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以後應當怎麼吃

中國人以後應當怎麼吃

2014-02-17 05:13:41

最近有若干媒體和學生問我:新出的《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看了么?其中的數據怎麼有問題啊?好多指標沒增長,甚至有的下降了。真的有點看不懂,難道中國人的食物要越來越少么?

比如說,2001年的《綱要》中,2010年人均肉類消費目標是28公斤,新《綱要》里2020年肉類的年人均消費目標怎麼只增加到29公斤?而目前的實際人均消費量已經超過50公斤啊!按這個數字算,13億人全年共需要肉類3770萬噸。2012年,據統計局數據,肉類產量為8387.24萬噸,同年凈進口143.76萬噸。按照2012年的產能,豈不是每年多出4761.00萬噸肉?也就是說,肉類生產可以削減一半兒?

又比如說,在新《綱要》中,2020年油脂的供應目標每年只有12公斤,13億人全年需要植物油1560萬噸。可是按2012年的統計局數據,精製食用植物油產量為5172.97萬噸,據海關數據,食用植物油還凈進口1103.97萬噸。按照2012年的油脂產能,豈不是比需求多出了4716.94萬噸?

看看十所年前的版本,除了奶類和水果的消費目標有明顯增長,分別從16和38提升到36和60公斤,其他都基本持平。豆類還是13公斤,蛋類從16變成15公斤,水產從16加到18公斤,蔬菜從147公斤變成140公斤,糧食居然從155變成了135公斤。

要想理解這些指標,先要講講這個綱要是怎麼回事。1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2月初,這個新聞得到了媒體的關注。其實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因為自從1990年開始,就發布了《90年代中國食物結構改革與發展綱要》,1997年發布了《中國營養改善行動計劃》,後來又有了2001-2010年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目前出台的是最新版本。

看看這幾個對中國人營養問題的規劃文件,其實它們的內容,就是中國20多年來食物與營養的發展歷程。

在上世紀90年代時,我國在食物的數量上達到了滿足,居民吃到足夠的能量和蛋白質,但是廣大農村地區營養不良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所以,在這個版本當中,更多地關注蛋白質食物的生產數量是否充足,營養不良問題能否得到解決。到了2001年的時候,農產品的供應已經比較充足而且多樣化,超市裡食品琳琅滿目,但綱要中的主要目標仍然放在保證營養素攝入和降低營養不良疾病患病率的方面,未能及時對肥胖、糖尿病、心腦血管病上升的趨勢進行有效的預警和管理。

而到現在,食物生產增長的潛力已經很小,資源不足問題日益突出,同時食物不足人群的比例進一步縮小,而食物浪費嚴重,慢性疾病上升的速度驚人,老齡化進程加快,醫療負擔越來越重。農業和衛生方面的專家都感受到了中國人的食物結構在向不合理的方向發展,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國人將為錯誤飲食習慣所帶來的肥胖、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中風、痛風和多種癌症付出沉重代價。

這次的新版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不是按發達國家的食物消費量來定目標,也不是按現有的生產量加上增長率來定目標,是真的按照健康飲食的要求來定目標,能看出農業和食物生產系統改革膳食結構和相關產業結構的目標,也能看出中國人飲食中應當向什麼方向改變。

——主食數量減了,每餐飯都要多樣化。新綱要中,口糧降低到135公斤(每天369克生的糧食),大概相當於平均每餐吃一小碗乾飯再加1兩點心。糧食的供能比下調到了50%,意思是說,每天的飲食內容要多樣化,不能總以為吃了主食就有了一頓飯。看看現在很多人的飲食,早上吃點白粥,或者兩片麵包,或者幾片餅乾,中午吃個拉麵或者蓋飯,蔬菜非常少,麵條或米飯很多,甚至乾脆吃點米飯米線涼皮之類小吃,形式上千變萬化,內容不就是以白米白面為主食的飲食么?做到了飲食多樣化么?

——為避免肥胖,膳食能量(熱量、卡路里)一定要控制,不能吃過量。在新《綱要》中,人均能量目標降到2200-2300千卡,這是因為工業化水平提高之後,重體力勞動者比例大幅度降低,居民體力活動太少,肥胖率太高,再供應過多能量不僅浪費資源,還加劇肥胖問題。在中國營養學會即將發布的新版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當中,能量標準的下調已成定局,輕體力活動者的人均能量約在2000千卡上下。

——國人需要適當少吃點肉。在新《綱要》中,肉類消費目標略有下調,並遠低於目前生產量。中國人的平均肉類消費量早就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其中還有一部分浪費在餐館和家庭中。過多的肉類沒有帶來幸福,而是帶來更多的高血壓心臟病和中風,並增加腸癌等多種癌症的風險。中國營養學會推薦國民平均每天只需吃50-75克肉,看看自己一周吃肉的量,是不是超過了500克?如果超標的話,適當減少點吧。

——國人需要多吃蔬果,主食之外的食品要保持一葷配三素的比例。膳食調查數據表明國人蔬菜攝入量並不過多,無需降低。按照新《綱要》的數據,肉蛋水產加起來一共是29+15+18=62公斤(每天79克肉,41克蛋,49克水產品),而蔬菜的供應目標是140公斤(每天383克),水果是60公斤(每天164克),加起來是200公斤。這是因為多吃蔬果有利於降低各種慢性疾病和很多癌症的風險。以素為主的飲食,是中國人幾千年來所適應的傳統飲食模式。

——國人需要增加奶類製品。新《綱要》中的奶類消費目標是36公斤,僅相當於每人每天99克牛奶。儘管西方國家的不少人對奶類製品持負面態度,這是因為攝入量過多所致,正如我國油脂攝入過量,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一樣。研究證實,在相當於每日300克牛奶的攝入量水平上,奶類不會給健康帶來損害,而在0-200克的消費量範圍內,牛奶和發酵奶對健康的促進作用最為肯定,包括有利於控制血壓、預防中風、預防糖尿病、預防肥胖,並有效改善鈣、維生素A、維生素B2不足等我國居民普遍存在的營養缺乏問題。奶類是唯一一個國內生產能力不能滿足目標需要量的食物品種,因此要繼續推動發展奶牛養殖業,才能達成2020年的奶類消費目標。

——國人需要繼續保持經常吃豆製品的習慣。新《綱要》中的大豆消費目標是13公斤,相當於每人每天35克黃豆,大概相當於較濃的豆漿兩杯,或者水豆腐3兩。豆製品不僅是植物蛋白質的來源,也是鈣、鎂、維生素E、膳食纖維和多種有利預防疾病的保健成分的來源。大豆資源應當更多地用來做豆腐,幫助人們預防骨質疏鬆和心臟病,而不是用來榨油,讓人們吃了長肥肉。

——國人需要少吃點油。油脂攝入量的目標比從前略有上升(12公斤相當於每天33克烹調油),但遠低於目前生產和消費量。因為熱愛煎炒烹炸食品,我國居民烹調油脂的食用量嚴重過量,每人每天超過60克烹調油的家庭比比皆是成為造成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看看滿大街有多少大腹便便的男女,身上的肥肉怎麼來的?過多的油脂不僅升高甘油三酯,還增加糖尿病的危險。我國的油脂生產原料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進口高油大豆,減少這些進口,對國民健康和農業發展沒什麼不良影響。

鑒於氣候分析專家提示,未來的氣候走向將造成全球玉米和大豆產量的持續下降,而大豆和玉米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也是重要的油脂生產原料。提前減少油脂消費、減少肉類消費,也是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一個好方案。

令人踏實的是,我國的食物實際生產能力能夠基本滿足國民的需要。例如,蔬菜和水果的實際生產量遠超過目標的數值,生產之後還有很大一部分沒有得到充分商品化,或在流通、儲藏過程中爛掉扔掉。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註重食物的品質而不僅僅是數量供應。對更安全、更優質、口感更好、營養價值更高的食品提出了強烈需求。所以,新《綱要》中提出,農業和食品的發展也要向提高品質和安全性的方向努力。這是我國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也是食品行業增長的動力所在。 總之,看了新版《綱要》之後,感覺國人未來的食物結構會變得更科學更合理,食物質量也會不斷提高。當然,結果如何,目標是否能夠實現,還要看相關部門的調控力度,以及加強營養教育和制定營養法規的承諾能否實現,以及每一個國民願不願意改變不合理的食物結構來促進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後記:

很多人問:吃飯和營養的事情,還要政府去搞計劃經濟?我們每個人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唄!這話還真有問題。雖然每個人每天吃什麼是自己的決策,但是,十三億人吃的東西,如果從國家水平上不對生產和消費做個計劃,那就將出現混亂甚至災難。

比如說,農民嫌種糧效益差,是不是就可以不生產那麼多改成大量進口糧食?顯然這事兒不靠譜,因為國際上多餘出來的糧食根本養不活這麼多中國人,而且只要中國增加進口,國際市場的相關產品價格必然飆升。所以,多數大宗食物原料的基本供應都要立足本國,而保障和調整這些產品的生產數量,是政府必須做的事情。耕地的紅線必須嚴守,因為房地產商恨不得把農田都蓋成房子,可是沒了田地,全國人民靠什麼吃飯?沒有哪個國家把保障食物供應的事百分之百交給市場,政府都要進行控制和管理,因為這是涉及到國民生存的關鍵問題。

保證食物供應的事情人們容易理解,但是為什麼要做營養的發展規劃呢?我愛吃肉,他愛吃魚,我不想政府管我吃什麼,很多人這麼說。但是這又錯了。首先,十幾億國民吃什麼,關係到農業和食品產業的結構。比如說,如果人人都要每天吃一斤肉,每天十幾億斤肉哪裡來?要多少飼料?多少養殖場?資源環境條件許可嗎?事實是我國人多地少,大部分土地生產能力低,還有很多地方荒漠化,或者被污染,環境資源條件根本不許可人人都像美國那麼吃。

其次,國民真的每天吃一斤肉的話,身體能健康嗎?美國上世紀初就是自由發展的食物結構,因為農業資源豐富,畜牧業繁榮的結果是大家都吃很多肉很多乳酪,但帶來的結果卻是心血管病的高發。美國一直都在反思紅肉太多的食物結構,營養學家一直在提倡減少紅肉,國民普遍樹立了多吃蔬菜雜糧才健康的觀念,甚至很多人為了避免心臟病而改為素食。我們中國人為什麼要學習西方當年錯誤的食物結構,耗費資源之後再生病早死呢?所以,作為規劃者,有責任在經濟快速發展、國民食物消費快速轉變的時期,未雨綢繆,做好健康教育和食物生產規劃,讓國民形成一個合理健康的食物結構。

所謂「食物結構」,或者稱「膳食結構」,簡單說就是各類主要食物的數量和比例,它們決定著營養素的供應充足程度和比例,也決定著這個國家的國民容易患上什麼病,體質怎麼樣。只要看到這個國家大量吃肉大量用油大量吃白米白面和白糖,就知道心血管疾病一定會流行,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的發病率也一定低不了。只要看到一個國家魚肉蛋奶豆製品都少,只吃糧食加少量蔬菜,就知道肥胖者心臟病人不多,但一定是貧血缺鋅普遍,幼兒生長遲緩率很高。

在做食物結構的計劃時,不能僅僅考慮現在每一類食物的產量是什麼樣的,而是要合理引導產業發展,該降低增長率的就要降低,該減產的行業就要減產,該發展的必須促進。一切食物產業計劃,都要以促進國民健康為目標,而不是犧牲國民健康去追求GDP,追求產業的發展率數字。

總之,從宏觀上來說,營養問題不是具體吃哪一種食物,而是各類食物的比例是否合理的問題。即便一個人吃的全是傳說中的「健康食品」,只要各類食物比例和數量不合理,他的食物營養就是不合理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該想一想:我的食物結構合理嗎?
推薦閱讀:

《毛選》第六卷潤之赤旗版 03、關於國內各項政策和國際問題的短篇指示彙編(一)
【文物學】Vol.11 | 中國古代建築
中國男女婚戀觀 黑龍江省男性最不能接受女追男
中國詩詞大會|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1901-1905的中日交涉(二)——表面兄弟

TAG:中國 | 中國人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