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也需學會接受死亡

敬畏生命也需學會接受死亡 作者:武 潔

媒體報道,不久之前,台灣知名作家瓊瑤的一封公開信引發了軒然大波。她宣布,在彌留之際放棄積極的搶救,正是在推動醫學領域一種名為緩和醫療的概念。當生命幾乎油盡燈枯時,究竟是選擇插滿了導管,靠大劑量的藥物、先進設備來維持微乎其微的生命奇蹟,還是坦然選擇鎮痛、對症治療,直至最後時點的到來。這似乎是一個充滿了矛盾的抉擇。

當生面臨死,假如尚未窮盡所有可能,還未使出渾身解數,便放任生命逝去,似乎是對生命的大不敬。尤其是親人之間骨肉相連、親情相惜,更多的愛,意味著更強烈的眷戀與更執著的不舍。於是,不甘於親人的逝去,竭力挽救親人的生命,似乎也成了最起碼的人之常情。不僅如此,對於子女而言,是不是捨得花錢,為彌留之際的父母延長哪怕是一點點生命的長度,甚至成了評判孝心的一桿標尺。相形之下,不去用儘可能醫療手段與死神爭分奪秒,主動放棄瀕死搶救與治療,坐視生命的流逝,在某些人眼中,似乎不僅是對生命的不敬,更是對親情倫理的違逆。

的確,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親人逝去留下的痛苦,一般很難從容。於是,竭盡全力,窮盡手段為彌留的親人延續生命,也便成了對抗死亡、減輕心靈痛苦甚至負罪感的唯一方式。不過,這樣窮盡一切醫學手段,使出渾身解數,即便能夠讓肉體的生命體徵得到一定時間上的延續,但這究竟是對生命本身的敬畏,還是因為心理上對於死亡的抵觸和恐懼,而讓生命在其彌留之際不得安寧,甚至不得不承受額外的痛苦呢?

事實上,在死亡這個命題上,首先應該明確的常識是,死亡其實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任何生命的歸宿。生老病死更是無法違逆的自然規律,無論醫學如何進步,人總要面臨死亡。相比一味的恐懼死亡,人們其實更應去了解、學習如何與死亡相處。畢竟,死亡本身也是生命中的一個必經歷程,真正意義上對於生命的敬畏,當然不能也不可能把這一關鍵環節剔除出去。

當然,一定會有人問,莫非在死亡面前,醫療就該束手無策,作壁上觀嗎?事實上,假如認為醫療僅僅是延續肉體甚或心跳、呼吸這類生命體征意義上的生命,這的確是對醫療救死扶傷的誤讀。醫療的根本目的絕非延續體征意義上的生命,而是維持真正有尊嚴有質量的生命。從這個意義上說,假如根本無法維持生命應有的尊嚴,甚至違背生命主體的意志,使用過度的醫療手段去和死神爭奪生命,其實是對自然規律的違逆。而從生命的尊嚴本身來看,也應包括死亡的尊嚴,彌留之際,不能安靜地離去,卻被插滿了導管和呼吸機,還要承受心臟起搏器衝擊,即便能暫時延長一下生命體征,恐怕也很難說是尊重了逝者的生命尊嚴。

生命誠可貴,讓生命更好的延續,當然是對生命的應有敬畏。但是,從醫學倫理的角度來看,同樣需要尊重生命規律,敬畏包括死亡在內的一切生命進程。如何認識並接受死亡,更應成為貫穿人們一生的生命教育。相比被插滿導管的身體,面對死亡不再慌張失措,才更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在生命與死亡這些自然規律面前,醫療手段也更應承認自身局限性,而不是在延續生命體征上無謂逞強。

推薦閱讀:

命理相學:男女胸形定一生命運(圖)(1)
12生肖什麼月份出生命最好...
如果生命只剩最後一天,你最想做的事是什麼?
女人生命「12觀」
生命的自在

TAG:死亡 | 生命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