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政變殺曹爽奪權,曹氏宗親為什麼不反抗?

先來界定一下什麼叫曹氏宗親。

曹氏宗親,大體來說,至少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曹操的嫡系子孫組成的、血緣關係比較近的親屬,也就是曹魏的宗室。曹操是獨子,但曹操的兒子不少,光史傳記載的就有二十多個,最小的曹操死的時候才只有三歲,是由曹丕撫養長大的。

另一種,就是曹操的同宗,主要是曹氏和夏侯氏。夏侯氏包括夏侯淵、夏侯惇、夏侯玄、夏侯尚等,曹氏包括曹仁、曹洪、曹休、曹真、曹爽等。這個圈子相對來說,可以算是曹魏的外圍宗親。

曹操時期,在各個主要戰區掌握兵權的,都是曹氏、夏侯氏的外圍宗親。比如曹仁在荊州,曹休在合肥,夏侯淵在長安。曹操後期,隨著自己的兒子們開始長大,曹操開始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兒子掌握軍權。比如安排曹彰率軍北征,在曹操生前最後一次出征漢中,即將撤回的時候,徵召曹彰到長安前線,就是有意將關中的軍權交給曹彰來掌握。

關中對曹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雖然人口遠不及關東地區,但在軍事上差不多相當於半個曹魏,至少是三分之一,所以史傳上說司馬懿出鎮關中,是「分陝之任」。

但是,曹操沒有來得及完成這個安排,就去世了,曹丕繼位。因為曹操晚期發生過儲位之爭,也導致了曹魏陣營內部的分裂。曹操死後,曹彰回去奔喪,又問曹丕「先王璽綬何在」,有意爭奪繼承權。這兩件事都導致曹丕對自己的兄弟失去信任,不願意給他們過多的實權。

所以,從曹丕開始,隨著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一代人逐漸老去,曹丕用來接替他們掌握軍權的事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而沒有繼續沿著曹操晚期的思路繼續走,有自己的兄弟來掌握軍權。

而對他自己的親兄弟們,曹丕不但不給一實權,反而不斷打擊,乃至相當於將他們軟禁起來。為此,曹植在曹丕時期曾多次上書表示反對,希望能夠相信自己的親兄弟們,眾建藩輔,夾輔王室,但曹丕始終不為所動。

到魏明帝曹叡時期,情況開始出現了一些變化,司馬懿開始由文入武,出鎮方面,東抗孫權,西拒諸葛,北滅公孫,都是司馬懿領兵完成的。司馬懿在軍隊的勢力開始逐步擴大。而且,一些曹操時期的曹魏元老功臣,也就是司馬懿原來在曹操時期的丞相府同事們,也都開始獨擋方面。

與此同時,明帝繼續延續曹丕打壓宗室的政策,加強對宗室的控制,但在戰區最高長官的人選上,雜用一些曹氏、夏侯氏外圍宗親,比如曹真和曹休,在明帝時期都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還有夏侯玄,曾擔任中領軍,也就是負責宮廷和皇帝警衛的部隊的長官。曹真死後,曹爽也受到了重用。

曹丕臨死時,指定了四位輔政大臣,包括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但到明帝臨死時,當初的四位輔政大臣中,只有司馬懿尚在人間。明帝對司馬懿並不完全信任,也意識到長期打壓宗室,帶來的結果是大權旁落,王室顯得孤掌難鳴,容易出現權臣。

所以,明帝制定的第一套託孤大臣名單中有曹操的兒子燕王曹宇,而沒有司馬懿。由於長期實際上處於被軟禁狀態,並不參與實際的政治運作,在朝廷也缺乏有力的支持者,燕王曹宇沒有敢接受這個安排。明帝最後仍然安排有外圍宗親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

因此,從這個角度說,司馬懿在政變中推翻曹爽獨攬朝政的時候,曹魏的宗室本身因為長期被軟禁,沒有什麼能力進行有效的反抗。而曹氏、夏侯氏外圍宗親集團中,曹爽就是領袖,惟曹爽馬首是瞻。

曹爽政治經驗的缺乏導致了全盤失敗,之後,本在關中擔任征西將軍、掌握方面軍權的夏侯玄也被司馬懿一紙詔書召入朝廷,夏侯氏唯一富于軍事經驗的夏侯霸倉皇投奔蜀漢,曹氏、夏侯氏的政治勢力也因此被司馬懿一舉消滅。

在這之後,忠於曹魏的一些元老重臣還曾經發動過一些反對司馬氏的行動,比如淮南三叛,第一叛的王凌就是司馬懿在曹操丞相府的老同事,在司馬懿臨終前不就,以為司馬懿當時已經無力率軍出征,試圖反叛,擁立曹操的兒子楚王曹彪。結果剛一起兵,司馬懿力疾而起,親赴前線,撲滅了叛亂。

之後,又以楚王曹彪被叛亂利用為借口,將曹魏宗室全部集中到京城洛陽來,以便於監管。這時候,司馬氏已經完全掌控了朝廷局勢,軍權也基本上都由司馬氏親信掌握,曹氏宗室也就徹底失去了反抗能力。

推薦閱讀:

印第安酋長坐牛:帶領自己的族人反抗白人壓迫
留髮不留頭,各族人民反抗野蠻文化侵略的悲壯歷史!
No.236-1 吳彥 |康德論反抗權(上)
如何教西方人「王侯將相 寧有種乎」的反抗思維?
他挺身反抗,卻不抱希望

TAG:司馬懿 | 曹爽 | 反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