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吃繁榮背後的商業手法:故事先行|生活
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789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臭豆腐如果非要爭一個原產地,那遍街的重慶雞公煲和沙縣小吃又該找誰說理去?在講商業故事的手法上,中國的餐飲業絕對應該被各大商學院列為經典案例。
一個關於美國人民特愛較真兒的故事說,有人帶一位美國同事保羅到北京某小吃街閑逛,看到「新奧爾良烤雞」時保羅駐足問道:前面那幾個字的意思是不是我的家鄉?這小吃是不是很有名?在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後,新奧爾良青年保羅嘗了一隻雞翅,撇撇嘴說:騙孫子呢吧!
烤雞攤位前一撥又一撥的人買了吃了,沒有一個人提出質疑。保羅對此大惑不解,為什麼人們都甘願上當,怎麼都沒有人想到去求證一下?
而且這條街的不遠處還有「正宗長沙臭豆腐」「正宗武漢臭豆腐」「正宗紹興臭豆腐」「正宗老北京臭豆腐」「正宗台灣臭豆腐」,每一個招牌的下面都貼著一個油膩膩的正宗故事,於是這人感到在這個問題上,他無法和中國人合理溝通了。
是呀,那還有遍街的重慶雞公煲和福建沙縣小吃呢,找誰說理去?隨便畫個美食地圖一看,它們基本都活躍在重慶和沙縣以外的地方,對這兩個傳說中的故鄉感到特別陌生。
在講商業故事的手法上,中國的餐飲業絕對應該被各大商學院列為經典案例,當然有一點更重要,那就是中國特殊的餐飲消費文化,是成就這個經典案例的關鍵環節,我們的味蕾,想打開就打開。
舌尖上的中國人嘛,美食文化里有一個重要基因就是莫認真。關於如何賣出千篇一律的小吃,中國商販有著取之不盡的才華;至於如何始終如一地買賬,中國食客則有用之不竭的耐心。
「這裡頭有講究。」中國人在吃這件事上,就吃這一套。「吾日三省所見之物,能好怎?」是我等生活樂趣的一大所在,如果說「能吃嗎,好吃嗎,怎麼吃」是基礎知識儲備,「誰啥哪」則是進階訓練—都誰吃過,啥時吃好,吃了補哪,這些都搞清楚了再侃侃而吃,底氣便足得多。在中國,如何從一個飯桶進化到美食評論家,似乎每個人都有經驗之談。
國人對於食物的要求,總是這樣需要大量附加值的。餐桌上,說出食材的戶口本履歷表,吃了對哪兒好,再說出背後的故事傳說,你才算是一個在當地酒局上較為見過世面的人。即使是旅途中躍躍欲試的遊客,也很難對「入口即化」「香酥美味」動心,可但凡有個噱頭,他又能心甘情願買下各式各樣詭異的小吃。
既然辨識食物並不只是味覺的較量,那商家自然樂得用一勞永逸的方式獲取另一種賣點。從自發的宣傳,到商業性的策劃,為了賣吃的而編出的美食故事如恆河沙數,大概光明朝的就夠繞地球兩圈了。
所以你一定曾在大同小異的特色景區與這樣的話擦肩而過:嘗嘗×××吧,這是某某某吃過的!於是你想,來都來了,不如試一下。很多近年來新建的景區,其本身的典故都是現造的,更何況裡面賣的東西呢。
這些小吃看著是特產,聽著特別懸,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這輩子再也不想吃第二遍。但下次遇見這些小吃的近親,又會不小心走到它的面前,抱著10元錢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的心情,捧一份似曾相識,嘆一句不虛此行。
推薦閱讀:
※中國風水鬥法的一些故事
※《紅樓夢》名著導讀(人物故事)
※盤點寵物救主感人故事:狗狗用體溫救主人(圖)
※所謂親人,不過是愛怨兩不忘「有故事的人」
※規律-天之涯(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