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民渴望真正的改革?
07-18
分享到:2013-11-05 02:38:02歸檔在我的博文|瀏覽 9894 次|評論 17 條為什麼人民渴望真正的改革?(系列文章之一)--遏制收入失衡,促進公平正義(《第一財經日報》發表時,略有刪改)作者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重大部署,人民滿懷期待,人民渴望真正的改革。今時今日,中國人民對改革期待之切,寄望之深,要求之高,為多年來所未有。人民為什麼渴望真正的改革?蓋因我國歷經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經濟社會取得多方面巨大成就之同時,各種社會矛盾和衝突亦日益彰顯和劇烈。經濟社會矛盾最顯著和最劇烈者,首推六大失衡。(1)收入分配失衡,表現為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日益嚴重。(2)投資消費失衡,突出表現是「三依靠增長模式」難以為繼。(3)產業結構失衡,核心問題是幾乎所有製造業產能嚴重過剩。(4)國際收支失衡,突出表現為我國金融體系和貨幣政策過度依賴美元霸權。(5)虛擬經濟失衡,主要表現為整體經濟體系「脫實向虛」趨勢日益嚴峻。(6)地區發展失衡,首先是「二元經濟機構」依然固我,「三農問題」仍然沒有妥善解決。此六大失衡,咋看起來純屬經濟問題,實則皆是政治經濟社會多重複雜因素相互影響、共同作用之必然結果。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所出現之深層次嚴重失衡,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糾正和再平衡,必然釀成重大危機。深化改革之核心目標,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政治生態、經濟生態、社會生態深層次的嚴重失衡,實現政治、經濟、社會各領域的重新平衡和協調發展。如果認識到我國今日所面臨之諸多問題,皆是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態多重因素相互影響之結果,那麼,我們就應該明白,僅僅依靠經濟體制之改革和調整,就難以實現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態的重新平衡和協調發展。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互為前提,互為基礎,互相制約。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觀念,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經濟基礎。沒有政治體制的深化改革,就不可能有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借用矛盾分析方法,我們認為,如果說過去三十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經濟體制改革,那麼,面向未來,深化改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向則必然是政治體制改革。本系列短文,側重從經濟視角簡要闡述六大失衡,以資讀者概要理解我國今日所面臨之諸多嚴峻問題,從而深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使命之偉大和任務之艱巨。本文先說收入分配嚴重失衡。我國收入分配嚴重失衡有三個重要特徵。其一、從宏觀角度看,收入分配嚴重失衡體現為政府收入佔GDP之比例持續上升,居民個人可支配收入佔GDP之比例持續下降。其二、從老百姓收入結構看,收入分配失衡體現為收入分配差距急劇擴大。無論是基尼係數測算,還是其他各種抽樣調查和直觀觀察結果,皆表明收入差距擴大和貧富分化加劇是不爭事實,亦是老百姓強烈不滿的首要問題。其三、如果收入差距擴大和貧富分化加劇是源自合法收入增長,則不太會引起全社會普遍的強烈不滿。造成我國收入不公和貧富分化日益惡化的直接原因,是各種非法和灰色收入快速增長,包括各種腐敗、以權謀私、錢權交易、低價變賣或侵吞國有資產等等,讓少數特權分子轉眼牟取巨額利益。壟斷特權、資產泡沫、不公正競爭,亦是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的重要原因。如此造成的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老百姓意見最大,抱怨最多。須知老百姓並非天生仇富,更不是不加區別地盲目仇富。綜合分析統計數據,自1990年代以來,在國民可支配收入構成中,企業和政府部門收入總體佔比呈上升趨勢,家庭和個人收入佔比總體呈下降趨勢。截止2012年年底,企業部門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21.5%,比1992年上升9.8個百分點;政府部門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8.2%,比90年代以來的低點(2000年為14.7%)上升3.5個百分點;住戶部門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60.3%,比1992年下降8.0個百分點。根據GDP收入法估算,初次分配里,我國居民薪酬收入佔GDP之比重,1995-2007年期間一直呈下降趨勢,從1995年的53.16%下降到39.74%,竟然下降了12.42個百分點!年均下降2.3%。其中2004-2007年期間,從46.14%下降到39.74%,年均下降4個百分點。2007-2008年略有好轉,上升到46.62%。然而,2009-2011年期間,居民薪酬收入佔比又從46.62%下降到44.94%。再分配之後,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之比從2002年的65%下降到2008年的57%,下降8個百分點,最近幾年仍維持持續下降態勢,目前佔比大約為51%。政府收入佔比則從17.52%上升到21.28%,上升近4個百分點。企業收入佔比維持較快增長,增長9個百分點,占從18% 上升到27%。為什麼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比重持續下降?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廣大農民收入佔比持續下降。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里,原本應該屬於農民的土地增值收入,絕大部分被政府和企業佔有。據統計,2001-2010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從1300億元劇增到2.7萬億元,增長近20倍(這當然只是部分統計,實際土地出讓收入遠遠大於這個數字)。然而農民獲得的征地和拆遷補助收入平均僅占土地出讓收入的37%。遼寧、浙江、河南三省征地補償費佔土地收入之比重,分別只有10.37%、2.91%和12.99%。圍繞土地拆遷的各種糾紛和群體性事件層出不窮,關鍵就是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侵犯甚至赤裸裸的掠奪。其二是城市居民收入佔比亦持續下降。首先是薪酬收入偏低。我國雖然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出口大國,由於絕大多數產業處於全球產業鏈中低端,產業工人的收入仍然非常低。按照人均小時工資計算,我國人均工資收入仍然只有發達經濟體平均水平的1/14。相當美國的1/17,德國的1/16,日本的1/15,法國的1/16,俄羅斯的1/4。其次是財產性收入沒有實現穩定增長。股市長期萎靡,許多普通股民一直賠錢。很長時間裡,通貨膨脹超過同期銀行存款利率,居民儲蓄存款實際是負利率,相當於國家對普通儲戶徵收了通貨膨脹稅。1996-2002年中國平均真實利率為2.93%。2003年至今,平均真實利率為-0.3%。8年時間96個月里,有52個月(四年多)是負利率。有研究機構測算,僅2011年,通貨膨脹稅就高達1.5萬億。真實利率每壓低1%,居民消費增長率就下降0.287%。我國收入分配問題的另一個最突出表現是貧富分化日益嚴峻。基尼係數是衡量貧富分化的指標之一,國際上比較通行。對於我國的基尼係數,不同機構估算方法不同,結果差距很大。最低值是0.48,最高達0.61。國際公認危險線是0.4。美國是0.42。根據國家統計局的估計估算,2000年到2008年,我國收入差距一直持續擴大,基尼係數從0.44上升到0.49以上。雖然近幾年收入差距似乎出現了緩慢下降勢頭,全國基尼係數從2008年的0.491下降到2012年的0.474(當然許多人不大相信這個數據),我國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問題非常嚴重,卻是不爭的事實。關於中國日益嚴峻的貧富分化,各種說法很多,都指向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越來越少的人群卻控制了越來越多的財富。譬如,調查表明,10%收入最高家庭群體之收入,是10%最低收入家庭群體的65倍。2011年《紐約時報》曾經發表文章,說2000年中國財富分配還是二八開,2011年已經變成一九開了。換句話說,10%的人群佔有90%的財富,90%的人只佔有10%的財富。10%的人怎麼構成的呢?90%是黨政幹部及其子女或者親屬;5.5%是海外或者港澳台有親屬的那些人;還有4.5%是經營有方,運氣又不錯的民營企業家。此類數據可能並不那麼準確,卻能夠從一個側面反映現實,而且與老百姓日常觀察和感受相符。還有調查數據表明,我國勞動者人均月收入分布,1000元人民幣以下的人群佔35%,1500元以下的人群佔51%。易言之,僅夠溫飽的窮人占勞動者一多半。此外,從每年出台的各種富豪排行榜亦能看出端倪,巨富群體收入增速遠遠超過普通老百姓收入增速。我國近75%的富豪來自房地產、資源礦產及其相關行業,從一個重要角度說明了貧富差距急劇放大的內在原因。上述因素之外,造成我國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日益嚴峻的因素還包括:資本有機構成高的第二產業佔比上升,勞動密集型產業佔比下降。勞動力在收入分配中顯然處於弱勢地位;要素價格改革遲遲不啟動或滯後啟動;資本和權貴勾結,官僚資本橫行,腐敗蔓延;房地產泡沫愈演愈烈,加劇收入和財富分配兩極分化。此處不再一一細說。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貧富分化日益嚴重,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最重要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各國歷史經驗一再表明,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是導致政治社會動蕩不安的首要因素。社會學者的調查研究表明,收入差距擴大和貧富分化加劇是導致老百姓仇富、仇官、心理失衡、對社會不滿乃至群體性事件頻繁爆發的核心原因,也是所謂「中等收入陷進或中等收入焦慮」的主要表現。「不患寡而患不均」,並非中國社會獨有的現象,而是人類共有的心理。如何確保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收入和財富分配的適度平等和動態均衡,是世界各國都曾經和正在面臨的重大難題。中國亦不例外。單純從促進經濟增長角度看,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過大,將直接拖累消費和投資增長。根據經濟學基本原理:財富越多的人,邊際消費趨向就越小。如果財富過度向少數人集中,必然會嚴重製約我國消費增長。實際上,我國目前已經部分出現「富人有錢不消費,窮人消費沒有錢」的現象(還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富人選擇到國外消費或購買國外產品)。有學者估計,中國富人的消費趨向只有62%,窮人的消費趨向為92%。美國著名的中國經濟專家尼可拉斯.拉迪的估計結果是: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解釋了中國消費率下降的75%,預防和儲蓄動機只能解釋了消費率下降的25%。遏制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趨勢持續惡化,應該是深化改革的核心目標之一。它關係了經濟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關係到普通百姓的基本生活保障,更關係到國家的長治久安!遏制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持續擴大之趨勢,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非某個部門某項具體短期政策可以奏效。我們需從四個方面實施徹底改革,才有望遏制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持續擴大之趨勢,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其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從制度上根除各種腐敗和權錢交易。根除腐敗,就必須約束權力;約束權力,就必須制衡權力;制衡權力,就必須監督權力。沒有邊界、沒有約束、沒有制衡、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這是人類政治制度數千年演變的一個基本規律。老百姓對貧富分化和收入差距的強烈不滿的抱怨之中,最不滿意的就是腐敗和權錢交易所導致的貧富分化。其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從制度上消除壟斷,從制度上保障私有產權,創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為最大多數的中小微型企業(私營企業)創造寬鬆的經營環境。我國中小微型企業超過1000萬家,它們是創造GDP的主力,是創造就業的主力,是確保最廣大勞動力充分就業的主力。沒有就業,就沒有收入。最大多數的勞動者沒有穩定的就業,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就會愈加嚴峻。根除壟斷和保障產權的關鍵,仍然是政治體制改革。其三、深化財政收支制度改革,確保廣大低收入群體有最基本生活保障;顯著加大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投入,從根本上解決「上學難,上學貴;看病難,看病貴」的突出社會問題,減輕最廣大老百姓的教育、就醫、養老和退休負擔。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必然牽涉到政治體制改革。首先需要約束政府公務員的數量,遏制政府行政開支快速增長,遏制吃飯財政揮霍人民的血汗錢。政府財政收支必須接受人民的獨立監督,堅決根除一把手一支筆,做到公開透明,接受獨立監督,才能確保財政收入真正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其四、深化稅收制度改革,核心是完善個人所得稅徵收,儘快全面開徵房產稅、遺產稅、資本利得稅和資源稅。我國個稅起征點仍然偏低,低收入工薪階層不得不繳稅,富人卻能輕易逃稅避稅。富裕階層擁有大量房產、證券金融資產和其他各類資產卻不繳稅,是造成貧富分化的重要原因。您可能也喜歡:
中國政府新聞--人民網首頁推薦我的文章
必須改革「學而優則仕」
【女人系列】(182)秋思如雲
中央三中全會前釋放政治體制改革信息
國務院推薦鄉鎮幹部學習石毓智文章
4上一篇<<利率市場化:理論、實踐和政策
推薦閱讀:
※連機器人都能當老師了,你怎麼辦? | 改革中的老師
※新華時評:用深化改革主動適應新常態
※向左轉,向右轉?——董康與近代中國的法律改革
※雷頤:改革才是唯一告別激進的途徑4
※蔡定劍:論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