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 西行遊記——昭覺寺
概述
客來主人累,我不想打擾老表家的日常生活,第二天,強辭去成都。
平生一次去成都,陌生,好奇、期待,還有一點莫名其妙。緊鄰動物園,昭覺寺很好找,香臘紙燭鋪,宣示佛住所就在面前。當面「南無阿彌陀佛」牆,讓我不由自主地念出聲來。兩邊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好像提醒著人們,時時刻刻檢視自己的行為。康熙皇帝曾給昭覺寺題了一首詩:「入門不見寺,十里聽松風,香氣飄金界,清陰帶碧空。霜皮僧臘老,天籟梵音通,咫尺蓬萊樹,春光共郁蔥。」可見古寺之幽美,如今,再也找不到那樣的勝境了。
幾興幾落,青山依舊在,幾度,盛況非比重前。山門內新移栽的大樹,身上被支架撐著,好像病榻上的老人,身上掛著好幾個維持生命的營養包。現在,樹木都流行輸液,看來,拯救的不僅僅是寺廟,威嚴、風景,也許是世道人心。
寺內建築有山門、八角亭、天王殿、圓覺堂、大雄寶殿、御書摟、藏經樓、西方三聖殿、觀音閣、五觀堂、佛學院、放生池、居士樓等等。寺內文革雖受嚴重毀壞,三十年間恢復,目前依然宏偉,壯觀。特別是大雄寶殿前的大黃桷樹,生機勃勃,枝葉繁茂,預示著勝境的未來。
昭覺寺建於貞觀年間,初名建元寺,宣宗改名昭覺。五代十國,戰亂頻頻,寺內荒蕪,殘垣敗壁,宋真宗年間,休夢法師用了三十年,修了殿堂房舍三百餘間。寺額,碑記,畫像,恢復了舊貌。寺內經濟實力,也較為雄厚。宋神宗時,臨宗禪師宗白任住持,開堂說法,被稱為「西川第一叢林。」徽宗高宗年間,佛果克勤禪師兩度住持,圓寂葬於寺內。圓悟(即佛果克勤,宋代著名高僧。)所著「圓悟心要」「碧岩錄」「茶禪一味」等著作,不僅後世影響深遠,還傳入東南亞,日本一帶,茶禪文化被日本茶道奉為至寶。
明洪武智潤法師任住持,擴建寺產。崇禎毀於戰火,清康熙丈雪禪師結茅禪居,籌款重建。殿堂、佛像、恢復叢林大觀。康熙十二牟,佛冤法師住持,繼續擴建至三百間。佛冤接受清政府派遣,深入阿壩,松潘藏區達六年之久。佛冤年邁,派弟子去松潘接藏族格西竹峰至昭覺,任修復後第三任方丈。竹峰在寺內設密壇,供蒙藏僧人修持密法的供奉場所。
解放後,昭覺寺彼確定為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多次撥款維修。文革時,受到極其嚴重的破壞。全寺佛像無一倖存,大雄寶殿和說法堂被夷為平地,所有法器也蕩然無存。八五年昭覺寺被國務院審定為佛教寺院,政府和宗教人士重修大雄寶殿和其他的殿堂。人們發現,建在樹上石碑早被枝葉抱住,深陷樹中。聯想道魁遺偈:「樹包碑,檐瓢飛,柱頭落地祖師歸。」大殿被毀,從未落地的柱頭自然落地,檐瓢自然不翼而飛,風雨變遷,道魁偈語神奇地示現了。
我們必須忠於史實,但可以用自己觀點看歷史。我認為,歷史存在好惡揚棄,傑出人物事件只代表少數一部份,而歷史延續脈絡,是成千上萬人的貢獻。也就是說,成千上萬的故事豐富著歷史。歲月蒼桑,大浪淘沙,淘盡了這些人物。古今多少事,需要更傑出的人代表歷史。寺廟的興衰,我得出兩個看法:
第一個看法是:寺廟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從考古和遠古記載中可以看到,人類由原始質樸人性走向複雜人性。社會衝突日益尖銳,貪婪導致人人自危。釋迦牟尼佛性悲憫,決定尋求究竟。經過出家、苦修、靜坐菩提樹下冥想,終於開悟:「一切法由心想生。」一切痛苦,貪婪、戰爭、災難,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並預示世界由此造成深重的劫難,所以提出:「不用求真,唯須滅見。」眾生平等,是佛教的宗旨。
佛教傳入中國,就受到尊崇,愛戴,證明他符合國情和社會需要。一千多年來,佛、道、儒三種教育互相影響,融合,他已經成為中國人民的思想體系。眾生平等、道法自然、仁義禮智信、讓社會有序,自然的發展。而不是奢侈、貪婪的發展。祖先們早就意識到,資源有限,物質有限,一切生靈的生存狀態有限,過度、畸形發展會受到陰陽因果物理性的懲罰。甚至,人類文明提前終結。
寺廟存在就是表法,他們行善勸善表善,不抗爭,不抵抗,隨波逐流,能生就生,不生就滅自我忍耐,剋制,影響社會和平和諧地發展。
從歷史上看,寺廟是社會發展的影子。安定團結,百業勃興,物質豐富帶來思想豐富。古語曰:「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驕。」物質滿足渴望心靈滿足,寺廟給人們提供了理想的修養場所。寺廟不是神靈的需要,而是人性的需要。因為人們在物質享受爭奪過程中,看見了人性的醜惡,骯髒。沉淪,骯髒,但你也可以選擇離開,解脫。你也可以選擇奮鬥、貢獻。印度富豪給釋迦牟尼建祗樹給孤獨園,一樣,你可獻身慈善事業。發展,給人提供多種選擇。特別是競爭造成了大量的失意者,寺廟,給他們提供了心靈上的慰籍。政府明白宗教穩定社會的作用,出錢出力維護維修寺廟,同樣,也維護了國家的長治久安。
歷史有它必然發展軌跡,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久合必然產生各種社會矛盾,激化,鬥爭,造成天下大亂,亂中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寺廟給了社會最後的慰藉。即收容難民,提供食宿教化。例明太祖朱元璋,逃荒削髮為僧,寺廟無法為繼,則人散廟空,繼而荒涼,破敗,以至湮滅。
朱元璋稱帝,深知社稷寺廟同樣不可或缺,在恢復治理國家的同時,逐漸恢復了寺廟的建設。變化的是朝代,而不變的是人們的信仰。尊重信仰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西方發達國家政治變故少,得益於宗教,也是信仰的力量。
昭覺寺是中華民族歷史的一個縮影。從中可看到歲月蒼桑,也可看到歷代高僧為中華民族和諧體系作出的貢獻,也是昭覺寺劫不滅的貢獻。
第二個看法是:寺廟是社會矛盾的減壓閥
當今世界,唯利是圖是社會意識的主流,因而,造成的社會矛盾,家庭矛盾,個人矛盾空前絕後。環境破壞,更是史無前例。「緣起」文中談到心路歷程,對功名利祿,利害得失看的太重,我想,在這個急劇變革的年代,像我這樣患有神經官能症的人不少吧?如果病友想徹底擺脫失眠心悸的痛苦,就讀誦佛經和研究佛經吧。把經典語錄印在阿耶識內:「積植德行,不起貪嗔痴諸想,不著色香聲味觸法,但樂憶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渝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莊嚴眾行,規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無量壽經摘抄」心有所寄,神經官能症就會不藥而癒。
親身體會,所有疾病,都因我們貪慾,憂慮,畏懼所致。如果五戒十善的道德修養形成風氣,不僅個人身心情緒會得到改善,整個社會情緒也會得到改變。
慈悲,關愛、忍耐、互諒互讓,人情味回歸社會,會減少很多社會矛盾。掠奪,偷盜,殺人放火等刑事案件相應降低。「禪宗圖文百科」第七問答:「這一種忍耐,包容,寬厚心境的生活態度,禪師通過對一切色相的通透,把握外在事物和內心世界的本質,最終進入一種高雅,平靜,順其自然的境界,獲得超越一切生死,輪迴,世俗,紅塵,因果的自由。」心身獲得自由的人,還計較得失嗎?還有煩惱嗎?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作為細胞中的個人獲得了自由,就是家庭的自由,社會氛圍中的自由,和諧。個人疾病不僅是家庭的負擔,也是社會的負擔。同樣,家庭的健康也是整個社會的健康。眾所周知,封建社會存在嚴重的貧富不均,法律缺失,醫療極端地落後,但社會秩序井然,百姓安居樂業。雖然艱苦貧困,但用單純的幸福指數,也就是心靈感受比,祖先們幸福感優於現在,因為封建道德操守,人情關愛優於現在。佛、道、儒的心靈撫慰優於現在法律撫慰力量。
在「石佛廟雜詠」中,我曾經說起:「佛道行天下,足慰律法輕。」寺廟是社會矛盾的減壓閥,在漫長封建社會中得到驗證。如果社會進步與信仰完美結合,社會質量不僅超越古人,更超越現在。雖不能達到「心靜,則國土靜。」的理想,至少抑制社會矛盾和環境惡化所帶來的生存危機,使社會和環境和諧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推薦閱讀:
※2010年減肥21條時尚法則公布
※銀行10年內消失,仔細想想馬雲真是偉大
※養了10年的兒子竟然不是老婆親生的
※2010年十大假藥事件
※在盆栽換盆花盆底下墊上這塊「洗碗布」,分分鐘爆盆開花,養10年都不爛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