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以嶺葯業全掃描(存檔轉)
(2012-07-1607:58:15)姜廣策新葯的產生歷來是基於病理學突破和藥物作用靶點和篩選模型的創新,因此醫學理論的進步是藥物發明的第一推動力,正如沒有當年那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就不會有無線電技術和產品的出現,更不可能有現在全球過億粉絲翹首企盼的iPhone5了。創新中藥產品的出現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簡單回顧一下中醫發展史。中國歷史有確切文獻和實物可考的朝代從夏商周開始,商湯年間有位大臣叫伊尹,這位伊尹本是湯的夫人陪嫁隊伍中的一個奴隸,善於烹調,但此人善於從烹調中能開創新理念,根據《呂氏春秋》的記載,商湯問政於伊尹,伊尹答覆:「用其新,棄其陳,奏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伊尹有理論善烹調,於是中醫史上將伊尹定義為發明了葯湯的第一人。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我認為這就是中國史上第一次城鎮化建設高潮,各諸侯國都出現了一批大城市,人群聚居,思想活躍,是真正的百花齊放又不秋後算賬的自由年代,這個時期各國已經出現了完整的衛生管理制度,各國的衛生部長負責制定衛生政策,派遣和考察醫生,名醫紛紛湧現,例如秦國有位名醫叫醫和,受秦伯的委託前往晉國給晉國看病,診過之後認為晉侯是因過於貪戀女色導致,醫和進而提出:「天有六氣,降生無味,發為五色,征為五聲,淫生六疾...」,這就是醫和首倡的六氣病因學說,這也是中醫病因學說的奠基之論。這一時期更著名的名醫則是扁鵲,這位神醫的故事百度一下即可看到我就不再啰嗦,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的五百年是中醫理論和實踐的發育期,很快就迎來了中醫理論的集成之大作《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專論中醫基本理論,為此後兩千多年的中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建立中醫的整體觀,以陰陽五行學說建立天人感應的理論體系。此後的中醫理論發展都是圍繞著天與人的調和、陰與陽的平衡關係而逐步深化。伴隨著《內經》的中醫理論的建立,相應的藥物學也結出碩果,大約成書於東漢早期的《神農本草經》收載了藥物三百多種,採用了上中下品藥物分類法,這也是中國最早的藥物分類法,在藥物理論方面提出了藥物配伍的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氣五味、陰陽平衡,將醫學理論和治療實踐完美對接。東漢年間最值得一提的名醫有兩位,一是華佗,這位精通外科的神醫治好了曹操的頭痛病卻因不肯做曹操的御醫而被殺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曹操後來也很後悔,因為其最喜歡的小兒子曹沖病重,遍尋良醫而不得,曹操後悔說:「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僵死也。」,在這裡我也把曹操這話送給如今新醫改轟轟烈烈砍醫大潮中的猛士們,在你們揮刀砍向醫生時請三思,真正該砍的不是華佗,而是把華佗變成藥販子的制度。東漢末年的第二位名醫張仲景被後世尊為醫聖,其撰寫的《傷寒雜病論》首次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原則,在中醫的整體觀指導下的個性化治療,即辨證施治正是中醫最具價值的靈魂所在,我相信未來中西醫的相互結合點也正在於此,美國牽頭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如今已經確定巨大成果,每年技術都在進步,如今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測自己的基因組,花費是5千美元,到今年底價格還會再降,以後個人基因組的檢測將會是個常規的普通項目,現在的西方醫學和生物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解讀這巨大的基因信息,一旦突破那麼西醫也將邁入按基因組辨證施治的新時代。醫聖的《傷寒雜病論》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影響最大的理論著作,書中所收錄的方劑269種迄今仍有很多在使用,並且日本人還在繼續研究這些藥方。兩漢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是三百年的亂世,幾乎總是處於戰亂和紛爭狀態,儘管如此,中醫藥理論仍在頑強發展,如名道士抱朴子葛洪煉丹不成倒是發現了很多礦物類藥物的用途,編纂的《肘後備急方》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急救手冊。稍晚於張仲景的王叔和整理了在亂世中散佚的《傷寒雜病論》,沒有他的工作今天我們將看不到這部中醫巨著,而他自己撰寫的《脈經》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其脈學理論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但可惜的是現在的中醫學院畢業的學生能把脈的還有多少呢?魏晉時還有一位皇甫謐,少時遊盪不肯讀書,20歲後才開始發奮,可見男人就是成熟的晚些,不過只要醒過來就好,皇甫謐42歲時患病沒有遇到良醫,遷延百日才得康復,於是自己立志學醫,四十二才開始哦,我今年40出頭要想學點中醫看來還有希望。其意識到身體是根本,醫學有大用,用他的話說是「夫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遊魂耳,縱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可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點醫學常識,惠幾及人善莫大焉。醫學有大用,由此延伸,投資就投醫藥股也大有可為。皇甫謐發奮學醫之後的代表作是《針灸甲乙經》,這是中國第一部針灸學專著,對後世影響深遠。分久必合,中國歷史迎來了被西方尊為「聖人可汗」雄才大略的隋文帝楊堅,文帝滅掉北周、西梁、南陳,瓦解了始終威脅中原的突厥,重新實現了大一統,重現漢武帝之後的盛世,楊堅開創了選官制度,興科舉,讓底層人士能夠通過個人奮鬥走入上升通道,保持開放態度讓政體能夠容納新鮮血液,其創立的三省六部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反觀如今,清華北大多官商子弟,農村平民子弟能夠進入的比例越來越低,我們現在基層所乾的一些事兒似乎都在培養未來的太平天國)。強盛的隋唐迎來了中醫藥的大發展階段,唐朝設立太醫署專司醫學教育,除了以政府之力推動醫學教育外還提倡地方和民間私辦學校,一時間人才濟濟興旺發達,我認為唐朝的盛世與其充滿自信的開放態度不無關係,而阿芙樂爾艦一聲炮響送來的那些理論在如今的俄羅斯都已掃進垃圾桶了,我們卻還名義上要堅持,堅守這種意識形態究竟價值何在?偉大的唐朝誕生了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偉人,被唐太宗李世民稱讚為「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合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的藥王孫思邈。其代表作是《備急千金方》與《千金翼方》,這兩部巨著就是中國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藥王孫思邈在醫方、本草、針灸、婦兒科、疾病診療等諸多方面都有重要貢獻,其自己因幼時體弱多病對養生保健也多有注意,提倡食養食治動靜結合,自己也是過百歲而終。晚唐黃巢起義後藩鎮割據形成五代十國又亂了將近百年,進入兩宋後,雖然沒有再產生如孫思邈這樣集大成的藥王,但宋朝開國的趙匡胤重文輕武,是中國文化大發展達到一個新的巔峰的時代。宋朝造紙和印刷術進一步提高,以及皇帝的重視下修訂了前朝散亂的諸多醫學著作,編撰了官修《太平聖惠方》,收載藥方16834首,是一部具備理、法、方、葯完整體系的醫方大全。宋仁宗年間專門成立了校正醫書局,集合當時的一流醫家完成了《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十部宋朝以前的醫學巨著的重新校訂和發行,這項承前啟後的工作意義重大。宋仁宗時期還鑄造了針灸銅人,對於規範針灸教育和傳承也是一項功德無量的事情。除了這些成就外兩宋時期在諸多醫學細分科目上都有進展就不一一概述。宋朝大儒輩出也開啟了儒學的門戶之見,而醫學的學派爭鳴則出現在金元時期,最有名的就是金元四大家,分別是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劉完素治療傷寒病善用寒涼方劑;張子和則強調汗、吐、下三法,被稱為「攻下派」;朱丹溪提出了著名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學說,重視滋陰降火,如今的六味地黃丸的熱賣正合丹溪學派的理論;李東垣則重視後天之本的脾胃調理,首創了補中益氣湯,又被後世稱為「補土派」。金元四大家的理論爭鳴和實踐創新促進了中醫藥的深化發展,為明清時代的醫學革新奠定了思想基礎。明代的中醫藥成就最突出的就要數藥物學方面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和醫方巨著《普濟方》,兩者都是各自領域集大成者。前者有52卷之巨,李時珍耗時三十年編撰成書,收錄藥物1892種,並且還將自己畢生收集到一萬多個藥方一一收錄在各藥物之下論述,這部巨著是中國醫學史上有世界性影響的成果。清代在金元四大家的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溫病學派,尤其是到清中葉的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這四位被稱為「溫病四大家」,葉天士首先提出了傳染病病因溫邪入侵人體後,由淺入深,以衛、氣、營、血為序的傳遍過程,創立了溫病治療的新理論以及根據衛、氣、營、血四個不同階段辨證施治的治療指導綱領。有清一代,中醫在內科學、正骨技術、婦兒科、五官科等多方面也頗多精彩之處,同時對前朝的醫學文獻整理也有諸多貢獻。進入新時代後在中醫理論的創新上我個人認為不及前朝,尤其是經過荒謬的文革之後,傳統文化被當做垃圾一樣掃除,名老中醫日漸凋零,沒有中醫理論的創新就不可能有中藥的創新,把湯劑改成丸劑、丸劑改成注射劑在我看來不過是以葯養醫政策的附產品,一切僅僅是為了錢。新中國中醫學理論上的進步乏善可陳,只有吳以嶺院士的「絡病理論」是個亮點。《黃帝內經》中早已提出了經絡學說,並給與高度重視,內經認為:「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因此脈絡不通可致百病叢生(如今西醫也提倡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預防血栓和卒中,也正是利用其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的特性,我認為在這一點上中西醫觀點又達成一致)。此後葉天士也提出過「久病入絡」、「久痛入絡」的觀點,但因為絡脈沒有明確的起止位置和循行路線以及結構上的細微,絡病理論始終未能發展起來,而吳以嶺院士根據自己的研究初步建立了「絡病證治」的理論體系,並根據自己的理論體系開發出來一系列藥物,獨創理論結合獨家產品的優勢在目前的中國葯企中是罕有對手的,要知道現在全國絕大部分的中藥企業都不過是睡在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產上討飯吃,以至於全國數千家中藥廠的產品同質化嚴重,幾乎家家都能做六味地黃丸,慘烈競爭之下盈利微薄。而以嶺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其自創理論帶來的內生性成長的基礎,根據自己的理論可以源源不斷開發出獨家產品,按照吳以嶺院士的規劃未來的藥品創新將集中在心腦血管、糖尿病和腫瘤三個方面,這三方面正是未來中國最大的藥品消費領域,每一個領域裡面都有潛力誕生單品過10個億的重磅炸彈,如今以嶺在心腦血管領域裡有主治冠心病心絞痛的通心絡(國家基本藥物,國家醫保甲類)、治療連西醫都沒什麼好辦法的心衰的芪藶強心(國家醫保乙類)、治療心律失常的參松養心(國家醫保甲類);糖尿病領域有改善2型糖尿病癥狀的津力達(國家醫保乙類);腫瘤領域有用於康復和姑息治療的養正消積(國家醫保乙類)。詳細的產品線可見下表:
吳以嶺院士通過牽頭組織兩次國家973項目以及成立了世界中醫藥聯合會絡病分會將國內有關方面的專家組織集合在一起掌握學術制高點,這又構建了將其內生出來的獨家新葯推向市場的最重要的學術推廣人脈網路,因此這正是我最看好以嶺的兩點原因,遍觀其他中藥企業具備這兩點的實在不多,隨著以後市場集中度的提升這兩個要素的競爭力會更加凸顯。至於具體的買賣時機則見仁見智,對於一般散戶來說要取得正收益的話,我認為應該將自己的持股周期與機構投資者錯開,在A股這個零和遊戲場上,散戶要賺錢是比較難的,以目前中報公布時節來說,機構投資者有能力通過自己的研究判斷公司的預增預減情況,可以提早買入預增股,而因為機構投資者們要比較相對收益,所以對預減股則是避之不及唯恐自己拋得不夠堅決,因此預減之後砸出來的坑其實並不是壞事,人棄我取正是機會。散戶如果也想像機構一樣盯著季報做股票那是很難有優勢的。散戶最合適的投資方法就是逢低買入優質醫藥股,較為長期的持有,跟隨企業一起成長,這方面的成功案例實在太多,過去有漲幅65倍的雲南白藥,如今有片仔癀,未來呢?我認為現在A股醫藥板塊將近200個股票中機會會更多,只需要眼光放長遠,收益將是比較確定的。暑時苦夏閑來無事隨便寫點閑談,如有不當各位朋友盡可各抒胸臆批評指正,投資當以天下為師,讓時代來為我賺錢。再回到開頭伊尹的故事,那個時代認為治大國如烹小鮮,調理身體,烹制美味與治理國家道理一樣,身體需要通絡,國家也一樣,如今的經濟結構中小微企業生存艱難,這些細微的絡不通,國家能強盛嗎?誰能給這個國家開出一劑「通心絡」呢?我國抗腫瘤中藥可切斷腫瘤轉移通路發布:2012/09/09來自:生物探索閱讀數:743導讀學術期刊《抗癌研究》(AnticancerResearch)刊發了有關中藥抑制腫瘤轉移的研究報告,研究證實,中國抗腫瘤創新葯養正消積膠囊可有效抑制腫瘤細胞侵襲轉移。對於惡性腫瘤患者而言,最可怕的莫過於腫瘤出現轉移擴散,因為這意味著腫瘤病變已經發展到晚期,也是腫瘤治療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9月7日在第七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上披露,學術雜誌《抗癌研究》(AnticancerResearch)刊發了有關中藥抑制腫瘤轉移的研究報告。
研究證實,我國抗腫瘤創新中藥養正消積膠囊可有效抑制腫瘤細胞侵襲轉移。研究人員指出,在腫瘤細胞的侵襲轉移過程中,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 B(PI3K/AKT) 信號通路的過度激活起到了關鍵作用,養正消積膠囊可以顯著干預PI3K/AKT通路,從而對乳腺癌、腸癌、前列腺癌、肺癌、胃癌和骨肉瘤等腫瘤細胞的黏附和遷移起到明顯抑制作用,有效控制腫瘤的病變發展。有關專家介紹,惡性腫瘤細胞非常容易從原發病灶上脫落,每克腫瘤組織每天可向血液中釋放300—400萬個腫瘤細胞,脫落的腫瘤細胞隨血液或淋巴流布全身,一旦條件成熟就會迅速生長,形成轉移性病灶。控制腫瘤細胞的侵襲擴散是避免腫瘤惡化、提高腫瘤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及延長患者壽命的有效措施。專家認為,這一研究結果對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具有極高的指導意義,對於尚未出現轉移病灶的早中期腫瘤患者,使用養正消積膠囊可以控制腫瘤轉移擴散,從而增加手術、介入等治療手段的成功幾率。此外,對於已經發展為全身性病變的晚期腫瘤患者,養正消積膠囊還具有增效減毒作用,可增加化療療效,減輕化療中出現的消化道反應及免疫、造血系統損害,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是輔助治療惡性腫瘤的一種安全、可靠、療效滿意的治療方法。
Impactof Yangzheng Xiaoji on the Adhesion and Migration of Human CancerCells: the Role of the AKT Signalling PathwayLIN YE, KE JI, NATASHA FREWER, JIAFU JI and WEN G JIANGBackground:YangzhengXiaoji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tion that has beenshown to have anticancer actions in patients with various solidtumours. The mechanisms of the potential anticancer action ofYangzheng Xiaoji are unknown.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the direct effects of Yangzheng Xiaoji on a range of human cancercell lines and investigated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itsaction.Materials andMethods:Extract of YangzhengXiaoji (DME25) was prepared using dimethyl sulfoxide. The influenceof DME25 on in vitro growth, adhesion and migration was examinedusing in vitro function assays. The effects on signalling proteinkinases were assessed using western blotting.Results:DME25 suppressedadhesion and migration of various cancer cell, including those ofbreast, prostate, lung, osteosarcoma and colorectal cancer. Furtherinvestigation showed an involvement of the 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s/protein kinase B (PI3K/AKT) pathway in the inhibitoryeffect on the adhesion of cancer cells by DME25.Conclusion:YangzhengXiaoji exerts its anticancer effects not only via synergisticallyworking together with chemotherapy, but also by directly inhibitingadhesion and migration of cancer cells. The PI3K/AKT pathway is apotential signalling pathway targeted by Yangzheng Xiaoji.文獻鏈接:Impact ofYangzheng Xiaoji on the Adhesion and Migration of Human CancerCells: the Role of the AKT Signalling Pathway《循環醫學》醫藥企業的發展歸根結底來自於臨床醫學的診治需求,因此對於有遠見的醫藥生產企業如何讓自己的市場和營銷工作更深入的滿足臨床需要就是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在這方面投入的越早,在未來的競爭中就越有優勢。而對於醫藥股投資者來說及早開始跟蹤在這方面有動作的葯企就能更早發現投資機會。一、循證醫學定義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即遵循證據的醫學,是國際臨床領域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醫學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任何醫療決策的確定都應基於客觀的臨床科學研究依據;任何臨床的診治決策,必須建立在當前最好的研究證據與臨床專業知識和患者的價值相結合的基礎上。這是DavidSackett教授對於循證醫學的定義。這句話定義了臨床醫學的新模式,強調最佳證據、專業知識和經驗、患者需求三者的結合,並且指出三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循證思維的主體。醫學的循證化要求臨床醫生從更多方面來把握疾病,把握醫患關係。其結果是醫生和患者形成診治聯盟,使患者獲得最好的臨床結果和生命質量。二、循證醫學基本思想任何醫療決策的確定,都要基於臨床科研所取得的最佳證據,即無論臨床醫生確定治療方案和專家確定治療指南,都應依據現有的最佳證據進行;證據是循證醫學的基石,其主要來源是醫學期刊的研究報告,特別是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CT)的研究成果,以及對這些研究的Meta分析;運用循證醫學思想指導臨床實踐,最關鍵的內容是根據臨床所面臨的問題進行系統的文獻檢索,了解相關問題的研究進展,對研究結果進行科學評價以獲得最佳證據。三、循證醫學的起源希波克拉底著述中將觀察性研究首次引入醫學領域;中國宋代的《本草圖經》提出通過人體試驗驗證人蔘效果;中國清朝《考證》中第一次提出循證思維;1747年蘇格蘭航海外科醫生Lind進行首次治療壞血病的對照試驗,試驗橘子、檸檬及其他干預的療效,與其同時,其他研究人員將觀察性試驗和定量試驗研究,創造性的陸續引入內科學和外科學;1816年AlexanderHamilton首次報道愛丁堡的一項大型對照試驗,評價放血療法的效果,這是採用交替法產生對照組的最早記載之一;1898年丹麥醫生Fibiger通過半隨機對照試驗,驗證血清治療白喉的效果;1904年Pearson接種腸熱病疫苗與生存率之間的相關關係的研究,開創了將多個研究資料合併進行統計學分析的先例;1907年GoldBerger鑒定傷寒菌尿症的文獻中,制定特定標準選擇、提取分析的資料以及統計學分析,成為Meta-分析的雛形;1948年英國領導開展了世界上第一個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CT),肯定了鏈黴素治療肺結核的療效;1982年ThomasCChalmers提出累計性Meta-分析概念,即將每一項新的隨機試驗結果,累加到已知的針對某病某干預措施的隨機臨床試驗Meta-分析結果中;1987年Cochrane根據妊娠與分娩的RCT結果撰寫的系統評價,成為RCT和系統評價真正的里程碑,同時指出其他專業也應遵循這種方法;1992年底,英國國家衛生服務中心成立英國Cochrane中心,旨在促進和協調醫療保健方面RCT系統評價的生產和保存,以便依據最好的科學進展和研究結果服務於臨床醫療、衛生管理和高層決策;1996年中國循證醫學/Cochrane中心正式成立,出版了由王家良教授主編的中國第一部循證醫學專著。四、循證醫學產生的背景(1)疾病譜的改變。20世紀中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醫學進步,傳染性疾病發病率下降,與心理和社會因素有關疾病顯著增加,健康問題已從傳染病和營養缺乏等,轉變為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多因素疾病。由於病因的多樣化,使得疾病的發病機制、病理表現、臨床預後等各不相同,需要獲取最新的臨床證據,針對具體病例做出切合實際的臨床決策。由於人類疾病譜發生了變化,從單因性疾病向多因性疾病改變,為此相應的治療也就變成了綜合性治療。(2)隨機對照試驗(RCT)。在綜合性治療中,每一種干預措施可能都只產生很小的療效,因此對其評價就必須要藉助特定方法,即大樣本、多中心臨床試驗。1948年,英國人進行了人類第一項鏈黴素治療結核病的隨機對照試驗(RCT),結果證實鏈黴素療效非常好。如此確切的療效,再加上嚴格的研究方法,使其結果很快得到公認。從此,RCT被確立為評價臨床療效的最有效方法。但是,儘管使用的都是RCT,不同研究者針對同一個問題得出的結果可能大相徑庭。而每項RCT都號稱是最高級別的證據,都是權威專家做出來的。面對各不相同的結果,臨床醫師應該相信誰?類似的問題越積越多,因此方法學也應運而生,其可以保證把應用相同干預措施治療相同疾病的所有高質量臨床研究都集中起來,最終拿出一個結論,從而解決臨床醫師無所適從的問題。大規模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CT)研究的迅速發展,並作為一種臨床科研方法和標準被廣泛接受。(3)Meta分析。Meta分析是1976年由心理學家Glass首次提出的統計學方法,並首次將其運用於教育學研究領域中對多個研究結果的綜合定量。後來,這一研究方法被應用於醫學領域,並日益受到重視。Meta分析的基礎是建立在全面、系統的對文獻研究質量評價上,因此,學術界也把對於醫學文獻全面系統的評價稱之為「系統分析」,當應用特定的統計方法定量地進行系統分析時稱之為Meta分析。20世紀80年代之後,Meta分析逐步被引入臨床隨機對照試驗,Meta分析取得一大批成果並作為可靠的證據,使循證醫學有證可循。(4)計算機和網路技術。計算機和網路技術是20世紀科技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計算機和網路技術、國際Cochrane協作網和世界各國Cochrane中心網的建立與發展,為臨床醫生快速地從光碟資料庫及網路中獲取循證醫學證據,提供了現代化技術手段。(5)臨床流行病學。流行病學研究方法的迅速進展與日益成熟,不僅為預防醫學提供了開展人群研究的技術,也被臨床各學科開展研究所青睞。臨床流行病學成為循證醫學的基礎,也為開展循證醫學保證了高質量證據的來源。五、循證醫學發展三階段十幾年來,循證醫學的發展歷經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起始於1992年由加拿大人首先提出循證醫學概念,當時是完全針對「如何評價臨床多因性疾病及其綜合性治療的療效」而提出。循證醫學提出之初,非常強調對RCT的系統評價。但時至今日人們發現,大樣本多中心RCT數量很少,而且有些情況下根本不可能做RCT。此外,臨床研究中存在著大量設有對照組的臨床試驗(CCT)。基於這樣的現實,循證醫學專家們正在研究怎樣把CCT中的有效成分拿出來的方法學並予以權重。循證醫學原來僅著眼於臨床治療,現在已逐漸擴展到診斷、中醫藥、外科和基礎研究等各個領域。第二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1996年-1998年)英國人運用循證醫學理念、方法和證據進行政府決策,解決公共衛生、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和公共體系中的問題,提出了循證衛生保健的概念,將高級別證據用於社區人群和大眾。第三個階段2000年~中國Cochrane中心主任李幼平教授,根據循證醫學的哲學理念,將其外延到各個需要證據決策的領域中,提出廣義循證觀,並定義廣義的循證觀三要素為:①凡事都要循證決策;②要與時俱進,根據新出現的高級別證據不斷補充和完善現有評價;③後效評價,止於至善。2003年該概念首次在Cochrane年會上提出,即被全世界循證醫學同行認可。六、中國循證醫學的發展中國的循證醫學尚處於起步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連續派出數批臨床醫師到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學習臨床流行病學,有多名醫師跟隨Dr.Sackett查房,學習如何用流行病觀點解決臨床問題(循證醫學的雛形),並在上海醫科大學和華西醫科大學分別建立了臨床流行病培訓中心,開展這方面的工作。1996年,上海醫科大學中山醫院王吉耀教授在《臨床》雜誌上,發表了我國第一篇關於循證醫學文章「循證醫學的臨床實踐」;1997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醫生劉鳴教授,在Cochrane圖書館發表第一篇Cochrane系統評價「循證醫學最好的證據」;1996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原華西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引進循證醫學和Cochrane系統評價,創建了中國循證醫學/Cochrane中心(網址http://www.chinacochrane.org),1997年7月獲衛生部正式批准;1999年3月正式註冊成為國際Cochrane協作網的第14個成員國之一,也是中國和亞洲的第一個中心。作為國際cochrane協作網的成員之一和中國與國際協作網的唯一介面,該中心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中國循證醫學臨床試驗資料庫,為中國和世界各國提供中國的臨床研究信息;開展系統評價、隨機對照試驗、衛生技術評估,以及循證醫學有關的方法學研究,為臨床實踐和政府的衛生決策提供可靠依據;提供循證醫學方法與技術培訓,傳播循證醫學學術思想,推動循證醫學在中國的發展。2000年11月,在廣州成立廣東省循證醫學科技中心。目前國內己有60餘種醫學雜誌發表循證醫學文章。循證醫學專著、循證醫學普及讀物、循證醫學雜誌、循證醫學信息、循證醫學網頁等傳播載體相繼出台,為中國的循證醫學迅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七、循證醫學的開創性研究循證醫學的開創性研究是與英國著名流行病學家、內科醫生阿爾希·考科藍(ArchieCochrane1909—1988)的名字相聯繫的。1972年,他出版了《療效與效益:健康服務中的隨機對照試驗》專著,明確提出「由於資源終將有限,因此應該使用已被恰當證明有明顯效果的醫療保健措施」,並強調「應用隨機對照試驗證據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比其他任何證據來源更為可靠」。醫療保健有關人員應收集所有隨機對照試驗結果進行評價,為臨床治療提供當前最好的證據。考科藍的創新性研究,對健康服務領域存在的如何達到既有療效、又有效益的爭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979年,Cochrane又提出「應根據特定病種/療法將所有相關的隨機對照試驗聯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並隨著新臨床試驗的出現不斷更新,從而得到更為可靠的結論。」l987年,Cochrane根據長達20年以上對妊娠和分娩後隨訪的大樣本隨機對照的試驗結果,進行系統評價研究,獲得了令人信服的證據,向世人揭示了循證醫學的實質。他認為這些研究「成為臨床研究和醫療保健評估方面的一個真正的里程碑」,並指出其它專業也應該遵循這種方法。Cochrane也被公認為循證醫學的先驅,他的姓氏Cochrane成為循證醫學的同義詞。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臨床流行學發源地的McMasterUniversi-ty,以DavidL.Sackett為首的一批臨床流行病學家,在該醫學中心的臨床流行病學系和內科系,率先對年輕的住院醫師進行循證醫學培訓,取得很好效果。1992年起在JAMA等雜誌上發表一系列循證醫學文獻,受到廣泛關注。並由BrianHaynes和DavidL.Sackett發起,在美國內科醫師學院組織了一個雜誌俱樂部(ACPJC),開始對國際上30餘種著名雜誌發表的論著進行系統評價,並以專家述評的形式在Annalsof In-ternal Medicine上發表。1992年,DavidSackett教授及其同事正式提出了「循證醫學」概念,他普及了醫學文獻嚴格評價的原理,並教授和指導了世界上幾乎所有循證醫學運動的領導人。BrianHaynes開創性地建立結構式文摘二次文獻資料庫及Cochrane協作網,成為循證醫學早期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循證醫學原理和思想則直接源自他們的工作。1993年國際上正式成立CochraneCollaboration,廣泛地收集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CT)的研究結果。在嚴格的質量評價基礎上,進行系統評價(RS)以及薈萃分析(meta-analysis),將有價值的研究結果推薦給臨床醫生以及相關專業的實踐者,以幫助實踐循證醫學。1996年Sackett教授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發表專論,將循證醫學明確定義為「明確、明智、審慎地應用最佳證據做出臨床決策的方法」。2000年DavidSackett教授在新版《怎樣實踐和講授循證醫學》中,再次定義循證醫學為「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據,同時結合臨床醫師的個人專業技能和多年臨床經驗、考慮病人的價值和願望,將三者完美地結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療措施。」1992年成立「英國Cochrane中心」以來,全世界的循證醫學中心包括中國Cochrane(考科藍)中心在內,至今已發展到15個。「循證醫學協作網」和「Cochrane中心」的建立和發展,以及循證醫學研究成果的擴大和應用,有力地促進了臨床醫學從經驗醫學模式向循證醫學轉變,促進了循證醫學的發展。1995年,美國醫學會和英國醫學雜誌聯合創辦《循證醫學》雜誌。八、傳統醫學與循證醫學的區別循證醫學的興起和發展固然是由它優於傳統醫學模式的特點而決定,但它的出現決不意味著取代傳統醫學模式,而是兩種模式互相依存、互相補充、共同發展。循證醫學不是、也不能否定和取代所有的經驗醫學,經驗醫學能解決的問題將不需要循證醫學的研究;經驗醫學解決不了的問題,循證醫學若能解決,則必定提供高質量證據予以證實,若解決不了,則還需經驗醫學和循證醫學研究並行探索。因此,它們之間的區別是相對的,主要體現在:(1)臨床證據的來源不同傳統模式用以動物實驗為主要研究手段的病理生理學成果,解釋疾病的發病機制和生化指標等,並用這些指標評價臨床療效。循證醫學模式認為,掌握疾病發病機制和觀察各種臨床指標的變化是必要的,但更強調來自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及Meta分析的最佳證據。經驗醫學的證據來源於教科書和零散的臨床研究,而循證醫學的證據則完全來源於臨床研究,且多為前瞻性研究。(2)評價結果的指標不同即終點指標的不同。循證醫學強調終點指標,即病人的生存能力、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而非中間指標,因而更接近病人的需求。(3)對臨床醫生的要求不同傳統模式主要是以醫生的知識、技能和臨床經驗積累為臨床實踐基礎。循證醫學除此以外,還強調掌握臨床科研方法,強調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不斷學習和掌握醫學證據,利用科學方法正確評價和使用證據。傳統醫學很難做到系統與全面,而循證醫學則一定要求系統與全面,並有一套方法和一系列的伺服系統保證其系統與全面。(4)臨床決策依據不同傳統模式重視專業知識和個人臨床經驗,循證醫學模式既重視臨床經驗,又特彆強調利用最好的臨床研究證據,認為「有權威的醫學」是專業知識、臨床經驗和最佳證據的結合。傳統醫學並無要求評價證據,而循證醫學則要求對證據進行嚴格評價,而且有一套嚴格的評價方法。(5)治療方案的選擇不同傳統模式以疾病和醫生為中心,病人不參與治療方案的選擇。循證醫學模式強調以病人為中心,考慮病人自己的願望和選擇。(6)衛生資源配置和利用不同 傳統模式很少考慮成本—效益問題,循證醫學則將「成本—效益分析」作為臨床決策的一個重要證據。九、循證醫學「兩核心」循證醫學兩大核心:「證據要分級,推薦有級別」;循證醫學的證據要不斷地「與時俱進(updating)」。臨床研究證據分級別是循證醫學所提出的要求,按質量和可靠程度可分為五級(可靠性依此降低):即大樣本多中心RCT或者收集這些RCT所作的系統評價和/或薈萃分析;單個的大樣本RCT;設有對照組的臨床試驗;無對照組的系列研究;專家意見、描述性研究和病案報告。十、循證醫學「三要素」①參考當前所能得到的最好的臨床研究證據;②參照醫師自己的臨床經驗和在檢查病人過程中所得到的第一手臨床資料。臨床醫學是一個高度實踐的科學,醫師的經驗和技能在任何時候都必不可少;③尊重病人的選擇,將病人的意願提到很高的程度上。十一、循證醫學「四原則」循證醫學「四原則」,即基於問題(臨床關注的問題或重大的科學問題)的研究;參考當前最好的證據決策;關注實踐的效果;後效評價、止於至善。以上內容從網路下下載,作者佚名《心力衰竭藥物治療進展及優化策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b99cd80102e83i.html糖尿病中藥研發現狀
(2010-01-2810:13:00)中醫藥具有整體調節、多靶點作用的特點。其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具有與口服降糖西藥完全不同的作用特點,它是通過綜合作用取得療效。對於一份中藥復方甚至一味中藥來說,往往既有減輕胰島素抵抗的作用,又有保護胰島B細胞功能的作用,更有一定的促胰島素分泌作用和類葡萄糖苷酶抑製劑的作用,有的還常常兼有調節血脂、抗凝、改善微循環和保護肝、腎功能的作用。尋求體現中國特色,發掘古方,採集驗方,研製開發中藥,以防治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目前已經成為業界的共識。2.1 治療糖尿病的中成藥情況針對糖尿病患者多表現為消渴症,如口渴多飲、五心煩熱、乏力多汗等,多運用清熱瀉火、益氣生津之法,改善臨床癥狀。代表藥物如玉泉丸、參芪消渴顆粒等。治療Ⅱ型糖尿病的藥物:隨著現代藥理學的發展,降糖模型的建立,中醫藥工作者在辯證施治的基礎上,結合降糖效果,又開發了一系列以降糖為主、改善癥狀為輔的中成藥方劑,適用於輕、中型糖尿病,如降糖甲片等。與此同時,經過藥理篩選,一些有明確降糖效果的科研方也相繼出現,如以番石榴葉提取物製成的消渴降糖膠囊,以黃連、黃芪、金銀花組成的金芪降糖片等。後者不僅能改善機體糖代謝和脂質代謝,同時恢復了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血乳酸和促進肝糖元的合成。銀杏葉提取物(GBE)在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治療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GBE治療可以顯著增加糖負荷刺激的胰島素分泌,C-肽水平同時升高。說明GBE在胰島功能顯著降低時可以恢復部分的分泌功能。GBE可延緩糖尿病所致腦部損害的發生,提高細胞存活率,對糖尿病腦部損害有保護作用,這種保護作用可能是通過上調抗凋亡基因Bcl-2實現的。GBE可以抑制腎組織中NF-κB的活化並進而控制過強的炎症反應,從而減輕腎臟的病理損害。GBE在改善視網膜血循環功能的同時,對缺血所致的神經節細胞損傷也有保護作用。2.2 研究進展針對化學合成藥的不良反應及糖尿病患者嚴重的併發症問題,中醫藥工作者從單味葯和復方2個方面進行了探索。2.2.1 單味葯及其活性成分抗糖尿病的研究進展具有胰島素樣作用的藥物 心葉青牛膽葉的水、乙醇、氯仿提取物對正常和四氧嘧啶糖尿病家兔,均有顯著降血糖作用,其降糖機制可能與胰島素類似。大籽五層龍根醇提物的甲醇部位顯示較強的降糖活性,且呈胰島素樣作用。苦瓜皂苷被稱為植物胰島素。醛糖還原酶抑製劑 從蘇木甲醇提取物分得的蘇木查耳酮,1×10-5mol/L即可抑制83.9%醛糖還原酶,可用於治療糖尿病併發症。從半夏塊莖分得治療糖尿病併發症的黃酮C-苷,100μmol/L可抑制64.7%醛糖還原酶。日本柳杉樹皮中分得的二萜醌為治療糖尿病併發症的活性成分,其100μg可抑制67%的醛糖還原酶。黃芩苷對醛糖還原酶(AR)活性的抑制作用及其對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療效。治療組每天服黃芩苷3g,患者紅細胞AR活性顯著降低,並能改變糖尿病患者的神經病變癥狀,尤其是麻木和感覺遲鈍,總有效率達58.3%。黃芩苷和黃連素對醛糖還原酶的抑制常數分別為5.0μg/ml和2.7μg/ml。動物研究發現,知母皂苷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製劑的作用,能夠顯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顯著提高小鼠糖耐量,作用機理可能是其能促進已損傷β細胞的修復與再生,增強胰島的分泌功能;此外,還可能與其能增強組織靶細胞胰島素受體的敏感性有關。黃連及其生物鹼(黃連素)能夠降低體內胰島血糖素水平,促進胰島β細胞再生與功能恢復,抑制肝臟糖原異生,促進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酵解以及抑制醛糖還原酶,且其降脂、降壓、抗心律失常、抑制血小板聚集等藥理作用對糖尿病併發症的防治也有一定的意義。蛋白質糖基化抑製劑 葛根、柴胡、地黃、人蔘的醇提物對人血清白蛋白(HSA)非酶糖基化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別為40%,43%,26%,30%;動物研究發現,葛根素(Pue)可顯著降低STZ誘導的2型糖尿病大鼠血漿腫瘤壞死因子(TNF-α)、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sICAM-1)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其機制可能部分與Pue在降低血糖的同時,能抑制蛋白質非酶糖化反應的發生有關。Pue還可通過降低血糖、血管緊張素Ⅱ(AngⅡ)含量和腎皮質胞膜PKC活性,下調TGF-β1的表達,減少細胞外基質(ECM)的沉積,延緩2型糖尿病腎病大鼠腎損害的發生對晶狀體蛋白的非酶糖基化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別為46%,30%,33%,31%,顯示了葛根良好的應用前景。植物單體成分槲皮素和水飛薊賓等也有較強的蛋白質非酶糖基化抑制作用。可改善血液流變性的降糖葯 這類中藥很多,療效較肯定者如月見草油乳靜脈滴注,空腹血糖下降顯著,有效率78%,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下降總有效率分別為71%和86%,HDL-C上升總有效率62%,對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纖維蛋白原均有極顯著下降,有望用於治療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小檗鹼不僅有顯著的降血糖作用,而且對糖尿病患者伴有的合併症高血壓、高血脂、血栓形成等有很好的防治作用。以優降糖為陽性對照葯,考察絞股藍降糖效果,結果治療兩周後絞股藍組能顯著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與優降糖組比較,無顯著差異性,表明絞股藍是一種有效的降血糖藥物;另外,通過研究絞股藍皂甙(GP)對糖尿病大鼠腎臟氧化應激的影響,發現絞股藍皂甙(GP)可以明顯改善糖尿病大鼠腎臟的氧化應激,對糖尿病引起的腎臟損害具有延緩作用。觀察紅景天製劑(諾迪康)對糖尿病腎病患者的治療作用,患者血糖、尿蛋白、HbAlc和β2-MG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表明諾迪康對糖尿病腎病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虎杖、丹參、黃精、玉竹等都具有非常顯著的治療作用。中藥在這方面的效果遠遠好於西藥。提高胰島素受體敏感性的藥物 玉竹甲醇提取物和番石榴葉中的黃酮苷主要是通過提高胰島素敏感性而達到降血糖作用的,其中後者已用於臨床。動物研究發現,黃連素能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血清FFA水平,降低體重,提高胞膜胰島素受體密度,改善內臟肥胖胰島素受體相對不足的情況,從而改善高脂膳食誘導的IR大鼠的IR狀態。黃連素可以明顯改善STZ誘導的2型糖尿病大鼠的腎臟損害,延緩糖尿病腎臟病變的發生和發展,其作用可能與其能降糖、降脂和抗自由基損傷有關。臨床治療方面,應用黃連素治療繼發性磺脲類藥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發現黃連素有與二甲雙胍相似的降糖作用,能起到使患者周圍組織胰島素受體的敏感性增強的作用,從而降低血糖。有望用於臨床的幾種植物成分 景天科銀白青鎖龍鮮葉的提取物用於治療糖尿病有極好的降血糖活性。從該提取物分得的兩個有效成分葡萄庚糖酸低烷基酯和銀白青鎖龍苷對小鼠顯示強烈的抗糖尿病活性。日本當葯全草醇提物的降糖強度可與甲苯磺丁脲相比,其中一個活性成分bellidifolin有非常顯著的降糖作用,且呈劑量依賴性。在1型糖尿病早期或伴發上感者,可予清熱藥物,消除局部炎症,以減輕免疫損傷,保護胰腺,葯如生石膏、知母、麥冬、生地、玄參、雙花、連翹、蒲公英等;中期以陰虛為主,重在養陰,佐以清熱,葯如太子參、麥冬、生地、玉竹、花粉等;後期出現氣血陰陽俱虛,當氣血兼補,陰陽同調,藥用黃芪、党參、當歸、麥冬、山藥、五味子、鹿角膠、肉蓯蓉、菟絲子、巴戟天、熟地、山萸肉、女貞子、龜版膠等。對2型糖尿病患者可予以具有改善β細胞分泌功能的中藥,如黃芪、党參等;在改善胰島微循環障礙方面可予以活血化瘀葯,如當歸、丹參、赤芍、三七、桃仁;對胰腺纖維化或澱粉樣變,應予以軟堅散結中藥,如貝母、丹皮、皂刺、生牡蠣、夏枯草等;而在改善胰島素抵抗,以提高周圍組織對胰島素敏感性方面可選用黃連。2.2.2 復方製劑的抗糖尿病研究進展復方製劑治療糖尿病的探索很多,作用機制多種多樣,效果也參差不齊,多集中在治療糖尿病合併心血管病變或高脂血症方面,其他方面的報道較少。防治糖尿病心腦血管併發症的藥物 這類報道很多,較有代表性的如糖復康(主要由首烏、黃芪、黃連等組成),它對TG,TC,LDL-C,VLDL-C,AI水平下降及HDL-C水平升高的改善幅度顯著優於達美康(P<0.01),並呈劑量依賴關係。可用於防治糖尿病及其血管併發症。防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藥物 糖絡寧(由黃芪、丹參、全蠍、牛膝等組成)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效果優於對照組濟生腎氣丸(P<0.05),觀察指標包括空腹及餐後2h血糖、糖基化血紅蛋白、血液流變學指標、紅細胞山梨醇、右腓總神經感覺傳導速度、左尺神經運動傳導速度等,在肢體麻木和疼痛、肌力減退等主要癥狀方面也優於對照組。活絡止消方(狗脊、續斷、川芎、鬼箭羽各10g,丹參、牛膝、木瓜各15g,土鱉蟲5g,水蛭2g,蜈蚣2條,生甘草3g)加減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對照組口服呋喃硫胺。結果顯示治療組在神經癥狀、體征及肌電圖改善等方面均優於對照組,有極顯著的差異(P<0. 001)。具有新型降糖機制的藥物 糖尿寧(由生大黃、肉桂、黃連素組成)可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胰島素抵抗,且具有調節血脂和抗氧化作用。三消治(由人蔘、黃芪、生地等組成)可使ALL糖尿病鼠胰腺β細胞的形態和數目有所改善,降低其血糖和病死率。具有對抗胰島素抵抗、促進β細胞的修復、增強胰島素生物活性的作用。糖渴清(由生地、知母、黃精等組成)可通過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促進胰島素分泌而降低血糖。總之,中藥復方的降糖機制正在向多機制、全方位地深入研究方向發展。2.2.3 組葯的抗糖尿病研究進展中藥之組葯,在藥物的七情配伍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組葯與對葯相似,既不同於《中藥學》所研究的單味葯,也不同於《方劑學》所研究的固定方劑。對葯是兩味藥物的配伍形式,組葯是三味藥物的配伍形式,組葯又可以稱為三聯對葯或多聯對葯。組葯可表裡臟腑同治,或標本寒熱並用,不僅擴大了用藥範圍,而且架起了藥物與方劑之間的橋樑,是向復方過渡的一種處方模式,它基本上遵循了復方的組方原則,但這種組方原則是最嚴謹、最精妙的配伍理論的反映。組葯在臨床上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生地黃黃連 石膏古代醫家早就認識到糖尿病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的基本病機。臨床上發現,糖尿病在其發生髮展過程中,除具有燥熱的臨床表現外,濕熱、鬱熱、熱毒、熱結等也十分常見。糖尿病患者常見口乾、口苦、口臭、大便秘結等癥狀,且血糖越高內熱表現越突出。可見,內熱貫穿於糖尿病發病的始終。在養陰清熱的組葯中,生地黃味甘微苦,涼血清熱,滋陰補腎;黃連味苦性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石膏辛甘性寒,清熱瀉火,止渴除煩。生地黃清血分之熱,黃連清濕中之熱,石膏清氣分之熱。清瘟敗毒飲即匯此三者清熱、涼血和解毒於一體,主治熱毒充斥內外。消渴病系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日久則陰損及陽而見氣陰兩虛,脾腎虧乏。脾虛運化失常,腎虛氣化不利,水液代謝障礙,停而為濕。氣虛無力運血,血行不暢凝而為瘀。濕濁、瘀血相博結而化熱,毒溢三焦,三葯聯合應用,除煩止渴、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熱得清、毒得化、燥得潤、陰得復、氣得回,自然熱除、陰回、津生、氣充。人蔘 黃芪山藥糖尿病病人多由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醇酒;或情志失調,五氣過用;或先天不足,稟賦薄弱;或房事不節,勞傷過度所致。飲食不節則脾氣受損或腸胃積熱,化燥傷陰;情志失調,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灼胃津,下耗腎液,鬱火傷陰;房勞體虛,腎精不足,勞倦過度則耗傷脾氣。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肺脾氣虛存在於以腎為主的五臟,所以需肺脾腎共治之。脾虛失運是糖尿病的關鍵所在,從而提出運脾是治療糖尿病的根本。方中人蔘味甘性溫,補脾益肺,益氣生津,止渴;黃芪補中益氣,健脾生津;山藥味甘性平,補脾肺腎,益氣養陰。人蔘、山藥、黃芪三葯相伍,其中,人蔘補脾氣而滋陰生津;山藥補腎氣而固澀填精;黃芪補肺氣而止汗利尿,運脾而達到肺脾腎三臟共治的目的。玄參 麥冬生地黃糖尿病的基本病機是陰虛燥熱,陰虛之象,無非秘、燥、煩;陰虛之源,無非腎枯、肺燥、肝鬱。玄參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既清熱解毒,又滋陰降火,實熱虛火均可應用。張山雷謂:「寒而不峻,潤而不膩,性情與知柏、生地近似,而較為和緩」。麥冬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生地黃味甘微苦,滋陰清熱,涼血止血。李寧等採用此方製成養陰注射液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模型多飲多食的癥狀,降低血漿MDA的升高和全血GSH-Px活性的代償性升高,減輕紅細胞內外液離子的失衡。玄參、麥冬、生地黃三葯聯合,葯少力專,熱者清之、燥者潤之、瘀者和之,從而達到補虛瀉實、氣血同治之目的。三七 水蛭血竭糖尿病是慢性終身性疾病,在糖尿病的漫長病程中,瘀血既是病機變化的產物,同時也是眾多併發症的致病因素,亦即繼發病機,對疾病的發展與轉歸起著重要的影響,故有「久病成瘀」之說。葉天士曾明確指出:「初病在經,久病入血。」因此,能否有效地活血化瘀在糖尿病的治療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活血通絡的組葯中,三七活血化瘀,兼理氣止痛,藥力通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血竭活血破血,辛香走竄,善入絡脈逐瘀,通絡止痛;水蛭為蟲蟻之品,破瘀通絡,更是升降靈動,凡沉痾頑疾,變瘀著絡者,用之可以松透病根。三葯配合,具有「化」(三七)「通」(血竭)「破」(水蛭)的特點,是散瘀催堅之上品。枸杞子女貞子 決明子糖尿病併發症中視網膜病變出現的時間比其他併發症早,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病久耗氣傷陰,陰虛精虧肝腎虛損,陰損及陽,目失所養所致的變證,可挾熱、郁、瘀等。肝開竅於目,瞳仁屬腎,因此及早應用滋養肝腎、清熱明目的藥物在糖尿病的治療中極為重要。組葯中枸杞子性平味甘,歸肝、腎經。有補肝腎,益精血,明目,止渴之效;女貞子性涼,味甘苦,歸肝、腎經,補養肝腎之陰,明目;決明子苦寒泄熱,甘咸益陰,既能清泄肝火,又兼益腎陰。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三者均具有明目功效,其中女貞子還具有降低眼壓的作用,枸杞子和女貞子皆有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麥冬 紅參紅花傳統中醫認為糖尿病的基本病機是陰虛燥熱。燥熱之邪初則耗陰,久則傷氣,遷延日久,可陰損及陽;氣主運化,可化生水谷精微,維持物質的正常代謝,氣虛則導致包括糖代謝在內的各種代謝的紊亂;血的運行和津液的輸布都有賴氣的激發和推動,氣虛推動乏力,陰虛無水行舟皆可導致血流遲緩,瘀血內生,最終出現氣虛血瘀,同時可見肢體疼痛或麻木。以紅參為主葯,大補元氣,助運化,輸精微,使氣旺津生,糾正機體代謝紊亂,氣為血帥,氣旺推動有力,氣行則血行。紅花為行血要葯,是血中氣葯,能行能補,既能改善微循環,又可改善機體的代謝紊亂。麥冬性微寒,味甘、微苦,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三葯並用,共奏益氣養陰活血之功效,臨床主要用於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早期病變。2.2.4中西復方製劑崔氏對小檗鹼加小劑量達美康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進行觀察,結果小檗鹼組(18例)總有效率72.3%;小檗鹼(劑量同對照組)加達美康(80mg/次,tid)總有效率95.0%;達美康組(80~160mg/次,tid)總有效率70%。說明小檗鹼加小劑量達美康療效較好,單用小檗鹼的療效與達美康相似。四 中藥新葯開發前景展望糖尿病的最大特點是病程長且複雜、難根治。其病理生理改變是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質和繼發的維生素、水、電解質代謝紊亂。表現為血糖、尿糖升高,患者出現多食、多飲、多尿、口乾及全身無力等癥狀,中醫稱之為消渴。由於病因尚未闡明,目前仍無根治藥物。據統計,我國已申報註冊的抗糖尿病中成藥有近40種,其中,療效確切、市場銷售良好、生產範圍尚未擴大的18個品種已申報了國家中藥品種保護。1.發揮中藥優勢,篩選具有多種降糖機制的中藥新葯從目前臨床所用或即將應用的降糖藥物來看,各種西藥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良反應,甚至是很嚴重的不良反應,如導致低血糖、乳酸性酸中毒等;而中藥製劑又缺乏療效肯定的、臨床醫生和患者都樂於接受的降糖藥物。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藥物能治癒糖尿病,西藥也只是能控制血糖而已。中藥正好有自己的優勢,並且顯示了良好的發展前景。許多單味葯或復方製劑都顯示了多種降糖機制,如同時具有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抑制胰升糖素的分泌、增加胰島素受體的敏感性、抑制葡萄糖的腸吸收、改善脂肪酸代謝等。有學者認為中藥的降糖機制與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胰島素與其受體結合相關,並增強β細胞分泌胰島素,這可能為中藥通過提高機體的免疫力來治療糖尿病開闢一條新途徑,玉竹多糖在這方面顯示了極強的藥理作用。國外也有人進行了這方面的探索,如由歐活血丹、魚腥草和薯蕷或薯蕷和薏苡仁按一定比例組成,經加熱提取、濃縮製得的抗糖尿病製劑經長期服用,幾乎可使糖尿病痊癒,且無不良反應。由此可見,可以治癒糖尿病的藥物很可能首先從中藥中獲得。目前,中醫藥工作者應重點解決的問題是建立藥學界認可的不同機制的降糖模型和選擇好相應的對照藥物,以便廣泛從單味葯、驗方、小復方、活性部位及單體成分中篩選,為開發新葯做好前期準備工作。2.篩選具有良好降糖效果同時又可防治糖尿病併發症的新葯是中醫藥工作者的當務之急據統計,糖尿病患者由心腦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約佔80%,並使其預期壽命減少1/3。糖尿病患者合併血脂升高者在80%以上,血粘度升高者達90%。中藥復方製劑在治療糖尿病合併心血管併發症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糖尿病併發症重在預防,即尋找既能降血糖,又能防治糖尿病併發症的藥物是目前最理想的選擇。故藥學工作者都在極力篩選醛糖還原酶抑製劑和蛋白質非酶糖基化抑製劑。由於糖尿病併發症的病變多呈慢性過程,兩種抑製劑的作用是長期的,使用價格便宜且幾乎無不良反應的中藥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況且,西藥對蛋白質非酶糖基化抑製劑的研究也不多,中藥完全有可能在這方面首先取得突破,並佔領這部分市場份額。活血化瘀中藥在這方面有非常顯著的優勢,大都具有改善微循環、降低血粘度、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如丹參、川芎、薑黃、虎杖、燈盞細辛、垂盆草等;其中的化學成分既有降血糖活性,又對醛糖還原酶和蛋白質非酶糖基化有抑制作用。有人用活血化瘀中藥組成的參葛化瘀丸進行動物實驗表明:其降血糖作用與胰島素相當,而且降低過氧化脂質優於胰島素;若對該製劑再進行醛糖還原酶和蛋白質非酶糖基化兩方面的系統研究,這將可能是一個非常好的抗糖尿病製劑。另外,大力開發中、西復方製劑也可能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既充分發揮西藥降血糖穩、準的優勢,也發揮中藥防治併發症、雙相調節血糖的優勢。由於兩種抑製劑的篩選方法較簡單,可以廣泛從單方、驗方及相關化學成分中進行篩選,選取效果較好者,進行深入研究;再根據降血糖的效果來確定開發成純中藥製劑或中西復方製劑。3.重點篩選可以提高胰島素受體敏感性的藥物Ⅱ型糖尿病只是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從目前研究報道來看,胰島素不能與受體很好地結合(亦稱胰島素抵抗)是最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近年研究還指出,糖尿病合併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共同基礎,即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症,所以降低胰島素抵抗可能是治癒2型糖尿病的最主要途徑。結合植物化學成分和藥效學研究,篩選出活性成分或活性部位,為進一步探討治病機制提供化學物質基礎。優先篩選活血化瘀、清熱泄火(或滋陰、解毒)、補腎益氣等中藥,同時對其中的主要化學成分進行篩選,可能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隨著化學合成藥物在這方面研究的不斷深入,中藥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玉竹多糖在這方面顯示了極強的藥理作用,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由此看來,只要選擇好恰當的模型和對照藥物,下大力氣對中藥進行系統篩選,加強中西結合研究,開發出市場前景廣闊的新中藥製劑是完全有可能的。從產品產量看,化學藥品是我國主要的消費藥品,2006年化學原料葯產量為170.52萬噸,2007年1~11月產量為183.84萬噸,而中成藥的產量分別為91.52和93.84萬噸,中成藥是化學原料葯的一半多點。從增速看,化學原料葯遠高於中成藥,2005年和2006年化學原料葯的增速達23.50%和28.77%,而中成藥只有14.95%和15.27%,可見,中成藥的發展速度遠遠低於化學葯,化學藥品在我國的醫藥行業中佔有著絕對位置。進入2007年,兩種藥品的速度都有所回落,1~11月化學原料葯增速為22.94%,中成藥為12.46%,前者的回落幅度遠大於後者。主要是由於最近兩年,世界各國都開始對中藥重視起來,使得中藥行業的發展加速。2006年7月,中醫藥管理局為提高中藥在全球地位,聯合衛生部、科技部投資1億元,與海外企業和研究機構聯合推進50個中醫藥科技合作項目的研發。三部門還將設立專項基金,吸引外國研究資金、跨國企業資金投入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表示將以推動中醫藥進入各國的醫療保障體系為主要任務;新加坡、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省已經承認中醫合法化並將其納入醫保;美國50多個州中,已經有42 個州承認中醫合法化,超過三分之二的美國醫療保險公司開始支付針灸治療的部分費用。美國 FDA近期發布了《補充和替代醫學產品及FDA管理指南(初稿)》,將包括傳統中醫藥在內的整體醫學從「補充和替代醫學」中分離出來,首次認同中醫藥學與西方主流醫學一樣,是一門有著完整理論和實踐體系的獨立科學體系,而不僅僅是對西方主流醫學的補充;世界上已經有170多個國家都設有中醫診所、研究所、院校等;世界各地開展中醫藥相關活動的國家和地區的從業人員達30 萬以上。
從下表中看出,化學藥品原葯、化學藥品製劑和中成藥製劑三個子行業工業總產值所佔比重下降,而中藥飲片、獸用藥品、生物製品、衛生材料等子行業不同幅度上漲。可見,化學藥品行業在整個醫藥行業中趨於下降趨勢,而中藥和生物藥品為上升趨勢,在中藥中,飲片加工為上升趨勢比較明顯,而中成藥稍有下降。
從增速來看,中藥飲片、獸用藥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其他子行業2006年受國家政策的影響較大,增速降低,2007年從政策的影響中走出來,又呈現出回升態勢。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隨著世界各國對中藥的重新認識和重視,中藥行業發展速度加快,在整個行業中的地位增加;生物製藥作為新型的藥品,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發展速度不斷加快,行業地位也是增加增強。作者廣州市醫工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