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內向的人,都是社交天才」

今天,公司的小R突然問我:「老大,你說像我這樣性格內向、不善社交的人如何才能建立自己的圈子和人脈呢?」。

聽完他的問題,我遲疑了一下,陷入深深的思考。

小R是個90後,從四線的一個小城鎮來到陌生的大城市,在這裡沒有熟人、基本沒什麼人脈朋友。

他說自己的生活兩點一線,每天就是上班下班,回到家裡已經累成條狗,連好好生活的時間都沒有,更別提什麼社交了。

回想了一下過去,我從前的20多歲不也是這麼過來的么?而且,我一直以來都是個性格內向的人,那時候但凡遇到陌生的人就會緊張害羞,所以能結交到的新朋友多半還是公司里的同事。

可是,生活和工作總不能老是混為一談吧。公司里的同事原本就已經天天見面了,而且大家每天所遇所見都大致相同。所以,好不容易下了班,總不能連一丁點兒工作之外的社交生活都沒有吧?

站在小R的角度思考了半天,我突然發現了一個很關鍵的點,當我們談及社交這檔子事兒的時候,為什麼總會覺得外向性格就一定比內向性格的人更善於搭建人脈呢?

所謂的社交,和性格真的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么?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廣結人脈」的名人其實是內向性格?這些道理你是否有真的想過?

1,

作為中國互聯網圈裡最早也是最有名的CEO之一,張朝陽自打1997年回國創業那刻起,就一直在多數時間裡成為了大眾媒體眼中的焦點。

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張朝陽絕對是個性格張揚、愛做「秀」的外向型人格。因為我們可以看到關於他的最多報道,都是一些花邊新聞和娛樂八卦,整天混跡於高端的社交圈,和上層名流、明星網紅一起出席各種場合。

可是,如果你看過2013年《楊瀾訪談錄》那期關於張朝陽閉關後復出的節目,你或許可以通過視頻了解更為真實的張朝陽。

「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生活里我比較沉默寡言的、比較愛清靜、比較鬆散,不是那麼愛衝撞的人。」

這是某次張朝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候的自述。作為一個公眾名人,如果你真實的觀察張朝陽,當他每次出現在有很多人的社交場合時,顯然他表現的並沒有其他人那麼樣的揮灑自如,他總是很拘謹,甚至有時候面對陌生人的交談還顯得有些尷尬。

2,

其實,作為各個行業的精英但卻性格內向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普京、巴菲特、喬布斯、扎克伯格、金城武、柴靜等等。

還有一個人,雖然他經常出現在萬人演講台上,但實際上卻是一個性格有些許自閉的人,這個人就是鎚子手機的創始人——羅永浩。

「我骨子裡實際是個內向的人」,「我有社交恐懼,我不願意參加任何圈子的聚會。在社交場合上,只要我認識的人少於一半,我就基本不說話了」。

這是老羅在接受《魯豫有約》採訪時候的自述。「這個世界上必定是外向型的人佔便宜,性情內向的人會吃虧」。

老羅一直是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人,他要麼不說話,只要一張嘴就一定會讓人覺得說出的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其實是所有內向型人格共有的特性。

3,

我們經常喜歡簡單的把外向型人格總結為:崇尚冒險、喜歡接觸新鮮事物;而把內向型的人格高度概括為害羞靦腆,缺乏熱情。

實際上,內向性格的人只不過比外向的人具備更多的自我保護意識。從心理學上解釋,內向者做出的社交決策依據主要是依託一種叫做「乙醯膽鹼」的路徑方式,而外向者更多是依託「多巴胺」路徑進行決策。

怎麼理解這句話呢?只要是人,那麼當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就一定是趨利避害的。那麼內向者之所以會小心謹慎的社交,那是因為內向者更加追求認知的深度,他們思考問題的順序是「先弊後利」,為的是優中取優的做出較為完善的選擇。比如曾國藩、蔣介石都善於利用日記自我反省。

而外向型的人思考問題的順序是「先利後弊」,所以當外向者在分析信息的時候,往往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有利的方面而忽略劣勢,也就是我們所講的樂觀。

然而呢,至於結交人脈這件事,在社交網路如此發達的時代,我們每天會接收到若干的信息,這時候,對於信息的排查選擇,就更適合用內向的方式思考。

畢竟,我們社交質量最終取決於深度,而非廣度。

4,

所有的內向者都有外向的一面。為什麼羅永浩說自己有社交恐懼,卻可以面對萬人的講台揮灑自如的演講?為什麼張朝陽性格憂鬱但卻可以面對鏡頭不斷地「作秀」?

畢業於哈佛法學院的律師、作家蘇珊·凱恩在《安靜:內向者在一個滔滔不絕的世界中的力量》一書中給出了答案。所謂的外向型性格和內向型性格從來就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個人身上可以同時存在這兩種性格。

按照混合型人格特質與自由特質理論來講,一個內向性格的人往往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超越自己的性格限制。換言之,內向的人可以為了他認為重要的工作、所愛的人,或者是任何他覺得對的那個事情上表現出外向的一面。

比如你既可以是一個超級內向的人,同時也可以成為一個成功的演講家。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時候你身邊的好友會形容你「神經大條」,但當你遇到不太熟悉的陌生人時你會恢復到「羞澀」的狀態。

所以,內向從來就不是一種更次一點的性格,反之,內向的人喜愛獨處,是因為那樣才能活得更像自己。

5,

回到小R的問題,我首先給出了一個答案,內向和不善於社交根本就沒有必然聯繫。

不善社交,也許是因為你還沒有找到那個你感興趣的圈子,又或許說,你還沒有真正認識到你的社交動機。

比如你想認識幾個寫作牛人,是因為你想從他們身上學習如何閱讀的方法論;

又如你有出國的打算,想要認識幾個留學生,是為了從他們那裡了解更多關於國外的生活情況;

再比如你是個專註產品的技術宅,想要認識幾個懂得營銷的大拿,是為了更好的尋求推廣產品的渠道。

總之,選擇社交當然需要Know Why,相反,選擇拒絕結交什麼樣的人同樣也是一種智慧。

當然,既然談到了社交的選擇和策略,那麼當然也會是有一套方法論。因為學會用科學地思維方式去認知自我並解決問題,才是我們應該努力推崇的。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內蒙古社交往來習俗
分析什麼人最擅長社交
306醫院專家闡述女性「社交癌」
寶寶愛告狀 小心社交危機
美國政府加強簽證申請審查 須提供社交媒體信息

TAG:內向 | 天才 | 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