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雕刻技法-篆刻
篆刻歷史始於秦。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統一推廣使用小篆,篆文便成為印章印面所雕刻的內容,以後世代相襲,成為一種獨特的雕刻藝術。由於古代篆刻皆以金銀銅玉為材料,直至元朝王冕開創花乳石材刻印之後,壽山石的篆刻歷史才翻開了第一頁。
由於壽山石的篆刻與印章關係十分密切,所以壽山石篆刻的歷史,形象地說,都寫在壽山石印章的印面上。明代文彭首創書法鐫進印章旁款,清代丁敬等人以切刀力追古意,風格雄健,風靡江浙,自成「浙派」(或稱「西泠派」)。其後,鄧石如又以書入畫,將刀法與筆法融為一體,一變秦漢印藝風貌,人稱為「鄧派」(或稱「皖派」)。至清末,趙之謙吸取當時出土的秦漢泉、洗等銘文入印,別開生面。民國時吳昌碩在漢印及前人的基礎上熔詩、書、畫、印於一爐,渾樸靈勁,氣勢磅礴。後來黃牧甫又直追秦漢,取法權量、詔版,刀法銳利,有直率、穩健、剛勁、秀雅之風。此外,還有湖南的齊白石、福州的陳子奮等都是篆刻名家,與壽山石也多有結緣。當代壽山石篆刻名家也不乏其人,如潘主蘭、周哲文、林健、劉石開、陳遠、王永釗等等。
在中華文化傳統中篆刻藝術佔有重要地位。歷代皇帝的玉璽和御寶都是以篆文刻成。乾隆皇帝的《田黃三鏈章》,分別刻有篆文「乾隆宸翰」、「樂天」、「惟精惟一」字樣。清末民族英雄林則徐的私人印章「臣林則徐」四字,也是篆刻。民國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也有許多壽山石篆刻圖章,如「子超」、「鳳港漁翁」、「林森」、「青芝老人」等等。至於書畫名家更是視篆刻如寶。凡一幅書或一幅畫,必鈐以篆刻印章,所謂詩、書、印、畫,缺一不可。
篆刻分為陽刻和陰刻兩種。陽刻即白底朱文,筆畫往往纖細流利;陰刻即朱底白文,筆畫粗獷蒼勁,富有原始銘文的韻味。陽刻和陰刻成雙結對地採用,相得益彰,特別耐人尋味。
篆刻特別講究篆書。篆書有大篆、小篆等20多種,此外還有「變篆」。要採用哪一種篆書,根據印面的布局而定。通常情況下,以朱白相間,出神入化者為妙。篆刻者都應該有很好的篆書功底,同時應該熟悉書法的章法。雕刻時同樣要經過審石、打稿、開雕等程序,但為了保留古樸、有力的刀法,壽山石篆刻作品往往不需修光,反見生動和自然。
以上介紹的壽山石的十種雕刻技法,與中國雕刻的歷史淵源和技法演變是連在一起的,既有泱泱大氣,一脈相承的博大精深,也有涓涓細流,自成風格的獨特韻味。每種技法與技法之間,雖自成一格,各領風騷,但相互之間,又兼容並蓄,彼此滲透,而且每一件作品中使用的技法,也往往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融會貫通。正如壽山石色彩之豐富斑斕一樣,壽山石雕的技法也是爭奇鬥豔,異彩紛呈。
推薦閱讀:
※如何製作篆刻印屏,一種簡單實用的印屏製作方法
※閑章內容大全,畫龍點睛的章!閑章刻什麼內容好?
※篆刻講座 | 篆刻用字摭談(十八)
※樂分享 | 辛塵:印理鉤玄——或謂篆刻藝術原理基本範疇辨析(下)
※篆刻作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