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寺院買菜

凈宗法師為寺院買菜 弘願寺地處郊外,每天到市場買菜相當不便,而且要調理大眾的飲食,品種的選擇搭配,保質保鮮,都有相當講究。推選了幾位師父,皆因老實純樸,缺少經驗,覺得難以勝任。於是城裡的蓮友便自覺發心,擔起此一任務。每天她們早早而起,就近到菜市場將各色新鮮的素菜買好,聚在一起,等寺院辦事的車下山,順便裝上帶回,真是大大的方便了。而且蓮友們做為家庭主婦,熟悉行情,經驗豐富,為寺院三寶服務更是特別熱心細緻。哪種菜易爛好消化,是為老人及腸胃不好的人準備的;哪種菜便於清洗、易燒煮,是為法會人多,大寮要快準備的;哪種菜易保存,是為雨天不便及隨時加餐準備的……她們考慮周詳,盡心儘力,自然道場大眾皆大歡喜了。 但時間一長,便有人漸生倦心。畢竟這麼大一個寺院,不是小家小口,來往人多,天天買菜,工作量本來就很大,再加用心過細,就會力不從心。凡一件事要能執之以恆,必須有適度的彈性空間,所以我要求她們為寺院買菜要做到「三不」。 一、 價錢不要太低一般人買什麼價,寺院也是一樣,不要再還價,甚至可以方便讓利,不必找零。為什麼要這樣呢? 1、布施眾生利益。 市場小菜販都是吃的人力飯,掙錢不易,一斤一兩地購進來,一斤一兩地稱出去。或受天氣影響,或者積貨未出,都要虧本。佛教說布施,在菜販為我們服務時,順便稍稍寬裕,讓一點利,正是方便布施。 2、為令眾生歡喜。 俗話說有錢難買歡喜。如果花少量的錢就能讓一個人歡喜,實在是大大的好事,應當廣行、多行、尋找著行。在平常,一毛二毛,十塊八塊,你未必有機會捨出,捨出來必能令人歡喜。但在菜市場,小販們正盯著他們的枰桿,掰著他的指頭,希望一點一滴地增加一天的盈收,你能不露痕迹地讓些微利,他們自然眉開眼笑,特有成就感,既感念你的慈悲善意,也不會覺得自失尊嚴。一般的布施,要讓對方不致於產生受窘失尊的心理是不容易的,唯有在菜市場這個以討價還價、斤斤計較為行為規範的地方,極易達到。這種布施就是清凈布施。 3、為結佛法善緣。 念佛人隨到何處,念珠不離手,佛號不離口,如買菜時大方讓利,不計小虧,菜販必然認為你是個善人而心存好感,樂於親近,漸漸薰染佛法。如果手持念珠,口誦佛號,還價過烈令他血本無歸,豈非令對方反感,以為是假善人,「信佛念佛的人對人如此刻薄,看來他學的法未必就好。」終而疏遠了佛法。讓一點錢財能令眾生歡喜,能結佛法善緣,這是多麼大的便宜事,一本萬利的交易!慈善未必是專門拿出多少錢,專門布施給極窮極困者才算,那樣的機會總是很少的,行起來也是不易的。每天在菜市場讓點利,便是手邊天天可行的慈善,極方便、極有效。 二、 挑選的不要太細有一次,見一婦人買菜,價錢說好,正過秤時,她把菜邊大片大片地扯下,引起菜販的極度不滿,一番爭吵,不歡而散。一棵菜也是天地所生,現扯下大片的菜邊,只取菜心,剩下的菜邊賣給誰呢?賣不出去,只能遭踏,遭踏天物就要受天地的報應。所以買菜不要挑太細,只要能食用,大模大樣買下,特別不好的稍加挑選就可以了。既令商販歡喜,也是善體天心;既是尊重農民勞動,也是珍惜自己福報。 三、 人員不要太累財物不如生命,生命不如念佛。念佛人的生命是極尊極貴的生命,應該盡極用於念佛。如果價錢壓的太低,物品挑的太細,必然費心耗神,荒廢念佛,而且觸犯眾生利益,引來百千煩惱。時間既久,必然心累神困,視市場如畏途了。可說損失太大太大。既不能安心護持道場,又失去自己靜心念佛;令眾生生惱,招自己受累,讓佛門生羞。商販們一看見弘願寺的採買團,可能要閉目側頭了。 如能價錢稍放寬裕,挑選只是大概,心含慈悲,面帶和善,加之寺院採購量比較大,商販們一見弘願寺採買團,必然爭相圍攏,一口一聲阿彌陀佛,敬請光顧。便可選擇比較本分的商販,長期定點採購,對質量品種提些要求。對寺院這樣長期、量大、價優、人和的主顧,哪一個商販不儘力服侍呢?只要稍微放寬利,便可調動全體商販的積極性,省自己的精神,有念佛的時間,讓他歡喜,自己舒心,隨播念佛種子,廣結佛法善緣。真是一舉數得的大好事。 世間人看中的是錢財,念佛人看中的是佛法。這樣在一買一賣之間,讓他歡喜賺該賺的財利,我則歡喜收應收的法利。各取所需,各得其利,彼此雙贏,皆大歡喜。而畢竟獲贏的是佛法,因為從眾生那兒賺得了法緣。佛法一贏,眾生皆贏,因佛法無我,本為利益眾生。 如果念佛人也如同世間人一樣,過於計較財利,則站錯了位置,失去了立場,以為我廉價買來好貨,其實賺的越多,損失越大,失去了廣大的眾生,失去了無價的法緣,畢竟做了輸家。佛法一輸,眾生皆輸。只此一點,便輸全盤;得失之大,不可不計。 有人說,浪費三寶的財物不是很大的罪過嗎?但這不是浪費三寶物,正是恰處其分的用在佛法事業上,讓眾生歡喜,為佛法爭光。賑災救困,一些佛教團體往往一捐數十百萬,也沒有人指責這是浪費,而贊為善舉,因為這是佛教該做的事。災民與商販,財物的睏乏雖然不同,心靈的貧窮其實大家差不多。給商販稍讓微利,並不是出於救濟他物質生活的貧困,而是要溫補他那一顆永不滿足的心,給以體貼安慰,乃是為了救濟他的心靈,所謂「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 有人說寺院的財物來自十方的供養,施主們目的在於供養三寶,以便增長福田,而非供養商販俗人,這樣經過我們的手,大方地讓利給商販,難道不是違背施主的求福意願,有因果嗎?施主們之所以將財物奉獻三寶以求福,是因為三寶能夠利益世間。錢財本身並不是福,用之得當,讓眾生得利益,即是福;用之不當,讓眾生受苦厄,即是禍。現在由寺院按佛法的原則,使用施主的財物,以令眾生歡喜,以結佛法善緣,正是在增長施主的福田,滿足施主的意願。反過來,過於刻薄,令眾生不喜,斷佛法因緣,恰恰是堵塞了施主的福田,違背了施主的意願。不可不思! 有人說只為了討商販的歡喜,商販貪心無底。如果既花了錢,買的菜又不好,霉爛變質,師父們吃了身體受影響,我們不是罪過嗎?當然不是一味滿足不法商販不合理的味口,而是在誠實交易的基礎上稍放微利,其他還是一樣。 以上三點,價不要太低,挑不要太細,人不要太累。讓些好處令他歡喜,留些精神自己念佛。不僅為寺院,即使自己家裡日常行事也當如此。這也是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的一方面。
推薦閱讀:

祝聖寺日記(2)
叢林寺院清規
景德鎮祝聖寺 | 我們拍的照片,成了她美好的回憶
【轉載】「小布達拉宮」苯教寺院旺嘉寺
【寫作觀】 聶權:寺院,與詩歌

TAG:買菜 | 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