確的瞄準腫瘤細胞,定位準確,針對性強,減少對正常細胞的損害,自然而然它的副作用比一般化療葯小。
因為一種靶向藥物一般只針對一種常見的突變基因。比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體內帶有EGFR基因突變,便可以嘗試易瑞沙、特羅凱、凱美納等一線治療藥物。而沒有該基因突變的患者,服用這些藥物後很有可能無效。因此用藥前應該通過基因檢測,對藥物的預期療效做一個評估。患者若不分自己是不是適合這種靶向藥物,就光聽說效果好就用靶向藥物治療則是盲目用藥,極有可能並不對症,結果病情還是一樣進展,這種做法顯然不是理性的。
最後希望大家面對癌症都能保持科學的態度。尤其是網上信息混雜,眾說紛紜的時候,不恐慌不迷茫,查文獻找數據,千萬不要放棄!
畢竟,
可能活得再久一些,就能等到新葯奇蹟;
可能活得再久一些,活著的每一天都有新的希望;
也期待科學家醫生們研發藥物的腳步快一點、更快一點;
用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等這一塊塊拼圖,
一點點拼湊出人類戰勝癌症的未來。
抗癌之路漫漫,願用科學為你趕走這個世界的陰霾,守護生命的每一刻。歡迎大家隨時溝通與交流。
醫學顧問微信號:15618151096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