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11歲就篤定了,他是最會賺錢的經濟學家
他的父親是「馬太效應」之父、著名社會學家莫頓;他師從經濟學大家保羅·薩繆爾森;他本人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有人稱羅伯特·莫頓是「最會賺錢的經濟學家」,另一些人則叫他「徒有虛名的諾獎得主」。
11歲買第一隻股票
莫頓8歲就開始接觸金融知識、幫母親平衡家庭預算。11歲時,他投資了人生第一隻股票——通用汽車,並從中獲利。羅伯特·莫頓似乎有著天才投資家的基因。
即便是進入數學系,正式開始了大學生活,投資股票也依然是莫頓的「業餘愛好」。每天上午6點到9點上課之前,他總會流連於股票交易所,對當天的股市情況進行分析,並學會了操盤和買賣期貨。
那個時候,把工程師當成職業理想的莫頓壓根沒有想到,30年後,他的名字會在投資領域裡大放異彩。
20世紀90年代中葉。當時的全球投資圈裡,出現了風靡一時的對沖基金,他們通過銀行借貸進行融資,影響到了多個國家的多個領域和產業。這其中與索羅斯的量子基金、美國的老虎基金齊名的美國長期資本投資基金的公司(簡稱長投基金),其創始人之一便是羅伯特·莫頓。
1992年,身為哈佛大學教授的莫頓,已經為所羅門兄弟公司做過多年顧問,而他的學生,有「華爾街套利之父」的約翰·麥瑞威瑟(JohnMeriwether)準備從所羅門離職,打算成立一個新的基金。長期的友誼和互信基礎,讓雙方很快達成合作共識。1994年,長投基金正式成立,莫頓和他的團隊開始了在華爾街近五年的瘋狂投資。
成立前三年,長投基金的資本回報率就分別達到28.5%、42.8%、40.85%。即使在亞洲金融危機發生的1997年,長投基金也取得了17%的利潤回報。同一年,長投基金運用40億美元的資產,向銀行借貸1000億美元進行併購,擁有了價值1.25萬億美元的資產。
期權定價理論
回溯過往,莫頓最要感謝一個人:保羅·薩繆爾森。
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宏觀經濟學因在就業與通貨膨脹方面的強大解釋力,而大放異彩。已經拿到了應用數學專業碩士學位的莫頓,突然發現經濟學竟然「可以使一個人的思想影響到千百萬人」。
於是,不顧家庭和朋友的勸阻,莫頓放棄了對福特和IBM的憧憬,申請到了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經濟學博士學位,並獲得了全額獎學金。
非經濟學科班出身的莫頓,遇到的首要問題是,用哲學和歷史的思維進行教育的經濟學,對於數學系出身的人來說,聽起來太枯燥。系主任推薦他去聽薩繆爾森教授的數理經濟學。
風趣的課堂演講、嚴謹的數理邏輯,薩繆爾森的課程,讓莫頓很快找到了自己與經濟學的交集之處。後來,他成了薩繆爾森的研究助理,漸漸地莫頓發現自己與保羅(薩繆爾森)在股票市場、期貨和可轉換債券等方面有著類似的觀點和興趣。
在進入MIT的第二年,莫頓便與保羅開始了合作研究,他們的課題是期權定價模型。1968年的夏天,MIT就召開了一個學術研討會。莫頓和薩繆爾森合作的項目論文,就要在這次會議上闡述了。
通常情況下,老師與學生合作的論文,老師都是第一作者,代表作者上台演講的,也就是老師。令莫頓意想不到的是,他們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薩繆爾森,竟然讓他這個「二年級學生」上台演講。對於任何學生來講,這都是個巨大的機遇。因為這次演講,可能會影響到文章未來能否發表,在什麼樣層次的刊物上發表,同樣,也影響到自己在經濟學界的地位。別忘了,台下的聽眾,是包括肯尼斯·阿羅在內的權威經濟學家。
薩繆爾森把機會留給了莫頓,莫頓抓住了它。就在會議召開後的第二年,即1969年10月,莫頓和薩繆爾森合作研究的論文《使效用最大化的完整的認股權定價模型》發表。之後,莫頓很快將課題做了延伸:不確定情況下效用與資產組合選擇的關係。開始了對期權定價模型的進一步研究。這個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對於資產組合的投資,通常是高風險伴隨著高收益。但人們可以通過引入期權概念,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時限制損失。
後來,期權定價理論也成為經濟學方法論轉變的重要標誌,即從以哲學思辨和歷史描述為主向定量描述和模型檢驗為主過渡。1997年,莫頓的這一學術成就被經濟學界普遍認可,他與斯科爾斯一起,獲得了那一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徒有虛名的諾獎得主?
「理論本身並不能防範風險,它的作用只是將風險降低而已。」
就在獲得瑞典皇家學院頒布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當年,莫頓掌控的長期資本投資公司用40億美元的資本金,向銀行貸款借入了1000億美元,創造了國際金融市場的新紀錄。而美國長期資本投資公司之前成功的秘籍,正是在莫頓的期權定價模型基礎上,用最複雜的風險對沖數學模型,進行槓桿融資。一時間,經濟學家和投資家的光環同時環繞在莫頓身上。
然而,就在次年3月,俄羅斯發生金融危機。因盧布貶值,俄羅斯政府宣布停止支付國債利息。持有大量俄羅斯國債的長投基金損失慘重,資產從48億美元迅速跌落到5億美元。防止危機蔓延,美聯儲出面救贖,最終,長投基金被十幾家債主瓜分。「成王敗寇」的邏輯發揮作用,羅伯特·莫頓深陷輿論漩渦,甚至被人譏諷為「徒有虛名的諾獎得主」。
過於相信經濟學理論和在此之上建立的數學模型,成為人們質疑莫頓的主要聲音。「理論本身並不能防範風險」,莫頓回應說,金融危機很難避免。即便你研究了所有金融危機的歷史,新的情況總會出現,防不勝防,「而理論的作用只是將風險降低而已」。
不過,十年之後,一切恢復平靜。那些反對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認,莫頓仍然是個出色的經濟學家。因為,莫頓將數理模型運用於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成了經濟學方法論轉變的標誌。即經濟學的方法論,從原來的哲學思辨和歷史描述為主,轉向定量描述和模型檢驗為主。
即便經歷了巨大投資的失敗,莫頓也依然沒有放棄對於金融市場的興趣。上世紀90年代後期,他的研究興趣又集中在了對金融體制的認識上,開始強調製度變革對金融市場的作用。莫頓與茲維·博迪的一系列金融體系改革理論,對美國的金融監管起到了重大影響,為美國金融業混業經營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
(來源:河北工業報,作者:梁冬梅)
更多期權內容敬請關注海通期貨官微
推薦閱讀:
※主流經濟學的嚴峻挑戰
※2018.2.19經濟學人官方譯文:戰爭迷霧
※高能激勵的罪惡:哥倫比亞政府軍的殺良冒功
※膝蓋腫痛背後有哪些經濟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