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多肌痛西醫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PMR確診後雖不需要住院治療,但定期隨訪十分重要。一旦發現有伴發巨細胞動脈炎跡象者,應立即行相應檢查包括顳動脈活檢,以除外顳動脈炎的診斷。一般治療主要是鼓勵患者做適當肌肉運動,以免引起肌肉失用性萎縮和關節運動障礙。藥物治療目的有二:緩解癥狀和阻止潛在血管炎併發症。  (1)非甾體抗炎葯:對癥狀輕微或不伴血管炎的PMR尤其是顳動脈活檢陰性者,可先試用非甾體抗炎葯,如腸溶吲哚美辛25mg,2~3次/d,雙氯酚酸(扶他林)(25mg,2~3次/d)等,可控制肌痛和頭痛等癥狀。有報道10%~20%患者單用阿司匹林或非甾體抗炎葯足可控制病情,而無須加用糖皮質激素。非甾體抗炎葯雖可部分緩解癥狀,但無阻止血管炎併發症的療效。因此,一般認為短效皮質激素如潑尼松為本病首選。  (2)糖皮質激素:對癥狀輕微的PMR,經上述治療2~4周病情仍無改善即可開始應用5~10mg潑尼松或相當劑量的其他糖皮質激素治療。如果PMR診斷正確,其臨床癥狀一般在使用激素後即可迅速緩解,此點常用來判斷PMR診斷是否正確,如治療後無反應,則需要進一步排除其他疾病。小劑量皮質激素不能抑制伴發的血管炎癥狀,因此即使疼痛顯著緩解仍需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對初始癥狀嚴重者,一般可根據治療前血沉、C-反應蛋白和血清IL-6水平以及對首次治療的反應,將患者分成不同亞型實施不同治療方案。激素劑量由病情嚴重程度和是否伴有巨細胞動脈炎而確定,療程可分為起始治療、減量治療和維持治療3個階段。對不伴有巨細胞動脈炎的PMR,潑尼松常規推薦劑量為15~30mg/d,一般4天左右骨骼肌肉疼痛與僵硬可迅速緩解,血沉和C-反應蛋白恢復正常。一旦癥狀減輕及血沉降至正常可考慮減量。激素減量必須在周密的監測下緩慢進行,否則病情複發。潑尼鬆開始劑量超過15mg/d者,可每周減5mg直至15mg/d,並每2~3周測定血沉1次。15mg/d以後每月減2.5mg,一般在6~12個月內可達到維持劑量2.5~7.5mg。因無實驗室檢查可預測什麼時候可以停用激素,故維持治療時間隨病情嚴重程度而定,一般認為當2.5mg維持治療6~12個月後,無任何臨床癥狀且血沉正常者可停止治療。停葯後約一半患者可完全正常,其餘可在隨後的數月內複發,複發早期再服10~15mg潑尼松龍又可控制病情。  有報道甲潑尼龍(甲基潑尼松龍)肌內注射可進一步減少激素的副作用。方法為每3周肌內注射1次,劑量為120mg/次,連用12周,然後每月減量20mg肌注1次,療程1年。療效極快,48h癥狀即可緩解,血沉恢復正常。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無抑制,激素總量較口服小得多,故較為安全,容易被患者接受。  皮質激素雖可緩解癥狀,但尚無證據提示它可縮短病程,經小劑量激素治療後實驗室檢查已恢復正常,潛在血管炎或血管併發症可能性相當小,但並不是所有患者均對小劑量激素有特效,因為即使血沉已正常仍有發生急性動脈炎的可能。巨細胞動脈炎與胸主動脈瘤高度相關,該瘤是巨細胞動脈炎相對晚期的嚴重併發症之一,一旦動脈瘤破裂可導致患者突然死亡。有資料證實即使不伴顳動脈炎的PMR仍有較一般人群更高的心血管疾病病死率。  反覆皮質激素治療最常見副作用主要有椎體壓縮性骨折、髖部骨折、糖尿病、消化性潰瘍和白內障等。由於這些副作用發生率在不同研究中報道不一,而且這些併發症本身在老年人中就較為常見,故要確定它們一定是激素的副作用頗為困難。為了儘可能減少激素的副作用,推薦採用最小有效劑量早晨1次頓服,並輔以鈣劑以防骨質疏鬆的發生。  (3)免疫抑製藥:對病情頑固或小劑量潑尼松不能維持療效者,可加用甲氨蝶呤片7.5mg,1次/周,頓服。但單用甲氨蝶呤治療本病尚存在爭議。其他免疫抑製藥(如硫唑嘌呤、環磷醯胺)以及其他慢作用抗風濕葯(如抗瘧葯、青黴胺、氨苯碸)等也可協助激素減量,減少複發,但由於缺乏系統研究,資料有限,經驗不多,故臨床應用有較大爭議。  (4)其他:如出現各種併發症可對症治療,如腕管綜合征可行手術減壓,肢端壞疽需要手術切除,合併感染時加用抗生素等。
推薦閱讀:

風濕病的飲食療法
手指關節疼痛是怎麼回事?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按摩治療
骨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樣的嗎?

TAG:治療方法 | 方法 | 西醫 | 治療 | 風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