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屈歌養聲 | 怎樣唱歌最省力?

文 | 屈歌

怎樣唱歌最省力?用通暢的嗓音唱歌最省力。嚴格講,這是個不太準確的說法。因為「通暢」多用於描述道路、管道等沒有羈絆而暢通無阻的狀態。此處直接把它用於修飾人體發聲系統運行「無形的」結果——嗓音上,已然偏離了「通暢」的原意。但事實上,人們往往是以通感為原則,借用其他感知覺名詞術語對聲音加以描述,如「蒼白的」(視覺)、「甜美的」(味覺)、「粗礪的」(觸覺)等等。準確說,此處的「通暢」實指發聲聲道的通暢,而由這種通暢聲道發出的聲音,主觀上聽起來較為平滑順暢,沒有緊縮壓迫、束縛羈絆的感覺,因此被稱為「通暢的嗓音」。

  

為什麼說通暢的嗓音最省力呢?讓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探討。

通暢,為嗓音共鳴提供有利的空間條件

聲帶振動發出的聲音是一種聽起來音量很小、近似於雜訊的「噗噗」聲,這種聲音也就是我們所聽到嗓音的聲源。僅靠這種聲音的強度是不足以把嗓音傳遠的,此時良好的聲道共鳴就顯得尤為重要。保證聲道共鳴效果的最為重要的因素,就是聲道的通暢。聲道不夠暢通,所發聲音就會比較單薄、虛弱、蒼白,嗓音就可能表現出缺乏應有的響度與豐富的泛音。這和一支壓扁的號筒發不出最好的聲音是同樣的道理。

  

在長期的發聲實踐中,歌唱與戲曲領域的藝人們很早就認識到並積極利用這一發聲規則。現代醫學有關發聲器官解剖的知識被國人普遍接受後,由聲道通暢進而聲音通暢的概念在歌唱理論中更是深入人心。如著名聲樂教育家沈湘先生,在其評判歌唱聲音的八字箴言「通、實、圓、亮、純、松、活、柔」中,就把聲音的「通暢」置於頭等重要的位置。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嗓音的通暢呢?對此,聲樂理論提出「打哈欠」、「鬆開牙關」、「吸著唱」等較為生動形象的解決方案。日常言語交流用嗓時,當然也可以借鑒這些方法。

  

但即使是專業歌手也需要注意的是,試圖用這些方法擴大聲道空間,以實現嗓音通暢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做這些動作的「度」。發聲時沒有上述發音動作不利於輕鬆發音,但如果動作過度,非但不能省力,反而會對發聲產生一定的制約。如,「打哈欠」這個方案本身就是一個動態過程,從吸氣時口腔張開的程度由小到大,經歷開始張口吸氣到口腔張到最大、氣息吸滿,到這種最大化狀態的停頓、保持,再到呼氣、口腔逐漸閉合這樣一個較為複雜的過程。那麼,只是簡單說,用「打哈欠」的方法就可以使聲音通暢顯然是不夠準確的,並且容易讓人產生疑問:應該使用哈欠過程中諸多環節中的哪一種狀態呢?後來的聲樂教育家顯然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才把「打哈欠」的提法發展為「半打哈欠」,主張使用哈欠過程中從開始張口吸氣,到吸滿氣——這個過程中途時齶咽部的狀態,這樣前後雖一字之差,但其表述就更為準確了。

  

通暢,弱化了聲道壁的吸聲效應

聲音自聲源發出後,除了一部分聲能在傳播的過程中與空氣摩擦轉化為熱能外,還要受到空間內物體及空間四周材料的吸收——即吸聲。人類嗓音發聲也不例外,聲帶振動的聲音經喉室、會厭進入咽腔、口咽腔、口腔、有時還有鼻腔,並最終經唇部輻射後發出。在這個傳播「道路」上,嗓音經過的並不是一馬平川的陽關大道,而是「遍布坎坷」、寬窄不一的崎嶇管道。而且這個管道不同部位的四壁,由於肌體組織不同而具有不同聲音粘滯力,對聲音的吸收程度亦有不同。一般而言,聲場中的物體密度越小、表面越粗糙、越多孔蓬鬆(如房間吸聲裝修所用的吸聲棉),其吸聲係數越大,對聲音的吸收程度越大;相反,密度越大、表面越光滑(如四周堅硬牆壁的空房子),其吸聲係數越小,對聲音的吸收程度越小。

  

為了獲得最大的發聲效率,使嗓音發聲更省力,人們往往力圖尋找並運用這樣一種辦法——盡量避免嗓音傳播過程中被四周肌體過多吸收而損耗嚴重。為獲得「通暢」嗓音而進行的生理調節,正是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這一需求。如,聲道保持通暢時,負責喉部吸氣擴張的肌肉使聲道空間增大,這樣一是增加了嗓音共鳴的空間,二是增加了聲道壁的表面張力、弱化了聲道壁的吸聲效應,從而保證嗓音的有效發出。

  

導致嗓音費力的表現主要有:

  

1)喉室不當收縮。喉室是指聲帶之上、假聲帶之下長約2厘米的小管,對形成嗓音音色有較大貢獻。大聲高喊或演唱高音時,容易出現喉室收縮不當問題的原因在於:此時喉室長度與管徑被壓縮,假聲帶向中間位置收縮靠攏,像是在正常振動的聲帶上,蓋上了一床厚厚的棉被,人為增加了嗓音發聲的阻礙力,嚴重影響嗓音的發聲效率。

  

2)會厭抬舉不良。會厭是位於氣管頂端、表面披覆軟組織的生理部件,它是氣管開關的「大門」。吸氣與呼氣時,會厭抬起,氣管與口咽腔連通,空氣得以順利進出;吞咽食物或水時,會厭下落,緊緊封住氣管入口,防止食物顆粒進入氣管。會厭形態與運動情況對發聲有較大影響,如果說會厭形狀無法改變的話,通過合理訓練,使會厭抬舉更充分、更有力,則是保證聲音通暢的可行之法。

  

3)軟齶抬舉不積極。軟齶,即齶的後三分之一部分,表面覆蓋粘膜,質地很軟,吸聲性強。嗓音發聲時通過「半打哈欠」等常見動作,適當抬舉軟齶,加大其表面張力,既可增加共鳴空間又可減弱其吸聲性。

  

4)口腔打開不足。口腔打開不足不僅是制約聲道通暢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影響字音清晰度的重要原因。用嗓發聲時,始終保持牙關鬆開對於實現嗓音省力目標,甚是必要。

  

通暢,可消解喉部肌群多餘收縮力

 

通暢的聲道不僅可以增加嗓音共鳴空間,客觀上還可以消解或抵消面對大聲、高音發聲任務時,下意識產生的喉外肌的收縮力。如高聲喊人或費力唱高音時,沒有經驗的人會表現出青筋迸出的費力狀。這種現象的出現,就是沒有合理利用嗓音發聲規律,而勉為其難地衝擊高強度任務所表現出來的,喉外肌乃至整個頭頸部、胸部肌肉組織過度用力且相互抵牾的外在表現。這種用力方式,往往會為嗓音發聲設置不必要的障礙,增加發聲負擔,不利於嗓音省力。有經驗的歌唱家或戲劇家會合理調節發聲器官,運用「吸氣」、「打哈欠」等生理動作,充分發揮齶帆肌組提起軟齶、擴張聲道的功能。在這種狀態下歌唱,可在很大程度上對由外層肌群(如咽縮肌組使咽腔縮小,提咽肌組可使咽部提起等)運動所產生的「不良力量」加以消解,最終實現輕鬆發聲的目的。

  

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到的是,嗓音發聲最主要的目的,是說出某種語言以實現順暢的信息傳遞(歌唱也不例外)。語音學研究發現,不同的母音需要不同的聲道形狀,如「a」母音需要舌位放低、口腔充分張開;而「i」母音則是舌中後部向上隆起,與軟齶形成一條窄窄的縫隙,嗓音經過這種聲道才能發出準確的「i」。看到這裡,也許您會問:既然發「i」母音需要這種「窄縫」,是不是就不可能發出所謂「通暢」的聲音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解剖學由下至上把聲道分為喉咽、口咽與鼻咽三部分,其中前文所述保持喉咽通暢的原則適用於任何母音(包括窄母音「i」等與寬母音「a」等);鼻咽部分僅在發出鼻音聲母(m、n)或韻尾(ng)時才會通過降低懸雍垂、打開口咽與鼻咽的通道而被使用;可變性最大的是口咽部分,此部分也是咬字吐字、形成言語與語言的場所。其中靠近咽壁與軟齶的一小部分,需要保持適當抬舉的積極狀態,由舌根向前的大部分為「喉、牙、舌、齒、唇」等各調音器官,會依據所發音節中的具體音素(母音和輔音)做出相應的調控動作,並由此形成不同的聲道形狀。此時的「通暢」應該是在保證所發母音需要的、總體聲道形狀下的適當空間擴張與「通暢」。這也是要求歌手在高聲區演唱時,儘可能用張口的方式演唱「i」等窄母音的原因。


推薦閱讀:

【「練氣的方法」,這樣最有效!】
怎樣評價王健林在萬達公司年會演唱《假行僧》的演唱水平?
【氣息不夠怎麼辦?我教你幾個方法】
怎麼聽出來演唱者是否在用心唱歌呢?
【氣息練習的5個絕密小技巧!】

TAG:唱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