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凈土與念佛往生
西方凈土與念佛往生
海 如
西方凈土與念佛往生思想是凈土法門的主要核心思想。有關這些思想和內容均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中有具體詳細的闡述。通常人們將此三經合稱為凈土三經。凈土宗即依此三經為根本教典創宗立教。凈宗又通常將《無量壽經》稱為「大本」,將《阿彌陀經》稱之為「小本」。兩本比較,大本內容豐富詳實,小本則簡明扼要,重點突出西方凈土莊嚴清凈,特別是以信願行及專持阿彌陀佛名號,求得臨命終時往生凈土。由於小本簡捷易行,故自古以來深受廣大信徒的重視和歡迎。因而,念佛法門流傳甚廣,修此法門者無計其數,得度者無量,影響也最大。本文所關心的是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的情況,以及眾生如何念佛往生。
一、阿彌陀佛與西方凈土的成就 阿彌陀佛與西方凈土之成就,可從《無量壽經》詳知。往昔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世自在王如來在世,阿彌陀佛在因地時曾為國王,因遇世自在王如來聞法而歡喜生信,於是捨棄王位發心出家,號曰法藏。請佛開示諸佛如來凈土之行,決心立志修行,攝取佛國清凈莊嚴無量妙土,速成正覺拔生死勤苦之本。自在王佛應其所請,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和人天善惡及其國土之粗妙。法藏比丘聞佛所說盡悉睹見,具足五劫,思維攝取莊嚴佛國清凈之行,又發四十八宏願,終成無上正覺,成滿莊嚴極樂妙土。因為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皆以無量清凈行業及願力成就,所以世界無限莊嚴和清凈,佛之壽命無量,體質光明無限。所以,《無量壽經》說:「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阿彌陀佛,意為無量光及無量壽。 《彌陀要解》云:「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界之際。橫豎交徹,皆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這是對阿彌陀佛從名、相到理的理解和認識。 阿彌陀佛及其西方凈土的成就,與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宏願有著特殊意義的關聯。可以說沒有四十八宏願力,就沒有阿彌陀佛正報及西方凈土依報的如此莊嚴,更沒有通過念佛名號便能往生西方清凈解脫的殊勝法門。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不僅是成就正報及依報之資糧,而且是無限的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出苦海的航船。四十八願,願願皆無比殊勝,願願都無比清凈莊嚴,願願都是對眾生求解脫的承諾和保證,願願都使眾生脫離三界苦海貧窮家,升到西方清凈解脫大富貴家,願願都是對三界眾生的慈悲關懷攝受。阿彌陀佛是普度眾生脫離生si苦海的導師,是大慈大悲的救世主,是三界最富貴、最具慈悲喜舍的大慈善主。中國《佛門日誦》有偈贊曰:「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總之,阿彌陀佛四十八宏願,是為成佛度眾生而發,為莊嚴極樂凈土安置眾生而發,為接引眾生而發,為成就眾生而發。由此可知,其國土酬於清凈因地,故是報土,以宏願度生故,又為化土,則阿彌陀佛相應為報身和化身,其自性光明身則為法身。 關於「西方」之概念,應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 (一)對「西方」方位的理解。「西方」的方位是以佛當時說法處為坐標的方便安立,此在《阿彌陀經》中有明確之說明。如經文開始所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從這裡可以看出,極樂世界本無方位,佛說「從是西方」是以佛當時講經的位置,即祗樹給孤獨園的位置來確立極樂世界位置的。從現實眼光看,佛說法四十九年,都在印度。因此,狹義地講,其它世界的方位,如東方世界、南方世界、北方世界、上方世界、下方世界,這些世界也都如同西方極樂世界一樣,都是以佛當時說法的位置為坐標加以安立的。廣義的講,應該是以我們這個地球為參照物確立這些世界的方位。佛在此界成佛說法,一切教法的權巧方便,隨機設教,包括方位在內,是隨順世間法的。從事相上對極樂世界確立以西方方位,這對眾生身心嚮往西方,皈敬西方,一心念佛以求往生是有極大修持意義的。佛講法不可能離開此界眾生的理解,故說佛法不離世間覺。佛說《阿彌陀經》時,不僅有此界常隨佛身邊的「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此外還有其他界的「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因此,佛說出「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況後,不僅為大眾所接受,也為各界所知曉。「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名稱也被作為專有固定的通用名稱被此界及他界所沿用,併產生極大的影響。 (二)對西方極樂世界的空間位置的理解。佛在《阿彌陀經》里雖然講了「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曰極樂世界」,但是,我們在理解上不可機械地理解為在我們的同一空間過十萬億佛土有一個極樂世界。為什麼呢?因為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無限清凈功德的清凈業力所莊嚴成就,非是我等凡夫以俗眼所能看到,也非是我等凡夫以凡身所能進入。說到底,極樂世界非是凡夫境地。要睹見和進入極樂世界,至少要具備兩種條件:一是達到念佛三昧時現身可見到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一種是佛在《阿彌陀經》里所說的,以信、願、行稱佛名號,達到一心不亂,以此清凈念佛業力臨命終時,靠阿彌陀佛本誓願力垂慈接引,往生西方凈土。亦即靠念佛清凈心,由此界滅,在彼界生。由此可見,對往生者來說,西方凈土是唯心凈土。因此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實際空間位置不離此法界,而以清凈心所現。「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見《華嚴經》)一真法界,自體清凈,性本空寂,眾生造染污業,由業力差別,而有三界六道染污差別。諸佛、菩薩以無量功德清凈行業,而成就各自清凈莊嚴國土。故知,諸佛菩薩乃至六道眾生,皆依此一真法界而隨緣各現國土,彼此不相妨礙。有如一室千燈之光,光光相映,各守自體不失。因此,極樂世界本自無方,是阿彌陀佛清凈功德和願力成就。眾生念佛往生西方凈土,是與阿彌陀佛願力相應,是感應道交,是以念佛等清凈行業與阿彌陀佛西方凈土的相應和契合。因此,西方凈土也是念佛往生者的一分唯心凈土。故說西方凈土,體本無方,唯心所現。
二、念二佛往生 阿彌陀佛的圓滿成就與莊嚴國土的建立,從一開始就重點體現在利益眾生的事業上。西方凈土法門,一方面體現出阿彌陀佛普度眾生出苦海的宏願,另一方面則要求眾生要相信,要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佛難度無緣之人。因此,對我等凡夫來說,不僅要「如是我聞」,更要「歡喜信受、依教奉行」。具體的講,學修凈土法門,主要依據凈土三經。三經內容與修法又各不相同。如《觀無量壽經》重明行門,以修十六觀法為往生正因,十六觀法可作為由淺入深的十六個法門。《無量壽經》則詳陳此界與西方凈土之兩土苦樂,使發欣厭之願。《阿彌陀經》則重在稱讚功德而令人起信念佛。三經相輔相成,往生凈土法門則義理完備。三經互讀,相互參照,則信、願、行具足可生。 三經雖具陳修行法門,但難易有別。究竟如何選擇修行的門徑實為重要。《觀無量壽經》以十六觀為往生正因,觀極樂國土先教作日落觀,是以方便引導,觀境由淺入深,由粗入妙,引人入勝,彌陀凈土實境終能觀相如實。儘管如此,要想修滿十六觀,親見彌陀和二大菩薩及極樂凈土並非易事。因為凡夫之想羸劣,難作想事。 由於心散亂,很難觀微妙之境。因此,在凈土學人當中,最注重的是《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這兩部經最注重的是念佛法門,雖有大本與小本的不同,但都提到只要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發願往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就會將其接往西方極樂世界。既然有如此便捷之殊勝法門,就不必趨難捨易、費力難為。一句彌陀佛號簡便省力,臨命終便能往生解脫,豈不快哉!此如善導da師所云:「問:『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號?』答:『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因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外無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善導大師《凈業專雜二修說》)一句彌陀,終身可持,即可往生西方求得解脫,這是凈土學人最注重的根本修持法門,舍此莫求。《大寶積經》云:「一切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不勞觀想,不必參究。」 念佛之人往生凈土,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神力加持願力接引,從這點說,是仰承彌陀,靠本願他力。但念佛之人往生凈土,還須自身相當努力修行,達到往生條件才可能往生。僅就念佛法門來說,要至信、發切願、起真修實行,還須不可缺少善根福德因緣。末法時代,眾生福德淺薄,業障深重,不信者多,輕視者眾,雖有修凈土法門人數極多,但信不真、願不切、行持不專一,故往生者少,只有少數真誠用功者,才有希望得生。因此,末法時代,即使念佛法門也須靠自力,念佛之人只有真信實行,精勤念佛行持,臨命終時,才有希望感應道交,蒙佛垂慈接引,往生西方。阿彌陀佛宏願接引是他力,念佛之人精勤念佛修持是自力。自力加他力才得往生。 二者缺一不可。假若眾生不念佛、不修福,坐待其成,單靠阿彌陀佛他力接引西方,則三界六道眾生早已往生,不復在此界受苦了。 念佛法門其要有三,即「信、願、行」。三者具足,往生有望。 (一)信 凡修學凈土法門之人,在修學之前,首先要具足正信,不信則不能行,要深信諸佛所說。即是要深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清凈莊嚴,相信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只要念佛清凈便得接引往生。歷來大德祖師又多有發揮。如中峰明本da師云:「凈土之為教,仰承阿彌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願力,攝取十方一切眾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信者,信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我等眾生信有往生之分。誰謂彌陀攝取眾生往生,要信唯是隨心所現,感應道交,究竟非從外得。如是信者是為真信。信而無行不成真信。」(宋普照中峰明本大師《三時繫念佛事》) 往生西方凈土提倡三資糧,即信、願、行。而此往生三要則是佛在《阿彌陀經》中反覆提出和強調的。如經文有多處對信的提出和強調: 1、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東方亦有阿()(革卑)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2、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3、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4、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5、舍利弗,下方世界有獅子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6、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通過上述經文可知,東南西北上下六方世界無量諸佛皆「說誠實言」,實際上是從整個空間和時間上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說誠實言」。這個「誠實言」就是要我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為此,佛解釋說:「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聞經受持,就是要持佛號,發願往生凈土,因念佛有如此大功德利益,故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我等凡夫學人必先要誠信不疑,要生大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對於信,印光大師云:「凡我有情,聞是凈土法門者,當信娑婆世界極苦,西方極樂。當信多生以來業障深重,非憑佛力,驟難出離。當信求生決定現生得生,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由是堅定一心,願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繫戀之心。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從此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無論語默動靜,行住坐卧,迎賓送客,穿衣吃飯,務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印光大師文鈔正續三編 (二)願 願即發願和願意之意,相信佛所說念佛能往生,能為佛所護念及於無上正等正覺不退轉,有如此大功德利益,必然欣求發願往生。 為此佛亦反覆勸導眾生要發願,如經所言:「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佛說阿彌陀經》)「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說阿彌陀經》)印光大師說:「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已失其要。」(《印光大師文鈔正續三編》) 中峰明本大師云:「行而無願,不成其行。願者,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意相應,是為大願也。信行願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知現前一念,本自圓常,信行願,原是自己本來具足如是性德,今者但是本光明顯發耳。」(宋?普照中峰明本大師《三時繫念佛事》) (三)行 行即行持,聞佛所說之後生起欣樂發願往生而進行的修行。對於如何行持,佛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阿彌陀經》)。如是行者,名為正行。修凈土法門,除一心持阿彌陀佛名號求得往生外,還須修眾善資糧做為往生助緣。因為《阿彌陀經》特別提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生彼國土」。 因此,廣修眾善和清凈念佛則是修凈土法門的兩大法要。藕益大師云:「念佛為正行,餘一切戒定慧為助。」(《靈峰宗論》)具體地說,培植善根福德因緣,應從兩方面入手,即是要廣行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世間善法十分廣泛,從孝順父母,兄友弟恭,夫妻和順,到恭奉師長,再推及社會方方面面,如慈心不殺,修五戒十善等。總的來說,即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出世間善法,應包括具足律儀,讀誦大乘,供養禮拜三寶,廣修六度等。總之,世出世善法應儘力而為,並以此善法做為念佛往生西方凈土的助緣,成就自已的清凈道業。而這樣做的本質,實際上也是從因地上莊嚴和成就自己的正報和依報。 古來念佛行持方法甚多,站念、坐念、行念、卧念、高聲念、低聲念、默念、獨念、集眾念、伴法器念、伴音樂念、頌念、唱念,及禮拜、讚歎、作願、觀察、迴向五願門行持及禪凈雙修等精進行持方法,不勝枚舉。今僅依蓮池da師念佛方法,作為念佛入途之門徑。因為蓮池大師主禪凈一體念佛,自永明以來,這種禪凈雙修思想頗有影響,故加以引用介紹。
三、念佛方法 蓮池大師之念佛方法有數種:即「一者明持,謂出聲稱念。二者默持,謂無聲密念。三者半明半默持,謂微動唇舌念,咒家名金剛持是也。又或記數持或不記數持,隨便皆可。」(蓮池大師引語均見《雲棲法匯》,以下出處省略)大師又強調掌握這幾種念佛方法要適度,認為念佛聲太高,會覺得太費力,默念又容易昏沉,最好是「綿密密在唇齒之間,乃金剛持」。但又強調不可定執哪一種,即如果覺得念佛費力時,不妨默念,如果覺得昏沉就不妨高聲念。對於一些人手打木魚,隨口叫喊,大師指出這不能得利益。認為「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一人喚雲某人,則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攝心。」蓮池大師又將此持名念佛分為「事持」與「理持」。 (一)事理相資不可偏廢 關於事持,大師認為:「憶念無間,是謂事持。」即「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歷,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行住坐卧,惟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嗔痴煩惱諸念之所雜念。……事上即得,理上未徹,惟得信力,未見道故,名事一心也。」 關於理持,蓮池大師云:「體究無間,是謂理持。」所謂「體究無間」,大師說:「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對於「理持」大師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如智不二」,即是說能念之「智」與所念之「如」是「如佛一體」不二。對此大師說:「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是智外無如;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是如外無智;非如非智,故惟一心」。「理持」的第二個方面是「寂照難思」,對此大師說:「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若言亦有亦無,則有念無念俱泯;若言非有非無,則有念無念俱存。非有則常寂,非無則常照,非雙亦,非雙非,則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絕,無可名狀,故惟一心。則能所情消,有無見盡,清凈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為雜亂,以見諦故,名理一心也。」 綜上所述,蓮池大師主張「一心念佛」,這完全源於《阿彌陀經》「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的思想。只不過大師將此一心念佛又分為「事一心」與「理一心」的淺與深的兩個層次。「事一心」為事相上的一心不亂念佛,此一念佛較後者為簡易,層次較淺。如大師所言:「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又一心修余種種法門,是二心也。無雜念者,上得事之一心。」事一心還未徹見理體,亦即未明心見道。因此在事一心這個層次上只是對治法門,即對治雜念,壓伏妄念煩惱,未能斷除煩惱。第二個層次「理一心」則不然,它是在第一個層次事一心不亂的基礎上自然深入到「理一心」明心性的階段。達到這個階段,則可破妄斷除無明煩惱。 理一心是上述理持的行持內函,即通過聞佛名號而進行返觀,實質上這返觀即是對能念心與所念而進行的迴光返照。通過這種「體察究審」進而「極其根源」時,於自本心契合,亦即始覺與本覺的契合,這便是明心見道。亦即念佛三昧。蓮池大師將此過程又具體的分為兩個漸次階段:第一,能念所念原為一體不二,即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所念佛外亦無能念之心,惟此一心。第二,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通過「四句」即四料簡的體究審察,均非有非無,而離四句絕百非,「言思慮絕,無可名狀,故惟一心。」此時,能念所念盡皆消除,有無之見盡滅,只有清凈本然之體,不為諸法所雜亂。不涉事相,這即是明心見諦之純理觀。名理一心,此亦即禪。 從以上可以看出,蓮池大師是將禪凈一體化了,念佛不礙參禪,在念佛基礎上作深層的返觀體究,進而明心見性,使事融於理,理融於事,理事相即無礙。從事一心之有念到理一心之無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種「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事理交資,不可偏廢」的思想,反映了大師對念佛法門的獨到見解。雖然蓮池大師禪凈一體思想是受永明以來的影響,但永明等禪師那時還是將禪、凈分為各別之宗,兼帶說凈土而已。而蓮池大師將禪凈完全一體化了,因此,是對永明以來禪凈雙修思想進行的高度總結和完善。 我等眾生本有不動之真心,本來清凈圓明,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只因妄想執著,不識自家主人,隨業生死漂流,枉受輪迴。若自識得,便證自性彌陀,亦無量壽無量光,與佛光明不二,常寂常照。今既迷失本性,招感業身,心本無生,而形有成壞。故當持念佛號,求生凈土。對此,蓮池大師說:「心本不生,緣合而生。心本不死,緣散而死。似有生死,原無去來。於斯會得,生順死安,常寂常照。如或未能,便當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彌陀佛,求生凈土。假使諸緣未盡,壽命未終,倍應念佛,有大利益。古云:『念佛法門,此金仙氏之長生也』」。 蓮池大師云:「夫生死不離一念,乃至世出世間萬法皆不離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實。若覷破此念起處,即是自性彌陀,即是祖師西來意,縱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極樂,且橫截生死,不受輪迴,終當大悟耳。願放下萬緣,十二時中念念提斯,是所至望。」永明延壽大師曰:「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宋永明延壽大師《萬善同歸集》) 對於「事持」與「理持」兩者之間的關係,大師說:「良以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事理交資,不可偏廢。」對偏執者,蓮池大師批評說:「奈何守愚之輩,著事而理無聞,小慧之流執理而事遂廢。 著事而迷理,類蒙童讀古聖之書,執理而遺事,比貧士獲豪家之卷。」 在大師看來,學人如果著事而不懂理,實同童蒙讀古聖賢之書,只能讀文,並不解義,即是說,只執事念佛者,終日念佛,卻不知念佛之理性。故此,大師強調要由事上念佛達到念極而空,以無念之念謂之真念。如師云:「正由念佛至於一心,則念極而空,無念之念謂之真念。又念體本空,念實無念,名真念也。生無生者,達生體不可得,則生而不生,不生而生,是名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故知終日念佛,終日念心,熾然往生,寂然無住矣。」 又,學人如若執理而廢事,則如窮者徒獲富者財產帳目而不能獲實益,亦即小慧學人,執空廢事,終不得往生西方睹聖聞法,真得受益。故此,蓮池大師云:「是故約理則無可念,約事則無可念中吾固念之。以念即無念故,理事雙修,即本智而求佛智,夫然後謂之大智也。」蓮池大師特別提示,如果以「事持」念佛而念能相續,尚且有不虛入品之功,假若「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 學人對此不可不知。因大師主禪凈一體雙修,如若不能理持,毋寧精勤事修。 (二)專一念佛勿兼其它 念佛之人,往往心不專一,雖然修學念佛,但又兼學其它,不能達到一心念佛。對此,蓮池大師指出:「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又一心修余種種法門,是二心也。無雜念者,止得事之一心,今且未能,何況理一。故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難成,而輒改修余行。」 古來學佛之人,莫不親近名師,參拜善知識,以求道業上的指導如何長進。念佛法門亦復如是。蓮池大師對此認為:「古人教親近名師,求善知識,而善知識實無口傳授秘密法門,只替人解粘去縛便是秘密。今但『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此八個字即解粘去縛法門,即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續,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三)持之以恆不求速成 初學之人,信心強烈,急於求成,想求一心不亂,反而雜念更多,障緣更大,往往念一段時間佛未見有何成效,便散於懈怠。故學佛當有恆長沉穩的念佛功夫。蓮池大師對此曾說:「新學後生才把一句佛放在心頭,閑思妄想越覺騰沸,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放,旋散旋收,久後功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汝之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時,瀾翻潮湧,剎那不停者,豈能覺乎!」 (四)但念無常急勤念佛 人命無常,世事變幻,榮華富貴,功名利祿,過眼煙雲,人生過隙,轉眼百年。學佛之人看得輕、看得破、放得下,才不會執意追求,不為所累,才可精勤修學,誠心念佛。對此,蓮池大師云:「七十古稀,百年能幾,今此暮景,正宜開放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但以一聲阿彌陀佛,消遣光陰;但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後當生西方,何幸如之。發大歡喜,莫生煩惱。倘遇不如意事,即便轉撥心頭,這一聲佛,急急提念,迴光返照,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樂、大解脫法門也。」 四、結語 念佛法門,殊勝無比,不尚清談,不務玄理,樸實篤行,老實念佛,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念佛是最簡單的學問,愚夫愚婦,目不識丁者皆能修習。念佛又是高深的學問,無信根者,雖才學八斗亦不能入。修學之人可成佛做祖,為人天師表。悟入之者,通天徹地、窮極本源。可謂凈土法門為成佛做祖之學問。印光大師云:「凈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頓全收。九界眾生舍此則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門。如大機所見,肇始實在《華嚴》。以善財遍參知識,末後於普賢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證者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為等覺菩薩。普賢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為華嚴一經歸宗結頂之法。然則《華嚴》明一生佛之法,而歸宗於求生凈土,是知凈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無上大法也。」(印光《凈土五經重刊序》)因此說,凈土法門是無上法門。阿彌陀佛,理事相即,光壽無量。佛中之王,光中極尊法界之體,諸佛之身土。蓮池大師雲:發菩提之心,即是發念佛之心。因此,一句阿彌陀佛乃法界之大總持法陀羅尼門。故可說,阿彌陀佛是光明咒、長壽咒、無上咒、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遠離顛倒夢想,真實不虛。一切眾生、一切菩薩,皆可依阿彌陀佛名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西方凈土是我等眾生的真歸宿,信願行是通往極樂國土的資糧和階梯,阿彌陀佛是接引我等眾生的大導師、大救星。我等凡夫應深信、應發願、莫懷疑,一心稱念: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凈土法門:普賢行願品的啟示(第九集)
※凈土指歸:怎樣才是對佛深信不疑 [一點資訊]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三一集)
※凈土法門: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277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六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