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認知特點與學科教學策略的研究》開題報告

《學生認知特點與學科教學策略的研究》開題報告

寬城二中 張國文

一、課題題目:學生認知特點與學科教學策略的研究

二、課題來源:承德市十一五規劃課題子課題

三、課題研究目的和意義:

本課題的研究旨在以課堂為載體,利用不同學科教學策略,發展學生認知水平。

1、認知能力。主要培養學生在對大量知識進行認知的過程中,實現對事物的多層面了解。

2、再認知的能力。強調對知識、技能進行重整、加工和再應用。

3、協作能力。協作學習有助於學生協作意識、技巧、能力、責任心等方面的素質的培養,基本模式有:競爭、協同、夥伴、角色扮演。

4、探索、創新能力。在具備以上能力的基礎上,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充分發展自身的認知水平,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勇於實踐的精神和不斷創新的能力。

四、課題研究理論依據,現實依據

(一)課題研究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在研究初中學生認知發展基礎上產生的建構主義理論,不僅形成了全新的學習理論,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學理論。對於學習者來說,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的學習是主動的,他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通過對外部信息的選擇和加工主動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基於此,教師不是簡單的知識呈現者,他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洞察他們想法的由來,並以此為根據,與學生共同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索,引起學生間的交流、質疑,從而使學生不斷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以建構清晰、完整的認知結構。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要有效地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學生必須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必須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教育的作用在於提供一個安全、自由、和諧的心理環境,使學生固有的優異潛能自動地得以實現。「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明確教學的目標在於促進個體的可持續發展。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學習知識,而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創設有利於學生髮現創新的信息平台,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協作者和鼓勵者,這就是「以教助學,以學助學,教學相長」課題研究的宗旨。 2、認知主義理論。認知學派源於格式塔心理學,它的核心觀點是學習並非是機械的、被動的刺激—反應的聯結,學習要通過主體的主觀作用來實現。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P.Piaget)提出的著名的「認知結構說」認為認識是主體轉變客體過程中形成的結構性動作和活動,認識活動的目的在於取得主體對自然社會環境的適應,達到主體與環境之間的平衡,主體通過動作對客體的適應又推動認識的發展,強調認識過程中主體的能動作用,強調新知識與以前形成的知識結構相聯繫的過程,表明了只有學習者把外來刺激同化進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人類學習才會發生。

(二)課題研究現實依據:

學生認知特點與學科教學策略的研究使我國教育實際的需要。學會學習,是未來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通過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各科教學策略的研究,會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情景中學會學習,提高能力,避免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感,或者對學習失去信心。

受傳統的教育觀念、和現在就業壓力及學校評價機制制約等社會現實情況影響,許多老師都表現出短期行為,每天忙於給學生灌輸知識,忙於出題考試,忙於批卷評分,沒有時間學習新知識,因而也沒有精力研究學生認知特點和各科教學策略。沒有開發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培養學生主觀能動性,這種狀況,導致了我國學生學習興趣越來越低。厭學已經不是少數個別學生的專利,而具有普遍性,這種教育現狀,引發了我們太多的思考,要改變這種現狀,我們有必要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各科教學策略,研究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等問題的研究。

五:課題研究國內外現狀

在當前的課改背景下,科學探究已經成為科學教學的主題,遺憾的是,教師往往機械的指導學生進行模式化、機械化的形式主義探究。教師只有增強自身的認識意識才能有效的指導學生自覺、不自覺的滲透元認知要素於過程中去,引導學生從事類似科學工作者式的有效的科學探究。使得學生在自覺、有意識的宏觀調控下,逐漸提高探究思維的程度,拓展發散思維的廣度,加深定向思維的深度,從而提高探究行為的多難有效性以及目標指向性,力求真實可信、自主有效的科學探究過程中,自覺構建有意義和可信知識,形成多元的科學技能,歸納與科學家類似的探究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領悟科學思想和精神。

根據我們實際情況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搞好學生認知特點,與各個學科策略的研究。隨著我們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教師隊伍越來越趨向年輕化,由於經驗不足,不同程度的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加之一些教師仍慣用一些傳統的教學方法,一味的對學生進行「滿堂灌」,使學校教學陷入了「教師累、學生苦、負擔重、效率低」的困境。因此我們急需一種比較科學的方法來指導廣大教師的課堂教學,以便提高課堂40分鐘的效率,提高教學質量。對此,我們共同進行了考察論證,在大量調查的基礎上,認識到:不能只在「教」上打主意,要強化「教」與「學」的研究,「師」與「生」的和諧。要在「教」與「學」的認知結構式的教學思路。這種教學實驗策略,面向知識的形成過程,它不僅使教者知其教,而且知其所以教,它不僅使學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六、課題研究方法和步驟

(一)課題研究方法

1、行為研究法。對教師及學生參與課題實驗的行為過程進行跟蹤、觀察、調查、分析,並進行及時的反思、總結和調整。

2、邏輯歸納法。在實踐過程中總結、探討該課題的一般教育理論與實踐模式等。

3、文獻法。採用文獻檢索手段,從有關書籍、報刊、文獻中收集相關資料。

4調查法.形式有問卷式,訪談式,採集數據式.

(二)課題實施步驟

1、課題啟動

本課題自2007年3月申報,於3月在學校內舉行了開題論證,提出了要求,根據要求,課題把研究對象界定為「學科教學策略」和「認知特點」,研究重點放在學生的認知特點上,力求通過對學生的調查、研究,掌握他們的認知特點,並指定相應的教學對策,促進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全面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通時也明確了本課題的主要任務,即:關注全體學生,努力構建科學完善的課堂教學體系,便於基層教育的應用、推廣,從而推進新課程改革。

2、組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研究課題組。

開題後,組建子課題組。子課題主持人都是由學校的科研骨幹擔任,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充分體現了研究的普及性。

3、修改和完善研究方案。

課題組和各子課題組根據各學科的設置與學科特點及學科對學習困難學生的認知特點的影響,集體討論並修改和完善了課題研究方案。各研究老師把這部分學生進行了調查建擋,並根據這部分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了初步的分析。

4、組織教師參加前期理論學習。

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廣大教師對課題研究才剛剛接觸,對它還是一個未知數,為了更好的使廣大教師能把研究工作開展下去,必須以一定的理論為基礎。我校對教師進行了科研理論知識的培訓,主要對課題研究的方法如調查法、觀察法等實驗方法進行了培訓,並主要針對本課題的相關知識進行了培訓,如《認知心理》等。組織部分教師參加市、縣級的課題研究培訓及相關理論的學習。

七:課題研究保障:

參與的老師具有一定的業務研究能力,有的老師已經參與過課題的研究,具有一定經驗。我們學校大力支持課題研究工作。我們的困難是老師業務繁忙,時間緊,集體研究時間不能很好保障。也沒有研究的專項資金。再者,相關的知識還是偏少;沒有專業經驗。

八:預期效果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路線是:通過學生認知特點和學科教學策略的研究,旨在總結經驗,推廣應用,為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做出應有的貢獻。

此項研究要達到的預期目標是:得出學生認知特點與教學策略具體的內在聯繫,總結它們對學生學習的作用,進而提高學生認知能力。通過研究,使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決策著都能認識兩者關聯的重要性,結合新教材改革實踐,把研究的成果應用到教學實踐中。


推薦閱讀:

論文開題報告的邏輯結構怎麼確定?

TAG:學科 | 認知 | 策略 | 學生 | 教學 | 報告 | 開題報告 | 研究 | 科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