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膽量。
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林語堂(1895年-1976年),福建龍溪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林語堂於1940年和1950年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 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歲。
1/10
人生不過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遠是自己的主角,不要總在別人的戲劇里充當著配角。
2/10
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一人讀書的目的並不是要「改進心智」,因為當他開始想要改進心智的時候,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凈盡了。
3/10
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貴豪華,貴簡潔;不貴富麗,貴高雅;不貴昂貴,貴合適。
4/10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膽量。
5/10
延緩年老展長青春的第一條規矩,是避免一切情緒上的煩擾。
6/10
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7/10
大自然本身永遠是一個療養院。它即使不能治癒別的疾病,但至少能治癒人類的自大狂症。人類應被安置於適當的尺寸中,並須永遠被安置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這就是中國山水畫中人物總被畫得極渺小的理由。
8/10
在不違背天地之道的情況下,成為一個自由而快樂的人。這就好比一台戲,優秀的演員明知其假,但卻能夠比在現實生活中更真實、更自然、更快樂地表達自己。人生亦復如此。我們最重要的不是去計較真與偽,得與失,名與利,貴與賤,富與貧,而是如何好好地快樂度日,並從中發現生活的詩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生不完美是常態,而圓滿則是非常態,就如同「月圓為少月缺為多」的道理是一樣的。如此理解人生,那麼我們就會很快變得通達起來,也逍遙自適多了,苦惱和晦暗也會隨風而去了。
9/10
世上無人人必讀的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環境,和生命中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我認為讀書和婚姻一樣,是命運註定的或陰陽註定的。
10/10
幸福: 一是睡在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
來源丨十點讀書(ID:duhaoshu)
·END·
推薦閱讀:
※英雄自由之戰里有那些?
※學術自由:誰的自由?如何自由?為什麼自由?
※自由是叛逆還是適應?
※我們的自由意志(上)
※斷除物慾,獲得自由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