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哪裡來?

關於語文的討論和批評太多了,但符合國情的科學的研究卻少見,很多討論都只是停留在經驗層面。語文界門派從里,能否讓論爭消停一點,在語文教育的核心理念上互相關照,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我建議老師們認真體會一下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語文素養」的提法。

所謂「語文素養」,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個修養。過去,語文課一般只講語文能力,比如聽說讀寫能力,講「雙基」,現在提出「語文素養」,涵蓋面明顯拓寬,既包括聽說讀寫能力,又有整體素質的要求。就是說,在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同時要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熏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語文教學的目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這樣說,有的老師可能感到「虛」。常聽到有老師抱怨語文課負擔太重,所謂人文性與工具性結合,具體到教學,就老是怕照顧不周全。其實不必過慮,語文素養也好,人文性也好,都不應當是附加的,而應該是有機結合、自然而然展開的。比如小學生識字寫字,既是一種能力訓練,還是一種習慣、修養的生成,特別是培養了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這裡邊就有語文素養,也有人文性了。所以語文素養的提出並沒有增加負擔,而是給大家一個新的更大的教育視野。

從語文素養這樣的理念出發,看當下中小學語文教學現狀,的確存在許多問題。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語文教學中常見的5中偏向》,認為當前語文教學普遍存在5中偏向:

第一種偏向是不注重教學的梯度,患上了急躁症,一切瞄準考試,都在搞提前量,隨意增加教學難度。

第二種偏向是課堂教學「兩多兩少」,即教師講得多,討論對話多;默讀少,涵泳少。教師講得多,加上練習、做題和討論又多,「讀」就被擠壓了。還有,就是講課太瑣碎,美文鑒賞變成冷冰冰的技術性分析,甚至淪為考試技巧應對。本來語文閱讀是一種美好的享受,現在變成了苦差事。

第三種偏向是不讓學生讀「閑書」。對於語文教學來說,閱讀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閱讀量,語文素養才能得到提高,光靠做題是不行的,題海戰術只會敗壞學生學習的「胃口」,讓他們失去對語文的興趣。讀「閑書」也是一種閱讀,可以引發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提高閱讀能力,更重要的,這是學生的語文生活的重要部分。

第四種偏向是文筆成了作文教學的第一要義。過分重視文筆,使得作文命題大都偏於文學的感性的路子,這就影響和制約著語文教學。

第五種偏向是「宿構作文」成風。作文教學只考慮中考高考,主要是套路練習,當然也就敗壞了文風,敗壞了作文的興趣。作文課和閱讀課一樣,需要氣氛,需要熏陶,需要不斷激發學生表達言說的慾望。無論什麼教學法,重要的是讓學生對寫作有興趣,有了興趣就好辦。

既要應對高考中考,又不完全被其拖著走,既讓學生考得好,又不至於敗壞對語文的「胃口」,這能不能做到?著眼於語文素養,懂得一些必要的平衡,總是會有辦法的。


推薦閱讀:

這樣的學生氣死了老師(爆笑)小明,滾出去……(你笑多了還會懷孕)
如何寫好學生評語
給學生以閱讀的「一刺」
我的北大、清華學生的作文
任何宗教徒都應該學佛,做佛的學生,不是改變他的宗教

TAG:語文 | 學生 | 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