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學生記不住英語單詞?
漢語拼音的先入為主,讓中國學生誤解了英語單詞很多年。
漢語拼音讓中國學生在正式學習英語單詞好幾年之前就接觸了拉丁文的26個字母,然而這種先入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後來他們對同樣是由拉丁文字母組成的另一個有機的符號系統——英文單詞的正確認識,進而導致將兩者混淆。比如,小學一年級的我們,在書本中漢字「玻」的頭上看到了「bo」兩個字母,這兩個字母是沒有任何實際內涵的,它們只是為「玻」字拼出一個類似的聲音而已。它們與「婆婆」的「po」也沒有任何邏輯關聯。然而,英語單詞卻不是這樣的。我們知道英語單詞叫做「word」,你可知道每一個「word」裡面都有一個「world」?英語單詞中動詞「bore鑽孔」里的「bo」也是兩個字母,但它倆可不僅僅是一個聲音,那可是模仿著另一個名詞「pore孔、小孔」的「po」而創造的兄弟結構,「p」是清輔音字母(發音時聲帶不振動),出現在相對應的名詞中;「b」是濁輔音字母(發音時聲帶振動),出現在相對應的動詞中,這一點是英語單詞構詞中很重要的一條規律,就像名詞「advice建議;忠告」和動詞「advise建議;忠告」一樣(c發清輔音、s發濁輔音),就像名詞「proof證據」和動詞「prove證明」一樣(f發清輔音、v發濁輔音),就像名詞「pipe管子」和動詞「imbibe吸收」一樣(p發清輔音、b發濁輔音),等等。
單詞是有邏輯的,單詞和單詞之間是血脈相連的。找到相關聯的成對單片語合記憶,利用其中一個相對熟悉的詞去捆綁記憶另一個陌生單詞,正是事半功倍!然而,無數的中國學生在學英語時會不自覺地將英文單詞與漢語拼音聯想到一起,忽略了學習英語單詞時的邏輯思考,放棄了去琢磨英語單詞里的「所以然」,對英語單詞所能掌握的信息只有一個空洞的讀音,便只能無奈地選擇死記硬背。
漢字和英語單詞的不同造字規則讓中國學生恐懼了英語單詞很多年。
天下事物,一分為二。
漢字,長於表義,拙於表音;英語單詞則恰恰相反。
「休」,是「have a rest」的意思,我們看到了一個「人」倚靠在一棵「樹」旁正在休息時的愜意,於是心領神會,將它牢牢記住了。漢字造字講求一個理念叫「壓縮」,將一個寬「人」變成窄「亻」,把一個寬「木」壓縮成窄「木」,進而拼湊成「休」字,這樣一來,新造字「休」倒是精妙地表達了「倚樹而憩」的意境,卻丟失了文字的表音能力:一個「人」、一個「木」怎樣拼合也拼不出來一個「xiu」的讀音啊!於是我們看出,漢字造字時,為了追求新造文字的易認性,喪失了文字的易讀性,正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反觀英語單詞,「音」、「義」特長正相反。隨便一個單詞,「mother」,「fire」,「see」,「lurk」……無論長短,其聲音都已經寫在了臉上,拿過來就能讀,並且能讀個八九不離十,由此可見英語單詞的表音能力確實強悍。但是一問什麼含義,就未必能說出了。那麼,英語單詞這樣強大的表音能力之下,難道就沒有表示含義的能力了么?不是的!就拿「lurk潛伏、埋伏」而言,這個含義為「潛伏」的托福單詞,源自於初中英語辭彙「lower放低;降下」,指人或動物蹲下身體再往前窺視,已達到「潛伏;埋伏」的效果,就像漢語里說一個人「貓」在那兒、漢字的「潛伏」里也有「犬」字一樣,都是比喻像小貓小狗一樣蹲下,這正是「潛」,正是「伏」。
幾百年前的英語造詞者們在追求新造文字的「易認」和「易讀」問題上,和漢字的造字祖先們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他們選擇了文字的「易讀」,忍痛放棄了「易認」。他們沒有像漢字從「人+木」到「休」一樣也將素材「lower」整體壓縮,而是選擇了字母刪減的方式將「lower」裁剪成了「lurk潛伏」(「lur-」摘取自「lower放低;降下」、母音字母o和e簡略掉、w音變成u以便於發音,末尾字母「k」模仿「look看」——蹲下來看——潛伏、埋伏。西方人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追求新造單詞「lurk」極強的表音能力,當然,也就隱藏了「lurk」的表義功能,於是導致後人,在沒有詞源學家或資深的辭彙教師帶領的情況下,無法深入理解英文單詞之間的邏輯關係,也就不知道通過單詞之間的這種邏輯關係來記憶單詞。
我們除了要懂得一個單詞本身是有內涵的,還要知道此單詞與彼單詞之間也是有關聯的。比如「mother」這個詞,從詞形上固然看不出與「媽媽」的關聯,但是學完「mother」應該馬上去學習「father」,並要了解這是「mother」和「father」的「反義同源」現象,並懂得體會「m」和「f」在音質上是多麼相似,於是更懂了「fake仿造」乾脆就是模仿「make製造」而生,更明白了為什麼「your你們的」和「our我們的」互相影響,認清了「fire解僱」和「hire雇請」互相曖昧的實情。原來英語單詞不是孤立而生的,它的含義要靠另一個相對應的辭彙相輔相成地表達。單詞,是有道理的,這個道理,很實在,也很簡單。
找到單詞的詞根,找到詞根的詞源,找到詞源的智慧,英語單詞「源」來如此。
歸納起來,英語單詞創造的法則無外乎這樣四個字——「音變」,「簡寫」。
所謂音變——
比如,我們早就發現「[w]」和「[v]」是一對非常相似的輔音,發這兩個音時,口型可以基本不變,音質也最為接近和趨同,那麼在幾百年前沒有印刷術和電子書寫的時代,也就是人們的語言傳播更多地依賴「嘴」的時代,這兩個音就經常會被混淆,久而久之,同一個單詞的版本開始變多,單詞的數量開始增加,於是由「went走」開始變異出「vent-詞根:來」(來來走走本質相似),然後人們開始以訛傳訛,進而以假亂真,喧賓奪主,最後「vent-詞根:來」開始獨立造詞:「convention大會;公約」(con-前綴:共同,vent-詞根:來,-ion名詞後綴——大家來到一起開大會,並且開「大會」後必然制定「公約」);「advent出現,到來」(ad-加強語氣,vent-詞根:來——到來)等。所以,單詞是哪來的?是由舊單詞音變而來的!而這個「音變」的秘密為什麼中國學生幾十年都不能破解?因為咱們中國的漢字舊字造新字時不是靠音變,而是靠形變!
所謂簡寫——
繼續以「vent-詞根:來」為例,當這個詞根出現在更長單詞中的時候,要發生「字母刪減」的情況,以保證新造單詞不會過長。於是「vent」簡化成了「ven-詞根:來」的幹練形式,也當然會參與創造單詞——「avenue大街」(a-一個,ven-詞根:來,-ue名詞後綴——一個走來的地方、來的途徑——大街);「revenue收入,財政收入(re-前綴:往回,ven-詞根:來,-ue名詞後綴——往回來的東西——收入,這與「income家庭收入」的造詞邏輯如出一轍)。而這個「簡寫」的秘密為什麼中國學生也幾十年都不能破解?因為咱們中國的漢字舊字造新字時沒有刪減字母,而是整體壓縮!
幾年來,每當有讀者請我在自己編寫的英語教輔書上簽名留念,我都會贈送這樣一句話:書山有路「情」為徑,學海無涯「懂」作舟。學習語言,尤其如此。只有熱愛這門語言,只有深入理解了這門語言的來源、構成和規則,才能更好地去記憶它、應用它。多年來我聽過太多頌揚死記硬背的偏頗說辭:「英語單詞就是死背的!」「背單詞就靠過遍數!」「背單詞最好的方法就是沒有方法!」……對此我只想說:學英語是沒有捷徑,但是也沒必要爬行!希望廣大學子掌握單詞的智慧,在英語學習的路途中,暢行無阻!
推薦閱讀:
※低年級音樂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實踐探索:
※具備這八種核心素質的學生才有可能被哈佛大學錄取!
※傅國亮:我們不能把學生當高級工具培養
※上千學生夜 砸 校食堂,曝 教育產業化 弊端
※《你是我學生又怎樣》經典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