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周興:何謂人文?如何教育?
超越性、批判性、趣味性,這是我理解的「人文精神」的三個要素。
很高興有機會跟中學生朋友們交流。我是研究哲學的,主要研究德國哲學,也做點藝術哲學——我也是中國美術學院的兼職教授,每年都在那兒開一門《藝術哲學》課程。哲學與藝術,這聽起來是對立的兩塊,但在我這裡比較統一,我個人因為長得不太好,經常被看作藝術家。不過我的主業還是德國哲學。德國哲學有三位大家對我們近代以來的中國影響最大,按年紀排列,一是馬克思,二是尼采,三是海德格爾,我主要研究後面兩位。我自己寫了不少書,翻譯了較多書,在座各位當中,估計會有同學以後讀到其中一些的。
跟中學生朋友講課,這在我是第一次,以前有兩次去中學做過報告,但不是給同學們做的,而是給中學老師們做的,因為我女兒在他們手上呢,沒辦法。現在跟中學老師談教育問題可不容易,因為我跟他們之間分歧比較大,我做報告時他們表面上在點頭,實際上心裡可能在嘀咕:哼,什麼東西嘛。所以,今天跟中學生朋友們討論,我也有一種擔心,既擔心我們之間關心的東西不一樣,又擔心我講的東西無助於你們,反而可能給你們幫了倒忙。
我認為這也是中國教育的一大問題,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沒有良好的接軌,兩邊脫節,一方面是教育內容,中學與大學脫節,中學只關心升學,教育內容上不斷加碼,而大學並不關心中學裡教了什麼,悶著頭自己玩;另一方面是教育方式,兩邊也是脫節的,中學裡是為應試設計的,知識的灌輸和記憶成為頭等大事,而大學教育——在理想狀況下——重在理解、討論、批判。我說是理想狀況,實際情形並不樂觀。除了上述脫節,或者說正是由於上述脫節,我們的學生們在中學時過著嚴苛的、悲慘的生活,到了大學呢,就相當幸福、相當快樂了,因為中國的大學是「嚴進寬出」的,很少聽說有誰進了大學畢不了業的。這是極不正常的現象,需要改革。
我覺得我們基礎教育最大的問題是過度學習,就是學得太多了。青少年們根本沒有遊戲的時間和空間,如何可能有創造力?前陣子我給畢業班同學講話,講到一個笑話:泰國小國家,人不多,共6500萬人,只有我們的20分之一,男人只有三千多萬,四分之一去當了兵,四分之一去當了和尚,四分之一去當了人妖,還有四分之一是老弱病殘,從裡面挑了幾個人踢足球,竟然把中國隊踢翻了。為什麼?主要原因之一在於我們的教育制度。我們的小孩子們哪有時間踢球呀?
最近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做了個社會調查,調查了五千多人,結果表明,58.6%的受訪者表示大部分已經不記得中學時代所學的知識,只有2.5%的受訪者表示還都記得。其中,數、理、化是被受訪者忘記得最厲害的三門課程。僅8.6%的受訪者表示畢業後經常用到中學所學知識。這也算是對我們的教育制度的一個諷刺。
今天我要跟大家討論「人文」和「教育」兩個概念,合起來就是「人文教育」。我們採取笨辦法,先說「人文」,再說理想的「教育」,最後說說「人文教育」。
一、什麼是「人文」?
在中國傳統中,「人文」一詞是極廣義的。《周易》有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見「人文」是與「天文」相對而言的,「人文」是指社會人倫,而「天文」是指天道自然。所以,在中文語境中,「人文」是個十分模糊的概念,通常關於「人文」的解釋是相當寬泛的:1、指禮樂教化,2、泛指各種文化現象,3、指人事、習俗、人情。
與此相關的是「人文主義」概念,是一個在近代歐洲出現的概念,現有的解釋大致也有三條,即「人本」、「個人」、「自由」。具體說來,一是「人本」觀念,就是要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歷史上從神本位、君本位到人本位,總歸是一項進步。在自然觀(宇宙觀)上則是人類中心論,則未必是好事。二是「個人」觀念,就是承認、尊重、保護個人,特別反對專制制度利用「國家」、「集體」、「組織」的名義侵犯個人的權利。個人是根本,個人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以及這種權利能否得到保護,是衡量一切制度好不好的根本點。三是「自由」觀念,主張「政府的唯一宗旨是保護個人創造財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自由觀念」同時指「每個人」的自由,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有自己的自由。爭取自己的自由,而決不損害他人的自由,這就需要規則。個人遵守規則就是尊重他人的自由,也是尊重自己的自由。於是,規則意識就成了自由國家國民的基本素質。
最後,我們還可以從「人文科學」角度來了解「人文」。同學們知道,我們把科學分為「文科」與「理科」——現在高考時還有「藝考」,其實藝術也可以歸入「文科」中。但「文科」與「理科」的劃分是十分籠統的。「文科」應該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藝術;「理科」呢,應該包括自然科學、工程科學和醫學。同濟大學目前已經有上列所有的科學,所以是一個綜合性大學;但由於它工科強大,故還被認為是一座「工科大學」。實際上「工科大學」這個說法是很要命的,如果只有「工科」,就不能被叫做「大學」,因為「大學」本來就是指多科性的高等學校。
好,我們前面分了人文、社科、藝術、自然科學、工科、醫科等,則「人文」該如何來了解?它只是這許多「科」中的一「科」嗎?「人文科學」意義上的「人文」指的是什麼呢?是指哲學、文學(藝術)、歷史等,我們這兒簡稱「文史哲」,在歐洲恐怕還要加上「神學」。在德語中,「人文科學」也被叫做「精神科學」(Geisteswissenschaft),與「自然科學」(Naturwissenschaft)相對。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即便在學科意義上,「人文」也是廣義的,因為它是以人類「精神」為討論課題的。「精神」太廣了,關於自然的知識也是「精神」範疇的。所以人文科學天生就是無邊的,它跟人類所有的知識形態和文化形式發生關係。
另外,在歐洲,人們經常在「人文科學」前頭加上一個形容詞「歷史的」,叫「歷史的人文科學」,為什麼?是因為人文科學是歷史性的,我們學哲學,還要不斷地研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孔子、老子了,但如果研究物理學,我們就用不著關心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了,甚至用不著關心牛頓物理學了。差不多可以說,自然科學的知識是進步的(淘汰的),而人文科學則很難說進步。
無論是中國古代與「天文」相對的「人文」,還是歐洲「人文主義」意義上的「人文」,還是「精神科學」意義上的「人文」,都讓我們意識到,「人文」不簡單,比其他科學門類要複雜,而且有特殊重要性,因為它關乎精神,關乎人心和人的生活整體。
若要我來總結一下,我認為「人文」有如下幾重意義:
1.「人文」是普全的,涵蓋人類全部文化現象和精神生活。
2.「人文」的意義超出了簡單的學科劃分,是教育的發動機和目標所在。
3.「人文」代表著人類追求自由、追求卓越和完美的理想。
二、教育的理想與理想的教育
今天在座的都是教育圈內的,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但要問什麼是「教育」?也不是容易回答的。我們大致可以分廣義的教育與狹義的教育。廣義的教育是指對人的塑造、賦形(德文的Bildung即是此意),有目的地培養和增進人的知識、技能、品德、體質的活動,均為教育;狹義的教育則是專門組織的教育,包括全日制的學校教育,也包括非全日制的學校教育,今天也包括電視、網格教育等。如果要我來給教育下個定義,我會說,教育是由社會來承擔的、有組織的、旨在滿足公民求知慾、培養公民品德、知識和技能的活動。
我這個定義沒什麼新鮮的,但我強調了兩點:一、教育是由社會來承擔的,因為它是共公事業,須由國家來承擔,是國家的責任;二、教育要滿足公民求知慾,求知是人的天性,公民的求知慾(求知權利)是不可剝奪的,一個好的國家必須承擔全體公民的終身教育。而我們離這一點還比較遠,這是讓人遺憾的。
進一步讓我們一起來想想:什麼是好的教育?或者說教育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當我們這樣問的時候,我們是在設想一種教育的理想狀態。理想的教育往往是一種哲學的設計,因為它背後都有一種人性觀,一種關於人性的理解。
在西方,最早的教育理想是由第一個大哲學家柏拉圖提出來的。柏拉圖在《理想國》里為我們設計了好的國家形態,而其中自然含有理想教育的構想。柏拉圖的人性理解差不多是自然的,好比自然界有金、銀、銅、鐵,人性也有天生的分別,是自然的等級,有的人天生高貴,有的人天生平庸,這是沒辦法的事。因此教育的目標是讓人們各司其職,各司其職才談得上「美德」——希臘文里「美德」(he arete)本義是「合適性」。一個國家要有統治者、戰士、商人等,他們的人性(天性)也是不一樣的。哲學家因為理性強,可做統治者;而戰士要意志堅定,要勇猛;商人精於情慾,會算計。一個國家要運轉得好,切莫角色錯位,一定要有合理性的安排。好比說,一個高個子應該一個小個子結婚生子,如果兩個高個結婚,生出個更高個的,豈不是造成浪費么?還有,小孩生下來要怎樣培養?應當歸國家來培養,因為任何一對夫妻都無法擔保自己有能力培養好小孩。倘若培養失敗,誰負責?
近代歐洲最著名的教育理想,是由德國語言學家、教育家和哲學家威廉姆·洪堡提出來的。洪堡的教育理想是人文主義的「完人」理想。教育要培養完美的人,這似乎是一個天然的要求,哪個人不想達到完美呀?大概沒有一種教育理想是不求完美的。可能關鍵還在對於完人的理解。什麼是「完人」呢?洪堡的想法是很辯證的想法,他認為人性中有三個「基本矛盾」,即:自由與必然(規律),想像力與思辨力,個體與群體(民族)。這是三個「對立面」必須統一起來,才可能成就和諧完美的人性。那麼,歷史上有沒有這種「完人」呢?洪堡說有,古希臘人就是,以後的人類大抵都不行了。
洪堡的教育思想19世紀以後的人類教育影響極大,對中國近代大學影響尤其重大。它無疑也是一種哲學的設計。它的核心思想有三:完人教養、整體教育、個性自由。因為時間關係,這些我們只能簡略帶過。總之,洪堡堅持的是一種旨在充分發展人的個性的教育理念和信念。在他看來,素質、個性、修養是教育的第一要務,而知識、技能、專業則在其次。特殊(專業、職業)教育是簡單的,束縛人的,只要實施了人的全面理想教育,人成為一個有信念、個性、教養的人,則他就能獲得充分的自由,甚至轉行、更換職業的自由。
後來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其實也是一種完人理想。馬克思說,到共產主義,人就徹底自由了,成為徹底解放的人。怎麼個自由法呢?首先是物質上沒問題了,不再為生計所累,其次是消除了分工勞動,不再有專業了,是什麼都會什麼都可以做了。馬克思有個著名的說法是:「在共產主義社會裡,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範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但並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德意志意識形態》)。有人居然把馬克思的這個話當作笑話,真是混蛋得很。我承認馬克思是打比方,但這個比方打得很好呀。人的追求不是自由嗎?自由的生活如何體現?不為物所累,不畸形發展。好比我們鍛煉身體,只練胸肌不練別的,於是胸部很發達而別的部位都萎縮了,好不好看么?
馬克思的完人理想也是一種教育理想。各位應該已經可以看出來,洪堡所謂教育要使人獲得充分自由,甚至轉行、更換職業的自由,與馬克思所謂上午打獵、下午捕魚的理想生活,根本上是一回事。他們要傳達的都是一種合乎人性自由發展的、全面解放的教育理想。
三、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
我們上面講到,教育總歸含著一種理想。說到底呢,教育就是按著理想的要求培養人,把人培養成儘可能全面發展的人。我說教育是理想教育,各位可能會反感,會說:哼,你只會說些大話,來點具體的好不好呢?好吧,讓我們換一種說法:教育是要按可能性來培養人,讓人向可能性開放,因為人是可能性的動物,而不是現實性的動物,人跟豬不一樣。人跟豬當然也有一樣的地方,人也是動物,吃喝拉撒睡,人跟豬都會,都需要。但人呢,總是按照可能性,按照對未來的籌劃來安排自己的生活。按可能性來籌劃自己的生活,這意思也就是說:人是要有理想的。
但是,我們這個時代卻是努力想把人拉到豬的水平上的時代。我們時代是個技術時代,也可以說是物質時代。人類精神生活變得很動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大的變化是由傳統精英文化來支撐的傳統價值體系崩潰了,人類物慾開始不斷膨脹。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因為科技的加速發展而導致人類生存的危機,今天的社會已經成為一個風險社會。技術在加速發展,人類從加工自然轉而開始著手加工自己,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命運越來越變得不可預測了。一種末日感覺開始迷漫開來。這時候,我覺得人文教育就變得無比重要了。
另外就是我們社會的變化和發展。我上大學的時候,你們還沒出生,是1980年代。那時候有個口號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難」。學文科被認為是劣等生,文科招生量也極少。在今天,學好數理化仍然很重要,但形勢正在發生一些變化。往大處說,中國社會解放以後,先後經歷了軍人領導、工程師領導的階段,現在則開始由文人來領導了。有數據表明現在中國的高層領導多半是文科背景的了(當然這個文科包括社會科學,而不只是人文科學)。社會是很敏感的,今年高考文科的分數線就明顯走高了。我認為這是社會的進步。以後,文理科之間至少會達成一個相對平衡,而不是大家一窩蜂都去學數理化,都去學技術。請注意:我不是要動員大家以後都來學文科,畢竟今天是技術時代,掌握科技者順應時代;但以後在社會管理方面,恐怕人文社會科學的同志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再說了,人文教育著眼於完美人性和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就此而言(就「人文」的廣義而言),每個人都是人文的,讀書人更是如此,都是人文的,然則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自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識。即便在大學教授們,現在有自覺人文意識的教授也是少了,而老一代的學者就要好得多,比如我們同濟已故的老教授陳從周先生、朱夏先生等,並不從事人文科學,但人文修養深厚;又比如我們現在的汪品先院士,著名地質學家,但寫一手好文章,而且有博大的人文關懷。這就表明有沒有人文精神,跟你學什麼、做什麼沒有必然關係,你學人文科學的,從事人文科學研究的,也未必就有人文精神。
說到「人文精神」,馬上引出一個同樣糾纏不清的問題:什麼是「人文精神」?它的內涵是什麼?憑我個人的理解,我認為「人文精神」有如下幾個要素:其一是超越性,就是說人要有理想,要有宏大的關懷,因為「人文」事關可能性,需要在不斷回顧歷史、朝向未來的過程中關注當下生活,所以必須有宏大的思路、開闊的眼界和高度的想像力。其二是批判性,就是說人要著眼於未來生活的可能性,對歷史傳統進行不斷的重新解釋,對當下現實進行強有力的反應。批判是通過否定而達成肯定。只有通過這樣一種批判性的解釋,歷史才可能活起來,我們的生活世界才可能獲得定位和定向。其三是趣味性,就是說通過人文訓練和學習,人要過上一種有趣的、審美的、快樂的生活,無趣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另外落實到人的能力上,學習人文學科就是要讓人獲致優美表達的能力,能夠以有趣的、優美的寫作和表達。
超越性、批判性、趣味性,這是我理解的「人文精神」的三個要素,也是我們的人文教育的目標所在。據此,我個人對於人文科學學生的要求也可以概括為三點:1.腦子清楚,富於想像;2.勇於批判,敢於承擔;3.表達優美,趣味高雅。我想,有了這樣三點,人文科學的意義和人文教育的力量已經得到了顯示。
(原載搜狐教育)
推薦閱讀:
※朱溫:一個單親家庭走出的開國帝王!滅唐朝、毀長安的大梟雄!
※有哪些地方曾經很繁榮,因為行政區劃的調整而衰落?
※「書?源」No.1 有一種墨,叫靈魂
※談談所謂滿遺
※如果沒有胡適|冰川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