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哲學導學案1-6課
目 錄
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1)
第一課 美好生活的嚮導……………………………………………………………(1)
第一框 生活處處有哲學……………………………………………………………(1)
第二框 關於世界觀的學說…………………………………………………………(6)
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12)
第一框 哲學的基本問題……………………………………………………………(12)
第二框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17)
第三課 時代精神的精華……………………………………………………………(24)
第一框 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24)
第二框 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30)
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37)
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37)
第一框 世界的物質性………………………………………………………………(37)
第二框 認識運動把握規律…………………………………………………………(44)
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妙……………………………………………………………(50)
第一框 意識的本質…………………………………………………………………(50)
第二框 意識的作用…………………………………………………………………(55)
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62)
第一框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62)
第二框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67)
(學案)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第一課 (學案)美好生活的嚮導
第一框 (學案)生活處處有哲學
一、(學案)學習指導
(一) (學案)知識網路
(二) (學案)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內容是:理解哲學智慧產生於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於人類對世界的不斷追問和思考,哲學是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哲學可以使人們正確對待宇宙和人生。聯繫我們的生活和實踐,說明哲學並不神秘,它就在我們周圍的生活和實踐中,進而培養自己觀察生活的敏銳目光,熱愛智慧,追求智慧,增強學習哲學的興趣和自覺性。
(三) (學案)學法指導
1.(學案)觀察生F活。學習哲學要有敏銳的目光,只要留心觀察,生活處處有哲學。學生要對生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認真思考其中的道理,這樣既可以培養自己學習哲學的興趣,也可以使自己更加熱愛生活。
2.(學案)多動腦筋。學習哲學要善於動腦,多問為什麼,只有善於動腦才能發現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哲學需要艱苦的思維鍛煉,因此我們要勤於動腦。
3.(學案)挑戰常識。哲學起源於驚異,驚異即是對常識發生了懷疑,這往往是進入哲學思考的大門。大家要敢於挑戰常識,「想當然」的思維方式不會產生「驚異」,也難於進入哲學思考。
二、(學案)知識點撥
(學案) (一)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從身邊生活人手發現哲學是我們學習哲學的入門,哲學就在我們「身邊」。那麼什麼是「身邊」呢?「身邊」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因此,要理解哲學就在我們身邊,也就是要理解哲學存在於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
哲學不是來源於人的空想,而是產生於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哲學就是在這些活動中形成的智慧。那麼這些智慧是怎麼獲得的呢?當然就需要思考和追問,所以說,哲學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這說明哲學並不神秘,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有哲學,只是我們有時沒有明確意識到。哲學自覺或不自覺地會影響到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哲學來源於生活,但並不是說生活就是哲學,哲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要進入哲學思考,就必須對生活中的經驗進行追問、審視、反思和批判。只有這樣的態度才能產生「驚異」,才能進入哲學思考。無反思的生活不會產生「驚異」,也不會產生哲學。
例題:哲學源於( )
A.人們在辯論中獲勝的需要 B.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C.人們對生活狀況的不滿 D.神對人類的啟示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哲學起源的識記和理解,哲學並不脫離生活,它就是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正確答案為B。
(學案) (二)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哲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也離不開哲學,因為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哲學為什麼有這樣的功能呢?因為哲學給人以智慧,智慧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即更好地生活,因此,生活需要哲學。
哲學的本義就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學就是智慧之學或追求智慧之學,即愛智之學。真正的哲學可以使我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展,正確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己的關係。因此,哲學的任務就是尋找光明,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學可以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但並不說哲學可以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問題。
例題:哲學的本義是( )
A.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B.辯論術
C.關於神的學說 D.聖者之言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哲學本義的識記,正確答案為A。
三、(學案)學習自評
(學案) (一)單項選擇題
1.(學案)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對這些問題的追問( ) 1.D
A.是毫無意義的 B.不會有任何結果
C.只能由自然科學來回答 D.已經開始進入哲學思考
2.(學案)下列關於哲學與生活關係的表述,正確的是( ) 2.C
①哲學來源於生活 ②哲學就是生活經驗③哲學可以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④哲學可以解決人們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問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3.(學案)馬克思說:「沒有哲學我就不能前進。」這句話表明( ) 3.B
A.哲學來源於生活 B.哲學可以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
C.哲學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基礎 D.馬克思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4.(學案)哲學的任務是( ) 4.D
A.滿足人們的好奇心 B.直接幫助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
C.幫助人們在辯論中獲勝 D-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5.(學案)下列關於「哲學起源於驚異」的看法,不正確的是( ) 5.A
A.這裡的「驚異」是指被事物新奇的外表所吸引
B.這裡的「驚異」是指對事物深層次奧秘的困惑
C.「驚異」推動人們的追問和思考
D.「驚異」要求我們不能以「想當然」的態度對待生活
(學案) (二)非選擇題
1.(學案)從哲學與生活的關係角度,談談你對黑格爾名言「熟知並非真知」的理解。
1.哲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哲學源於生活說明哲學並不神秘,哲學高於生活是說哲學要對生活中的經驗進行追問、反思和批判,沒有這種態度是無法進人哲學思考的。生活中的經驗往往是我們所熟知的,但失去了對生活經驗的追問、反思和批判,我們就往往不能得到真知。哲學就是要追求真知,「熟知並非真知」告訴我們學習哲學需要追問、反思和批判。
2.(學案)為什麼說「自知自己無知」是進入哲學思考的開端?
2.覺得自己很有知的人,知道的往往是一些生活經驗,而不是哲學。當哲學對生活經驗背後的道理進行追問和反思時,人們開始發現自己其實很無知。「無知」的態度推動人們進入哲學思考。如果總是以為自己很有知,就容易局限於生活常識之中,也就難於進行哲學思考。所以說,「自知自己無知」是進入哲學思考的開端。
四、(學案)能力拓展
1.(學案)一個數學家和一個哲學家用一根繩子圈地,看誰圈的地面積大。數學家經過周密的計算,認為把繩子圍成圓形得到的面積最大,於是就用繩子在地上圍了個圓形,並宣布:「經過計算,圓周的面積最大。」哲學家不假思索地把繩子隨便在地上一圍,然後站到裡面,並宣布:「我現在已經站到了自己所圈地的外面了。」
通過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哲學就是智慧之學」的理解。
1.數學家與哲學家解決問題的差別體現出知識與智慧的差異。有知識並不等於有智慧,智慧往往表現為可以巧妙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哲學就是智慧之學,是對智慧的追求。在哲學的指導下,我們往往可以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我們要好好學習哲學。
2.(學案)思考下列問題:
①當別人問到「你是誰?」時,我們往往回答:「我是張三。」可「張三」不過是個名稱或符號,那麼到底「我」是什麼呢?
②如果你不同意別人的某個觀點時,你會說他錯了,那麼你是依據什麼來判斷他人是錯誤的呢?
③我們有時覺得別人對自己不公平,那麼公平和正義到底是什麼呢?
④我們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你想過沒有人生怎樣度過才算有價值呢?
⑤如果人生只有幾分鐘(幾天、二十年)可以活了,那麼你將怎樣利用這段時間?
⑥假如只有你一個人相信地球是圍繞太陽轉的,你所相信的還會是真的嗎?
⑦你怎麼證明自己不是在做夢呢?
⑧我們都覺得應該善待動物,那麼人是否還應該在動物身上作藥物實驗呢?
⑨你相信上帝嗎?你相信或不相信的依據是什麼呢?
⑩我們常說某物是美的,那麼美到底是什麼呢?
你是否想到過以上問題?如果想到過,那麼你想到過其中的哪些呢?你為什麼會想到這些問題?你是否已經有了答案?如果從沒想到過,請嘗試回答以上問題,並說明人生能否離開哲學?
2.提示:本題可以自由發揮,目的是引起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並認識到生活離不開哲學。
五、(學案)相關信息
(一) (學案)古希臘的哲學家
赫拉克利特(約前540一約前480/470),古希臘哲學家。他認為火是萬物的本原,萬物從永恆的活火中產生而又重新分解為火。火的活動遵循的規律叫做邏各斯。世界處於不斷的產生和消亡之中,一切皆流,無物常駐。在歐洲哲學史上,他首次提出了對立同一的思想,認為對立著的事物是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的。
蘇格拉底(前469一前399),古希臘哲學家,生於雅典。他經常在公共場所同人討論各種問題,特別是倫理問題,後被奴隸主民主派以傳播異說、毒害青年等罪名逮捕,於獄中服毒自盡。他提出「自知自己無知」的命題,承認自己無知的人才是有智慧。他倡導人們要「認識你自己」,並致力於道德教育,尋求各種德性的普遍性意義,提出「知識即美德」。他本人無著作傳世,其言行見於其學生柏拉圖的一些對話著作和色諾芬尼的《蘇格拉底言行回憶錄》。
柏拉圖(前427一前347),古希臘哲學家,生於雅典,蘇格拉底的弟子,亞里士多德的老師。公元前387年,他在雅典創辦學園,授徒講學,逐步建立起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他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念」,現實中的事物都是「理念」的摹本。人的知識來源於對「理念」的回憶。柏拉圖的哲學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有人說,柏拉圖之後的歐洲哲學思想都是對柏拉圖思想的註腳。
亞里士多德(前384一前322),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生於斯塔吉拉,曾在柏拉圖學園學習。柏拉圖死後到外地講學,後應邀到馬其頓任太子的老師。公元前335年前往雅典,創辦呂克昂學園,從事講學與研究。他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在哲學、歷史學、修辭學、心理學、物理學、生物學、生理學、醫學等方面都有貢獻。著作主要有《形而上學》((212具論》《物理學》《政治學》《詩學》《倫理學》等。
伊壁鳩魯(前341一前270),古希臘哲學家。最初在小亞細亞講學,後回雅典創立學校,史稱「伊壁鳩魯花園」。在物理學方面,他發展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學說,並提出了原子偏斜理論;在倫理觀上,他主張快樂是人生的目的,幸福是最高的善;在社會政治觀方面,他提出了原始的、樸素的社會契約說。馬克思恩格斯對伊壁鳩魯作了很高的評價:「他是古代真正的啟蒙者,他公開攻擊古代的宗教,如果說羅馬人有過無神論,那麼這種無神論就是由伊壁鳩魯奠定的。」
(二) (學案)每個人都需要哲學
有人說,人生就像在求學,要努力修行,最後可以得到解脫,否則人生的辛苦有什麼必要性呢?舉例來說,人為什麼要念書?念書的目的難道是為了念更多的書嗎?當然不是。念書的目的是要讓我們的人生減少各種不必要的困擾。
一個人如果有高度的自制能力,就可以擺脫身體的惰性與軟弱,讓心靈更為自由。人的本質在於心靈,因為身體會老化,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避免。如果要依靠身體,只會一步步走向墳墓,一點希望都沒有。相反,如果了解人的本質在於心靈世界,那麼不管身體如何變化,心靈都有另外一個可以翱翔的天空。
如此說來,哲學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必需的,因為人類天性之中就有一種哲學的傾向——每個人內心都希望自由,能夠做自己,擺脫各種限制與壓力,越來越感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喜悅。那麼如何達到這種境界?其途徑就是要愛好智慧。愛好智慧就是從事哲學思維,它像人生的照明燈,讓我們知道該往哪裡走。
第二框 (學案)關於世界觀的學說
一、(學案)學習指導
(一) (學案)知識網路
(二) (學案)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內容是:識記什麼是哲學,什麼是世界觀,理解哲學與世界觀的關係,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運用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係原理,說明哲學可以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通過學習本課,學生要明白世界觀決定著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動方法,並增強主動運用科學的世界觀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實踐的意識和能力。
(三) (學案)學法指導
1.(學案)聯繫自己。在學習世界觀與哲學的關係時,學生可以聯繫自己,看看自己的世界觀中哪些內容是比較自覺的、比較明確的,而哪些是不自覺的、不明確的。通過對比它們的差別,學生會看到自覺的、明確的世界觀對我們的生活具有更大的指導作用。哲學就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因此,學習哲學是很有必要的。
2.(學案)對比分析。在學習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時,學生可以就哲學與具體科學的研究對象、研究任務等方面進行對比,找到它們之間的差別與聯繫,進而更好地理解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
6
3.(學案)聯繫其他所學課程。學生可以把哲學課與其他課程,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歷史學等聯繫起來,通過學習這些課程來推動自己對哲學的學習,也要把哲學課中學習的道理用來指導自己的其他課程學習。這樣可以加深對哲學與具體科學關係的理解。
二、(學案)知識點撥
(一) (學案)什麼是世界觀
世界觀就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在理解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這裡的「整個世界」既包括客觀世界(自然和人類社會),也包括主觀世界(人的思維或意識)。這裡的「人與世界的關係」既包括人對世界的關係(人能否認識世界,怎樣認識世界,怎樣改造世界等),也包括世界對人的關係(世界如何產生人,影響人)。這裡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是指它不同於人們對某個事物或事物的某個方面的個別看法和個別觀點,而是指存在於這些個別看法和個別觀點中的那些共同的、一般的、根本的和普遍的看法和觀點。「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也不是各種個別認識的綜合、總和或匯總。
世界觀人人都有,只是有的是分散的、零亂的、不自覺的,而有的是理論化的、系統化的、自覺的。
世界觀是發展變化的,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世界觀,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可能具有不同的世界觀。
例題:世界觀是指( )
A.人們對世界的各種認識的總和
B.人們關於世界的知識體系
C.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D.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世界觀的理解。世界觀不是人們關於世界的各種認識和看法的總和或綜合,即使這些認識形成體系也不是世界觀,所以A和B是不正確的。C項中的「客觀世界」把世界觀的範圍縮小了。正確答案為D。
(二) (學案)世界觀與方法論是統一的
方法論就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人們關於世界是什麼、怎麼樣的根本觀點是世界觀,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
例題:下列關於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看法,正確的選項是( )
7
①世界觀與方法論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②一般說來,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③哲學上講的方法論就是人們觀察和處理問題的具體方法④世界觀和方法論不能相互脫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世界觀與方法論關係的理解。③是不正確,書中雖然沒有明確說明方法論的定義,但我們知道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世界觀不是人們對世界的具體知識,方法論當然也不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具體方法。而且③中提到是「哲學」上講的方法論,當然也不能是人們觀察和處理問題的具體方法。正確答案為B。
(三) (學案)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分三步加深理解。
第一,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通過這一點,可以把哲學與那些個別的觀點和具體的科學區別開來。
第二,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通過這一點,可以把哲學與那些不自覺的、零散的世界觀區別開來。雖然人人都有世界觀,但並非人人都懂哲學。
第三,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哲學既是關於世界的某種的認識,又是指導人們實踐的方法。
例題:下列關於哲學的看法中,正確的是( )
①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②世界觀就是哲學③不懂哲學的人就沒有世界觀④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哲學與世界觀以及方法論的關係的理解。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又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世界觀人人都有,但只有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才是哲學。所以,②和③是不正確的。正確答案為D。
(四)哲學與具體科學
哲學與具體科學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
首先,兩者是相互區別的。從研究對象來看,具體科學是以世界的某一領域的事物為研究對象,而哲學是以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的關係作為研究對象;從研究的任務來看,具體科學揭示世界某一領域的特殊規律,而哲學揭示整個世界變化發展的一般規律。
哲學與具體科學又是密切聯繫的。哲學以具體科學為基礎,是對具體科學知識的概括、總結和升華(兩者是共性與個性、普遍與特殊、一般與個別的關係),具體科學的發展會推動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還要反對兩種觀點:一是認為哲學是「科學的科學」,哲學可以代替科學;二是認為哲學既然不是科學就可以輕視、否認哲學。
例題:哲學與具體科學的聯繫體現在( )
①哲學是科學的科學②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綜合③隨著具體科學的發展,哲學往往也會變換自身的內容和形式 ④哲學可以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8
A.①②④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本題考查對哲學與具體科學關係的理解。哲學不是科學的科學,也不是對具體科學的綜合,而是對各種具體科學的概括、總結和升華。③在書中雖沒有明確提到,但它表達的意思實際上就是說具體科學的發展會推動哲學的發展,所以③是正確的。正確答案為C。
三、(學案)學習自評
(一) (學案)單項選擇題
1.(學案)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哲學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如果把「全部科學」理解為「具體科學」,就可以說( ) 1.D
A.哲學研究的對象是自然界 B.哲學是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
C.哲學是具體科學的基礎 D.哲學對於具體科學的研究具有指導作用
2.(學案)下列關於世界觀的說法,正確的是( ) 2.B
A.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自然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B.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C.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正確看法
D.有的人有世界觀,有的人沒有世界觀
3.(學案)從哲學上看,之所以要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因為( ) 3.C
A.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B.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C.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認識工具
D.只要掌握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辦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4.(學案)愛因斯坦說過:「哲學要是不同具體科學接觸,就會變成一個空架子;科學要是沒有哲學就是原始的混亂的東西。」這表明( ) 4.D
①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是相互區別的②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③哲學以各門具體科學為基礎④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指導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③④
5.(學案)中共中央最近發出《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我們之所以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與發展,是因為( ) 5.C
①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②哲學是認識世界的工具③哲學能夠指導其他工作的展開④哲學社會科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科學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學案)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原來許多包含在哲學之內的學科紛紛獨立,成為對立的、新興的科學。據此,有人悲觀地認為哲學已經「無家可歸」,因此哲學的使命已經結束。相反,有人認為這既是科學的成熟也是哲學的成熟,哲學不是「無家可歸」,而是「四海為家」。下列關於這兩種觀點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6.A
A.「無家可歸」論者正確地看到了哲學不能代替科學
B.「無家可歸」論者錯誤地把哲學與具體科學絕對地對立起來
C.「四海為家」論者正確地看到具體科學的發展對哲學的推動作用
D.「四海為家」論者正確地看到具體科學的發展同樣需要哲學的指導作用
(二) (學案)非選擇題
1.(學案)簡述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
1.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總結和反思,是對個別規律和特性進行新的概括和升華,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發展推動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2.(學案)辨析:有人認為,既然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那麼世界觀就是哲學。
2.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但並非所有的世界觀都是哲學。只有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才是哲學,零散的、不自覺的世界觀不能算是哲學。
四、(學案)能力拓展
1.(學案)材料一對於那些不研究哲學而高談哲學的人,黑格爾說他們就像某些動物,雖然聽見了音樂中的一切音調,但音調的一致性與和諧性卻沒有透進他們的頭腦。
材料二在黑格爾看來,哲學就像密涅瓦的貓頭鷹一樣,它不是在旭日東升的時候在藍天里翱翔,而是在夜幕降臨的時候才悄然起飛。
結合本課所學內容,談談你對這兩個比喻的理解。
1.可以結合哲學與世界觀的關係來理解第一個比喻。黑格爾重在闡發哲學的理論性和系統性。動物能聽到只是「音調」而不是「音樂」,因為它不理解音調中的「一致性與和諧性」,人人都有「世界觀」,但不是人人都懂「哲學」,因為他的世界觀缺乏「理論性與系統性」。而要達到世界觀的理論化、系統化,需要艱苦學習。黑格爾批評了那種不進行艱苦學習而高談哲學的人。
可以結合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來理解第二個比喻。黑格爾重在闡發哲學是一種反思性的活動,「反思」即是對具體知識的「再思」。密涅瓦的貓頭鷹在夜幕降臨時才悄然起飛,此時它已經觀察到了白天所發生的一切,比喻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總結和反思。
2.(學案)在講到哲學時,恩格斯說:人們遠在知道什麼是辯證法以前,就已經辯證地思考了。黑格爾也比喻說:人們並不需要學習了生理學才會消化食物。
請從哲學與生活的關係角度,談談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2.恩格斯和黑格爾的共同意思是:哲學就在生活之中,它自覺或不自覺地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有時我們雖然沒有明確意識到生活中的哲學道理,但我們已經在不自覺地遵守或運用它了。但我們同時還要知道,學習了哲學,會使我們自覺認識生活中的哲學道理,並運用它更好地指導生活。
10
五、(學案)相關信息
牛頓思想中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因素對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積極作用
牛頓作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自發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傾向是明顯的。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他提出了四條自然哲學的「推理法則」。這些法則的基本思想是:自然界存在著確定的內在因果規律性,自然界具有客觀的統一性,「對於自然界中同一類結果,必須儘可能歸之於同一種原因」;物的普遍屬性是它自身固有的,觀察和實驗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也是檢驗研究結果的依據。這些都說明牛頓承認物質世界及其規律的客觀性和可知性,承認科學實驗自然現象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辯證關係,承認實踐在科學認識中的決定作用。儘管這些思想是不穩定、不徹底的,但畢竟是他取得偉大科學成就的決定性的世界觀原因。這點在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刻卜勒的行星運動三定律問世以後,許多科學家都在探索:是什麼原因支配行星如此有規律地繞日運動?刻卜勒本人和許多人都猜測是某種力作用的結果。但是,由於唯心主義的影響,刻卜勒又把這種力歸結為太陽具有運動的靈魂,說什麼行星是在太陽「德性」感召力的作用下才有「意識」地運動起來的。與牛頓同時代的英國科學家胡克曾提出太陽對行星具有某種吸引力的具體假設,他在給牛頓的信中曾明確假定「吸引力與兩中心的距離成反比」。牛頓堅決地摒棄了關於行星運動的唯心主義解釋,確信它可以從自身得到說明,並認定物體普遍存在引力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存在著普遍的規律性。這些與他自己提出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推理原則是一致的。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又藉助於他自己所創立的微積分數學方法,牛頓終於用嚴格的科學形式解決了行星繞日運動的問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不僅如此,牛頓對一種理論只有經過實驗的驗證才能確立這一思想也堅信不疑。在提出萬有引力定律以後,他立即從事實驗驗證工作,並具體地提出了幾種驗證方法。
試想,如果沒有確信自然界及其規律的客觀性和可知性的自發唯物主義思想,沒有確信引力具有相互作用關係及普遍性和隱藏在微積分理論中的樸素辯證法傾向,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榮耀會降臨到牛頓頭上嗎?當然,牛頓的自發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又包含著明顯的形而上學性。比如,他把一切相互作用都歸結為機械力的作用,把一切運動都歸結為外力推動的結果。這樣,就使他在找不到行星繞日運動的初始切向力時,屈從於神學,把太陽系運動的原因歸到上帝的第一次推動之上,從形而上學走向了唯心主義。在自己已知的領域內,無情地攆走了上帝,在自己不知的領域中又虔誠地請回了上帝。實際上,「上帝一我不知」是那一時代自發唯物主義指導下的科學家的通病。
11
第二課 (學案)百舸爭流的思想
第一框 (學案)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學案)學習指導
(一) (學案)知識網路
(二)課(學案)程標準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內容是:識記什麼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哪兩方面的內容、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什麼、不可知論的基本內涵。解釋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理解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內容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通過彙集資料分析哲學的基本問題與生活息息相關。
(三) (學案)學法指導
1.(學案)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哲學是對智慧的熱愛與追求,知識不等於智慧,不能把哲學僅從掌握知識的角度來學習。只有在學習知識和實踐的過程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敢於質疑,通過親身體驗、長期積累,才能增長智慧。哲學是最高層次的理論思維方式,學習哲學知識與領悟哲學思想、體驗哲學思維方式,更多地是依靠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比如,通過本框的學習,我們就要認真思考「為什麼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學習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到底有什麼關係」等,如果進一步思考你就會提出諸如「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與思維和存在的辯證關係有什麼不同」、「哲學基本問題兩方面內容之間是什麼關係」等問題,而我們的思維智慧和思維能力就會在這種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以提高。
12
2.(學案)把哲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生活和實踐是我們進入哲學殿堂、把握哲學智慧的重要途徑,對哲學問題的追溯和思考離不開人類的生活。學習本課的內容就要運用第一課學習的生活與哲學的關係,結合事例進一步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並從中體會學習哲學對我們生活的指導作用。
二、(學案)知識點撥
本課第一框講的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教材編寫這一框的邏輯順序是:什麼是哲學基本問題——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哪兩方面的內容——為什麼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哲學基本問題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要準確理解哲學基本問題這一知識,需要掌握以下內容。
(一) (學案)什麼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學案)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麼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
2.(學案)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1)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凡認為存在決定思維的,就是唯物主義;凡認為思維決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義。
(2)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的觀點,或者至少是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的觀點,是不可知論。
3.(學案)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區的哲學家,在表達哲學基本問題的概念和方式上各不相同
例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是( )
A.意識能否正確地認識物質 B.物質和意識何者是世界的本原
C.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否統一 D.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否統一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一標準的理解。要注意哲學基本問題兩個方面的內容和關係,A項屬於哲學基本問題第二個方面的內容,C項強調的是任何哲學都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D項強調的是人類從事的活動主要歸結為兩類。正確答案為B。
(二) (學案)為什麼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學案)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1)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迴避的基本問題。
(2)人類所從事的活動主要歸結為兩類:一是認識世界,一是改造世界。人類無論認識世界還是改造世界,說到底都要解決思維和存在關係這個共同的問題。
2.(學案)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迴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13
哲學要從總體上探討人與世界的關係,就必須首先弄清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並對此作出明確的回答。
3.(學案)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貫穿於哲學發展的始終對思維和存在關係問題的回答決定著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
問題的回答。
例題:下列關於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生活關係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都會面對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②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迴避的基本問題③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貫穿於哲學發展的始終④處理好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就可以解決我們生活中的一切問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哲學基本問題與我們生活關係的理解。④選項絕對化,應捨棄。③沒有涉及我們的生活的問題,也應捨棄。①②項在教材中都能找到答案。正確答案為A。
三、(學案)學習自評
(一)單項選擇題
1.(學案)哲學研究的問題很多,但貫穿哲學發展始終的基本的問題是( ) 1.D
A.研究宇宙中的大問題 B.研究人生問題
C.研究人類的認識問題 D.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
2.(學案)各種哲學由於對——問題的不同回答,分屬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 ( ) 2.C
A.意識和物質的關係 B.思維和存在的關係
C.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 D.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
3.(學案)人類所從事的活動主要歸結為兩類即( ) 3.D
A.世界觀和方法論 B.思維和存在
C.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D.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4.(學案)學生要面對和處理學習計劃與學習實際的關係,教師要面對和處理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實際的關係,農民要面對和處理耕作收穫的計劃與耕作收穫實際之間的關係……各行各業的人們做工作都有一個如何面對和處理自己工作計劃和工作實際的關係問題。這說明( ) 4.C
A.學習哲學能很好地解決自己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B.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C.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都會面對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
D.正確處理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人們生活的目的
14
5.(學案)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迴避和必須回答的問題,這是因為( ) 5.A
①對思維和存在關係問題的回答決定著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 ②對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回答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③哲學要從總體上探討人與世界的關係,就必須首先弄清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④哲學的一切問題都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 (學案)非選擇題
1.(學案)人們常以「心想事成」來表示祝願,但「心想」未必能「事成」。在什麼情況下,「心想」才可能「事成」呢?請以此說明為什麼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1.「心想」只有在符合客觀實際和規律的條件下才可能成為現實。這說明在實際生活中,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人們都會面對的問題。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都要解決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
2.(學案)明清之際的哲學家王夫之提出:「天下惟器」,「道者器之道」,「無其器則無其道」。用你學過的哲學基本問題的知識,談談上述觀點中「道」與「器」的關係。
2.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道」是指抽象的一般道理、一般原則;「器」指具體的事物。「道」和「器」的關係,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係。王夫之在這個問題上強調「器」是「道」的本原,堅持了唯物主義方向,是值得肯定的。
四、(學案)能力拓展
1.(學案)列舉事例分析哲學基本問題的兩方面內容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1.(1)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的實踐活動,不管自覺與否,首先遇到的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們,在從事自己工作的時候,其基本前提是首先要承認自己活動的對象是真實存在的,否則任何活動都不能正常進行。比如,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提出諸如「世界上到底有沒有上帝和神」、「人是否能夠改造自然」等問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如果你不相信世界上有神,就不會有遇到事情去求神解決的做法。
(2)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即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同我們的實際生活也有密切關係。相信世界可知與不可知是大不一樣的,這兩種態度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精神狀態。相信世界可知,相信世界是有規律可循的人,會經常保持一種樂觀的進取精神,相信前人沒有認識的事物,一定會被今人和後人所認識,在實際工作中取得的成績就會多一些。
2.(學案)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講「眼見為實」。你同意「眼見為實」嗎?為什麼說「眼見」與「為實」之間的關係包含著哲學的基本問題?
2.「眼見為實」意指人們親眼看到(感覺到)的事物是真實的,這是有道理的,因為我們對世界的認識,絕大部分是建立在以視覺為主的感覺基礎上的。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經常會出現「眼見」未必「為實」的情況。比如,我們可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未能看到實際事物的全部;只能看到事物的外部現象,卻不能看到事物的內在本質;受各種因素影響,我們的感覺還會產生錯覺或幻覺,甚至有時會被假象所蒙蔽。
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在我們實際生活中表現為時常面臨的「感覺」和「事物」、主觀和客觀的關係,從哲學上說,就是意識與物質的關係問題,即哲學的基本問題。
15
五、(學案)相關信息
(一) (學案) 「思維」和「存在」的哲學含義
思維,指人的意識、思想、觀念、感覺、經驗、心靈、意志、路線方針政策、指示計劃等主觀的東西;存在,指物質、存在物等客觀的東西。
(二) (學案)哲學的基本問題兩方面的關係
哲學的基本問題兩方面是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從理論上看,儘管哲學基本問題的兩方面在歷史的長河中可以發生研究重點的轉移,但它們之間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其中第一個方面是根本的,第二個方面是從屬的。
首先,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解決是第二方面問題解決的前提和基礎,第二方面內容是第一方面的展開和深化。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的正確解決有賴於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正確解決。其次,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的解決也影響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徹底解決,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在本體論上表現為二元論,在認識論上表現為不可知論。第一方面的內容在哲學上稱為本體論,第二個方面的內容在哲學上稱為認識論。認識論必須以本體論為前提和出發點,認識論總是滲透和貫穿著本體論。在漫長的哲學發展過程中,各種哲學觀點層出不窮,無數哲學流派形態各異,但哲學所有理論無非分別屬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
(三) (學案)如何理解中國古代哲學家對哲學基本問題的探討
教材中的「專家點評」說:「中國古代哲學家主要探討天與人、名與實、形與神、知與行、心與物、理與氣等關係問題,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觀點。」下面對這個問題作一簡要解釋。
在中國哲學中同樣存在著哲學基本問題,不過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已。在中國傳統哲學兩千多年的發展進程中,依次集中討論的主要問題大體是:先秦至兩漢時期的天人之辨和名實之辨;魏晉至隋唐時期的有無之辨和形神之辨;宋元明清時期的理氣之辨和心物之辨。這些論辯都蘊含著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和討論。
天人關係和名實關係是先秦至兩漢時期所討論的主要哲學問題。天人之辨可以說貫穿於整個中國哲學史的始終,哲學基本問題在這裡主要表現為:「天」是指自然界還是指主宰萬物和人事禍福的天命?人能否對天(自然)有所作為?所謂「天命」,是將天奉為人格化的神,認為天有意志和意識,世界是按其命令建立和發展的,還是把它看作是自然運動發展的規律,從而賦予它以物質存在的意義?因此,關於天是自然界還是神意的天命的討論就蘊含著對思維與存在關係問題的探究。名實之辨是討論名稱、概念與實在事物之間的關係。名稱、概念是思維的形式,因而名實之辨顯然涉及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這主要表現在:名稱、概念是實在事物的反映還是先天就有的?名稱、概念能否正確地反映以及如何反映實在事物?
16
有無之辨涉及的哲學基本問題是:萬物的本體就是物質世界本身還是在物質世界之外?形神關係表現為哲學上的基本問題,就是思維主體的精神與物質性的形體哪一個是根本的問題。與名實之辨相比,關於哲學基本問題的討論就由思維的形式(名)和思維的對象(實)的關係,轉向思維主體自身和物質的關係,這無疑是更為深入了。
理器問題是與道器問題聯繫在一起的。「道」與「器」相對,道是抽象的普遍性的概念,器是具體的特殊事物,道的含義與「理」相同,器的構成元素是「氣」,因而道器問題可以歸結為理氣問題。當時的心物之辨和知行問題緊密地聯繫著,因為心和物即精神和物質之間的關係表現為知(認識)和行(實踐)的反覆活動。理氣、心物之辨結合在一起,提出一個重要問題:「氣、理、心」三者哪個是最根本的?氣是物質世界,理是普遍觀念,心是主觀精神。可以說中國哲學發展到理氣、心物之辨,哲學基本問題已經比較明晰地被揭示出來了,通過理氣、心物之辨,圍繞著氣、理、心三者的關係,形成了以張載、王夫之為代表的氣一元論、以二程(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理一元論和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心一元論。最終由王夫之以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相結合的氣一元論,達到了傳統哲學對哲學基本問題的最高水平的回答。
第二框 (學案)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一、(學案)學習指導
(一) (學案)知識網路
(二) (學案)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內容是:識記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什麼問題展開的,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和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是什麼,相對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來說,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鬥爭僅具有從屬的意義。理解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內容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學會判定什麼樣的
17
觀點是唯物主義的、什麼樣的觀點是唯心主義的,識別不同哲學派別的本質,理解古今中外許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論,表達著各自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爭辯、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的不同。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認識世界,用辯證唯物主義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實踐。
(三) (學案)學法指導
1.(學案)運用辯證發展的觀點理解。主要表現在,.一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有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唯物主義在其歷史發展中經歷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三種基本形態,唯心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兩種基本形態。二是要全面理解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作用,切忌片面性和絕對化。
2.(學案)運用比較的方法理解。比如,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進行比較、將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進行比較、將二元論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觀點進行比較等。
3.(學案)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學習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後,要理解如果用這兩種觀點指導自己的實際生活,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要在實際生活中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這一點還將會在以後各課中進行詳細學習。
二、(學案)知識點撥
在第一框明確了什麼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探討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內容,即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這一框主要是通過對哲學存在和發展的具體形態的介紹,編寫這一框的邏輯順序是:第一目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的含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即首先介紹什麼是唯物主義,然後再談唯物主義發展的三種基本形態。第二目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的含義——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即首先介紹什麼是唯心主義,然後再談唯心主義發展的兩種基本形態。
要準確理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一知識,需要掌握以下內容。
(一) (學案)唯物主義
1.(學案)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
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2.(學案)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1) (學案)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合理性: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局限性:這些觀點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這就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
18
(2) (學案)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合理性: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局限性: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3) (學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評價與意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例題:下列說法屬於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是( )
A.分子、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B.水是萬物之原
C.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D.人的生活就是追求物質的滿足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唯物主義觀點及三種基本形態的理解。題干考查的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A項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C項是辯證唯物主義觀點,D項追求物質的滿足與承認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問題不是一回事。正確答案為B。
(二) (學案)唯心主義
1.(學案)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
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2.(學案)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1)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把人的主觀精神誇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第一性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於人的主觀精神。
(2)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把客觀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3.(學案)正確認識唯心主義哲學對人們認識發展的意義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決定物質,顛倒了物質和意識的關係,把意識視為世界的本原,在世界本原問題上其根本觀點是錯誤的。
唯心主義哲學看到了人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就其局部範圍而言,對人們認識的發展有著或多或少的借鑒意義。
例題:下列觀點屬於唯心主義觀點的是( )
A.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B.氣者,理之依也
C.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D.存在即被感知,物是感覺的集合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唯心主義根本觀點的理解,也檢測大家對古語的理解能力。A項的意思是說宇宙萬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陰陽自身矛盾運動的結果,是唯物主義的觀點;B項的意思是說氣作為物質實體是「理」存在的依據,「理」不能脫離「氣」而存在,是唯物主義的觀點;C項的意思是說物質實體乃產生精神的基礎,精神不過是物質實體的一種作用,是由物質派生出來的;D項主張世界的事物都依賴於人的感覺而存在,存在的
19
東西是被人們感覺到的東西,物質是人們感覺的集合體,這是認為意識決定物質的觀點。正確答案為D。
(三) (學案)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鬥爭從屬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
1.(學案)各種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思想總是附屬於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之中
2.(學案)在哲學史上,沒有遊離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外的辯證法或形而上學的獨立派別
例題:下列關於辯證法和形而上學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關係,正確的是( )
A.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哲學上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並列的兩大獨立的基本派別
B.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總是從屬於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鬥爭
C.辯證法屬於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屬於唯心主義
D.辯證法和形而上學要麼與唯物主義結合,要麼同唯心主義結合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哲學中存在的「兩個對子」的關係。雖然從思想觀點上看,哲學中存在。。兩個對子」,但從獨立的基本派別來看,則只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故A項錯誤。B項將『『兩個對子』』的關係顛倒。在哲學史上,既有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的結合,也有辯證法與唯心主義的結合,既有形而上學與唯物主義的結合,也有形而上學與唯心主義的結合,故選D項。
三、(學案)學習自評
(一) (學案)單項選擇題
1.(學案)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的問題展開的。( ) 1.B
A.物質和意識有沒有同一性 B.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
C.世界是否是神創造的 D.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2.(學案)《尚書.洪範》認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這是一種( ) 2.D
A.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B.辯證唯物主義
C.客觀唯心主義 D.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3.(學案)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局限性表現在( ) 3.A
①習慣於把各種運動都歸結為機械運動,用機械力學原理解釋一切現象②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③不能理解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不能將唯物主義貫徹到社會領域中④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學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 4.C
①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②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③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④是對過去一切舊哲學思想的徹底否定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
5.(學案)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形態,即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它們的區別是( ) 5.D
A.前者認為世界是由神創造的,後者認為世界是由人的意識創造的
B.前者承認物質決定意識,後者承認意識決定物質
C.前者誇大了意識的作用,後者否認了意識的作用
D.前者認為客觀事物依賴於人的主觀精神,後者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是客觀精神的表現
6.(學案)17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兒認為,物質的本性是廣延,精神的本性是思想,二者彼此獨立、互不相干。這種觀點( ) 6.D
A.客觀公正地揭示了世界的本原問題
B.是獨立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外的第三個基本派別
C.從屬於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和鬥爭
D.是把物質和精神看作兩個彼此獨立的本原的二元論觀點
(二) (學案)非選擇題
1.(學案)辨析:承認物質利益就是唯物主義,強調精神作用就是唯心主義。
1.(1)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識後有物質,意識決定物質。
(2)追求物質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義,如果不從實際出發,主觀蠻幹地追求物質利益,就是唯心主義的表現;強調精神作用不一定就是唯心主義,如果是在承認物質決定意識的前提下,重視意識的作用,就不是唯心主義。
2.(學案)一位少婦來到拍賣行,要求拍賣她丈夫公司的電話號碼和汽車牌照。「夫人,這可是上上的吉祥數啊!」拍賣行經理看過號碼,對少婦說,「你瞧!電話號碼是『發發發我就要發』(8885818),汽車牌照是『要發一路發發發(1816888)。您丈夫真的同意把它們賣掉嗎?」「我不知道。」少婦抽泣起來,「因為他開的公司破產,幾天前他跳樓自殺了。」
這則事例是對什麼世界觀的辛辣諷刺?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2.這則事例是對唯心主義世界觀的辛辣諷刺。有的人認為吉祥數字會帶來財運,這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我們要堅持唯物主義世界觀,反對唯心主義世界觀,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
四、(學案)能力拓展
1.(學案) 「杞人憂天」的寓言故事被當作笑柄,但以今天的觀點來看,有人認為「杞人」憂得其理、憂得其所,你同意這個觀點嗎?如果同意,你能從哪些方面說明其「理」、「所」?杞人憂天中的「熱心人」勸說杞人轉憂為喜的觀點屬於什麼哲學觀點?為什麼?
1.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杞人之「憂」的由來:對山崩地裂、天塌地陷等現象的反映和思索,包含著物質決定意識的觀點;杞人之「憂」的可貴:意識的能動性;杞人憂天所處的時代:人的意識受客觀因素的制約;杞人憂天的警示:對危險天體預警、避免核戰爭;杞人憂天的辯證意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杞人憂天與今人憂天:大氣污染、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杞人憂天中的「熱心人」勸導杞人:天不過是一團積聚的氣體,到處都是氣,人就是在這氣中生活,天怎麼會塌下來?日月星辰也是一團團會發光的氣體,就是萬一掉下來也不會傷人。地則是堆積起來的土塊罷了,到處都是這樣的土,如何能陷落呢?」這種對天地構造的解釋,現在看來自然很幼稚,但在古代卻是難能可貴的,實際上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21
2.(學案)許多人都愛花,有的愛菊,有的喜梅,有的推崇牡丹。但在哲學家的眼中,「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是人類的精神、思維。我們應如何正確看待人類精神、思維這一「花朵」的作用?如果片面誇大思維的作用,會產生什麼樣的錯誤?屬於什麼哲學觀點?
2.世界上除了物質現象以外,還有精神現象。人類所從事的活動主要歸結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兩大類。精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植根於物質的土壤中,精神是由物質決定的。如果片面誇大意識的作用,把它看作是決定物質的東西,就會陷人唯心主義的泥潭。
五、(學案)相關信息
(一)二元論
二元論與一元論相對立,認為世界有兩個本原。它把物質和意識絕對對立起來,認為物質和意識是兩個各自獨立、相互平行發展著的實體,誰也不產生誰,誰也不決定誰,都是世界的本原。這種觀點錯誤之處在於:它肯定精神不依賴於物質而獨立存在,這本身就是唯心主義的觀點;它雖然承認物質獨立的本原,但在說明物質和精神的關係時,又把精神說成是唯一具有能動性的力量,必然倒向唯心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的笛卡兒和德國的康德。
(二)(學案)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哲學的最初形態,是原始的、自發的唯物主義。其主要特徵是以自然原因去解釋自然現象,把萬物的「本原」歸結為某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它是依靠籠統的直觀,即通過經驗觀察再加上想像和猜測而形成的理論,具有明顯的自發性和樸素性。如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水是世界萬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是一團永恆的活火,中國的五行說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所構成的。在西方,古代唯物主義的最高理論形式是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創立的原子說,他認為不同形態和重量的原子構成不同的事物;在中國,則主要表現為「元氣論」,認為氣是世界的本原。值得強調的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是與樸素辯證法結合在一起的,確信世界萬事萬物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機械唯物主義,它以近代實驗科學對自然現象的實證研究為基礎,以新的實證知識和科學方法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古代唯物主義的樸素性和自發性。它認為,物質就是原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質單位。但由於它把世界歸結為原子,歸結為物質結構的一個層次,既經不起自然科學的檢驗,也經不起唯心主義的攻擊。它用孤立、靜也片面的觀點解釋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普遍聯繫和變化發展,或者只承認機械的聯繫和機械運動,因而表現出機械的、形而上學的局限性。這種唯物主義還有其不徹底性,即在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的,而在歷史觀上則是唯心主義的。17世紀英
22
國的唯物主義、18世紀法國的唯物主義以及19世紀40年代德國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著名代表。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中最徹底、最科學的形態,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於19世紀中葉創立的,不僅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在社會歷史領域中堅持了唯物主義。(此問題在第三課詳細學習)
(三)(學案)唯心主義在人類認識發展中的作用
唯心主義的存在客觀上促進了唯物主義的發展。正是唯心主義的不斷攻擊,才使得唯物主義的物質觀不斷進步。近代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就是構成世界的最小微粒原子,而當科學證明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構成時,唯心主義就嘲笑和攻擊唯物主義說,原子不見了,物質消失了,唯物主義的大廈垮塌了。唯物主義正是在應對這種攻擊的過程中,修改自己關於物質的定義,最終獲得了關於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的科學認識。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是在世界的本原問題上,「除此之外,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這兩個用語本來沒有任何別的意思」(恩格斯),這也就是說,只有涉及世界本原問題時,唯心主義確定無疑是錯誤的,而離開這個問題,唯心主義的很多觀點都是很有價值的,甚至可以說,很多精緻的唯心主義比許多粗糙的唯物主義對人類認識的貢獻要大得多。
人類最早的意識是一種原始神靈的觀念,從世界觀上說,它無疑是唯心主義的觀念,但在原始時代,人能產生這種觀念本身是人類認識和人類發展史上的重大飛躍,只有人類才有神靈的觀念。在後來很長的歷史時期中,廣大勞動人民都把信仰某種宗教和神靈變為了反抗統治階級的力量,推動了歷史的進步。唯心主義一般都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是人類認識得以產生和發展的內在動力。一些非常有名的唯心主義命題雖然從本體論上是唯心的,但也深刻地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尤其是在人們還沒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能動性的時候,這些思想起碼起到了啟蒙的作用。如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我可以懷疑一切,但有一點不可以懷疑,那就是我正在懷疑。他極度地強調了懷疑、思考對人的重要性,也是鼓勵人們運用自己的理智去改造世界和把握人生,而不是盲目地相信上帝。
23
第三課 (學案)時代精神的精華
第一框 (學案)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一、(學案)學習指導
(一) (學案)知識網路
(二) (學案)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內容是:理解哲學與思想文化以及經濟、政治的關係,哲學與時代的關係。運用哲學與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辯證關係原理,分析說明哲學對社會變革和發展的先導作用。分析實例,說明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通過學習哲學與時代的關係,培養自己的時代感和使命感,學會自覺地運用哲學理論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
(三) (學案)學法指導
1.(學案)個案分析法。在學習「哲學與時代的關係」時,可以運用書中所學的基本原理,
24
聯繫以往所學的歷史知識,選取個案進行深入的分析,進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個案可以在如下時期中選擇:戰國時期、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啟蒙運動時期、五四運動時期等。在這些時期,人類思想文化得到了比較集中的發展,產生了很多優秀的哲學思想,哲學與時代的關係密切而又典型。
2.(學案)理論聯繫實際。學習「哲學與時代的關係」時,應注意理論聯繫實際,否則對兩者關係的理解就會停留在一個抽象的水平上。學生要熱愛生活,關注時代,從自己身邊的各種思想文化現象的變化中去領會時代的發展。
3.(學案)對比學習法。學生可以選擇兩個時代進行對比分析,看看這兩個時代的社會經濟、政治現象有什麼變化,進而對比這兩個時代的哲學主題和哲學風格的差異。通過對比,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學與時代的密切關係。
二、(學案)知識點撥
(一) (學案)哲學與時代的關係
本課題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是在第一課「哲學與生活」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述「哲學與時代」的關係。哲學與時代的關係問題是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鍵,學生可以從哲學與時代的一般關係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代的關係這兩個角度進行理解。
從哲學與時代的一般關係來看。首先,哲學來源於時代,是時代精神的總結和升華。哲學屬於思想文化範疇,是對一定時代和社會經濟與政治的反映,它的內容來源於時代。真正的哲學能夠反映自己時代的任務和要求,牢牢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正確地總結和概括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是時代精神上的精華。其次,哲學反作用於時代,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和推動力量。哲學可以通過對社會弊端、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學還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導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強大物質力量。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代的關係來看。首先,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時代的要求,是對時代主題的科學回答,它的產生有著深刻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把握了時代的脈搏,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上的精華。其次,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僵死的教條,它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壯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就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精神實質。
例題:下列關於哲學與時代關係的論述,錯誤的一項是( )
A.哲學的內容來源於時代 B.哲學可以反作用於時代
C.哲學是對時代的正確反映 I).哲學的內容和形式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哲學與時代關係的理解。教材中講到哲學是對一定時代的社會經濟、政治的反映,這說明哲學的內容來源於時代,所以A是正確的;教材中又講
25
到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這說明哲學可以對時代產生反作用,所以B也是正確的; D在教材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到,但理解了哲學與時代的關係之後,就應該知道,哲學作為思想文化範疇必然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C是不正確的,因為哲學對時代既有正確的反映,也可能有歪曲、不正確的反映。
(二) (學案)什麼是真正的哲學
教材中講到:「面對著時代社會生活的諸多內容,哲學家可以反映這一方面,也可以反映那一方面,可以自覺和正確地反映,也可以錯誤和歪曲地進行反映。因而,哲學家可能是真理的發現者,也可能是謬誤的製造者。」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不能採取「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要麼正確,要麼錯誤」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而一定要運用歷史的分析法。
要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哲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判斷真正的哲學的標準就是看它是否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是否牢牢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是否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也就是說,看它是否代表了時代的主流和歷史的前進方向。
第二,不能認為凡是包含著個別錯誤結論的哲學就不是真正的哲學,哲學家對問題的認識不能超越自己的時代,因此,一定時期的哲學形態在後人看來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這要求我們一定要用歷史的眼光觀察問題。只要一種哲學代表了它自己所屬時代的主流和歷史的前進方向,我們就要承認它是真正的哲學。
第三,也不能認為凡是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不一致之處的哲學,或者為馬克思主義批評過的哲學就不是真正的哲學。我們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方法觀察問題,而不是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具體結論去衡量。
例題:判斷一種哲學形態是否是真正的哲學,關鍵要看它是否( )
①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②牢牢地把握了時代的脈搏③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④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相一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學生對什麼是真正的哲學的理解。①②③都是教材中提到的標準,判斷什麼是真正的哲學就要看它是否與這三個標準相一致,不能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具體結論作為衡量標準,我們要堅持的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方法。正確答案為A。
三、(學案)學習自評
(一) (學案)單項選擇題
1.(學案)下列關於哲學與思想文化以及經濟、政治關係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1.B
A.哲學屬於思想文化範疇
B.哲學是推動經濟、政治發展的根本動力
26
C.哲學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D.哲學可以反作用於經濟、政治
2.(學案)從哲學對時代的反作用來看,哲學與時代的關係表現在( ) 2.B
①哲學的內容來源於時代②哲學對時代的弊端有批判功能③哲學可以塑造時代精神,指引時代前進④哲學掌握了群眾可以化為推動時代變革的巨大物質力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學案)列有關真正的哲學的論述,正確的是( ) 3.D
A.真正的哲學不能包含個別錯誤結論
B.真正的哲學自身內部不能包含任何矛盾
C.真正的哲學必須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具體結論相一致
D.真正的哲學要反映自己時代的歷史任務和客觀要求
4.(學案)在18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中,啟蒙大師高舉自由、平等、人權和理性的大旗,提出了徹底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向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學展開了猛烈進攻,迎來了轟轟烈烈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這說明( ) 4.C
①哲學對社會弊端可以起到批判功能②哲學是神學的死敵③哲學可以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④哲學掌握了群眾可以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 (學案)非選擇題
1.簡述哲學與時代的關係。
1.首先,哲學來源於時代,是時代精神的總結和升華。哲學屬於思想文化範疇,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與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它的內容來源於時代。真正的哲學能夠反映自己時代的任務和要求,牢牢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正確地總結和概括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是時代精神上的精華。其次,哲學反作用於時代,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和推動力量。哲學可以通過對社會弊端、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學還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導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強大物質力量。
2.有人認為,判斷真正的哲學的標準是要看它是否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具體結論相一致。你怎麼看待這種觀點?
2.判斷真正的哲學的標準就是看它是否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是否牢牢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是否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也就是說,看它是否代表了時代的主流和歷史的前進方向。判斷真正的哲學時,我們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方法,而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具體結論。
四、(學案)能力擴展
1.(學案)材料一「物質一般地就是一切以任何一種方式刺激我們感官的東西;我們歸之於不同的物質的那種特性,是以不同的物質在我們身上造成的不同的印象或變化為基礎。」
——霍爾巴赫:《自然體系》
材料二「因此,任憑是全宇宙的重量,也動搖不了一個真正的無神論者,更不必說粉碎他了。」
27
——拉美特利:《人是機器》
材料三「要知道,人民奪回自由,根據的就是那種曾經奪去人民自由的權利,所以,要麼是人民有理由恢復自己的自由,要麼就是過去人們並沒有理由剝奪人民的自由。」
——盧梭:《社會契約論》
以上材料分別表達了什麼樣的哲學觀點或政治觀點?請說明這些思想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1.三則材料分別表達了唯物主義、無神論和自由人權的思想。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高舉自由、平等、人權和理性的大旗,提出了徹底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向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學展開了猛烈進攻。它通過對舊思想、舊制度的批判,解放了人的思想,更新了人的觀念,指引人們去追求美好的未來,為法國大革命的到來做了思想動員,進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2.(學案)18世紀的法國資產階級已經成熟,力量強大,提出了明確的政治要求。與這種狀況相適應,18世紀法國啟蒙哲學風格明快、潑辣,旗幟鮮明,提出了徹底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19世紀初的德國處於分裂狀態,資產階級力量軟弱。與這種狀況相適應,德國古典哲學反封建的鬥爭以唯心主義辯證法的形式出現,語言艱深、晦澀。
請運用哲學與經濟、政治關係的原理,分析18世紀法國啟蒙哲學與德國古典哲學在內容和形式出現差異的原因。
2.哲學屬於思想文化範疇,是對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形態的經濟和政治決定一定形態的文化。18世紀的法國啟蒙哲學風格明快、潑辣,旗幟鮮明,提出了徹底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根源就在於法國資產階級力量強大,政治要求明確。19世紀初的德國資產階級力量薄弱,政治要求不明確,既反對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學,又向它們妥協。與這種經濟、政治狀況相適應,德國古典哲學只能以比較隱晦的方式提出反封建的思想,因此語言艱深、晦澀。
五、(學案)相關信息
(一) (學案)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是指我國古代戰國時期學術界相互辯爭的局面和風氣。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和確立時期,整個社會處於大轉型之中。社會的激烈變革引起了社會多種矛盾的激化,當時的階級鬥爭十分尖銳。各個階級乃至一個階級中的不同階層,面對著這一社會大變革的局面,都要表明自己的態度。因此,在這一時期中,圍繞著新舊生產關係、社會制度、文化教育的鬥爭,以及通過什麼樣的辦法來建立封建制度等問題,在思想戰線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思想派別,形成了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百家爭鳴」的局面。「百家爭鳴」包括很多派別,但可以把他們大致分為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激進代表。他們主張通過暴力、戰爭推翻奴隸主的統治,廢除「世卿」制,提出以軍功論賞,用「嚴刑峻法」建立地主階級的專政。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商鞅、孫臏、荀子、韓非等。另一派是地主階級改良派的代表。他們主張用
28
「仁義」等說教感化奴隸主,籠絡人民,實現向封建制的過渡,反對用暴力。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孟子等。此外,還有一些知識分子,在社會大變動面前,感到無所適從,故對社會或作消極的反抗,或思考尋找精神上的寄託。他們面對階級地位的大變動、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傳統觀念的破壞,感到「世道」、禍福、是非一切變換不定。他們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等。
(二) (學案)文藝復興
一般把西歐從14世紀末到16世紀末的這一歷史時期稱作文藝復興時期,之所以稱之為文藝復興,意思是說在這個時期遭到中世紀摧殘和遺忘的古代文化復活了。所謂古代文化的復活,實際是伴隨當時生產力的發展、城市工商業的興起和商品貿易市場的擴大,新興市民資產階級對古代文化的利用和繼承,是與傳統宗教文化相對立的、適應市民資產階級現實需要的思想文化運動。它涉及的範圍很廣,包括政治、科學、宗教、倫理和藝術。在哲學理論上,文藝復興是屬於資產階級世界觀的萌芽時期。一般把這一時期的哲學思潮劃分為三個相互聯繫的方面去理解,即人文主義、自然科學和唯物主義、宗教改革運動。人文主義主張一切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的利益,抬高人、貶低神,用人權反對神權,追求個人自由和現實幸福。主要代表人物有彼特拉克、薄伽丘、伊拉斯謨等。自然科學和唯物主義思潮,重視對自然的研究,強調理性和經驗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有哥白尼、伽利略、達·芬奇、布魯諾等。在宗教思想上,反對傳統教會特權和煩瑣的宗教儀式,主張個人虔誠信教即可得救,無須教會作中介。主要代表人物有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總的說來,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思想只是提出了一些思想觀點和原則,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思想理論體系,是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最初表現,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的、宗教的蒙昧主義的開始。
(三) (學案)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
18世紀在法國資產階級反封建反宗教的啟蒙運動中形成的一個強大的唯物主義派別,主要代表人物有拉美特利、狄德羅、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等。他們代表了上升時期的法國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統治,提出了徹底的無神論思想,揭露宗教和教會的反動本質。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主要是繼承了17世紀英、法的唯物論思想,主要是笛卡兒和洛克的思想,並依據當時的自然科學成果,把近代以來形成的機械的、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推進到最徹底的程度和典型形態。他們肯定物質世界的自身存在,時間、空間和運動同物質不可分割,指出精神對肉體的依賴性。堅持感覺是認識的唯一源泉,是外界事物作用於感官的結果。強調意識是物質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在社會觀方面,提出自保、自愛是人的永恆天而生,人的才智、道德是後天獲得的,強調人是環境的產物,主張教育萬能。這些理論直接否定宗教神學,並為變革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
(四) (學案)德國古典哲學
德國古典哲學是指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期德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哲學,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人物中,除費
29
爾巴哈外都是唯心主義者。德國古典哲學中的唯心主義哲學發揮了人的意識能動性方面,批判了以往唯物主義哲學的機械性和形而上學性,比較系統地提出辯證法的思想,這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巨大貢獻,也為馬克思主義科學實踐觀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費爾巴哈從人本主義出發,批判了宗教神學和唯心主義,恢復了唯物主義的王位,成為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中間環節。德國古典哲學是德國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它從理論上論證了變革封建制度的必要性。同時,它的不徹底性體現了當時德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既要求革命又害怕實際鬥爭,既反封建又向封建勢力妥協。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
第二框 (學案)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
一、(學案)學習指導
(一) (學案)知識網路
(二) (學案)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內容是:識記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三大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代的關係;馬克思主義哲學如何在實踐觀點的基礎上實現了哲學史上偉大變革;
30
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根據19世紀中葉的社會歷史背景,分析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必然性。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分析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人類認識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分析解決遇到的社會問題。
(三) (學案)學法指導
1.(學案)做讀書筆記。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如果僅僅停留在課堂所學內容上,那麼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會比較抽象。學生可以自己閱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經典著作,並做讀書筆記。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學生可以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風格和語言藝術有更加切身的體會,進而加深對課本所學知識的理解,並增強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興趣。
2.(學案)對比學習法。學生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時,可以對比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哲學,找到它們之間的區別,進而加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究竟新在何處的理解。學生要緊密圍繞實踐的概念,以實踐為基礎對比新舊哲學的差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如何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三個統一,從而實現了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在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時,學生也可以運用對比的方法,看看這三大理論成果誕生的實踐經驗有什麼相同和相異之處,這三大理論成果之間的傳承關係與創新之處分別表現在哪裡。
3.(學案)理論聯繫實際。在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時,學生可以從自己的實際生活變化人手,來分析我黨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積累與理論創新。學生可以發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生活的變化與我黨的理論創新是密不可分的。學生也可以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自己遇到的現實社會問題。
二、(學案)知識點撥
(一) (學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
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於19世紀中葉不是偶然的,它是時代自身的呼喚,是對時代主題的科學解答。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有著深刻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理論來源。
第一,階級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的階級基礎是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在19世紀30年代之前,無產階級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潮是相分離的,無產階級運動局限在搗毀工廠、提高工資等經濟鬥爭上,社會主義思潮局限在一些知識分子的空想上。30年代以後,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社會主義思潮開始向工人運動靠近。但由於這些社會主義思潮缺乏科學性,它不可能給予工人運動以有力的指導,因此許多工人運動都以失敗告終。正是在這種狀況下,馬克思主義哲學應運而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使命,就是要把無產階級解放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潮的政治理想以科學的方式結合起來,進而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中的矛盾。
第二,自然科學基礎。19世紀之前的自然科學處於對各種自然科學材料的搜集階段,科學家對世界採取分門別類的研究,學科之間有著明顯的界限。與這種科學發展階段相適
31
應,哲學家對世界也往往採取孤立、片面和靜止的觀點。19世紀,自然科學發展到對材料進行整理的階段,誕生了一批新興的科學,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三大科學發現。這時,科學家發現各種自然現象之間是相互聯繫、轉化、發展、演變的,它們背後有著內在的統一性和規律性。這就使得各學科之間發生了相互滲透,彼此的界限也開始趨向融合。這也為哲學家形成全面、聯繫、發展的辯證思維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有了這種自然科學最新成果作為堅實後盾,哲學家一方面可以擺脫形而上學的片面性,一方面可以擺脫辯證法的樸素性。
第三,直接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哲學直接的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其中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對它們的批判和繼承。
最後,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這三大基礎是密不可分地統一在一起的,單憑其中一個基礎的自身邏輯是無法產生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這三大基礎之上的綜合創新。
例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直接理論來源是( )
A.文藝復興 B.法國啟蒙運動 C.空想社會主義 D.德國古典哲學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直接理論來源的識記。文藝復興、法國啟蒙運動和空想社會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都有一定的影響,但這裡強調的是直接理論來源。正確答案為D。
(二) (學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體現在在實踐的基礎上所實現的三個統一,即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辯證自然觀與歷史觀的有機統一,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其中,前兩個統一說的是哲學內容的特徵,後一個統一說的是哲學性質的特徵。在這三個統一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哲學史上的革命性變革。要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變革及其基本特徵,關鍵在於要掌握實踐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前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相互分離的,唯物主義受到形而上學的束縛,辯證法受到唯心主義的束縛。然而,世界自身既是唯物的又是辯證的,哲學發展的內在邏輯要求把兩者結合起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活動的物質性和辯證運動,揭示出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物質性和辯證性,指明主體和客體、人類與自然、主觀與客觀等處於客觀的普遍聯繫、永恆運動和辯證發展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說的世界的物質性,內在地包含著世界的辯證性;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說的世界的辯證性,又是以世界的物質性為前提的。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中,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統一的。
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人的實踐活動出發去理解社會,把社會生活的本質歸結為實踐,這樣就克服了舊哲學從精神出發對社會歷史的唯心主義解釋。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
32
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實踐是整個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的各種政治活動、精神活動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而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發展過程和自然一樣,有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發展規律,由它產生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這樣,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把唯物主義原則貫徹到了歷史觀中,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在實踐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性質實現了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首先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改造世界的要求不僅僅是一種道德批判,而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科學分析基礎之上,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和剩餘價值規律的科學發現基礎之上。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性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在於,它的所有基本原理都是來自於實踐,又復歸於實踐,接受實踐的檢驗,隨著實踐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表現在,它是無產階級改造世界的革命理論,是符合無產階級利益的。而無產階級的利益與社會歷史發展方向是一致的,無產階級改造世界的要求是歷史發展自身的客觀要求,因此,越是客觀科學地認識世界和歷史,越是符合無產階級改造世界的利益要求。這樣,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實現了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
例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變革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實現了( )
①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統一②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③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④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變革的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變革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實現的三個統一是以往舊哲學所不具備的,因此正確答案為C。③不能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獨特性,而是一般哲學的共性。
(三) (學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實踐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不斷注入新鮮經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的過程,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三大理論成果。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品格。因此,我們不能教條地對待馬克思主義,而要在實踐中發展它,不斷為它注入新鮮經驗。
第二,馬克思主義是普遍真理,但它必須要和我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活學活用馬克思主義。
第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創新,但它們又是一脈相承的。
第四,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哲學
33
思想。
第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對於我們觀察、理解和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這三大理論成果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理論。
例題:下列不屬於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而誕生的理論成果是( )
A.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B.毛澤東思想
C.鄧小平理論 D.「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解析:本題側重考查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大理論成果的識記。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而不是直接來自中國的實踐經驗。正確答案為A。
三、(學案)學習自評
(一) (學案)單項選擇題
1.(學案)我們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沒有過時,是因為( ) 1.B
①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的問題沒有過時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高理想尚未完成③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自己 ④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絕對真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2.(學案)19世紀的最新自然科學發現對於哲學發展的貢獻體現在( ) 2.C
①打破了形而上學孤立、片面、靜止的世界觀②使辯證法奠定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之上③對自然科學成果的綜合與匯總就產生了辯證唯物主義④把自然科學的規律應用到社會歷史中就產生了歷史唯物主義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3.(學案)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關鍵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了( ) 3.D
A.科學的自然觀 B.科學的社會觀 C.科學的歷史觀 D.科學的實踐觀
4.(學案)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 ) 4.A
A.實事求是 B.群眾路線 C.獨立自主 D.解放思想
5.(學案)鄧小平理論科學地回答了( ) 5.D
A.如何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
B.如何使社會主義由科學理論變為社會制度的實踐
C.如何實現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D.如何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
6.(學案)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 ) 6.B
A.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 B.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
34
C.什麼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D.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係
(二) (學案)非選擇題
1.(學案)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談談你對馬克思此句名言的理解。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解釋和說明世界,它的目的是要改變世界。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本性和革命本性的體現。我們要自覺地把學到的哲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用它來指導我們的行動,改造我們的生活。
2.(學案)如何理解「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品格。
2.馬克思主義是普遍真理,但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實踐的發展會為馬克思主義增添新的內容,同時也會修正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馬克思主義始終跟著時代的步伐在前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就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重要表現。因此,我們不能對馬克思主義採取教條主義的態度,而應緊跟時代步伐,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四、(學案)能力拓展
1.(學案)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在19世紀,當今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不再適用於今天的情況,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過時了。也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沒有過時,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絕對真理。
談談你對上述兩種觀點的看法。
1.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並沒有過時。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的問題沒有過時,資本主義社會自身的矛盾仍然沒有得到解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高理想尚未實現,仍是指引我們前進的旗幟;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在跟隨時代一起前進,時代的發展不斷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增添新鮮經驗,同時也修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個別結論。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也不是絕對真理,任何真理既具有絕對性也具有相對性,我們不能教條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而要在實踐中檢驗它、發展它。
2.(學案)材料一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說: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所有這三個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不是作為當時已經歷史地產生的無產階級的利益的代表出現的。他們和啟蒙學者一樣,並不是想首先解放某一階級,而是想立即解放全人類。」
材料二恩格斯又說:「以往的社會主義固然批判過現存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後果,但是它不能說明這個生產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對付這個生產方式;它只能簡單地把它當作壞的東西拋棄掉。」
通過以上恩格斯對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批判,談談你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階級性與革命性的理解。
2.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空想社會主義的區別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階級性,它是為無產階級利益服務的,是無產階級改造世界的指導理論。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性的體現之一。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改造世界的願望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科學考察基礎之上的,而空想社會主義則無法說明和理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以它只能簡單地予以拋棄。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性的體現。
35
五、(學案)相關信息
(一) (學案)黑格爾
黑格爾(1770—1831),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辯證法家。主要著作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自然哲學》《歷史哲學》《法哲學原理》《美學》《哲學史講演錄》等。黑格爾哲學把康德開創的德國古典唯心主義推向頂峰,創造了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黑格爾哲學的最大成就是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闡述了辯證法的思想。他深刻地批判了幾個世紀以來占統治地位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把辯證法提升為客觀真理和普遍規律,並詳盡而生動地闡發了辯證法的許多方面,如關於矛盾是發展的內在源泉思想,關於發展是由質到量和由量到質的思想,關於發展是否定之否定的思想。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來源,馬克思主義批判地改造了黑格爾哲學,吸收了它的辯證法的合理內核。
(二) (學案)費爾巴哈
費爾巴哈(1804—1872),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主要著作有《黑格爾哲學批判》《基督教的本質》《未來哲學原理》《宗教的本質》等。費爾巴哈從人本主義出發,批判了宗教神學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費爾巴哈認為,自然界是唯一的實在,除了自然和人以外,什麼也不存在,神和上帝不過是人自身的本質的虛幻的反映,神學的秘密是人本學。同時,費爾巴哈又指出:黑格爾哲學把絕對精神作為世界的本原就是思辨神學,它顛倒了思維與存在的真實關係。費爾巴哈在批判兩者的基礎上建立了人本唯物主義。他認為:無論是基督教的上帝還是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都是人類自身本質的顛倒的表現,人才是哲學和世界的秘密,人和連同作為人的基礎的自然應該是新哲學的最高對象。費爾巴哈這種人本唯物主義思想對於馬克思早年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轉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36
第二單元 (學案)掾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第四課 (學案)探究世界的本質
第一框 (學案)世界的物質性
一、(學案)學習指導
(一)知識網路
(二) (學案)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內容是:理解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運用所學原理,從社會物質生產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來解釋世界,認識社會發展規律。分析實例,說明探討客觀世界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培養學生自覺地運用哲學理論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
(三) (學案)學法指導
1.(學案)擴展閱讀學習法。在學習「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內容時,可以利用相
37
關書籍和網路資料,了解自然界是先於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的。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可以對所學內容有更加切身的體會,進而加深對課本所學知識的理解。
2.(學案)理論聯繫實際。社會過程不同於自然過程,理解自然界的客觀性容易些,理解社會的客觀性則相對困難。在學習「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客觀的」內容時,要注意理論聯繫實際,關注時代,從中去領會時代的發展。可以分析具體事例:為什麼在封建社會,即使貴為皇親國戚在炎熱的夏天也只能藉助扇子納涼,而在今天,即使是平民百姓也可以利用電扇、空調來調節溫度。
二、(學案)知識點撥
(一) (學案)物質
1.(學案)要從兩個方面準確理解物質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是與意識相比而言);根本屬性是運動(這是與物質的其他屬性相比而言)。
第一,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首先,要準確表述,不能說成是客觀存在。客觀實在性與客觀存在是有區別的:「客觀實在」是指不依賴於人的意識,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客觀存在也包括精神性的客觀存在。其次,為什麼「唯一」?因為客觀實在性是透過萬事萬物的表面特徵,從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的共同的特性。
第二,物質的可知性。人的意識能夠反映它,認識它。
2.(學案)明確作為哲學範疇的物質和物質具體形態的關係
二者是共性與個性的關係,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區別在於:第一,哲學上的物質指各種物質具體形態的共性——客觀實在性。物質的具體形態是物質的具體表現,不僅具有客觀實在性,還具有自己的個別特性。第二,哲學上的物質不能被創造、改變和消滅,而物質的具體形態則可以被人創造、改變和消滅。
聯繫:前者是從各種物質的具體形態中抽象、概括和總結出來的共同屬性,沒有具體的物質形態就沒有哲學上的物質。哲學上的物質只能存在於物質的具體形態之中,萬事萬物都只是物質的具體表現。
因此,二者不可混為一談。用物質代替物質的具體形態就會抹殺世界的豐富多彩。把物質歸結為桌子、蘋果、空氣等,即用物質具體形態代替物質,用個性代替共性,我們就不能理解世界統一於物質這一原理。
3.(學案)明確哲學上物質和自然科學中的物質概念的關係
區別: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只涉及物質世界中一部分物質形態的具體特性。哲學上的物質概念則囊括了整個世界萬事萬物的共同的唯一特性。
38
聯繫:前者是後者的研究基礎,後者為前者的研究提供指導。
4.(學案)哲學上的物質概念,是唯物主義哲學大廈的基石。
5.(學案)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紛繁複雜、無限多樣的世界是物質世界,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即世界的物質性原理。世界的物質性已被實踐和科學發展所證明。依據: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社會的客觀性不是指社會的發展與人的意識無關,而是指其發展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
例題:有人說:「紙箱是物質,被火燒後變成灰;樹木是物質,人們可以把它加工成傢具、紙張。這說明物質是可以改變的。」這句話的片面性在於( )
A.看到了物質的具體形態是可以改變的
B.承認了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的聯繫
C.把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混為一談
D.否認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哲學上物質概念的理解。哲學上的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紙箱、樹木是具體的物質形態,不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中的物質。物質的客觀實在性主要是指不依賴於人的意識、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題目並沒否認這一點,所以D是錯誤的。正確答案為C。
(二) (學案)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
世界是多樣的,又是統一的;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世界是在時空中運動和發展的物質世界;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具有物質統一性。簡而言之,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列寧指出:「世界上除了運動的物質,什麼也沒有。」
這一原理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基石,它是建立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理論體系的起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切原理的根本出發點和立腳點;它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與舊唯物主義一元論劃清了原則界限;它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根本理論基礎,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徹底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它是反對二元論、宗教神學、唯心主義的尖銳武器。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工作中必須正確處理主客觀的關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39
例題: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這是因為( )
A.隨著具體科學的發展,唯物主義的物質觀被不斷證明是正確的
B.自然界是物質的,它先於人的意識而存在,人類產生後,它的存在仍不依賴人的意識
C.人類社會是物質的,它的存在基礎、發展規律都不依賴於人的意識
D.意識不能離開人腦獨立存在,意識所依賴的人腦是物質的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物質統一性的理解。書中講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所以 B正確;書中講到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都具有客觀性,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所以C正確;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人腦是產生意識的器官,所以D正確。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CD。
三、(學案)學習自評
(一) (學案)單項選擇題
1.(學案)哲學的物質概念是指( ) 1.D
A.金、木、水、火、土等具體的實體 B.化學中的元素
C.人們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D.在意識之外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
2.(學案)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物質概念指的是( ) 2.C
A.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
B.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亦不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
C.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D.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是世界上萬事萬物的根本屬性
3.(學案)指出下列現象屬於物質範疇是( ) 3.A
①階級和階級鬥爭②鄧小平理論③一國兩制政策 ④經濟基礎 ⑤天主教教堂⑥正確反映客觀世界⑦價值規律⑧雷鋒精神
A.①④⑤⑦ B.②⑤⑥⑦ C.③④⑤⑧ D.①③⑦⑧
4.(學案)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客觀的。這是因為( ) 4.B
A.整個社會有機體,是以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為基礎的
B.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形成和發展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
C.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
D.物質資料的生產勞動一旦停止,社會的各種活動很快就會癱瘓
5.(學案)科學發現,非典病毒很可能來自於被視為美味的果子狸等野生動物。這使社會各界對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更加深惡痛絕。人們意識到:人類必須學會真正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否則就會遭到自然的報復。這說明( ) 5.B
40
A.人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
B.承認自然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前提
C.自然界先於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
D.尊重自然、愛護自然能夠杜絕自然災害的發生
(二) (學案)非選擇題
1.(學案)辨析:「物質就是桌子、黑板……」
1.(1)哲學上的物質是指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桌子、黑板等只是物質的具體形態。物質與這些物質具體形態的關係是共性與個性的關係:前者是從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的共同屬性,後者只涉及物質世界中一部分物質形態的具體特性。(2)物質和物質具體形態也有聯繫,物質存在於物質的具體形態之中,物質具體形態是物質的具體表現。我們可以說桌子、黑板屬於物質範疇,是物質現象,而不能把物質只歸結於桌子、黑板。 (3)這種說法把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等同起來,是不科學的。
2.(學案)2003年10月15日,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實現了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消息傳來,全國各地民眾無不歡欣鼓舞。這是我國航天史上的一個重大里程碑,是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展示了中華民族精神,激發起全體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凝聚起全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信心和勇氣。事實證明,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
請用本課所學的哲學道理分析這一根本動力。
2.體現的哲學道理是人類社會的客觀性。首先,社會是客觀世界發展的必然結果。其次,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客觀的。整個社會有機體是以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它的形成和發展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每一代人只能在已有的生產方式基礎上進行新的活動。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再次,支配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總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是客觀的。
四、(學案)能力擴展
材料一我國吉林省長白山地區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傳說:從前,天上的王母娘娘有兩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在蟠桃盛會上,太白金星送給王母娘娘一面玉鏡,姐妹倆爭著照鏡子,姐姐發現鏡中的自己不如妹妹漂亮,盛怒之下,隨手將玉鏡扔下。玉鏡落在長白山上,就成了今天的旅遊勝地——天池。所以,老百姓就稱天池為「天仙之池」。
材料二科學家研究發現:天池是在火山噴口形成的湖,由火山噴發後形成的火山口積水而成。整個形成過程是這樣的:在近期地質史上,長白山原是一個火山活動劇烈的地方。約在二三百萬年前,這裡就已經形成了以現在的長白山天池為中心的龐大火山堆。在長期的噴發過程中,火山噴出的物質堆積在火山口周圍,形成了一座座秀麗的山峰。而那
41
個經歷多次噴發越來越擴大的火山口,便積水形成了今日的長白山天池。
分析以上材料所體現的哲學觀點。
第一,天池並非真正的天仙之池,民間的神話傳說都是虛構的,真正的造物主是客觀存在的大自然本身。自然界的天地萬物都有自己產生的客觀過程,自然界不是神的意志的產物,也不是人的意識的產物,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
第二,沒有長白山天池的存在,就不會產生關於「天仙之池」的傳說。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五、(學案)相關信息
(一) (學案)人類對世界本原的探索
一元論
哲學上的一元論堅持世界的統一性,認為世界萬事萬物有著共同的本原。在一元論中,又存在著唯心主義一元論和唯物主義一元論的對立。
唯心主義一元論認為,世界上的事物和現象都是精神的產物和表現,主張世界統一於精神。
唯物主義一元論則與之相反,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物質的產物和表現,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證實了這一答案的正確性。
二元論
主張世界有精神和物質兩個獨立本原。哲學史上典型的二元論者是17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兒。他認為,精神和物質是兩種絕對不同的實體,精神的本質在於思想,物質的本質在於廣袤;物質不能思想,精神沒有廣袤;二者彼此完全獨立,不能由一個決定或派生另一個。二元論割裂了物質和精神的關係,不能科學地解決世界的本質問題,也無法將物質和精神絕對獨立的原則貫徹到底,即使是笛卡兒,最終還是倒向了唯心主義的一元論。
多元論
波普把整個世界一分為三,「客觀物理世界」是「世界1」,「主觀心理世界」是「世界2」,「客觀知識世界」是「世界3」。這三個世界一經形成,就是各自「自主」的,它們都是「同等的客觀實在」。
中國古代的「五行說」、「陰陽說」和「八卦說」
「五行說」:「五行」的觀念出現在西周初期。這五種東西就是金木水火土。戰國時代,「五行說」頗為流行並出現了「五行相生相勝」的原理,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這些觀點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和自發辯證法因素,「五行說」雖被後來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家神秘化,但它的合理因素卻一直被保存下來,對中國古代天文、曆數、醫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42
「陰陽說」:陰陽的最初意義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天現象都有正反兩方面,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如西周末年,伯陽父認為,「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老子》一書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肯定陰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傳》的作者則進一步提出,「一陰一陽謂之道」,把陰陽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規律。
「八卦說」:取自然界的八種東西作為世界的本原,這八種東西是天(乾)地(坤)雷(震)風(巽)水(坎)火(離)山(艮)澤(兌),兩兩分別組合,就構成了64卦384爻。八卦說較好地解釋世界的多樣性。
中國的「五行說」、「陰陽說」和「八卦說」,都是從具體的物質形態來給物質下定義的,具有樸素的性質。
(二) (學案)古希臘的樸素唯物論
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第一個唯物主義學派——伊奧尼亞學派提出了最初的物質觀。當時人們在生活的實踐中已經懂得,植物種子撒到地里就會發芽,長成一株植物,動物死亡後就變成發臭的腐爛物。他們雖不了解各種轉化的細節,但他們看到:在變化的過程中,具有某種性質的物體滅亡後,緊接著就產生了另一種性質的物體。他們認為,無限多樣的自然現象有一個共同的基礎,萬物由它產生,萬物毀滅之後又回到它之中。他們稱這個東西為「始基」,並努力探索這個始基是什麼以及如何轉化成萬物的。
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泰勒斯,是西方哲學思想的第一開創人,他首先擺脫了神創論的觀點,提出並探討了世界本原的問題。他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萬物皆從水中產生,最後又復歸於水。整個宇宙就是靠水蒸氣維持的有生命的機體。「水」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物質概念。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火」,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火構成的。宇宙的生成過程是「火生氣,氣生水,水生土,土又還原成火。火生化一切,一切又復歸於火,世界就是一團按一定規律不斷燃燒和熄滅的永恆的活火。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和虛空是世界萬物的本原。原子是一種最小的、不可見的、不能再分的物質微粒;虛空則是原子運動的場所,也是實在的存在。他認為,萬物是由於原子的大小、形狀、次序和位置的不同及其彼此碰撞結合而形成的。
上述古希臘樸素唯物主義哲學家對物質的理解雖不盡相同,但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就是都把哲學物質歸結為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這種觀點的合理性在於:堅持以「物」為本,從自然界自身去探索和尋找世界的物質本原,把世界理解為客觀的不依賴於人的思想的存在。這種物質觀的本質和方向是正確的,對於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確立奠定了客觀基礎。但是,這種物質觀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它把世界萬物歸結為某種或某幾種可以感知的具體物質形態,這就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
43
第二框 (學案)認識運動把握規律
一、(學案)學習指導
(一) (學案)知識網路
(二) (學案)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內容是:識記運動、靜止、規律三個基本概念。理解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的,物質和運動的關係,運動和靜止的關係;理
44
解事物的運動和發展都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人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能夠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及個人生活經驗,運用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哲學原理,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三) (學案)學法指導
1.(學案)分析和綜合概括的方法。哲學原理、觀點的形成和理解,都是典型分析和綜合概括的結果。每一個普遍性的哲學命題都是對世界萬物某一方面普遍性分析基礎上的總結和抽象。學習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原理,可以採用分析、綜合的方法。先分析自己身邊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宇宙天體的運行規律、電流的運動規律、生物的運動規律等,概括出自然界的運動發展是有規律的;再分析人類社會的演變,得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最後分析人的認識也是有規律的。在此基礎上,概括出三大領域都有規律,進而得出「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這一結論。
2.(學案)理論聯繫實際。可以從自己的實際生活變化人手,分析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社會的運動發展以及在建設過程中人們是怎樣認識和利用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從中發現從建國到改革開放再到今天,我們的生活、社會面貌都發生了巨變。從三峽工程、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海嘯預警以及運動員科學訓練等方面都可以感受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發展服務。
二、(學案)知識點撥
(一) (學案)物質的根本特性和根本屬性
特性是指獨有的性質;屬性是相對區別於實體而言的,是事物所具有的感性特質和思維抽象出來的一般性質和規定。
物質的根本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是物質的本質,它是在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中規定的,是相對人的意識、精神而言的。客觀實在性從總體上泛指人們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這是物質具體形態的共性,是物質絕對的、不變的特性,是寓於可感知的各種客觀實在之中的根本特性。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是指物質存在的狀態是怎樣的,是怎樣存在的,或者說「客觀實在」本身有哪些屬性。物質只有在運動中才能存在,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認識物質即認識物質的運動形式,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物質還有可知性、永恆性、無限性等多種屬性。這些屬性都與物質不可分割。而運動屬性是關於物質存在的屬性,是物質其他屬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運動是物質最根本的屬性。
例題:物質的根本屬性是( )
A.客觀實在性 B.規律性 C.運動 D.可知性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物質根本屬性的理解。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根本特性,是物質的本質,它是在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中規定的,是相對人的意識、精神而言的,所以,
45
A不正確。可知性和規律性是物質的屬性,但非根本屬性,所以,BD也不正確。正確答案為C。
(二) (學案)規律概念的理解
任何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都存在著自己獨特的基本秩序,這是由事物自身的性質和相關的條件決定的,不以人的主觀願望而改變。各門具體科學研究各自事物運動的規律,哲學揭示的是一切事物所包含著的最本質的共同規律。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
1.(學案)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的聯繫,是事物(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這不是某種「實物或實體」,而是可以被人感知的一種特定的關係。但有著某種關係並不等於就是規律。
2.(學案)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的必然的聯繫。生活中的聯繫有些是偶然的,有些是必然的,偶然和必然是有區別的。比如說所謂的「吉祥號碼」、「幸運數字」等,就是錯把偶然當作必然。所謂偶然的聯繫就是一種不確定性的聯繫,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可能這樣出現也可能那樣出現。而必然聯繫則是確定要出現的確定性的聯繫。但是,必然聯繫也不一定就是規律。
3.(學案)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聯繫有本質之間的,也有現象之間的,比如白天和黑夜之間就是現象的聯繫,但這不是規律。可見,並非一切聯繫都是規律,作為規律的聯繫,不是浮現在事物表面的現象的聯繫,而是隱藏在事物現象之中的本質的聯繫。
4.(學案)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所謂固有的聯繫,是指由事物自身性質決定的聯繫,而非外部強加於事物的。
關於規律概念的理解,必須要和具體的規律聯繫起來,我們已知的和未知的具體規律都應該是符合上述四個特點的,這有利於我們認識和發現規律。
例題: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沒有事物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就沒有規律
B.規律是一種實物
C.規律永恆不變
D.客觀性、本質性和必然性是規律的特點
解析:本題目主要考查對規律概念的理解。規律的概念中包含著「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的聯繫」的含義,這是事物(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這不是某種「實物或實體」,而是可以被人感知的一種特定的關係。所以,A正確,B錯誤。事物不是永恆不變的,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所以規律不是永恆不變的,因此,C錯誤。任何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都存在著自己獨特的基本秩序。這是由事物自身的性質和相關的條件決定的,不以人的主觀願望而改變,所以D正確。本題正確答案為AD。
46
三、(學案)學習自評
(一) (學案)單項選擇題
1.(學案)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的詩句形象地揭示了( ) 1.B
A.萬物是相互聯繫的 B.聯繫和運動的關係
C.運動和靜止是辯證統一的 D.離開物質的運動是不可想像的
2.(學案)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沒有物質的運動和沒有運動的物質是同樣不可設想的。」對這一觀點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 2.A
A.肯定了物質就是運動,運動離不開物質
B.說明物質離不開運動,運動離不開物質
C.表明了物質是運動的主體,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
D.強調了物質與運動是不可分割的
3.(學案)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他的學生克拉底魯認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上述兩種觀點( ) 3.C
A.都是正確的
B.都是錯誤的
C.前者正確,它說明物質都是運動的;後者錯誤,它否認了事物相對靜止
D.前者錯誤,後者正確
4.(學案) 「刻舟求劍」的哲學寓意有( ) 4.A
①事物的運動變化就是空間位置的移動②運動與靜止是辯證統一的③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④離開靜止談運動的觀點是荒謬的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③
5.(學案)下面不符合運動和靜止辯證關係的有( ) 5.D
A.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坐地日行八萬里
C.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D.靜就是動,動就是靜
6.(學案) 「要命令自然,就必須服從自然。」弗蘭西斯·培根的這句話說明( ) 6.B
A.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駕馭自然 B.改造自然的前提是尊重客觀規律
C.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 D.人們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改造了自己
(二) (學案)非選擇題
辨析:生命之樹常青。
(1)這個說法是正確的,它符合唯物辯證法關於運動的觀點。
(2)唯物辯證法認為,萬事萬物都處在這樣那樣的運動中,它們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沒有運動就沒有事物。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3)「生命之樹常青」是說生命的本質在於運動。一切生命有機體正是依靠著生生不息的運動,才得以生存和繁衍。一旦生命有機體的運動停止,生命也就告以終結。
47
四、(學案)能力拓展
2004年年底,由印度洋大地震引發的海嘯襲擊了印度東海岸各邦和印度所屬群島,眾多生命永遠消逝在洶湧的浪滔中。
材料一印度政府官員承認,如果能夠在印尼發生地震後及時通知印度沿海地區,就可以大大減少傷亡人數。然而,目前在印度洋沿岸卻沒有一個海嘯預警中心。科學家指出,26日發生的強烈地震雖然被地震台網測到,但是由於有關地區沒有海嘯波監測裝置,根本無法及時發現海嘯和確定海嘯的運行方向,因而也無法及時預警。
材料二坎多爾胡德是馬爾地夫北部的較大島嶼,過去五年間耗資數百萬英鎊改造土地,這次海嘯過後,一下子變成了「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島上的居民傷心地說:「我們的畢生心血都打了水漂。」實際上,早在人工造島開始之前,就遭到了國際環保專家和國內有識之士的強烈反對,因為他們清楚,人工造島的結果不但不會改造好現有的環境,還可能破壞了原本就脆弱的生態系統,在遭到大災時反而成了破壞力量。
請分析上述材料體現的哲學道理。
(1)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也有其固有的規律。
(2)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3)人們能夠利用對規律的認識,預見事物的發展趨勢和方向,指導實踐活動;也可以改造或創造條件,限制某些規律發生破壞作用的範圍,變害為利。
五、(學案)相關信息
(學案)芝諾和他的運動悖論
芝諾(約公元前490一公元前425),古希臘哲學家。他曾經從「多」和運動的假設出發,一共推出了40個各不相同的悖論。現存的芝諾悖論至少有8個,其中關於運動的4個悖論最為著名。人們普遍認為,芝諾悖論不過是一些詭辯。但從19世紀下半葉以來,學者們開始重新研究芝諾,認為芝諾關於運動的悖論不是簡單的否認運動,這些悖論後面有著更深的內涵。芝諾的功績在於把動和靜的關係、無限和有限的關係、連續和離散的關係擺了出來,並進行了辯證地考察。在哲學上,芝諾被亞里士多德譽為辯證法的發明人,黑格爾則指出:芝諾客觀地辯證地考察了運動,是「辯證法的創始人」。
亞里士多德在《物理學》中轉述了芝諾的運動論辯,共有四個。
二分法。物體在到達目的地之前必須先到達全程的一半,這個要求可以無限地進行下去,所以,如果它起動了,它永遠到不了終點,或者,它根本起動不了。
阿基里斯追不上烏龜。快跑者永遠趕不上慢跑者,因為追趕者必須首先跑到被追者的出發點,而當它到達被追者的出發點,烏龜又前進了,又有新的出發點在等著它,有無限個這樣的出發點。
48
飛矢不動。任何東西佔據一個與自身相等的處所時是靜止的,飛著的箭在任何一個瞬間總是佔據與自身相等的處所,所以也是靜止的。
運動場。兩列物體B、c相對於一列靜止物體A相向運動,B越過A的數目是越過C的一半,所以一半時間等於一倍時間。
對芝諾最早的批評者是亞里士多德。關於二分法,亞里士多德認為,雖然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越過無限的點,但若把時間在結構上看成與空間完全一樣,也可以無限分割,那麼在無限的時間點中越過無限的空間點是可能的;關於阿基里斯,亞里士多德說,如慢者永遠領先當然無法追上,但若允許越過一個距離,那就可以追上了;關於飛矢不動,亞里士多德說,這個論證的前提是時間的不連續性,若不承認這個前提,其結論也就不再成立了;關於運動場,亞里士多德說,相對於運動物體與相對於靜止物體的速度當然是不一樣的,越過同樣距離所花的時間當然也不一樣。
黑格爾對芝諾悖論的解決是:「運動的意思是說:在這個地點又不在這個地點;這就是空間和時間的連續性,並且這才是使得運動可能的條件。」這個解決方法要點在於強調時間、空間的連續性,而且對連續性賦予新的、特有的解釋。
49
第五課 (學案)把握思維的奧妙
第一框 (學案)意識的本質
一、(學案)學習指導
(一) (學案)知識網路
(二) (學案)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內容是:識記意識的起源、意識的本質、意識的作用;理解意識是社會的產物、勞動的產物,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存在的反映。能夠初步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分析在從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一切生命物質所具有的刺激感應性,再到一切動物發展出的感覺和心理過程中的人的意識產生的條件,論證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通過對意識起源和本質原理的學習,逐步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意識觀,具有正確認識意識現象、分辨物質與意識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間辯證關係的能力。
(三) (學案)學法指導
1.(學案)調查和討論的方法。本框內容一開始就採取了問題導入法,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如,「無生命物質的反應特性、生物的反應形式同人的意識是什麼關係?」「動物的心理為什麼不能發展為人的意識?」,「有沒有一種高等動物的腦在複雜性上超過人腦?動物的腦在機能上有沒有可能達到人腦的水平?」所以建議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採取調查和討論的方法。調查法可以採取網上查詢資料或查閱相關學科知識,了解最新資料,加深對這些問題的認識,然後在調查的基礎上對上述設問展開討論。
2.(學案)觀察比較法。可以觀察一切物質的反應特性、一切生命物質的反應特性、一切動物的反應特性,然後與人類的意識進行比較,由此弄清人的意識與其他物質反應特性的聯繫及區別。
50
二、(學案)知識點撥
本框主要講解了意識的本質,分為三個目:
(一)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教材編寫這一部分的邏輯順序是: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意識產生的生物學前提——意識是勞動的產物——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這一目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物質不是意識的產物,意識卻是物質的最高產物。要準確理解和掌握這部分內容,需要弄清以下問題。
1.(學案)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通過學習要認識到: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刺激感應、感覺和心理等生物的反應形式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生物學前提。
2.(學案)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通過比較高等動物複雜心理活動,分析為什麼這些動物的心理不能發展為人的意識。原因是意識的產生有一個重要的條件,這就是社會和勞動。意識是勞動的產物,是社會的產物。
例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客觀事物通過人的實踐活動作用於人腦,人腦才能有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形成意識。」這段話說明( )
A.意識是對客觀事物正確的反映 B.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C.意識是社會實踐的產物 D.只有來自於實踐的意識,才是正確的意識
解析:勞動與社會實踐是人的意識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力。A、B兩項與題目無關, D項是錯誤觀點。正確答案為C。
(二)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教材編寫這一部分的邏輯順序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是人腦——意識活動的實現過程是人腦在第一和第二信號系統基礎上對外界刺激的反射——意識是人腦的機能。要準確理解和掌握這部分內容,需要弄清以下問題。
1.(學案)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產生意識活動的生理基礎。意識離不開人腦,離不開人腦的生理活動,人的意識活動是通過人腦、通過人腦的生理活動來實現的。
2.(學案)意識活動是通過人腦對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動實現的。人腦具有和動物大腦不同的地方,人腦有第二信號系統,而動物沒有,因此人腦對外界的刺激就有一種精神性的反映。
例題1:下列對意識和人腦關係的認識,正確的一項是( )
A.沒有人腦就不能產生意識,因此意識是人腦的產物
B.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
C.意識依賴於人腦,人腦是意識的源泉
D.有了人腦就一定有意識
解析:人腦是高度發達、高度完善的物質器官,是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但有了人腦
51
不等於就有了意識,因為意識的內容不是來源於人腦,而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其根源在於客觀存在。正確答案為B。
例題2:英國科學家斯蒂芬·霍金說,隨著電腦技術的不斷發展,最終電腦將像人的大腦一樣發達,甚至能夠自行設計出新的「智能」電腦。這表明( )
A.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B.電腦能夠模擬人腦
C.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D.電腦與人腦的功能趨於一致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意識本質的理解和應用。解答此題,關鍵是審題。從題乾材料看,主要是講電腦而非人腦。A、c兩項講意識的來源和生理基礎,而非電腦,故可排除。D項雖講到了電腦,但說電腦和人腦的功能趨於一致,本身是錯誤的。正確答案為B。
(三) (學案)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教材編寫這一部分的邏輯順序是:意識生成的廠房和機器是人腦——意識生成的原材料是客觀存在。要準確理解和掌握這部分內容,需要弄清以下問題:
1.(學案)人的意識的產生是不能離開客觀存在的,意識就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離開了客觀物質對象,人們就不會產生意識,就像畫鬼一樣,不管你如何想像,你筆下的鬼都逃不出你所見到的客觀世界裡人或物的模樣,你不可能畫出一個你想像不出來的東西。
2.(學案)無論是正確意識,還是錯誤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正確的思想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錯誤的思想甚至荒誕無稽的思想,也都可以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原型。
例題1:魯迅說:「天才們無論怎樣說大話,歸根結底,還是不能憑空創造。描神畫鬼,毫無對證,本可以專靠了神思,所謂天馬行空似地揮寫了,然而他們寫出來的,也不過是三隻眼,長頸子,就是在常見的人體上,增加了眼睛一隻,增長了頸子二三尺而已。」這表明( )
A.一切要從實際出發 B.人具有主觀能動性
C.任何觀念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D.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繫的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意識本質的分析理解能力。魯迅先生這段話強調的是天才們無論怎樣說大話,都不能「天馬行空」,都離不開客觀實際,A、B、D三項不合題意。正確答案為C。
例題2:中國傳統藝術如繪畫、詩詞、音樂、舞蹈、雕塑、園林等,都講究「意境」。意境既是藝術家個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反映和再現,這種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無窮。意境最充分地體現了( )
A.主觀和客觀的統一 B.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C.社會和個人的統一 D.繼承和創新的統一
解析:任何理解和認識一定離不開主觀形式和客觀內容。所謂意境是「藝術家個人情感的流露」,說明想像離不開主觀形式;同時,意境「也是外在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反映和再現」,說明想像離不開客觀事物。B項只是客觀事物的狀況,不符合題意;c項與
52
題目要求相差甚遠,直接排除;D項是想像不可缺少的環節,但不是題意的直接要求,所以也排除。本題正確選項為A。
三、(學案)學習自評
(一) (學案)單項選擇題
1.(學案)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機器人所能從事的工作越來越多。有人認為機器人也有思維,並斷言人總有一天要成為機器人的奴隸。這種觀點否認了( ) 1.C
A.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 B.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
C.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 D.意識是自然界、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產物
2.(學案)一些地方發現過「狼孩」、「熊孩」,他們雖為人所生,但由於生活在動物群體中,長期脫離社會實踐,因而即使客觀存在作用於他們的頭腦,也不會形成人的意識。可見( ) 2.A
A.意識是社會的產物
B.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C.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D.意識是部分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3.(學案)不同民族的神靈形象都帶有本民族的特徵。這說明人們關於神的觀念( ) 3.B
A.是主觀自生的 B.是有客觀原型的
C.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真實反映 D.否認了客觀事物的決定作用
4.(學案)有了人腦並不等於就有了意識。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 ) 4.C
A.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 B.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
C.意識的內容並不來源於人腦 D.只有正常的大腦才能產生意識
5.(學案)意識的本質是( ) 5.B
A.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 B.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C.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D.意識是社會的直接產物
6.(學案)意識的根源在於( ) 6.A
A.客觀存在 B.人腦 C.社會 D.人類
7.(學案)認為正確或錯誤的意識都是對物質的反映,是一種( ) 7.C
A.唯心主義觀點 B.不可知論的觀點
C.唯物主義觀點 D.形而上學觀點
8.(學案)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人在夢中發表演講、巧算數學問題,甚至解決了科學難題。對此,下列正確的看法是( ) 8.D
A.夢既是一種意識活動,又是一種物質活動
B.在現實世界之外還存在一個獨立的精神世界
53
C.意識有時可以脫離物質而單獨存在
D.夢也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一種反映
(二) (學案)非選擇題
1.(學案)為什麼說「思維著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1.(1)人類產生之前,自然界已經客觀地存在著,意識、精神和思維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出現的,它是人類特有的現象。自從有了人類,有了意識,客觀世界的變化就有了人的意識的參與。所以,從事物發展的歷程上看,思維著的精神當然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2)從意識的作用來看,思維著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但是,意識、精神的作用有促進與阻礙兩種。我們要利用意識、精神的反作用,促進客觀事物的正確發展。
2.(學案) 「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所以說有了人腦就會有意識。」你怎樣評價這個觀點?
2.人腦是高度發達、高度完善的物質器官,是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但有了人腦不等於有了意識。因為意識的內容不是來源於人腦,而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客觀存在通過人的實踐作用於人腦,人腦才會形成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才會產生意識。意識的根源在於客觀存在,不根源於人腦。所以說有了人腦不一定有意識。
四、(學案)能力拓展
為什麼人的思想不可能超出現實的範圍而主觀自生呢?
人腦好比一個加工廠,必須有原材料才能加工出產品來,不可能無中生有。人的思維能力只能是對已有的材料進行加工,這些已有的材料只能來自人在生活中聽到、看到和經歷過的。對於自己不理解的事物,人們只能拿已有的知識、經驗去猜測,去想像,去拼接。所以,無論是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事實上,我們無論怎樣去幻想,都不可能脫離現實依據,即使是神鬼觀念,也可以從現實中找到依據。正如魯迅所說:三頭六臂,無非是在常人頭上多加了兩個頭,幾條臂膀,脖子伸長了二、三尺,青面獠牙無非是把現實中一些可怕的東西著了顏色,「裝上」狼牙,其特殊的超人的能力無非是對人的無能為力的一種反映,所有這些,都沒有超出現實的範圍。
錯誤意識也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只不過是歪曲的、虛幻的反映,如上帝、神鬼、夢境等,都是把現實材料在人腦中進行了重新拼接,雖然都是對現實的反映,但它沒有如實地反映客觀現實。
五、(學案)相關信息
(學案)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人類意識的產生不但有著自然進化和社會運動的客觀基礎,而且還有著高度組織化了的複雜的神經生理基礎。人的肉體組織包括肢體器官和大腦,尤其是人腦的形成,對人的意識的產生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人腦是自然進化和社會生產勞動的產物,它是意識產生的最直接、最根本的物質承擔者,即神經生理基礎。
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人腦是由大量神經細胞組成的極其精密、極其複雜完善的物質。人的腦重大約1 500克左右,分大腦兩半球,覆蓋在大腦兩半球最上面的是大腦皮層,大腦皮層是大腦的主要構成部分。大腦皮層有許多縱橫摺疊、起伏不平的溝回,若伸展開有2 600平方厘米。由於大腦皮層的表面積大,便於和外界建立廣泛的聯繫,儲存大量的信息,所以一般人的一生中可利用大腦儲存1 000萬億個信息單位。大腦皮層又分為許多彼
54
此相互聯繫的區域,聽覺區位於額葉上部,負責對聽覺器官送來的刺激進行分析和綜合;視覺區位於枕葉,負責對視覺器官送來的刺激進行分析和綜合;運動區位於後中央,保證運動反應的正確性。大腦皮層下邊是一些灰質和丘腦,丘腦是各種感覺的接受中樞。丘腦下層是下丘腦,它不斷地把神經系統傳來的信號通過丘腦送到大腦皮層,大腦皮層反過來又送信號到下丘腦,兩者處於相互刺激之中,人這時處於覺醒狀態。時間長了,兩者出現協調不良,便會逐步進人到睡眠狀態。大腦又和小腦、腦幹、延髓、脊髓等相連接,組成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又和周圍神經系統相聯繫,周圍神經系統又進而和全身各個器官相聯繫。這樣,就形成一個以大腦為最高司令部的複雜神經網。當客觀事物作用於人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時,先由這些感受器把刺激轉化為神經衝動,然後再由傳入神經把興奮傳導到大腦,引起大腦皮層的活動,並在這個基礎上產生感覺、知覺、表象、思維等意識活動。
從絕對重量來看,黑猩猩腦的絕對重量不到400克,大猩猩腦的絕對重量一般為540克,現代人的平均腦量在1 500克左右。從腦的相對重量(腦重和體重之比)來看,黑猩猩為一百五十分之一,大猩猩則為五百分之一,而人為五十分之一。在動物中,雖然有些動物的腦重超過人,但相對重量小。也有的動物腦的相對重量超過人的相對重量,但絕對腦量小。比如,大象的絕對腦重可達六千克,但相對腦重只有千分之一。因此,它們都不可能成為意識的器官,只有人腦才有產生意識的可能。
第二框 (學案)意識的作用
一、(學案)學習指導
(一) (學案)知識網路
(二) (學案)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內容是:論證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認識之物,得出世界是可以認識的結論;說明人是能夠在意識的指導下,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地把握客觀規律,改造世界。說明要想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必須既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又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55
(三) (學案)學法指導
1.(學案)討論的方法。結合自己生活中的體會,以「精神狀態對學習和生活的影響」、「精神狀態與發揮潛能的關係」、「主觀努力與客觀條件的關係」等為題,進行討論或辯論。
2.(學案)調查法。可以通過網上查詢資料和社會調查,了解最新資料,加深對問題的認識,並在調查的基礎上展開討論。如本地區今年的發展目標是什麼?今後五年的發展戰略是什麼?為什麼制定這樣的發展目標或發展戰略?你認為與你們地區的實際情況吻合嗎?(調查的範圍也可以更具體,如我校在培養人才方面的目標是什麼?怎樣實現這些目標?)通過這些調查,使大家充分認識到每一地區發展目標、發展戰略的制定,都必須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從而進一步體會制定任何政策、目標都必須遵循客觀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二、(學案)知識點撥
本框主要講意識的作用,分為三個子目。
(一) (學案)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教材編寫這一部分的邏輯順序是: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認識之物。這一目的重點是讓學生知道人能夠認識世界的原因,從而得出人能夠認識世界的結論。要準確理解和掌握這部分內容,需要弄清以下問題。
1.(學案)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這是意識能動性的表現之一。人的活動總是根據已知的事實,首先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行動所要達到的目標,構造出準備加以實現的思想藍圖。在意識中,不僅預先規定了活動的目標,而且為實現這一目標又預先規定了活動的方式和步驟。這就是同一定的目的性相聯繫的活動的計劃性。
2.(學案)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意識活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人類能夠認識世界的根本原因。人的意識不僅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意識反映對象不是刻板地模仿,而是能動地創造,它不僅能夠「複製」當前的對象,而且能夠追溯過去、推測未來,創造一個理想的和幻想的世界。
例題1:「蜘蛛的活動與織工活動相似,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有比靈巧蜜蜂高明的地方,那就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頭腦中把它建成了。」這一論述意在說明( )
A.人比動物聰明得多
B.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C.動物的活動是本能的,而人的活動是有意識的、自覺的
D.人的意識的能動作用大大高於動物意識的能動作用
解析:動物的活動是本能的,而人的活動是有意識的、自覺的,A、B、D三項都不符合題意。正確答案為C。
56
例題2:中國傳統藝術如繪畫、詩詞、音樂、舞蹈、雕塑、園林等,都講求「意境」。意境不是意和境簡單相加,而是意與境諧,並在此基礎上生出「景外之景」、「韻外之致」。例如,王維《雪中芭蕉圖》將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畫在一起,產生出獨特的美感。這表明( )
A.藝術創作是意識能動性的集中體現 B.藝術創作不需要反映現實生活
C.藝術創作不是由客觀存在決定的 D.藝術創作純屬人的主觀創造
解析:藝術創作作為意識的體現,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由物質決定。沒有純屬主觀創造的意識產物。正確答案為A。
(二) (學案)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教材編寫這一部分的邏輯順序是: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本目的重點是讓學生懂得:同動物不同,人能夠依靠意識指導改造世界,能夠創造出客觀世界中原本沒有的東西。要準確理解和掌握這部分內容,需要弄清以下問題。
1.(學案)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意識可以指導人的實踐活動,人們通過實踐活動把頭腦中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在自然界中打下人的印記,世界的面貌正在人的雙手中發生著改變。改變世界或創造世界不僅意味著強化客觀世界的變化過程,而且意味著創造出世界上所沒有的東西。
2.(學案)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人的意識的能動性能夠強有力地影響一個人的生理活動,積極進取的精神能夠對人產生激勵作用;相反,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喪失鬥志。
例題1:意識的能動作用突出表現在意識能夠( )
A.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B.指導人們通過實踐改造世界
C.直接作用於客觀事物,從而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
D.對物質起決定作用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意識能動作用的理解。意識能動作用的突出表現是對世界的改造作用。A是其重要表現,但不是最突出的;C項錯誤,意識無法直接作用於客觀事物; D項錯誤,意識不能決定物質。正確答案為B。
例題2: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強調要重視精神的力量,同時也強調要注意消極情緒對人的影響。從哲學上說,這是因為( )
A.意識能夠反映客觀事物
B.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C.正確意識能夠決定人的行為
D.精神動力是萬能的
57
解析:人的意識的能動性之所以能夠強有力地影響一個人的生理活動,是因為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A項與題目無關,C、D兩項是錯誤觀點。正確答案為B。
(三) (學案)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教材編寫這一部分的邏輯順序是: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尊重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求真務實,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反對誇大意識的能動作用,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反對無所作為。要準確理解和掌握這部分內容,需要弄清以下問題。
1.(學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是我們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行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依據。
2.(學案)規律客觀性與主觀能動性的關係。客觀規律始終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任何誇大主觀能動性的做法都是錯誤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雖然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但制約正恰恰要求人們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去認識規律和利用規律。所以,應該正確理解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3.(學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就必須既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又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既要有高度的革命熱情,又要具備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既要反對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例題1:不少農民「跟風種地」,去年市場什麼品種走俏,今年就種什麼品種,結果往往事與願違。「跟風種地」的失敗,從哲學上看是因為他們沒有( )
A.從變化發展著的實際出發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堅持一分為二的原則 ,D.堅持普遍聯繫的原則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理解。「去年市場什麼品種走俏,今年就種什麼」,說明主觀認識不能隨著變化發展著的實際而變化。B、C、D三項不合題意,應捨去。正確答案為A。
例題2:隨著人類改造自然範圍的擴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來只在動物中傳播的疾病逐漸威脅到人類的健康。這提醒我們( )
A.人類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改變了自然界的客觀規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須以認識和保護自然為前提
C.受人類活動影響的自然失去了客觀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犧牲自然為代價
解析:材料從反面角度告誡人們,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必須以尊重自然的客觀性為前提,保護和認識自然,否則必將受到懲罰。正確答案為B。
例題3:水利專家說,這些年我國在治理淮河的思路上,已經逐步從「控制」洪水向
58
「管理」洪水轉變,也就是從試圖完全消除洪水災害轉變為承認洪水的風險,綜合運用各種設施,力爭將洪水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結合材料中治理淮河思路的轉變,談談如何理解「治水要按規律辦事」。
解析:回答此題,首先應科學完整地闡述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就要求人們必須正確認識客觀規律,承認客觀規律,並按客觀規律辦事。其次,抓住材料中的關鍵意思,用哲理進行分析:治理淮河原則的轉變,說明人們正確認識到了洪水有其客觀規律,治水就必須尊重洪水本身的規律,所以人們不能「控制」只能「管理」,從而糾正了原來不合理的思路和做法。
三、(學案)學習自評
(一) (學案)單項選擇題
1.(學案)求真務實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揚這種優良傳統,強調要「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強調求真務實,就必須堅持「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這意味著( ) 1.D
A.根據自己的需要決定是否聽從上級指示 B.書本知識對於認識事物沒有價值
C.不必強調理論創新 D.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學案)蓋房子總要先設計好圖紙再施工,做工作也是先定好計劃再工作。這說明( ) 2.D
A.意識對物質具有決定作用 B.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
C.意識先於物質 D.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3.(學案) 「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這句話說明的道理是 ( ) 3.A
①物質具有可知性②人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總是有限的③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在擴展④人類的認識具有無限性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④
4.(學案)精神不是萬能的,但沒有精神又是萬萬不行的。這句話的正確含義是( ) 4.C
①在承認物質決定意識的前提下,要重視意識的反作用②提醒人們不能只追求物質利益,還要重視精神的力量③精神文明建設決定著物質文明建設④正確的意識和革命精神能夠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5.(學案)物理學家把由反粒子組成的物質稱作反物質。1928年,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預言到了反物質的存在。1997年,美國科學家發現在銀河繫上方約3 500光年處有一個不斷噴射反物質的反物質源。2002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對反物質原子的內部結構和物理特性進行了研究。人們對反物質的發現過程表明( ) 5.B
A.意識能夠決定物質 B.人的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59
C.理性認識不必以感性認識為基礎 D.認識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6.(學案)在1998年的抗洪搶險鬥爭中,我國人民發揚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忍不拔、敢於勝利的精神,取得了抗洪鬥爭的勝利,這種精神被稱為偉大的抗洪精神。從哲學上看,這一材料表明( ) 6.A
A.意識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
B.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認識的事物
C.社會的進步取決於人們的認識水平
D.正確的思想意識是我們處理問題的根本出發點
7.(學案)人的頭腦不是一問裝知識的倉庫,而是一座生產知識的工廠。從哲學上看,這一說法強調了( ) 7.B
A.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 B.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是能動的
C.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 D.主觀同客觀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8.(學案)古希臘有位哲人說:「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點燃的火把。」這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 8.C
A.分析問題要從實際出發 B.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C.意識可以能動地反映客觀存在 D.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二) (學案)非選擇題
1.(學案)從幾年前的「電多了」到現在的大面積缺電,電力供應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電力行業有其特殊性:首先是發、供、用瞬間完成,直發直送,不能儲存;其次是結構性、時段性,不能簡單地用多與少來衡量;再次,電力建設周期性強。這就要求電力建設規劃適度超前,不能等到缺電才開始建發電廠。
根據上述材料,分析我們應如何實事求是地解決電力短缺的問題。
1.解決電力短缺問題,首先應一切從實際出發,認識電力生產和消費的本身特點和特殊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發展電力行業,應掌握電力生產和消費的特殊規律,提高行為的預見性,堅持適度超前原則。
2.(學案)現代著名學者赫伯特·A·西蒙說,「我們今天生活著的世界,與其說是自然的世界,還不如說是人造的或人為的世界。在我們周圍,幾乎每樣東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你怎樣理解這個觀點?
2.(1)絕對「人為的世界」並不存在,所謂「人為的世界」實際上是人們有意識地改造過的自然界。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有意識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識的印記,滿足人的需要,這就是說「人為的世界」有一定的主觀色彩。
(2)人們有意識地改造自然界,是以自然界的客觀存在與客觀規律為前提的,這種客觀存在與客觀規律不會因為人們的活動而消失;人有意識地改造世界本身也是社會實踐,而人的實踐活動本身也具有客觀實在性。
60
四、(學案)能力拓展
怎樣認識人的意識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
首先,應當承認人的能力是不斷發展的。一方面,實踐是不斷發展深化的,人的知識也是不斷積累的;另一方面,人本身也處於一個進化的過程中,這個發展過程是無限的,人的意識的發展也是無限的。因此,意識的能動作用肯定是巨大的。
其次,意識不可能無中生有,不可能憑空創造出某種東西出來。無論意識的能動作用如何發展,物質的決定作用始終是第一性的,意識的能動作用始終要受到客觀物質條件的制約,受物質決定作用的制約。
再次,意識的能動作用只是一種「指導作用」。它只是告訴人們如何去改變客觀事物,這種作用只能通過人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意識並不能直接使客觀事物發生任何改變。
五、(學案)相關信息
(學案)什麼叫意識流?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一些作家對於傳統的小說創作方法感到不夠滿意,他們從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的《心理學的科學基礎》一書中找到了一種理論,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不是片斷的銜接,而是一股斬不斷的「流」,好像河水,稱為「意識流」。
作家們指出,小說家應當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人物內在世界的意識流動。他們主張文學藝術絕不能從外部去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和思想感情,而要努力去挖掘人物的內心活動,特別是潛意識活動。他們認為作家應該「退出小說」,讓人物自己直接展示自己的意識活動,即使描繪環境、人物外貌、舉止和性格,也不能從旁敘述,而應通過人自身的感知、回憶、體驗和想像來加以表現。由於運用這種理論和方法進行創作的作家日趨增多,形成了所謂「意識流」流派,並於20世紀20年代在西方盛行一時,代表作家有英國的喬伊斯、沃爾芙,美國的福克納等。
意識流這一創作方法的特徵是:重在表現人物的意識流動。大量的自由聯想、顛倒的時序和多層次的結構,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序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滲透,使作品在結構上形成時間和空間的多層次。這種創作方法有助於展示人物瞬息萬變的內心世界,並且有時使得作品結構緊湊,情節生動。但也有不少作家運用得不太恰當,過多地摻人了幻想和聯想,使得人們的想什麼顯得過分細膩,人們的做什麼反而被沖淡,因而人物性格顯得模糊,故事情節支離破碎。
61
第六課 (學案)求索真理的歷程
第一框 (學案)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一、(學案)學習指導
(一) (學案)知識網路
(二) (學案)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內容是:能夠列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揭示實踐在發現真理、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學習時,可以通過對人類探索自然和社會的歷程、當前尚未破解的自然之迷和新出現的社會問題進行討論,對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和檢驗標準進行討論,以求深入理解實踐的含義和作用。
(三) (學案)學法指導
1.(學案)案例分析學習法。新課程倡導在教學過程中確立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新的學習方式。學習「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內容,建議使用案例分析法。讓學生在學習中自己尋找案例,分成小組討論案例、得出結論,再看看案例是否能夠與結論相互印證。最後要將分析要點總結歸納,寫成小論文,在班內分組彙報。
2.(學案)組織實踐活動。建議學生自己設計一個實踐活動方案,以加深並檢驗自己對實踐含義的理解。在設計實踐活動方案時,應注意:第一,必須是一種實踐活動,要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不能是純主觀的認識活動;第二,學生的實踐活動應該是探索性的活動,在
62
活動中要提高對某事或某物的認識水平,不應該是簡單的體力活動,如掃馬路、擦玻璃等;第三,學生的實踐活動要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有正確導向作用;第四,學生的實踐活動要針對學生特點,有可操作性。實踐活動方案確定後,組織學生實施,實施後再總結收穫和體會。
二、(學案)知識點撥
(一) (學案)實踐及其特點
1.(學案)實踐的含義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要準確理解實踐的含義,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去把握:
(1)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實踐的主體是人,實踐的對象是客觀事物。所有的實踐都是人的活動,動物適應自然的本能的活動不是實踐。
(2)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實踐要把人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要通過人的活動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純主觀的思維活動不是實踐。
2.(學案)實踐的特點
(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的客觀物質性可以從實踐的要素、過程和結果來理解:
(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是指實踐是在人的主觀意識支配下的有目的、有計劃的行動。它表現在兩個方面:改造自然界可以創造出新的物質生活資料;改造社會可以創造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
(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實踐不是單個人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係中的人的活動;二是指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
3.(學案)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是生產實踐、變革社會關係的實踐、科學實驗。其中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是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所以它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變革社會關係的實踐在階級社會中主要表現為階級鬥爭,推動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進步。科學實驗是指探索世界規律的活動,其作用集中表現在提高物質生產和改造社會活動的水平上,使人類能夠更合理地從自然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使社會獲得全面進步。
例題:下列選項中,屬於實踐活動的是( )
63
A.修身養性 B.經濟體制改革
C.蜜蜂築巢 D.監督改造刑事犯罪分子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實踐概念的理解。A項是純主觀的認識活動,沒有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因此它只能是認識活動,不是實踐;C項是動物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不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動,也不是實踐;B、D都是改造人們社會關係的活動,能夠引起社會關係的變化,因而是實踐活動。本題正確選項為B、D。
(二) (學案)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學案)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人的認識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無論是認識活動還是科學研究,都是圍繞實踐的需要進行的。人的認識是在變革對象的過程中發生的。人們在變革改造客觀事物時,客觀事物作用於人腦、反映到人腦中才形成了認識。因此,認識離不開實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學案)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人們在實踐中遇到新問題、產生新要求,推動著人們去進行新的研究和探索;第二,實踐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認識工具延長了人類的認識器官,發展了人類的認識能力。教材第44頁引用了一段恩格斯的話:「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這段話就是從第一個方面闡述實踐對認識發展的動力作用的。
3.(學案)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幾千年來,對什麼是真理的標準,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只有馬克思主義把實踐的觀點引入認識論,才真正解決了認識的真理性標準問題。
第一,任何主觀標準都不能檢驗認識的真理性。個人的認識、權威的觀點、多數人的意見不能用來檢驗認識;同樣,被實踐證明其科學性的理論,也不能成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科學理論所反映的規律是普遍的,人們的實踐活動是具體的。科學理論是人們對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因而它可以指導人們的實踐獲得成功。但人們的實踐活動是否獲得了成功,不能靠理論本身來檢驗,而要靠實踐活動的效果來檢驗。
第二,當主觀、客觀沒有聯繫起來加以對照的時候,客觀事物也不能回答認識正確與否。只有實踐,能夠把主觀、客觀聯結起來加以對照。指導實踐獲得成功的認識,是正確認識,是真理性認識;否則便是錯誤認識,是需要修正的認識。
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繫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實踐。
4.(學案)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人類認識世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認識世界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如果有了正確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這樣的認識就毫無意義。教材第46頁介紹
64
了一個從國外學成歸來的博士到草原養牛的故事。博士回國後去尼勒克草原養牛,把所學的養牛技術傳給牧民,幫助牧民實現共同富裕,才真正達到了認識的目的。
例題: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後,香港、澳門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有力地證明了「一國兩制」思想的正確性。這說明( )
A.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B.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能動性的活動
C.實踐是正確認識的唯一來源
D.證實了的東西是正確的,沒有證實的東西是不正確的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實踐檢驗標準的理解。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B項說的是實踐的特點,C項是從認識來源的角度闡述,雖然二者都不錯誤,但是與材料不相符合,屬於干擾性選項;D表述不完整,不人選。正確答案為A。
三、(學案)學習自評
(一) (學案)單項選擇題
1.(學案)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這是因為( ) 1.D
A.實踐是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
B.實踐是變革客觀事物的活動
C.實踐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進行的活動
D.實踐的主體、手段和對象都是客觀的、物質的
2.(學案)下列屬於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活動是( ) 2.A
A.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 B.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取締「法輪功」邪教組織 D.認真學習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200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4 695億公斤,比上年增產388億公斤;農民人均純收 jk 2 936元,實際增長6.8%,是1997年以來增長幅度最快的一年。糧食播種面積結束了多年下降的局面。據此,回答3~5題:
3.(學案)2004年1月,針對近年來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增長緩慢的情況,中央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即中央一號文件),各地政府實行減免農業稅、取消特產稅、對種糧農民進行直接補貼等宏觀3.C調控手段,才出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大好局面。農業生產的大好形勢說明中央的宏觀農業政策是正確的。這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
A.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B.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
C.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D.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4.(學案)在農村呈現出良好局面後,農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又凸顯出來:農業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問題尚未解決,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低成為制約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為此,中央在2005年1月又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以解決農業生產深層次的矛盾,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這說明( ) 4.A
65
A.實踐的需要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B.實踐的主體、手段和對象都是客觀的
C.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
D.認識只有回到實踐中去才有意義
5.(學案)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共出台了7個關於「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以制定、調整、完善黨的農村經濟政策。這個活動屬於( ) 5.B
A.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 B.變革社會關係的實踐
C.科學實驗 D.物質生產和改造社會的活動共同進行
(二) (學案)非選擇題
2004年,我國率先在世界完成SARS病毒滅活疫苗期臨床實驗。根據已經完成的臨床觀察結果,36名受試者均未出現異常反應,疫苗的安全性已得到證實。國際上首個 SARS病毒血清抗原檢測試劑盒獲准上市。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實踐和認識的相關知識,回答問題。
(1)我國科研人員為什麼要研究SARS病毒滅活疫苗?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因為非典型肺炎嚴重危害人類的生命安全,所以我國科研人員要研究SARS病毒滅活疫苗。
(2)為什麼「36名受試者均未出現異常反應」才能證明疫苗是安全的?
(2)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任何專家、權威的認識都不能作為檢驗認識的標準,只有受試者未出現異常反應,才能證明疫苗的安全性。
四、(學案)能力拓展
2004年12月26 ,海嘯席捲了泰國南部,南素林島上一個漁村的181名村民因為提前逃到高山上的一座廟中,從而躲過了這一劫難。這些村民通常被稱作「摩根海流浪者」,他們知道許多世代流傳下來的傳說。65歲的村長薩爾貿·卡薩雷說:「長輩們告訴我們,如果(海)水退去的速度很快,那麼它再次出現時的數量會和消失時一樣多。」當大量海水迅速退去的現象發生後,南部海岸的許多泰國人只是忙於撿拾那些被海浪衝到沙灘上的魚,而聽過老人傳說的「摩根海流浪者」則向山頂出發,躲過了劫難。
66
能否認為「摩根海流浪者」關於海嘯的認識來源於古老的傳說?
「摩根海流浪者」關於海嘯的認識雖然是聽長輩們說的,但並不能認為這種認識就是來源於古老的傳說。因為古老的傳說是古人從實踐中得來併流傳至今的。「摩根海流浪者」關於海嘯的認識雖然不是來源於今人的親身實踐,但卻是來源於古人的實踐。所以它的唯一來源還是實踐。
五、(學案)相關信息
美國總統布希於美國東部時間2003年3月19日晚10點15分在白宮發表電視講話,正式對伊拉克宣戰。戰爭的理由是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是時隔兩年後,美國一個調查委員會發表報告說,美情報機構在伊拉克戰爭前有關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報判斷幾乎「全錯了」,美國對其多數最危險對手對美構成的威脅「了解很少,令人不安」。報告說,委員會得出的結論是,美情報界在伊拉克戰爭前有關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報評估「全錯了」,這是一次重大的情報失誤。報告稱,伊拉克戰爭前向布希提供的每日情報簡報有缺陷,通過引人注目的標題和不斷重複可疑的資料,誇大了伊拉克研製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判斷。
這個事例證明:真理是客觀的,是標誌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範疇。而美國所犯的錯誤,正在於它所作出的判斷缺乏實踐的檢驗。
第二框 (學案)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一、(學案)學習指導
(一) (學案)知識網路
(二) (學案)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內容是:能夠列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揭示實踐在發現真理、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課程標準提示和建議我們在
67
學習時注意:追求真理的信念與堅持實踐標準相統一,就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學習毛澤東的《實踐論》,並能夠撰寫讀後感。
(三) (學案)學法指導
1.(學案)體驗學習法。可以由老師組織大家到社會上開展一個共同的專題實踐活動,活動後請同學暢談各自的真實體驗。老師組織大家把同學們的不同體驗分別歸納成幾大類,分析各類的區別,再尋找造成區別的原因。此項活動的目的在於:對同一個事物,由於人們認識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不同,以及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的不同,其感受是完全不相同的。
2.(學案)合作互動法。關於真理的客觀性屬性問題,可以由同學們自願結成小組開展討論,或者把同學分成小組針對不同的觀點開展辯論,既有合作,又有思想火花的碰撞,在碰撞中思考,提高思維能力。
二、(學案)知識點撥
(一) (學案)真理是客觀的
1.(學案)客觀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屬性
要正確理解真理的概念:真理是標誌主觀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人的認識是對客觀對象的反映,其中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就是真理;與客觀對象不符合的認識則是謬誤。這是區別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二者不能混淆。因此,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2.(學案)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同樣一個客觀對象,不同人的認識是不同的。這是因為:第一,人們認識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第二,人們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但是不論何人,不論他的地位高低、權力大小,都不能改變真理的客觀性。同一個客觀對象,只能有一種正確認識,即:與客觀事物相符合的認識。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例題:18世紀,俄國學者羅蒙諾索夫有一次與貴族舒瓦洛夫伯爵發生爭論,舒瓦洛夫理屈詞窮,於是企圖利用權勢把羅蒙諾索夫壓下去,他蠻橫地說:「我要把你開除出科學院!」羅蒙諾索夫卻坦然地答道:「請原諒,無論怎樣,你也決不能把科學從我身上開除出去!」這個事例說明( )
A.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B.對同一個事物只能有一種正確認識
C.真理的客觀性是不容爭論的
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解析:此題材料說明:不論何人,不論他的地位高低、權力大小,都不能改變真理的
68
客觀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A項是對真理含義的表述,B項是對真理的理解,雖然表述正確,但都與題干無關。c項表述錯誤,真理是客觀的,它不怕爭論,反而越辯越明。本題正確答案為D。
(二) (學案)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1.(學案)真理是具體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不顧歷史條件的變化,不顧過程的推移,真理也會變成謬誤。離開一定的歷史範疇,就無法判別某個觀點是真理還是謬誤。
2.(學案)真理是有條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範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範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離開一定的條件,就無法說清某個認識是真理還是謬誤。
3.(學案)真理和謬誤相伴而行
真理的具體性和條件性說明:離開一定的歷史範疇,真理會變成謬誤;離開一定的條件,真理也會變成謬誤。所以,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要氣餒,而應鼓足勇氣,調整自己的認識,繼續向前探索。
例題:三角形內角之和等於180。,這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後的兩千多年裡,人們一直把它當作任何條件下都適用的真理。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和人們對於球面認識的不斷深入,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漸暴露。19世紀初,俄國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小於180。。隨後,德國數學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大於180。。由此,人們關於空間的觀念發生了革命性的轉變。這段材料說明( )
A.任何真理都永遠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範圍
C.真理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D.真理隨時隨地可以轉變成謬誤
解析:這個例題材料源自教材第47頁的探究案例。材料說明真理是有條件的,羅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發現並不能否認歐幾里得定理的真理性,它只證明了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範圍。A、D選項否認了真理的條件性,是錯誤的;C選項與材料無關,也不應該人選。正確答案為B。
(三) (學案)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學案)認識具有反覆性
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這是因為,人的認識要受各種條件的限制。
69
2.(學案)認識具有無限性
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這是因為,認識的主體和對象都是無限發展的。
3.(學案)真理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認識運動的反覆性和無限性,並不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運動,而是一種波浪式、螺旋式的前進和上升。真理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超越自身。因此,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恆的使命。
例題:我國三國時期,古人用肉眼對火星的運轉作了比較準確的觀察;17~19世紀,歐洲人用望遠鏡觀測到火星的表面有許多河床;2004年,人類近距離拍攝到火星的表面有許多類似月球表面的坑洞,並觀測到火星表面的氣溫、氣壓等現象。這個過程說明( )
①認識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②追求真理的過程是永無止境的③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④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要受到具體實踐水平的限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這個例題材料源自教材第48頁的探究案例。材料說明:隨著實踐的發展,人類對火星的認識也不斷向前推進。認識的過程是永無止境的,認識的每一次發展都是對原有實踐水平限制的一種突破,但又要受到當時實踐水平的限制。因此,①②④是正確選項。③的說法正確,但是與題意無關,故不人選。
三、(學案)學習自評
(一) (學案)單項選擇題
1.(學案) 「真理是時間的女兒,不是權威的女兒。」這句名言是指( ) 1.B
A.真理與權威是相互排斥的 &真理要靠歷史和實踐來檢驗
C.真理與權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從真理,才能具有權威
2.(學案)亞里士多德認為,如果物體由同一高度下落(介質都是空氣),重物落得快,輕物落得慢。伽利略對此表示懷疑。他經過精密的斜面實驗概括出自由落體定律,從而糾正了亞里士多德的錯誤。這說明( ) 2.C
70
A.感性認識必須經過檢驗才能上升為理性認識
B.真理與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C.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才是真理性認識
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學案)對同一個客觀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這是因為( ) 3.A
①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②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③不同客觀事物作用於人腦的具體方式不同④真理性認識發揮作用的條件不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
4.(學案)1930年,人們發現並證實了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國科學家又利用先進的觀測儀器,發現了比冥王星距太陽距離遠30億公里的「塞德娜」,認為這可能是太陽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許多天文學家對此提出了異議。這說明人的認識( ) 4.D
①具有不確定性②受客觀條件制約③是由認識工具決定的④隨著實踐的深入而發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讀右圖,回答5~6題:
5.(學案)圖中甲、乙對下雨的看法截然相反,這說明( ) 5.C
A.真理的基本屬性是客觀性
B.真理是不能確定的
C.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D.真理在實踐中不斷發展
6.(學案)右圖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在判斷認識是否正確時,必須注意( ) 6.D
A.劃清真理與謬誤的界限
B.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探索真理必然會犯錯誤
D.真理適用的條件和範圍
(二) (學案)非選擇題
「生活之樹常青,而理論往往是灰色的。」我們不應僵化地對待前人的理論。同樣,後人對待我們今天用於指導實踐的理論,也要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實踐總要突破舊理論,為自己的發展開闢道路。
試用認識無限性的有關哲學道理分析這段材料。
認識具有反覆性,因為人的認識要受各種條件的限制。認識是無限發展的,因為認識的主體和對象是無限發展的,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不斷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所以我們要發展地對待前人的理論,後人也要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我們今天的理論。
71
四、(學案)能力拓展
從1952年開始,中國從蘇聯聘請專家為治理黃河擬定計劃,遺憾的是所請的專家為水工專家,他們精通水壩業務,但未必了解黃河。清華大學教授、中國著名水利水文學專家黃萬里曾說,蘇聯雖有建水電站的經驗,但黃河跟蘇聯的河流不一樣,黃河有泥沙——這正是黃河日後成為災難的根源。
在三門峽水利樞紐討論會上,三門峽工程的「主上派」與只有黃萬里一人的「反上派」展開激烈爭論。黃萬里認為,河道里的泥沙起上游切割、下游造陸的自然作用,建壩攔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此壩修後將淤沒田地,造成城市災害。
黃萬里關於三門峽水利工程的分析和預見,從工程建成之日起便被一一被驗證了。三門峽水庫1960年9月建成,從第二年起,潼關以上黃河、渭河大淤成災,兩岸受災農田80萬畝,一個縣城被迫遷走,西安受到嚴重威脅。到了50年後的今天,黃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日益惡化,下遊河水已所剩無幾。從1972年,黃河開始斷流,至20世紀90年代,黃河已每年平均斷流100多天。
試分析這個材料中所蘊含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1)中國從蘇聯聘請的專家為水工專家,他們精通水壩業務,但卻不了解黃河。黃萬里是中國水利水文專家,了解黃河的實際情況,他對黃河的認識與實際是相符合的,是真理性認識。這說明,對同一個客觀對象,只能有一種正確認識,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蘇聯專家將在蘇聯建水電站的經驗用於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上,忽略了黃河跟蘇聯河流的區別,違反了黃河的自然規律,以至日後災害不斷。這說明,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超出了真理的適用條件和範圍,真理便會變成謬誤。
五、(學案)相關信息
2005年1月31日,《人民日報》發表《改革開放以來中央關於「三農」問題的7個「一號文件」》文章。學習這篇文章,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真理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這一哲學道理。全文如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第一個關於「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對迅速推開的農村改革進行了總結。文件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或大包干「都是社會主義生產責任制」,同時還說明它「不同於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個體經濟,而是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的組成部分」。1982年「一號文件」與之後的連續4個中央關於農村政策的「一號文件」在中國農村改革史上成為專用名詞——「五個一號文件」。
1983年1月,第二個中央「一號文件」《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正式頒布。從理論上說明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個「一號文件」。文件強調要繼續穩定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規定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15年以上,生產周期長的和開發性的項目,承包期應當更長一些。
72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即第四個「一號文件」。取消了30年來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制度,對糧、棉等少數重要產品採取國家計劃合同收購的新政策。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一九八六年農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個「一號文件」。文件肯定了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必須繼續貫徹執行。
2004年1月,針對近年來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增長緩慢的情況,中央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的第六個「一號文件」。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即第七個「一號文件」公布。文件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73
推薦閱讀:
※10月22日「發微」讀書會總結
※論儒家自然哲學的天道時序觀及其生態意義
※我們在798藝術區里教功夫,想跟你認識一下
※復仇者聯盟3觀影感悟
※珍藏版 I 日航哲學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