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圓明師父講《心經》(五)

圓明師父講《心經》(五)

  今天我們繼續講《心經》。

  上一講我們講了「時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就是我們在平時日常的打坐中,包括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時時我們的心是處在世界的與身內世界的受想行識中,所以叫做五蘊。這個五蘊叫什麼?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我們的緣性,都是我們的緣生的,它沒有自性,因為它是色體,所以當體即空,既然一切眾生造業受苦的根源,它即是空,自然而然就沒有一切的苦厄產生。所以我們把這一切的受想行識,用我們的智慧觀照,一轉念,當體即空。我們不能被色、受、想、行、識所牽縛,因為它沒有自體,都是我們這個緣性所流露出來的,所以它沒有自性,所以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是什麼意思呢?照見就是觀照徹見,就是能觀的智慧,那麼我們這個五蘊呀,因為時時對著色境,處處把自己獨立起來,不但把自我獨立起來,有一個我和他,有一個你和其他在,所以與時空對立生活的態度,我們說他就活在色境當中。對事物的辨別看東西有大小,看事物有美醜,所以在順境上面,他時時分心,在逆境上他就更容易分心。所以這都是受想行識所造的東西。這個行呀有口行,也有身行,意行。所以大家要注意這些事情。

  行其實就是什麼?就是三思,就是和思想的結果,用原本存有的方式對比。比如說我在路上買了個大餅,原來的大餅是這樣大的,我現在又到個地方去買了個餅,呀!這個餅怎麼小了。就是原來印在腦子裡的事物,拿出來作了對比。並加上自己的一定的感情標準來衡量這個事物,經分析推理,所以最後作出錯誤的決定。這個錯誤的決定就是身行了。那麼這個身行、口行是什麼?口裡面,你買個東西,有分別這個大小了,或者同事之間為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呢,積極地爭辯,是口行開始。那麼有的時候身行,就是做了一些帷幄的事情,比如打人罵人,然後就展開自己的思想想像,這就是意行。所以我們這些內心所產生出來的反應與行為作用,因而就產生了結果,這個結果就成為因果。因果關係。

  當我們照見五蘊皆空,把這個五蘊用我們這個般若智慧,一觀照,啊!這原來都是假的,都是源自無性,它沒有性。都是空假的東西,那麼我們就不會造出這些結果。有這個我最壞,有個我見最壞,因為前期的見還在,做了很多行,行對比。前面講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行就是:從此這些事情。因為這些都是我們認假為真,認賊作父,都是五蘊行色的標示,所以時時呢我們要對照,不要時時生活在色境裡面。這個色受想行識的色,就是我們內心世界以外的所有的外在世界,它包含自己的肉身,所以我們叫身體叫色身,也稱為這個色體。這個色身是最壞,它時時的變色,就用這個色,所以這個色最壞。我們的生活不要時時處在色境裡面,追逐外相。當我們用觀照法門,用般若智慧提起一觀照,我們所處的色境都是假象,都是幻相,我們明白了這些假象幻相,所以我們心不隨這個境走,所以我們這個口行,身行,意行就不會造成結果。結果都是我們的思維,內心所產生的反應,而使自己的行為和自己的身行、行動沉入想的範圍,這就變成我們的意識。當我們真正的認識了這個五蘊是空假的,所以我們不造因果,我們把一切苦厄就度盡了,也就不受苦報。

  這個度是什麼,就是度脫的意思,度一切苦厄。那麼一切就是世間所有一切痛苦和災難。因為我們世界所有痛苦和災難,都是無量無邊的,因此是一切,度一切苦厄。這個苦其實包含什麼?就包含我們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以及五蘊之身等八苦。所以我們這個修行的人,時時要注意,我們這個受,就是我們的感情,還要時時注意自己的觀念,就是想,還有我們的意識就是行,還有我們認識,識別這些東西,我們把這些都觀成什麼?五蘊都是什麼?執色之苦,由於五蘊聚集,使我們的心向外執求,所以大家特別要觀照,觀照我們的五蘊。

  所以打坐的時候,日常修行的時候,時時要觀照什麼:觀照五蘊生起,當念頭妄念一生起的時候,我們立即識破它,唉,假象。,所以一旦識破了,就是我們智慧生起。所以我們念頭一轉,我們就不報,不落厄果,不產生因果。所以當一切因果不生的時候,那麼這個五蘊皆空,我們徹照,徹見,那麼我們就度盡了一切苦厄,厄就是厄運。

  所以讀經要學習它的什麼?學習它的正確思想。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空,這個空指的是什麼,也是因緣所生之法。它這個還是究竟,它又沒有色體,稱為空。這個空這個叫無住相為空,所以我們打坐時候要不住一切相。象《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空相(虛妄)。所以無住相為空。還有一個呢,我們不住在世間上的一切相,我們要象蓮花一樣,常善入於空寂行,我們常常行善,不住布施相。我們入於空寂行。打坐的時候我們如如不動,不隨妄念轉,管住自己念頭,用自己的妄念去除自己的妄念,而得到無念。當無念之時,就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的時候就是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打破了我見,消除了我。這個我們打坐的時候,時時要把自己的身體化空。初修的人手腳疼,頭疼種種病相,都是我們的病灶。所以我們打坐的時候要去除這些,以妄治妄,把自己的心盯在咒上,以自心力和佛力加被,使我們身體徹底化空。當我們身體也沒有了化空了,那麼這些疼痛種種的病灶,也會自然消除。所以我們不能住在一個點上,那麼有住有相有形,都是虛幻的都是不實的。所以大家要千萬注意這些,也不要住在這個法上。因為這些法都是因緣所生之法,它不是究竟的。無論什麼法,它只不過是讓我們渡過苦海的一個舟,一個法。所以《金剛經》講:法如筏喻者。所以到最後大家什麼,還是要棄舟行。最後般若波羅蜜多的多就是什麼?到達彼岸。

  接下來我們講: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先把這句話和大家解釋一下。因為大家也讀過很多,現在我們講這個《心經》兩百六十個字,很多人都背得出來,默寫的出來,但是我還是講一下。這個舍利弗就是意思是,舍利弗啊,物不能離開精神,色就是物質。我們這個物質包括自己的心識,是不能離開精神而存在的;相對的說精神也不能離開物質而獨立,你要知道缺少了物質就失去了現實的作用,那麼少了精神就失去了思想的活動。那麼我們換句話說就是物質的本體就是空,空的現象就是物質,除了色蘊之外,五蘊中的受想行識四蘊也是相同的道理。

  先把它解釋一下。還有把人名解釋一下,這個舍利子在梵語裡面稱為舍利弗。據說他原來是一個婆羅門教的僧侶,有一天他巧遇了釋迦摩尼的弟子,從那裡聽到了: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普佛大沙門,當作如是說。這幾句話,至理名言,所以他後來便投入了釋迦摩尼佛的座下,皈依了做佛的弟子。

  所以我們講:色不異空的色,這個色就是指宇宙所有一切存在的現象。那麼這個空呢?空就是宇宙萬有之本體,就是真空妙理而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空間。所以大家對這個色和空兩個字,首先要了解。空就是我們宇宙萬有之本體。所以我們在平時和大家講佛法的時候,首先大家要學會什麼是本有,什麼叫本?那麼你對本有本無都不了解,你這個修持佛法很難。這個空就是什麼,宇宙萬有之本體。比如說我們的佛性,是庚古就有,它是沒有生滅的。所有稱它為本體。這個本體就是真空妙有,而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的空間,所以大家要搞清楚。

  那麼這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不異怎麼解釋?有兩種解釋:一是指同為一體,沒有差異。二是指不能離開的意思。把它解釋一下。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所以我們活在彼岸的覺悟者,到了彼岸的覺悟者,他們活在世界的態度是不一樣的。他這個生老病死,我們就是生,我們就是老,我們就是病,我們就是死。所以他無我的消除了自己,對外面世界的一切變化,他都認真的承認,面對接受並仔細品嘗任何一種時空。所以等我們修持到真正智慧打開的時候,真正達到了覺悟的彼岸的時候,對這個生老病死的現象,他都什麼?認真地承認,認真的面對,也認真地接受。所以他非常喜悅的生活在任何一個時間,任何一個世界,任何一個空間。所以對外在的世界的一切變化,他都承擔。像施加摩尼佛到最後涅磐之時,也是面對著承擔。就他都承認生老病死是正常的現象。所以我就是生,我就是老,我就是病,我就是痛苦。所以這些覺悟者他們能夠活在任何空間,就無我的把自己融入到那個空間。所以我們當聽歌的時候我們就聽歌,我們工作的時候我們就工作。但是不管是工作聽歌,所以我們都是心不動,不為這些外境迷惑。當在炎熱的夏天的時候,他覺得熱的很過癮,正好自己曬個日光浴;當自己的心一記清涼下來的時候,日光浴又怎麼樣呢?所以他們活在任何時間,就無我的把自己融入到任何世間,也把自己融入到任何的行空。當這個天天下雨的時候呢?他也覺得很愉快,他便喜歡仔細品嘗這個任何一個時空,他覺得下雨很好,很舒暢。今天颳風了,颳風了也很好。他觀花的時候就把自己和花融為一體,這個花一花一世界,這花好香呀!所以他能聽到雨的滴滴的歡笑之聲,他能聞到花的熏香。所以他不管在任何時空,都能融入一片,自己都融入到這個時空這個世界之中。所以他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態度,就像一粒鹽,融入到一堆水裡一樣。他把自己的身心世界,和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打成一片,那麼他的身體到底有多大呢?那麼世界有多大他的身體就有多大。宇宙有多大他的心就有多大。所以這是一個智者。是個覺悟者。

  所以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個受想行識和五蘊一樣也是如此。他不拘泥也不認為任何的時空任何的哭訴,對他來說都是快樂的,他因為能夠正確地面對,他能夠認真的承認,他能夠認真的接受,所以對任何事情呢,他都能夠喜悅的仔細的品嘗,而從中得到快樂,得到幸福。因為他的心沒有被鎖縛,他的心是自由的,所以他的心能夠翱翔於任何時空,他能穿越任何時空,什麼都阻隔不了他。所以這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道理。所以他能夠把自己融入到世界的一切當中,在時空的時間裡他找不到自己,因為他把自己的身心已和整個時空融為一體了,所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花也好,水也好,山也美,田也美,所以他所見的世界一切都是美化的。他能在時空之間任心賓士,任心逍遙。當自己的心化空的時候,自己的身心就像光一樣,他講無量光布滿了整個空間。當我們修持修到後面的時候,消除了黑暗,親證明光,那麼這個光就和世界的光是一體的,能夠消除黑暗,所以他能夠象無量壽一樣布滿整個時間。因為什麼?他的心真空了,所以這個世界任何一個色體都對他沒有阻礙的,所以他生活的境界就是我們稱之為空。所以這個色空,色是什麼?色是被心造成的形象,而這個因緣所生之法,究竟而無自體,所以我們講這是空。

  再講: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舍利弗,這個五蘊是諸法空相。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諦諸法的現象,雖然是假的,是諸法空相,然而它的本體卻是真空實相,所以它屬於: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所以是真常不變,自緣直接的,本來就是沒有所謂的緣聚為生的,緣盡為滅,也沒有出障為凈入流為垢,無悟時為增迷失為減所以等虛妄的假象。

  如果這個世界是一片草原,我們每個人是一根小草,你自認為自己是一根小草,你就是活在此岸,就是活在這個小草的色境裡面。我是一根小草,我也覺得很愉快。如果你自認為你是草原上的本身,那麼你就是活在彼岸的空境,所以我就是草原。所以你的心呀!這一切都是你的心在造。你覺得你是大海中的一滴水,那你就融入到大海裡面去,如果你是世界上一片大海,那我們每個人是一滴海水,你自認為自己是一滴海水呢,你就是活在這個色境上。如果你自認為是大海的本身,那你就是活在空境上,我就是大海,這個大海能融一切,那我們心境有多空,能容忍一切。所以講這個彼岸此岸,實際上是一個時空,都一樣的。所以講到後面都是一樣的,所以只有處於這個時空上的人的態度不同,而活著的境界其實他也是不同的。我們活在時空中處事的態度,所以我們積極歡笑愉快的,那我們的心也是積極歡笑愉快的。我們的心整天愁眉苦臉的,瞧那個愁那個,我們就活在愁眉苦臉的世界裡面。所以我們的心把一切都化空了,積極愉快的生活,那我們的心就是極樂凈土。

  所以佛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舍利子,是諸法空相。這個是:是做什麼?做此,就是這個,是指這個法的意思。這個諸法空相,諸法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十二處。十二處是什麼: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是對什麼?對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這就是十二處。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四諦就是苦集滅道。把前面講到的名詞和大家解釋一下。六根六塵六識大家應該知道,苦集滅道就不解釋了,好不好。

  還有講這個空相,空相就是真空實相。也就是人的真心實相,是永恆不變,人的真心之相就是本體,就是我們性體,我們的性體是永恆不變的,和大家在語音上解釋一下。

  後面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個意思就是什麼:就是依照前面所說的,是諸法空相的道理來看,在真空實相的理體中,本來就是空寂的,不生不滅的,不增不減的,所以沒有色受想行識的五蘊,也就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個色身香味觸法六塵以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虛妄之法。是故是什麼意思?是故空中無色,是故就是在古漢語裡面,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啟下之時,上承諸法空相,啟下文無色、無受想行識。那麼講這個空中呢?是故空中是什麼意思?空中是指真空實相理體之中,無受想行識的無。這一段落中的所有的無字都是空的意思。後面講乃至跟大家解釋一下,所以在文章中這是一種省略的用法,所以沒有把十八界名稱意義說出來,是舉出最初之眼界以及最後之意識界,是乃至是這樣的意思。

  所以當一個人處在任何一個時間和空間的時候,就像我們前面所講的就像一粒鹽一樣,落到一桶水裡面,所以我們要溶化,溶化在這個水裡面。所以我們當下不但如此,我們此地應該如此,我們此時也應該如此。所以當一粒鹽掉落到一桶水裡以後,有我有水,水中有我我中有水,所以是不分別的。不要認為我是一粒鹽你們都是水,其實我們都是溶解在一起的。水的每一部分,因為都有了我,大家放一粒鹽到水裡面,水一嘗是鹹的,所以大家都品嘗到鹹味。但是呢你光食鹽食不到水,時空和鹽溶化到一起的時候,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我既是水,我也是鹽。所以當他溶於水之後,無我無水消除了自己,無我的把自己融入到時空的每一部分。所以當把自己融入到一桶水,那麼你就擁有了整桶水,當你把自己的身心整個融入到這個世界,那麼你就融入了整個世界。所以把自己融入到處所的時空中,那麼你就擁有了整片的時空。所以我們講空不異色,色不異空。

  大多數人都是老是,老是背負著過去,期盼著將來,還沒有活在現在中,他生活中一直回憶著過去的事情,哎喲,現在我怎麼怎麼樣?或者有什麼將來的遠大理想,其實都不必要。所以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我們只記得我們當下。我們只記得我們生活的每一天,所以每一天把每一天做好,把當下做好,就是把未來做好。所以你現在做不好,將來又怎麼做得好呢?所以我們要腳踏實地。我們打坐修持,就是每天把每一座坐好,不要想明天後天的事情。我今天上座,就認認真真,實實在在,如法修持,不要想得太多,哎呀怎麼怎麼相,那個相,一切相都不可得不可取。所以打坐的時候把身心世界放下,把自己融入到真空中,就是空中有我,我中有空,這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具足每一天,每一天要具足每一時,特別要做到每一個當下,所以要做一個融入於當下的人,時時別背著個包袱,背著過去的包袱,或者期盼未來的努力。要像一艘隨時空而流動的船,不能在回憶中過日子,更不能在夢想中過日子,重要的是腳踏實地,做好每一個當下。所以我們修行人要水到哪裡,船就到哪裡,船到哪裡人就到哪裡,人到哪裡呢,那麼心就到哪裡。打坐修持的時候,不能散心修持,要堅決地做到心念耳聞,心到哪裡盯到個咒上,讓心盯到咒上以後,到最後到這個能所消滅的一時化空,所以這個世界也就沒有你,也就沒有我;同樣這個世界也有你,也有我,所以相互不排斥叫不異。把這句話解釋一下。

  下面再繼續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因此呀,前面講的依據真空實相的理體來說,不但沒有什麼凡夫流轉門的生死輪迴之相狀,我們學佛的人不能像凡夫一樣的,因為我們認識,我們知道這一切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的現象,所以這個很正常的相狀,我們也不會產生恐懼,也不會流連在生死的相狀上面,由迷而成的十二因緣,同時也沒有什麼聖者秘密的解脫生死的法門,所以叫由無而入生的十二因緣,這樣一來呢既沒有無明,也就不會有老死,自然也就沒有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把這句話解釋一下,這個無明,就是我們一切煩惱的總稱。

  這個十二因緣,無明,行,識,色,明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雖然很多人修行佛法,一上來修心中心這個大法,很多基本理論都不懂,所以大家學修的時候我都要求大家從基本的理論去學。十二因緣就是我們無明的根本,無明就是什麼?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當我們了解了真空實相的理體,我們就知道一切的無明乃至老死這些相,都是不可取。因為本來如此,生老病死本來如此,所以我們都敢承擔,都愉快的接受。所以我們由無而樂生的十二因緣的境界,所以沒有把這個無明,也就不會把這個生死,沒有無明乃至老死滅掉。所以也無老死盡。也就是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總而言之,在《心經》裡面,彰顯般若的真空理體,所以沒有生死苦的感覺,沒有貪愛及應斷可斷,也沒有寂滅的涅磐可證,更沒有解脫的道法可修。所以因為自心本來解脫,沒有生死可舍。所以當我們本來清凈沒有煩惱可斷,本來空寂沒有涅磐可證,本來具足沒有菩提可修,成為佛陀修證的結果。

  所以當我們打坐修持的時候,修到一念不生的時候,那這個時空有苦惱在嗎?有痛苦在嗎?有什麼解脫的法門嗎?都沒有。只有自心不動,如如不動,它不生不滅的。所以他證到這時候,就證到了我們的空。所以一切都是本來具足,不加修行,只是我們被無明所障,所以我們用一個因緣法來修持,用這個船呢,法如筏喻者來渡一下。所以生起了八萬四千法門,生起了種種法,這都是因緣法,一切法都是因緣法,法不孤起因緣而生。所以當我們明妙真心不動的時候,那一切法也就無用了。

  所以大家在修持中,修到什麼程度,究竟什麼原因他不明白。大家不明白,大家看經文的時候不清楚。那麼這個苦集滅道就稱為四諦,是聖者修行而悟到的真理。這個苦就是被迫性的,所以我們的身心常受到內在或外來的痛苦侵擾而苦惱不安。這個集就是聚集。因為我們眾生心中,充滿了貪、嗔、痴、邪見、思惑,所以由於這些充滿了貪嗔的邪見思惑,成為了我們犯罪的基本的心理。所以在這些不良的心理現象的驅使下,人們互相仇視,相互攻擊,於是聚集造成了苦果的主因。所以自作自受啊。滅就是毀壞的意思,滅絕煩惱生死之苦證得解脫的自由境界。道是可修性,是通往涅磐的解脫之道,所以一切的身心的苦惱,都是這個被迫性。因為我們貪求世間的榮華富貴,因為貪不到之故,而生了嗔恨心,那麼有嗔恨心之故就形成了一切的邪見幻相。一見邪的幻相、思惑就容易釀成犯罪。現在很多貪污、行賄、搶劫都是由這個貪字引起來的,所以這個貪嗔痴最壞。這個貪心嗔恨心頂頂壞。所以修行佛法首先消滅一個我,其實更重要就是消滅這個貪嗔痴,這個五毒蘊生頂頂厲害。所以大家用智慧之水沖刷我們的貪嗔痴這個邪見。由於這些不良的心理現象驅使之下,所以人們互相仇視造成的因果。那麼很多造成的因果有的人要問了,這個因果問題啊,有些貪污犯到活得蠻好的。我這個辛勤的勞動都沒有他們享受。同修啊,你千萬不要去羨慕這些東西,羨慕那些東西其實就是你的貪心開始。他們活得好,他們生活的比你好,這是暫時的,那麼有的報應是不同的,有的叫現世報,有的叫將來報,這個報應不同的。這個時辰不到,時辰一到,一定有報應。所以有的搶劫犯在現場當場抓住當場槍斃掉了,這個叫現報。有的人隱藏了好多年最後東窗事發,這個叫後報。有的人隔代報,種種的報應是不一樣的,所以有因必有果必然造成報應。大家特別要注意這個事情。

  所以我們這個心有多大,那麼這個宇宙就有多大。什麼叫宇宙呢?我們心的世界,什麼叫宇宙呢?宇就是上下四方,叫四維空間。從最近的地方一直到最遠的地方,所以它包含了所有的空間,所以它是無窮無盡的。這個宙就是古往今來,叫宙所以從最初最初,一直最後最後,它包含了無限的時間,同時呢,也包含著無限的空間,所以是無始無終的。當觀自在菩薩用無的觀點做最徹底的沉思的時候,他清純的領悟到了宇宙的一切,都是一體的。所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他在觀在的時候,思考的時候,他最終清楚地領悟到了宇宙的一切都是一體的。所以沒有任何東西能夠獨立於宇宙之外。多以世間外一切物質名利與自己的內心感受,其實是隨時隨地流變不定的。

  下面講一下: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因為般若之照,能照見諸法實相,本來就是,本來就是也就是無所得。所以菩薩依照般若波羅蜜多修行,證得了真空理體,心境一融解脫自在的道理。所以這個真心啊,便不會被這個無明煩惱所蔽蓋。而時時妄為執著,導致外在環境的阻止,心中便無法自在了。以無所得故,這個以就是因為的意思。這個無所得是指沒有一法可得。菩提薩埵是漢語的簡稱,就是菩薩。無掛礙的掛礙就是比喻無明的煩惱征服了真心,就好像被網路罩住不得自由。這個礙是阻止的意思,皆於眾生時時妄為執著阻礙正道,不得前進。就像這個網一樣的,這個無明就像網羅一樣時時遮蔽,罩住我們,使我們的心啊,不能得到解脫,被這個所束縛,不能得到解脫,就稱為心有掛礙。當我們心無掛礙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是奔放的,我們的心就是自由的。所以我們人啊就應該把自己化為無我,隨時隨地的呢,與所處的時空融為一體,把自己與自己所處的時間、空間時時地融為一體。那麼這個整體性的觀念實踐就是空,所以當我們了解了體會了,實踐了這個空字的時候,要把自己完全融入在空的之中。於是再也沒有所謂的苦難厄運,這些由自身所發生的偏激的看法而產生的痛苦的時空。所以我們不偏執在這些事情上,不被這個無明所遮蔽,識得這個假象。

  所以學習佛法就是要學習智慧,用這個智慧般若之火,時時熏習照耀我們自己。佛陀曾對舍利子說:舍利子啊,如果我們用自己的觀點去看自身以外的所有現象,其實這些對象啊都是本體,因為本體也是對象。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空與色是一體,是不能分離的。因為沒有任何東西能夠獨立於本體之外,包括你自己,同時包括你的心靈,包括從你心靈發出的感受,所以這些都是包含在你本體之內。這個本體我們姑且稱它為空,一切所看到的對象我們稱之為色。

  下面講: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無掛礙故,就是由於我們的心沒有了掛礙,無有恐怖,便不為世間的利衰啊、毀譽、嗔心苦樂所動,或因為生老病死啊,憂悲苦惱而形成的恐怖。所以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心中的光明能夠坦蕩,沒有任何的胡思亂想存在,所以便遠離了一切虛幻不實的妄想。最後無明全覆,大夢全醒,而證得大滅度大解脫,這就是究竟涅磐。所以到了那時候,我們的心裡光明坦蕩,我們的自心佛,叫彼佛現前。我們的光明徹證,本體不動。因為心裡坦坦蕩蕩,所以認清這些都是幻相假相。所以到那時候,我們不隨幻相假相,這些色啊,這些光啊,這個風聲啊,雷聲所動。所以我們自心本體不動,什麼東西也勾引不了你,我們就得到了大解脫,也就是大夢全醒,證得了大解脫。叫究竟涅磐。這裡的恐怖就是心中有事,無掛礙故,掛礙前面講過了,把這個恐怖講一下,這個恐怖啊就是心中有事。心中有事牽連產生恐懼、畏怖,就是心中不安的意思。恐是指什麼,一時的驚嚇。恐懼啊,就是怖就是產生的畏懼。哎呀我這個生呀,這個死呀怎麼辦?我老了,我病了,哎呀什麼事情我求不得呀!哎呀明天我這個經理不當了叫我退休下來了。時時為這些事情擔心。其實這些都是假的,隨緣去!不理它!

  還有一個遠離顛倒夢想,這個就是顛倒夢想。遠離就是要我們永遠的解脫,遠就是永遠的意思,表示不是暫時性的。離是要脫離,就是我們解脫的意思。那麼究竟涅磐就是滅度,就是寂滅的意思。圓寂或解脫,指修道的功德圓滿的意思,滅盡一切的煩惱惑業。所以解脫生死輪迴的最高境界。後來又將此借喻高僧的逝世,高僧的逝世又叫涅磐了。其實就是我們講得到了真正大的解脫。所以當我們得到真正大的解脫的時候,究竟涅磐的時候,如此一來你就知道空跟色並不是兩回事情。其實色就是空,空就是色。沒有什麼不同。所以人的感受啊,自覺判斷、意識,包括觀念等等一切的精神作用也都是這樣子。都是涵蓋在這個空的裡面。所以舍利子啊,一切事物一切的觀感都是因為你站在自己的立場,才產生的。形成了對立面而產生的。所以所謂的生死美醜多少,都是自己立場來看的,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感受。因此你如果不要有立場,而能不拘任何觀點去看事物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就覺得我觀花的時候,我就是花;我看這個流星的時候,我就是流星;我看這個山的時候,我就是山。所以在任何的時間,就無我的把自己融入與任何的時間空間了。所以在任何的空間裡面,就沒有我,就無我的把自己融和到任何的空間裡面。所以我置身於水中,我就是水;我置身於魚群中,我就是魚。是不是?把自己化成億萬個分子融入到你所處的任何時空中去。

  下面講: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不**意思是什麼?不僅我們菩薩,依了了般若……而護持究竟涅磐,就是現在過去未來三世諸佛,也都是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是真空而妙智照見五蘊皆空。所以明白了緣起性空的真理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圓滿的佛果。這個三世就是講我們前面講過,現在過去未來一切的時代,也用來形容多的意思。

  先把裡面的名詞解釋一下。這個佛大家都知道,三世諸佛我們又稱為佛陀,這個是以內在的智慧的潛能,來觀察外界宇宙萬有緣起性空之真理。所以覺悟,就是內在本質的佛性,體悟到最高的原理,了解了人生的真理,做到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德性圓滿的聖者,我們稱為佛陀。而且不論誕生在什麼時代,什麼地方,什麼種族,只要能覺悟真理,都可以稱佛。這個問題和大家解釋一下。還有阿耨多羅就是無上,就是比喻獲得的佛果很高超,沒人能夠比得上,稱為阿耨多羅。三藐就是正等,三菩提就是正覺,正等的意思就是佛陀等持眾生猶如**,正覺就是比喻佛陀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叫正等正覺。這個就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我們用般若的智慧照見了五蘊皆空,明白了緣起性空的真理,這個時候就再也沒有我,也沒有宇宙,也沒有法相,也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的一切對象。就像一粒鹽溶入一桶水一樣,鹽消失了,但水的每一部分都有鹹味了。所以進入了沒有鹽也沒有水,完完全全融入了境界裡面,這是我們打坐這個時候稱為空,把自己徹底化空了,無念,無念就是一切化空。所以我們色受想行識,也就是所謂的自身感受的自覺判斷意識都沒有了。所以不在自己的立場上,這時候你再也不會用自己的立場,用眼睛耳朵啊,心裡去偵查別人。不動因為心不動,就不會產生感官的所看,能所不對,所看所聽所聞所感受的一切和一切的信息都沒有了。所以同時也不會站在對立面,生老病死的對立面,也沒有偏執的觀點,也就不會產生差異的分別心。所以我們無所謂因也無所謂因的形成,因為我們不動,那麼也不產生因,也無所謂因的產生。我們不動哪有什麼因呢?所以你因不產生哪有什麼果呢?所以也就沒有無所謂果,也就無所謂果的來不來臨。所以生命的意義在於完全的融入,在於過程,而不在於有目的。所以明白了這些,就不會再被老死的問題所困擾,而痛苦憂心,也不會為生生滅滅的煩惱所阻住,那徹底得到心靈的自在解脫。所以當我們得到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叫正定、正覺、正等,把自己一時化空。沒有前繼後寄,一念不生,也沒有老死,也沒有什麼對立。

  所以後面講: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按照前面我們所講的,依照般若的修行便能證得菩提的涅磐。所以那毫無疑問的,般若不但是有理論上的思想,而且有徹底改造我們人生的功能,所以能令受持者去除煩惱,能解脫生死之苦。我們從凡夫入聖,都是由這個般若智慧產生,有這個心的根本產生。所以我們從凡入聖,能聞能學能修能證,其實這就是從凡入聖的一種大神力。能使受持者遠離顛倒虛幻之妄想,而徹底打破無明煩惱,而成光明大覺,是一種大光明的咒的意思。這個咒語,在佛教里的顯教密教都有這些咒,所以經典中說明的真理,是能覺悟明察道,成為顯教。那麼一切的神咒,誦念有功稱為密教。由此可知咒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是諸佛神妙不可測的密語,所以我們要人一直持誦,將會產生想不到的功效。當我們打破了無明煩惱而和光明世界打成一片的時候,所以我們人身的痛苦發覺的原因,所以進行苦的消除的修行者而達到最後無我無苦的境界,這四個階段我們稱之為苦集滅道。哎呀我們人生呀,有求不得苦,所以這個苦集滅道。當了解了生命的本質,乃是生生不息,生死交替的變遷,所以融入生的過程就不再有生老病死的問題了,也沒有所謂苦集滅道的問題了。所以能了解這個道理,看來是很聰明,其實呢?哪又有什麼可聰明之處呢?這道理明明白白的擺在那裡,一般人迷茫無知不知道。所以佛是個發現者,是個覺悟者。所以我們能通過修持佛法,學修理論,能實踐到這個道理,看來像深有所獲,其實哪有什麼得到什麼呢?這個道理原來如此,這個法本自然,道本自然,原來如此,只是我們一般人不懂得這個道理,不懂得這個取用而已。

  所以講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所以同時這個經能使受持讀誦的人,徹達無上的涅磐,滅凈之境不迷於凡小執著,不入於入深之空,人世間再也找不到任何一法可超過它,所以它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咒,是一種超絕無比的咒,它的功力能除去所有的苦,所以這些都是真實而沒有半點虛假的,所以大家要絕對相信呀!這個無上是什麼意思呢?無上咒的無上,就是超越勝過的意思。就是指能令受持者直取無上的涅磐,世出世間無一法過於此。那麼無等等咒是什麼意思呢?前一個字比字解釋,後一個字呢齊字解釋,是比喻沒有一法可以自下比齊,即持咒能令受持者成就無上菩提,世出世間沒有一法等於此法。真實不虛的不虛,是不錯的意思,也可以說是深信無疑。所以當我們悟者們想通了這些的時候,清澈的看清了一切事物原本的樣子,所以他的心呀就會豁然開朗,不再被偏缺的錯誤觀點而所左右。所以因此我們捨棄了自我,捨棄了心靈所產生的差別,於是他就不再恐懼渴望於幻想,不再活在顛倒錯誤的妄想觀念之中,因為他知道了這個錯誤的觀點,都是人自己站在一己之私的立場上而產生的對立面。所以因此他的心啊,就像一灘浮水,由濁慢慢澄清,達到清澈平靜,這個清澈平靜的地方不就是凈土嗎?這個清澈平靜的彼岸,不就是我們極樂世界嗎?所以當心真正沉靜下來,思念這些,難道你的心裏面,不是有一絲絲的清涼在嗎?所以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悟者們,也都是依照這種般若智慧來達到彼岸的,所以般若是什麼?通過般若智慧而達到最高的覺悟。

  所以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所以說般若蜜多咒不但能自度,而且能夠度人,不但使自己了脫了生死,更能令廣大的群眾同度生死之深淵,不但自己能度脫生死到達涅磐的真諦彼岸,而且能與大眾共度。同時脫離了生死到達了彼岸,就是安樂彼岸之邦,不應該個人獨享而應以眾人同樂。所以希望大家共同迅速來啟程吧!這個即說咒曰就是用來說明,既然般若波羅蜜多咒有著不可思議的神功,就應該將它及時宣揚,以便讓現在未來的眾生能夠受持讀誦此咒,而獲得解脫。揭諦,這個揭諦就是度的意思,揭諦揭諦則表示自渡渡人。波羅揭諦是指什麼?度到彼岸去的意思,波羅僧揭諦是指什麼?大眾共同渡到彼岸去,菩提就是無上的佛果,薩婆訶就是我們迅速成就的意思。所以老人當年解釋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就是讓我們努力呀努力,精進不懈的怒力啊,精進不懈的到達彼岸而得到解脫。老人這樣解釋。所以當我們明白了到達彼岸來啟程的方法以後,就擺脫了發自易起偏缺的看法與幻想,而直達彼岸所以呢,我們應該知道要到達彼岸的智慧是偉大的方法,是大徹大悟的方法,是至高無上的方法,是超絕無比的方法,它能消除一切的因偏缺看法而產生的妄想和痛苦,這個方法是真實的可行的,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採用而到達彼岸,讓我們採用這個方法走在般若山的悟者們唱著歌鼓勵下吧!因為我們心裡真正清醒了,那麼我們就會到達佛所講的彼岸。


推薦閱讀:

《心經》 解讀
海雲繼夢法師 :《心經》的作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全文並註解
心經同修覺

TAG:心經 | 師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