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診斷學(考試專用)總結重點總結1

近場區:在臨近探頭的一段距離內,束寬幾乎相等,稱為近場區,近場區為一復瓣區,此區內聲強高低起伏。(lmm= r2 (mm2)/ λ mm) 遠場區:探頭遠方為遠場區,聲束開始擴散,此區內聲強分布均勻

B型超聲診斷法:又稱二維超聲診斷法。它是將回聲信號以光電的形式顯示,稱為灰度調製像暗淡的現象。聲源停止後,聲波多次反射或散射使回聲延續的現象。 後壁增強效應:指在常規調節的DGC系統下所發生的圖像顯示效應,而不是聲能量在後壁被其他任何物理能量所增強的效應 增益調節偽差:因增益調節不當所致的偽差。增益過低可使目標變小、回聲變暗,增益過高可使目標變大、高

羊水指數:B型超聲測量四個象限的羊水最大垂直徑,並將其相加,正常時其約為80mm。若大於180mm為羊水過多,小於50mm則提示羊水 過少,此時應警惕胎兒畸形。

CDFI (CDFI即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應用於心血管、腹部及周圍血管等,提高了超聲診斷的敏感度和準確內密布短小粗線狀增強回聲,或不規則的條索、斑片、網狀增強回聲,圍繞不規則形狀的低回聲區。

4、門靜脈增寬,內徑>1.4cm 5、三支肝靜脈變細或顯示不清

6、肝動脈代償性增粗,血流速度增大

7、膽囊壁增厚、囊壁不光滑,呈「雙邊影」 法。回聲強則光點亮,回聲弱則光點暗。通過不同的掃查方法獲得二維超聲。

A型超聲:為振幅調節型,單條聲束在傳播途徑中遇到各個界面所產生的一系列的散射和反射回聲,在示波屏時間軸上以振幅高低表示。

M型超聲:為輝度調製型並且為活動顯示型,是以單聲束取樣獲得界面回聲,示波屏Y軸為時間軸代表界面深淺,X軸為另一外加的慢掃描時間基線代表較長時間內的超聲與其他有關生理參數顯示線為原理的超聲儀。 逆壓電效應:在壓電材料表面一定方向上施加電壓,在電場作用下引起壓電材料形變,電壓方向改變,形變方向隨之改變,形變與外加電壓成正比,這種因電場作用引起形變的效應稱逆壓電效應(或負壓電效應)。

正壓電效應:在壓電材料的一定方向上,加上機械力使其發生形變,壓電材料的兩個受力面上將產生符號相反的電荷,改變用力方向,電荷的極性隨之變換,電荷密度與外加機械力大小成正比,這種因機械力作用引起表面電荷的效應稱正壓電效應。

盪擊波征:M型超聲心動圖檢查時,聲束穿越心尖時,處於大量積液內的遊離狀態的心尖其擺動幅度最大,M型超聲心動圖表現為心尖波群時有時無,即收縮期出現,舒張期消失,這種現象稱為

SAM征:肥厚型心肌病患者,M型超聲心動圖檢查時,增厚的室間隔向左心室流出道局限行膨出,可導致左心室梗阻,此時二尖瓣前葉曲線E峰與室間隔相撞擊,EF斜率減慢,CD段出現向上(向前)的異常凸出波形稱SAM征 駝峰征:肝腫瘤向肝表面隆起類似「駝峰」,稱為駝峰征。 盜血綜合症:指鎖骨下動脈或無名動脈近心端發生狹窄或者閉塞,引起同側椎動脈血流逆行流向鎖骨下動脈遠端,從而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產生的症候群

超聲診斷學:以電子學與醫學工程學的最新成就和解剖學、病理學等形態學為基礎,並與臨床醫學密切結合獲得超聲圖像,從而使一些疾病得到早期診斷

超聲:是指振動頻率每秒在20000次(Hz,赫茲)以上,超過人耳聽覺閾值上限的聲波 聲源:能發生超聲的物體稱為聲源。聲束:指聲源發出的聲波

聲場:彈性介質中充滿超聲能量的空間,稱為超聲場。

反射:當聲波從一種介質向另一種介質傳播時,由於聲阻抗不同,在其分界面上,一部分能量返回第一種介質稱為反射。 透射:一部分能量穿過界面進入第二種介質並繼續向前傳播,稱為透射。

衰減:超聲波在介質中傳播,聲能隨傳播距離的增加而減小,這種現象稱為超聲的衰減。 折射:穿過大界面的透射聲束,當兩種介質的聲速不同時,就會偏離入射聲束的方向而傳播,這種現象稱為折射 多普勒效應:當聲源與接收器之間存在著對向運動時,接收器收到的聲波頻率發生改變,這一現象稱為多普勒效應。

縱向分辨力(又稱軸向分辨力、距離分辨力或深度分辨力):指的是辨別位於聲束軸線上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的能力。一般的B超顯像儀,其縱向分辨力可達1mm左右。 橫向分辨力,指的是辨別處於與聲束軸線垂直的平面上兩個物體的能力。 時間分辨力:指彩色多普勒系統能迅速的反應實時成像中不同彩色及彩色普的能力。時間分辨力及反映心動周期中血流的不同位相的能力。

側向分辨力:側向分辨力是指垂直於超聲束軸線平面上與線陣探頭軸方向一致的軸線上,能分辨相鄰兩點(兩個病灶)間的最小距離。 B型診斷法:B型診斷法即輝度調製型。本法以不同輝度的光點表示反射訊號的強弱,反射強則亮,反射弱則暗,稱為灰階成象。當成象速度達到每秒24~30幅時,則能顯示臟器的活動狀態,稱為實時顯像。B型診斷法就是根據一系列人體切面聲像圖進行診斷。高灰階的B型掃描儀,可清晰顯示軟組織的微細結構,為當前其他影像診斷方法所不能比擬,是目前臨床使用最為廣泛的超聲診斷法。

偽差:又稱偽像、假像、偽影等。指由於成像系統原理上的不足、技術上的限制、方法上的不全、診斷上的主觀臆斷等等客觀條件和人為因素造成的圖像畸變或假像,以及檢測得到的數據與真實情況有差異的均屬偽差。它可導致誤診,故須充分了解其原因和特徵,以鑒別真偽。

振鈴效應:又名聲尾。系聲束在傳播途徑中,遇到一層薄的液體層,且液體下方有極強的聲反射界面為其條件,聲像圖上見長條狀多層重複紋路分布的光亮帶。

鏡面效應偽差:又稱鏡面圖像偽差或鏡像偽差。表面光滑的強反射大界面,如膈肌、胸大肌,作為一鏡面反射器,使聲束反射產生鏡面像的偽差。

混響效應:聲束掃查體內平面大界面時,部分聲能量返回探頭表面之後,又從探頭的平滑面再次反射,多次反射多次影像重疊,使超聲圖

回聲增強而造成誤診,如使內部回聲增多的小囊腫誤診為實性腫物。 部分容積效應:當物體尺寸小於聲束束寬或雖大於聲束寬,但部分在聲束內時,則病灶回聲與周圍正常組織回聲重疊的效應。 部分容積效應偽差:當鄰近的兩個目標並列於超聲束下,在聲像圖上可出現兩者相互重疊的圖像偽差。如十二指腸和膽囊與它們附近的腫大的淋巴結的重疊,可酷似膽囊結石或腫瘤,而導致誤診。

旁瓣效應:指旁瓣與主瓣同時掃查物體成像,兩者回聲相互重疊,因旁瓣對同一靶標測距長而圖形甚淡,所形成的虛線和虛圖。即第一旁瓣成像重疊效應。 旁瓣效應偽差:旁瓣與主瓣同時檢測物體,兩者回聲相互重疊所形成的偽差。如女性膀胱後壁因子宮前突,在其兩側呈現「紗狀披肩」圖形。 測距偽差:由於聲速差異、折射以及儀器與探頭等各種原因造成超聲成像診斷儀測量距離時的偽差。 實性回聲:在圖像上的某一區域,無後壁和後壁增強效應,可肯定為實質的回聲,稱為實性回聲。 聲影:指在常規DGC正補償調節後,由於障礙物的反射或折射,聲波不能到達的區域,在組織或病灶後方所演示的回聲低弱甚或接近無回聲的平直條狀區,見於氣體、結石、鈣化及緻密軟組織回聲之後 牛眼征:病灶中心強回聲區出現液化壞死形成的無回聲或低回聲區,類似牛眼,稱為牛眼征。 靶環征:某些腫瘤病灶,在其中心強回聲區的周圍形成低回聲的同心圓環,稱為靶環征。見於肝轉移 癌及胃腸道腫瘤等。

假腎征:中間為強回聲,周圍為弱回聲,整個形態類似腎臟的圖形稱為假腎征。常見於正常胃亦可見於腸道腫瘤 。

暈圈:腫瘤邊緣的弱回聲所形成的透聲環稱為暈圈,多見於肝癌病灶周圍 彗星尾征:超聲波遇到子宮內金屬避孕環或腹膜遊離氣體、肝內膽管積氣等時,聲像圖表現為強回聲及其後方的狹長帶狀回聲,形如「彗星尾」,稱為彗星尾征。

結石滾動征:在膽囊結石時,其內可見強回聲團伴聲影,且可隨體位改變而移動,此即結石滾動征。 WES征:膽囊內充滿結石,當增厚的膽囊壁弱回聲帶包繞著結石強回聲,後方伴有聲影,簡稱為囊壁、結石、聲影三合征。

雙筒槍征:又稱平行管征。肝管或膽總管擴張時,聲像圖上形成與門靜脈平行的直徑相近或更粗的管道圖像,形似雙筒槍,故名。 宮腔分離征:當有粘膜下子宮肌瘤時,因其位於宮內,可致宮腔回聲一分為二。 反向靶征:中心為低回聲,周圍繞以強回聲的同心圓形團塊狀聲像。多見於肝轉移癌。 層流:紅血球以相當一致的方向和速度流動的正常血流。其多普勒頻移的增減與大小相似,速度分布剖面圖呈中央在前,兩側靠後的拋物線狀。頻譜呈狹帶狀,回聲密集,Reynold數小於1000。彩色多普勒血流圖呈單一色彩,中央鮮亮,兩側依次變暗。其可聽血流信號呈平順的樂聲。 空窗區:在多普勒頻譜圖上,頻帶與基線之間的無回聲信號區。

湍流:紅血球運動的方向和速度不一致的異常血流。其多普勒頻移大小不均,正負不一。頻譜呈寬頻形,回聲稀疏,Reynold數大於2000。彩色多普勒血流圖呈多色混雜狀。其可聽血流信號呈粗糙的混雜音。湍流又可分為紊流、射流和渦流三型: 紊流:頻譜形態不規則,單向主頻譜充填、流速40~60cm/s,有低幅負向頻譜。彩色多普勒血流圖顯示彩色明亮,正向血流紅中帶黃,負向藍中帶紫。此型多見於二尖瓣狹窄及各瓣口關閉不全。 射流:頻譜呈完整的單向波形,有明確的主頻譜且部分充填,血流速度100~200cm/s,甚至更高。加速和減速時間均延長。彩色多普勒血流圖顯示正向血流呈紅色鮮亮並帶黃色,負向血流呈藍色鮮亮並帶白色。

渦流:血流經過嚴重狹窄後進入擴張的血管腔或心腔,形成許多小漩渦、離散的紊亂血流。頻譜無規則、呈雙向、無明確主峰。主頻譜全充填,流速80~140cm/s。彩色多普勒顯示五 彩鑲嵌的血流。可聞血流聲嘈雜刺耳響度大。此種血流多見於室間隔缺損、瓣口返流及明顯的動脈狹窄等病症。

A/B比值(A/B ratio):血流循環阻力指標之一。其中A為收縮期最高(峰值)血流速度,B為舒張期最低(或峰值)血流速度。A/B正常值為1.2左右。60歲以後此值縮小,若A/B>1.05,80%是正常的;A/B<1.05,則88%有異常。若A/B=7.5,血管狹窄<60%;A/B=11,血管狹窄>65%;A/B=18,則狹窄>90%。

阻力指數(Resistance Index,RI):血液循環阻力指標之二。其計算公式為:RI=(Max vel-Min vel)/ Max vel,式中Max vel為收縮期最高(峰值)血流速 度,Minvel為舒張期最低(或峰值)血流速度。正常值為0.55~0.75。大於0.75表示阻力增高;小於0.55表示阻力減低。

搏動指數(Pulsatility Index,PI):血液循環阻力指標之三。其計算公式為:PI=(A-B)/ M。式中A為收縮期最高(峰值)血流速度B為舒張期最低血流速度,M為平均血流速度。PI對估測血管管腔有否阻塞較有幫助。

阻抗指數(Impedance Index,ImI):血液循環阻力指標之四。其計算公式為ImI=A×M/ B2

,式中A為收縮期最高(峰值)血流速度,B為舒張期最低血流速度,M為平均血流 速度。在胎兒宮內發育遲緩,其臍動脈的ImI明顯增

率。它具有色強顯示(流向顯示:以藍紅色分別表示離開或迎向探頭,深淺表示平均流速);色彩顯示(流速增強顯示);色差顯示(湍流顯示)。 肝

Glisson系統:肝門靜脈、肝固有動脈及肝管的各級分支均伴行,三者在肝內的分布基本一致,並由結締組織鞘包裹,此三者組成Glisson系統。

第一肝門:肝橫溝處,有門靜脈,膽管,肝動脈等出入。

第二肝門:三支肝靜脈與下腔靜脈匯合處。

第三肝門:右後葉肝靜脈和尾狀葉的小靜脈出肝部位,這些靜脈出肝後直接匯入下腔靜脈 Glisson系統:肝門靜脈、肝固有動脈及肝管的各級分支均伴行,三者在肝內的分布基本一致,並由結締組織鞘包裹,此三者組成Glisson系統。 回聲:腎<肝<脾 1. 肝囊腫的聲像圖

a,肝內見類圓形無回聲區。

b.壁薄而光滑,可見側後聲影,後方回聲增強,部分囊內可見分隔光帶。

c.囊腫可單發或多發,合併感染或出血囊內可見點狀回聲。鑒別診斷

肝囊腫主要與肝內血管及擴張的膽管的斷面相鑒別:肝內血管的形態隨超聲切面的不同而變化,彩色多普勒檢查肝內血管內被彩色血流信號充填。擴張肝內膽管在某些切面與膽道相通。

多發性囊腫要注意和多囊肝鑒別:後者無正常肝實質回聲,常合併腎脾胰多囊性改變。 2.原發性肝癌

巨塊型:最常見,腫瘤直徑可達10cm以上。 結節型:單個或多個結節,腫瘤結節直徑<5cm><1cm>

直接徵象:。當腫瘤≤5cm時,多呈園形,低回聲或結節狀低回聲,也可呈高回聲,腫瘤周圍可伴有聲暈,周圍及內部彩色血流顯示不豐富。當腫瘤>5cm時,呈園形或不規則結節狀等回聲,少數呈結節狀高回聲,腫瘤周圍多有聲暈,CDFI示豐富抱球樣血流。 肝癌伴癌腫出血、壞死液化時,腫瘤呈混合性回聲。瀰漫性肝癌呈肝內布滿低回聲結節,有時僅呈現肝內光點增粗而無結節樣回聲。巨塊型周邊可見衛星結節。

間接徵象 (1) 腫瘤壓迫血管,造成血管變細、繞行、截斷;(2) 腫瘤增大或位於第一肝門處時,可壓迫肝管引導肝內膽管擴張。

轉移徵象 (1) 肝癌伴肝內局部轉移,在原發腫瘤周圍出現衛星狀布散的小結節;(2) 肝癌伴門靜脈、下腔靜脈癌栓時,門靜脈或下腔靜脈內出現低回聲,並管腔增寬。(3) 肝癌伴淋巴結轉移,在肝門處、腹主動脈旁、鎖骨上出現園形低回聲腫大淋巴結;(4) 晚期肝癌患者出現腹水、胸水。 鑒別診斷

1.低回聲小肝癌與肝囊腫鑒別 肝癌為低回聲且後方回聲無增強或稍有增強,肝囊腫為無回聲區且後方回聲顯著增強。

2.回聲增強型肝癌與肝血管瘤鑒別 前者內呈結節狀回聲,周圍多有聲暈,腫瘤質硬,後者呈網路狀結構回聲,周圍多無聲暈,腫瘤質軟。

3.混合回聲型肝癌與肝膿腫鑒別 聲像圖較難鑒別,主要是結合病史及短期隨訪。

4.瀰漫型肝癌與肝硬化鑒別 除根據甲胎蛋白指標外,前者肝臟體積常增大,而後者肝臟體積則縮小。 肝血管瘤

肝臟毛細血管瘤 :在肝內出現園形或橢圓形高回聲,邊界清晰,邊緣不整齊,呈花邊狀,內呈篩孔狀。常較小,直徑一般在1 --3cm,彩色多普勒探測由於血流速度甚低,大多數病變均難以顯示血流。

海綿狀血管瘤 :本型血管瘤一般較大,形態不規則,彩色多普勒探測可有星點狀血流信號。小血管瘤腫瘤呈圓或橢圓形強回聲;內可見細小篩孔狀弱回聲;邊緣清晰,其周無弱聲暈; 因無特異性,應連續複查

大血管瘤:形態不規則,可為弱回聲;內部回聲複雜,強弱交錯;邊緣清晰,其周無弱聲暈;後方回聲可有增強,有壓縮性。 診斷要點

1、肝內強回聲型、弱回聲型、邊緣回聲增強型或混合回聲型團塊,邊界清,內部回聲均勻、不均勻、網格狀

2、肝臟大小及實質回聲正常

3、瘤體邊緣及內部無血流信號或有少許點狀彩色血流信號 鑒別診斷

1、肝癌 腫瘤常伴有聲暈,肝實質回聲粗糙、不均,門脈可有癌栓,瘤體內有豐富的動、 靜脈血流,血AFP增高。

2、局限性脂肪肝 主要依據瘤體形態及分布狀況3、脂肪肝中局灶性正常肝島組織 主要瘤體形態、分布狀況及正常肝實質回聲狀況。 4.肝硬化

病理分類分:小結節性(直徑3mm以下)、大結節性(直徑大於3mm)和混合性肝硬化三類。

臨床分:門脈性肝硬化、壞死後性肝硬化和膽汁性肝硬化。 超聲圖像:

1、肝臟縮小、形態失常,肝包膜增厚,回聲增強,厚薄不均。肝表面凹凸不平,呈鋸齒狀或結節狀。肝邊緣角變鈍或不規則。

2、回聲瀰漫性增強,光點密集,分布不均勻。3、肝

8、脾臟增大、脾靜脈增寬

9、食道胃底靜脈曲張、臍靜脈開放 10、腹水

門脈高壓聲像圖 (繼發征像)

(1) 側枝循環開放 臍靜脈重新開放使圓韌帶內已閉塞的臍靜脈分離而出現管狀無回聲區,自門靜脈左支囊部延向腹壁。彩色多普勒檢查門靜脈左支彩色條狀管道沿肝圓韌帶方向一直通向肝表面,並穿過肝包膜及肌層至腹壁。

(2)脾臟腫大 脾臟徑線測值增大,脾靜脈內徑增寬(>0.7cm)。

(3)腹水 肝前、肝腎間隙、腹腔、盆腔出現無回聲區,形態不定,且隨體位改變而有相應變化。 中晚期常可見右胸水。

(4)膽囊腫大、膽囊壁增厚,雙邊(可以和癌性腹膜炎時滲出性腹水的膽囊壁「單層結構」相鑒別)

(5)肝門區和脾門區血管海綿樣變:門靜脈及分支或脾靜脈及分支部分或全部受阻後,在其周圍形成大量側支循環,分別在肝門或脾門區形成網狀交叉血管。

(6)門脈內血栓:較少見(血流緩慢至紅細胞沉積所致)

肝硬化膽囊壁雙邊的原因主要為:1:門脈高壓,膽囊靜脈迴流受阻。2:淋巴結腫大,淋巴液迴流受阻。 5.肝膿腫的聲像圖

1.肝臟腫大程度,形態正常、局部隆起,或全肝增大形態失常。

2.常見肝實質異常回聲有以下幾種: (1)膿腫前期(早期):局限性不均勻低回聲,邊界不清。

(2)膽道感染的肝膿腫:沿膽道分布多發性粗大的點狀或團狀強回聲

(3)膿腫形成期:發病10天~1個月左右,膿腔內呈無回聲液性暗區,多為圓形、橢圓形,膿腔壁回聲較強,厚度為2~5mm,後壁及膿腫深部肝組織回聲增強。

(4)肝臟多發性粟粒樣小膿腫:呈瀰漫性或散在多發性點狀或斑片狀回聲,多無明確無回聲區,應在短時間內多次超聲隨訪。多個小膿腫液化、融合形成不規則的低回聲或無回聲區後,經超聲定位穿刺可抽出黏稠膿液。 (5)膿腫恢復期:穿刺排膿後,無回聲區變小,散在的中小點狀或斑片狀回聲,殘腔內少量液體;最後殘腔消失,遺留增強的中小點或纖維條索。

3.彩色多普勒檢查膿腫病灶,其周圍肝血管顯示彩色血流信號,膿液內則無此徵象。 4.急性肝膿腫病灶回聲較模糊,呈中小光點,分界不清。膿腫形成時,腔壁回聲增強與周圍肝組織易分辨。巨大肝膿腫,肝內血管可受壓移位,周圍臟器右腎、膽囊等可隨肝臟腫大而移位。

5.慢性肝膿腫的膿腔壁回聲強,厚可達3~8m,內膜面高低不等,可能有少許彩色血流;膿腔內回聲與內容物有關,稀薄膿汁呈無回聲,含有壞死組織時,液性暗區內有雜亂的斑點、絮狀條索與團塊、黏液膿液者近似低回聲。

6.肝膿腫伴右胸積液,右後葉或巨大肝膿腫可伴有右胸膜腔滲出性積液,小量積液在右肋膈角,大量積液右胸腔見液性無回聲 鑒別診斷:

未液化的早期肝膿腫及肝膿腫液化不全期應與肝癌鑒別,結合病史及短期隨訪複查是鑒別二者的主要方法。完全液化的肝膿腫與肝囊腫鑒別:肝膿腫壁厚,不規則,無側後聲影。肝囊腫壁薄,可見側後聲影。 肝豆狀核變性:又稱Wilson病或假性硬化症,多發生在青少年。聲像圖表現:肝腫大,實質回聲不均,但肝內管道分布和走向正常,脾可腫大。無特徵性超聲圖像改變,難與其它肝病鑒別,應結合臨床考慮。 慢性血吸蟲肝

典型聲像圖表現:肝臟左葉增大,右葉縮小,肝實質回聲分布不均勻,呈斑塊狀、網路狀或地圖樣回聲分布。肝內門靜脈管壁明顯增厚,內徑變細,門靜脈走向扭曲。晚期合併門靜脈高壓時,可見脾臟腫大,合併腹水。部份可見門脈海綿樣變。 瀰漫性脂肪肝1、肝臟增大,肝包膜整齊平滑,邊緣處較圓鈍。

2、肝實質回聲密集、細小、增強,稱明亮肝。 3、肝實質回聲近聲增強,遠聲逐漸減弱,稱衰減。

4、肝內血管結構顯示欠清。 鑒別診斷

肝癌 癌腫回聲有球體感,伴有聲暈,血管徵象及肝實質多有回聲粗糙、肝硬化表現。局灶性脂肪肝的弱回聲區邊界欠清,無球體感,血管走行正常。

弱回聲血管瘤: 肝血管瘤多位於血管周邊,內部呈網格狀結構,仔細辨認周圍有小血管伸入,即「裂隙征」,彩色多普勒血流信號稀疏,脂肪肝時血管走行正常.

多囊肝的聲像圖:肝臟體積增大,表面不光滑。肝實質內可見無數大小不等的無回聲區,直徑數毫米至數厘米不等.常合併腎脾胰的多囊性改變。有家族遺傳病史


推薦閱讀:

正常肝臟超聲診斷學
特色診斷學六
中醫診斷學總論
診斷學重點知識匯總,考試必備!
中醫診斷學表典歌訣 之二

TAG:考試 | 診斷學 | 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