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 習李新政府要如何打破對日外交僵局
● 張雲
縱橫天下
對於新政府來說外交的重點將會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大國關係和周邊近鄰外交。對日外交則可以說是新一屆政府外交中的重點和難點,中日關係是大國外交和周邊外交的重疊區,中日關係在過去幾年已經降至恢復邦交以來的冰點,東亞其他國家則將中國如何處理對日外交,看成是中國未來如何構建亞洲秩序意圖的試金石。
事實上,新一屆政府已經認識到了中日關係的重要性和複雜性,具有長期對日工作的王毅被任命為外交部長,而李克強副總理在首次記者會上則沒有回答有關中日關係的問題。習李新政府的對日外交應該怎麼辦,才能打破僵局開拓中國外交的新局面更好地集中精力搞建設呢?
中日關係為什麼搞不好?中日雙方目前都有怨氣,都認為自己一方已經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責任在對方。從中國方面來看,2008年胡錦濤訪日專門就東海問題達成共同開發的共識,2011年日本發生大地震和海嘯中國積極援助,胡錦濤還專門到日本使館弔唁,但是2010年的撞船事件和2011年的購島事件照樣發生,日本還在不斷地發出修改憲法和加強軍備的言論,在中國看來長期經濟不振的日本導致信心下降,政治右轉,嫌華甚至仇華情緒蔓延,日本不願意看到一個崛起的中國是關係惡化的根源。
而從日本方面來看,對於中國的崛起日本一直在釋放善意,2002年小泉在西方國家首腦中首次提出中國不是威脅,而是機遇,2006年安倍晉三提出建立戰略互惠夥伴關係,而中國在對日外交方面日益「強硬」,撞船事件以日本「放人讓步」落幕,為了阻止石原慎太郎的胡來而進行的「國有化」遭到中國強力的反彈,一部分日本人認為日本經濟實力的下降導致中國不再需要日本,而強大起來的中國則不希望看到邊上有一強的鄰居。
中日關係的變化,客觀上來說是過去十年時間裡雙方實力(主要是經濟實力)對比的明顯逆轉帶來的,主觀上則是雙方相互認知處於極其不穩定的過渡期造成的,中國認為日本不願意看到中國的崛起希望保持日本的永遠優越地位,而日本則認為崛起的中國容不下一個較強的日本挑戰中國的權威,中日關係的癥結是「面子問題」的心病。
中國需主動開展對日「放心外交」
中日雙方互相指責對方導致關係惡化的繼續無助於關係改善,只會讓情緒進一步對立,問題進一步尖銳,矛盾進一步升級。既然是雙邊關係出問題,雙方肯定都有反省之處。中日關係改善的根本在於中日雙方能否較好在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的新環境下,相互重新定位對方在自身大戰略中的地位。
本文重點討論中國如何重新定位日本的問題,鑒於中國處於高速上升期的大國,筆者認為新一屆政府有條件和胸懷採取主動持續開展對日「放心外交」(reassurance diplomacy),表明中國希望看到一個「強」日本而不是「弱」日本。
首先,政治上「強」日本主要意味著日本國內政治穩定,有較強領導力和決斷能力首相的出現,中國需要這樣政治上強的日本,因為這是實現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前提之一。日本的政治制度民主,但卻不穩定。日本首相在過去25年裡面已經更換了18位,如此頻繁的領導人更替對於雙方最高層政治互信和個人關係建立非常不利,政策連貫性也難以得到保證。政治穩定也將為日本國內在對華戰略上儘早達成國家共識提供可能,相對穩定的政權也將有效地抑制民粹主義政治的抬頭,為中日關係創造相對較好的大氛圍。
第二,經濟上「強」日本意味著日本經濟有利復甦保持繁榮,這樣的經濟上「強」日本對於中國實現經濟轉型向更發達經濟體邁進具有重大意義。目前在華的日本公司超過了2萬2000家中,很多為中國能夠更容易和廉價地接觸到高端技術,物流消費專業經驗提供了機會。而這些專業技能經驗對於中國發展成為一個發達經濟體恰恰很關鍵。日本在60至80年代成功地從一個實現了從中等收入國家向發達經濟體的成功轉型,其中有很多方面的經驗教訓值得中國學習。
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讓一些中國人認為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向日本學習了,這一點被即將離任的日本駐華大使批評為「極其傲慢」,可謂忠言逆耳。例如在海外投資方面,日本財務省在5月22日發表數據表明,2011年末日本對外純資產額比前一年增加了0.6%,海外投資的凈收入為14萬億日元,達到了253.1萬億日元,為世界第一。其中對外直接投資收益率在亞洲平均10.5%,在歐洲為3.4%,北美為3.9%。相比起來中國還處於企業走出去的初級階段,很多海外投資並不成功。
第三,國際上開放具有全球視野的「強」日本意味著日本對國際社會繼續承擔重要責任,為亞洲和世界和平繁榮繼續做出重要貢獻,這同中國的和諧世界外交理念一致,也將為兩國在更大框架下的緊密合作提供可能。日本是國際社會重要成員,是聯合國會費和其他很多多邊的國際機構經費第二大貢獻國,是對外援助主要的提供國和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例如,日本負擔的聯合國預算12.5%,一度達到20%,世界第二。日本支付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預算96億美元中的12.5%,大約12億美元。這兩個比率德國都為8%,英國為8.2%和6%,法國為7.6%和6.1%,中國為3.9%和3.2%。全球視野的日本將為中日兩國超越雙邊範疇進行合作提供可能,具有重大地區和全球意義。
在地區一體化,經濟援助,防災減災,技術轉移等國際合作領域,中日兩國如能合作將會帶來巨大的全球紅利。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願意看到一個在國際事務上發揮更大國際影響力的日本。
有人可能會質疑「放心外交」不會起作用,還可能會將此等同於綏靖政策,結果可能助長日本的「氣焰」並引發其他東亞國家的連鎖效應。但是,從戰略發展大勢來看中國的發展將會在歷史的一邊,對日「放心外交」的受眾主要是日本的民眾,而不是日本政府。
過去幾年的中日外交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高調方式的結果是既沒有起到很好外交結果還犧牲了日本民意,如何做到既維護國際利益又不傷及民意要成為對日外交應當優先考慮的事項,新形勢下的中國對外關係需要更多的是更加精緻(sophisticated)的外交藝術來增強軟實力。同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一樣,中國的外交似乎也到提升實現目標方式水平的階段,而中日關係就是一個考驗。
作者是日本國立新瀉大學副教授
中國認為日本不願意看到中國的崛起希望保持日本的永遠優越地位,而日本則認為崛起的中國容不下一個較強的日本挑戰中國的權威,中日關係的癥結是「面子問題」的心病。
推薦閱讀:
※【外交】過度炒作中國是否超級大國為那般?
※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外交昏招迭出的原因是什麼?
※如何評價常州延陵模擬聯合國2018大會?
※「馬」真的可以「克龍」嗎?評法國總統訪華
※美國之音:日本下任首相外交政策強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