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展廳 | 2017明加國際水彩邀請展【全90幅】

展覽時間:2017年10月14日-11月12日

展覽地點:明·美術館(蘇州園區李公堤四期12&15幢) 第一、二、三展廳

前言

水彩畫,是用水調和顏料在專用紙張上作畫的一種繪畫方式,十八世紀自西方傳入中國。水彩顏料的透明性使水彩畫產生了一種明澈靈動的藝術效果,而水的流動性又會帶來淋漓酣暢、自然洒脫的意趣。它既可以濃墨重彩,亦可以清新夢幻,成為國內外藝術家最喜愛的繪畫藝術形式之一。

在過去的一百年里,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藝術活動的日益增多,水彩畫在中國得到了快速傳播和發展,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水彩藝術家。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水彩畫憑藉著自身的獨特魅力和幾代水彩藝術家的傳承和創新,中國水彩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並逐步走向成熟。如今,中國水彩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精神、時代特徵和個人風格的「中國水彩畫」新風貌。

國內外各地舉辦的水彩交流活動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優秀畫家及作品更是不斷湧現。為了助力中國當代水彩的發展,明·美術館攜手國內外藝術機構在過去兩年里舉辦了國際水彩邀請展,凝聚了來自全球17個國家水彩大師的力量,呈現了兩場異彩紛呈的水彩盛宴。

2017年金秋,由國際水彩畫協會(IWS)、蘇州市美術家協會、明·美術館主辦的「明加國際水彩邀請展」即將再一次拉開帷幕。來自全球12個國家的30位國際水彩藝術家的90幅作品將在蘇州園區金雞湖畔明·美術館展出。展覽期間,主辦方本著凝聚國內外水彩藝術家力量、加強國內外藝術家交流並將中國水彩推向世界的宗旨,將同期組織學術講座、繪畫表演、寫生採風等系列活動。本次展覽的參展作品創作題材豐富、形式多元,既展現了藝術家卓越的繪畫技法,也可以看到他們對水彩畫創作的深入思考與不懈追求。

我相信,通過舉辦這次國際藝術交流活動,中外水彩藝術家一定能加深友誼、共同進步,衷心祝願「2017明加國際水彩邀請展」取得圓滿成功!

杭鳴時

2017年9月30日

作品欣賞

(作品排序隨機)

部分作品可供收藏·收藏諮詢:趙女士 13962121891

▲《窗口》(By the Window)曹大慶 Cao Daqing 57×78cm

▲《古道》(Ancient Pathway)曹大慶 Cao Daqing 78.5×58cm

▲《海港》(Harbour)曹大慶 Cao Daqing 56.5×79cm

▲《漁民》(Fisherman)關維興 Guan Weixing 36×51cm

▲《日光》(Sunlight)關維興 Guan Weixing 36×51cm

▲《花腰傣姑娘》(Dai Girl)關維興 Guan Weixing 36×51cm

▲《西班牙舞》(Flamenco)杭鳴時 Hang Mingsh 52×38.5cm

▲《美國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 USA)杭鳴時 Hang Mingshi 54.5×70cm

▲《井岡山象山窟》(Jinggang Mountain Xiangshan Cave)杭鳴時 Hang Mingshi 38.5×27cm

▲《瑤族姑娘》(Yao Girl)黃華兆 Huang Huazhao 73×53cm

▲《靈光系列之五》(Miraculous Brightness 5)黃華兆 Huang Huazhao 58×38cm

▲《花腰傣姑》(Dai Girl)黃華兆 Huang Huazhao 73×53cm

▲《印跡-石-茶-墨》(Imprinting of Stone - Tea - Ink)姜竹松 Jiang Zhusong 70×150cm

▲《印跡·石之一》(Imprinting of Stone 1)姜竹松 Jiang Zhusong 70×70cm

▲《印跡·石之二》(Imprinting of Stone 2)姜竹松 Jiang Zhusong 70×70cm

▲《澤庫藏民雲丹》(Zeku Tibetan Youth Named Yun Dan)李曉林 Li Xiaolin 54×47cm

▲《野旦吉布》(Ye Dan Ji Bu)李曉林 Li Xiaolin 54×47cm

▲《藏族青年仁增》(Tibetan Youth Ren Zeng)李曉林 Li Xiaolin 54×47cm

▲《帕米爾晨光》(The Pamirs Dawn)柳新生 Liu Xinsheng 55×79cm

▲《春水》(Spring Water)柳新生 Liu Xinsheng 55×79cm

▲《阿勒泰樺林》(Aletai Birch Forest)柳新生 Liu Xinsheng 55×79cm

▲《金色年華》(Golden Age)柳毅 Liu Yi 55×75cm

▲《回韻》(Aftertaste)柳毅 Liu Yi 54.7×76.5cm

▲《晨》(Morning)柳毅 Liu Yi 55×76cm

▲《小村莊》(Little Village)陸慶龍 Lu Qinglong 50×70cm

▲《村頭小景之一》(Village Scene 1)陸慶龍 Lu Qinglong 53×73cm

▲《村頭小景之四》(Village Scene 4)陸慶龍 Lu Qinglong 50×60cm

▲《微風》(Breeze)史濤 Shi Tao 54×54cm

▲《回瞬》(Glance Back)史濤 Shi Tao 105×60cm

▲《額木格》(E Mu Ge)史濤 Shi Tao 54×45cm

▲《雨季》(Rainy Day)王海濤 Wang Haitao 33×52cm

▲《四月天》(April Day)王海濤 Wang Haitao 34×53cm

▲《麗日》(Bright Day)王海濤 Wang Haitao 33×51cm

▲《澳門街景No.4》(Macao Street View No.4)張永 Zhang Yong 57×76cm

▲《澳門街景No.3》(Macao Street View No.3)張永 Zhang Yong 57×76cm

▲《澳門大三巴牌坊》(Macao Ruins of St. Paul)張永 Zhang Yong 57×76cm

▲《修車行》 (Garage)周剛 Zhou Gang 31×41cm

▲《萬象集市》(Vientiane Market)周剛 Zhou Gang 31×41cm

▲《神廟前的集市》(Market in Front of the Temple)周剛 Zhou Gang 31×41cm

▲《窗邊老嫗》(Old Women on Window)Atanur Dogan(Turkey, Canada)安坦那·道根(土耳其·加拿大) 70×50cm

▲《茶話政事》(Having Tea, Talking Politics)Atanur Dogan(Turkey, Canada)安坦那·道根(土耳其·加拿大) 100×70cm

▲《白鬍子老人》(Old Man with Beard)Atanur Dogan(Turkey, Canada)安坦那·道根(土耳其·加拿大) 100×70cm

▲《對街2》(Across the Street 2)Beni Gassenbauer(Israel)貝尼·伽森鮑爾(以色列) 76×56cm

▲《冬日之光》(Winter Light)Beni Gassenbauer(Israel)貝尼·伽森鮑爾(以色列) 76×56cm

▲《春》(Spring)Beni Gassenbauer(Israel)貝尼·伽森鮑爾(以色列) 56×76cm

▲《維奇歐橋》(The Ponte Vecchio) David Walker(UK)大衛·沃克(英國) 59×42cm

▲《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David Walker(UK)大衛·沃克(英國) 49×49cm

▲《渡輪碼頭》(The Ferry Terminal)David Walker(UK)大衛·沃克(英國) 36.5×36.5cm

▲《蘋果之趣》(Apple Joy)Elena Bazanova(Russia)伊蓮娜·巴扎諾娃(俄羅斯) 56×75cm

▲《牡丹花上的蜻蜓》(Peonies with dragonflies)Elena Bazanova(Russia)伊蓮娜·巴扎諾娃(俄羅斯) 55×75cm

▲《蘑菇狂想曲》(Mushroom Rhapsody)Elena Bazanova(Russia)伊蓮娜·巴扎諾娃(俄羅斯) 56×75cm

▲《伊莎貝拉的玫瑰 2》(Isabella"s Roses ll)Janine Gallizia(Australia)珍妮·加利齊亞(澳大利亞) 60×45cm

▲《威尼斯剪影》(Venetian Silhouette)Janine Gallizia(Australia)珍妮·加利齊亞(澳大利亞) 34×56cm

▲《藍色的碗》(Blue bowl)Janine Gallizia(Australia)珍妮·加利齊亞(澳大利亞) 43×58cm

▲《北部丘陵》(Northdowns)Joe Francis Dowden(UK)喬·弗朗西斯·道登(英國) 38×56cm

▲《安寧》(Tranquility)Joe Francis Dowden(UK)喬·弗朗西斯·道登(英國) 27×40cm

▲《阿爾伯里公園》(Albury Park)Joe Francis Dowden(UK)喬·弗朗西斯·道登(英國) 27×43cm

▲《晚上的熟食店》(Night Deli)John T. Salminen(USA)約翰·西蒙尼(美國) 53×72cm

▲《米爾城》(Mill City)John T. Salminen(USA)約翰·西蒙尼(美國) 91×91cm

▲《艾德沙利文劇場》(Ed Sullivan Theater)John T. Salminen(USA)約翰·西蒙尼(美國) 63.5×66.5cm

▲《冬日》(Winter)Joseph Zbukvic(Australia)約瑟夫·茨比科維奇(澳大利亞) 36.5×53.5cm

▲《電車站》(Tram Stop)Joseph Zbukvic(Australia)約瑟夫·茨比科維奇(澳大利亞) 26.5×35.5cm

▲《春日》(Spirng)Joseph Zbukvic(Australia)約瑟夫·茨比科維奇(澳大利亞) 35×53cm

▲《托斯卡納2016》(Tuscany 2016)Kazuo Kasai(Japan)笠井一男(日本) 51×72cm

▲《燃燒的威尼斯》(Sunset Venice)Kazuo Kasai(Japan)笠井一男(日本) 51×102cm

▲《頂峰》(Peak)Kazuo Kasai(Japan)笠井一男(日本)51.5×73cm

▲《摯友》(Good Friends)Linda Doll(USA)琳達·多爾(美國) 76×56cm

▲《聖地亞哥的黃昏》(SD Evening)Linda Doll(USA)琳達·多爾(美國) 76×56cm

▲《晨跑》(Morning Run)Linda Doll(USA)琳達·多爾(美國) 76×56cm

▲《我的靜物》(My Still Life)Mona Omrani (Spain)莫娜·歐拉妮(西班牙)55×75cm

▲《威尼斯運河》(Venice Channel)Mona Omrani (Spain)莫娜·歐拉妮(西班牙)55×75cm

▲《童心》(Childhood Thoughts)Mona Omrani (Spain)莫娜·歐拉妮(西班牙)55×75cm

▲《蓮花餐廳》(Lotus Cafe)王金成 Ong Kim Seng 55×75cm

▲《巴厘島節日準備》(Festival Preparation ,Bali)王金成 Ong Kim Seng 55×75cm

▲《巴厘島的早餐》(Morning Offering , Bali)王金成 Ong Kim Seng 55×75cm

▲《停泊》(Resting)斯坦尼斯羅·佐拉茲 Stanislaw Zoladz 76×56cm

▲《起風的日子》(Windy Day)斯坦尼斯羅·佐拉茲 Stanislaw Zoladz 56×76cm

▲《春光》(Spring Light) 斯坦尼斯羅·佐拉茲 Stanislaw Zoladz 56×76cm

▲《憶之火焰》(Flame of Memory)Sterkhov Konstantin (Russia)斯多爾科夫·康斯坦丁(俄羅斯) 75×55cm

▲《碎片2》(Smithereens II)Sterkhov Konstantin (Russia)斯多爾科夫·康斯坦丁(俄羅斯) 75×55cm

▲《碎片1》(Smithereens I)Sterkhov Konstantin (Russia)斯多爾科夫·康斯坦丁(俄羅斯) 75×55cm

▲《光的印記》(Traces of Light)維多利亞·比里薛科 Viktoria Prichedko 76×56cm

▲《古鎮》(Old Town)維多利亞·比里薛科 Viktoria Prichedko 76×56cm

▲《大教堂》(Cathedral)維多利亞·比里薛科 Viktoria Prichedko 76×56cm

展覽時間

2017年10月14日-11月12日

展覽地點

明·美術館(蘇州園區李公堤四期12&15幢)

第一、二、三展廳

您可能會感興趣

在線展廳 | 「淺·素」——烏克蘭藝術家伊凡油畫作品展【全76幅】

在線展廳 | 「異彩流光」——徐正色粉畫作品展【全40幅】



推薦閱讀:

國際武打巨星功夫排行:成龍未進前10(7)
【國際】諾伊梅爾心裡裝著一個俄羅斯
日本前議員諷安倍訪美「搖尾乞憐」,太傳神了!
從根本上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論壇)
瑞海國際緣何成了「炸彈」?負責人只峰又是誰?|天津爆炸|瑞海國際

TAG:水彩 | 國際 | 邀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