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昂貴的價值(11.8.29)
奢侈品牌明白,對這個群體來說,迅猛的需求增長會無形中抵消對價格的敏感。
關稅之爭果然在扯皮中成為閑談,中國市場野心勃勃的奢侈品牌決定「自行其事」。
近期,雅詩蘭黛集團旗下品牌普遍提價5%至8%;卡地亞價格上調涉及300多款產品,平均漲幅9%;經典款的LOVE系列鉑金手鐲從44900元漲到53880元,增幅20%;Dior的經典款LadyDior小號包從21500元漲到25000元;Chanel最小號經典款2.55價格再度上浮20%;LV、愛馬仕、Burberry等品牌也均有10%左右的提價。
儘管多家奢侈品牌均強調漲價主要原因在於「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漲」,但並不足以令人信服。據業內人士判斷,奢侈品每年數次漲價,是行業鐵律。「在急劇增加的中國經濟實力和國民消費能力面前,某些品牌恐怕會失去奢侈品特有光環,淪為大眾消費品。因此,奢侈品品牌必須以每年的價格上調保持其自身的高端性。」中國奢侈品協會行政總裁蔡蘇建對本刊說。
其實,關稅下調不會改變各大奢侈品牌冷靜的旁觀者姿態,亦不會迫使其在華策略做出改變。這一方面與其獨特的定價策略有關,另一方面,則與他們對中國奢侈品市場的未來判斷相對應。
據《世界奢侈品協會2010-2011中國奢侈行為心理趨向報告》披露,中國內地目前的主流奢侈品消費人群已達總人口的16%,約2億人,而且還在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長。較典型的奢侈品消費者主要生活在中國一二線城市裡,月收入在2萬元到5萬元之間。
奢侈品牌明白,對這個群體來說,迅猛的需求增長會無形中抵消對價格的敏感。在現階段,握緊現實更為重要。
水未漲,船已高
在奢侈品華美的外表下,是品牌商精明的定價策略。
中國內地徵稅的奢侈品主要包括手錶、箱包、服裝、酒、電子產品和化妝品,其稅費包括關稅、消費稅和增值稅。其中,關稅最高的為皮包,約為20%;消費稅方面,香水和手錶分別為30%和20%;增值稅約為17%。
由於每個國家稅率不同,且開店成本各異(東京經營直營店成本通常是馬德里的2至3倍)。因此,奢侈品牌根據歐洲、美國、亞洲3個不同區域制定零售價。總體而言,上述幾類產品的20種品牌高檔消費品,大陸境內售價比香港高45%左右,比美國高51%,比法國高72%。Burberry的態度印證了定價權出在何處。「我們不會因為一個市場稅降了就調整價格,我們的價格由全球總部決定。」Burberry內部人士說。該品牌去年下半年收入增長了30%,達14億美元,主動力來自中國市場的擴張。截至2010年7月,Brberry在華50多家門店過去一年裡單店銷售增速30%。在如此蓬勃的消費下,他們根本不擔心關稅下調。
而前段時間,商務部所稱關稅降價幅度為2%至15%,即使按15%計算,實際售價相比于海外仍無優勢。「唯一可能受到衝擊的或者是香港市場。」業內人士評價說。
這可以解釋,為何大部分奢侈品牌商並不真正關注關稅下調。「即使降價,會先從化妝品和煙酒開始,和我們關係不大。」一名LV員工告訴記者,「如果政策真的頒布,我們會在價格上有所調整。」
但從骨子裡,奢侈品不願價簽有變。「我們也許會考慮給客戶一些折扣,這樣既使他感覺舒服,也不會影響品牌形象。」這名員工說。
奢侈品本身是高溢價商品,保持價格堅挺才能保值,並控制消費者層次與市場範圍,保留排他性。關稅下調隨之而來的降價,則是這個行當的「大忌」。「無論任何理由,奢侈品牌價格都遵循一個原則,即永遠走在貨幣匯率變化和消費者購買力之上。」世界奢侈品協會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歐陽坤說。
事實上,自誕生起,奢侈品就謝絕了製造業倚仗規模效益的普遍盈利方式,而是想方設法提高溢價能力。
2010年,百達翡麗擴建其機芯零部件製造部門,但新空間卻並不用於提高產量,而是改善環境,以及更好控制設計、製造各流程。在規模不變的情況下,增加的成本必然通過產品漲價來抵消。「改善生產環境意味著更好的產品質量,漲價也順理成章。」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而購買者也樂見其成,對他們而言,品牌漲價意味著持有的奢侈品(尤其是腕錶)可以保值甚至增值。
為保持價格上的話語權,奢侈品牌必須發掘並穩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Prada、Chanel等一線品牌都不惜投入重金用於創新面料的研發,而高級西服定製品牌Kiton則使用獨家面料商供貨,這需要極高成本才能獲得。
愛馬仕、BV為代表的頂級品牌則苦心捍衛皮具生產過程的排他價值。其天價皮包一方面來自於珍稀原材料—除了鱷魚皮、鴕鳥皮外,在選擇牛皮、羊皮時,標準也更加苛刻。愛馬仕所用皮革只佔所有好皮料的10%,並擅長利用皮質的紋路來體現不同風格。而另一方面則來自手工工藝,BV的編織皮革需要手工黏合、刷色、折出褶皺,而一個Cabat包需要熟練工匠花兩天時間,坐在木質框架前,圍繞模型進行編織,整個過程沒有任何切割和縫結,並且必須由同一人完成。
「手工」所體現出的複雜性和人性是奢侈品牌的核心價值。即使機器能夠做出同樣品質,也無法代替手工,因為前者的價值可以量化,後者則可無限演繹空間。
這類擁有排他屬性和身份象徵的做法,均是漲價的前提,在當下的中國尤為適用。
中國大陸主流消費人群購買奢侈品大多是用於「新型社交環境」,即購買奢侈品就是為了擁有一件奢侈品,不在乎產品本身的設計理念和文化背景,只要「知名」便足矣。在這種心理下,價格不會成為主要的制約因素。
這種心理通過消費行為升級,過度到真正自我意識的奢侈品消費,將是一個漫長的時期至少要有50%以上的中國人都能消費奢侈品的時候。到那時,奢侈品的內涵和獨特價值將成為更重要的訴求。
而另一方面,中國奢侈品市場還存在一些獨有特點。根據羅德公司的《中國奢華品報告》,在中國的奢侈品消費中,28%是作為禮品。而在二線城市,送禮佔到購買用途的36%,且南方、西部城市購買的奢侈品更為貴重,這類消費對價格敏感程度更低。
「正是深諳中國奢侈品消費者的心理,奢侈品牌也不懼怕在中國提價,而且還會是持續性的。」法國A&H奢侈品集團運營總監陳志龍說。這得益於奢侈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優勢,無論從政策層面,還是本土競爭對手,都還不能對其形成價格壓力,至少在未來幾年裡,奢侈品價格會水不漲,船已高。
推薦閱讀:
※為什麼品牌級別高低和其服務員態度往往成反比,在奢侈品店工作的售貨員後來都怎麼樣了?
※奢侈品牌LV和BV的定位是什麼?
※如何看待喜歡買超出自己購買力的奢侈品的年輕女性?
※深度扒皮侯耀華女徒弟安娜金到底是誰?真相讓人瞠目結舌
※對在學校用奢侈品的學生該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