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釗維:為什麼華人社會少見家族主題的紀錄片?
圖為《阿罩霧風雲II:落子》劇照。
文|張釗維
(CNEX紀錄片基金會製作總監)
我曾聽聞過這麼一件事,是當事人告訴我的:在一個半官方的餐會場合,酒酣耳熱之餘,一個嘉賓跟座旁的專家學者提及自己是林家的後代。專家學者跟著問:「喔,是板橋林家嗎?」嘉賓回道:「他們家是商人,我們家是世襲!」
這麼霸氣的回答,在台灣,惟有霧峰林家。
霧峰,位於台灣中部靠山的一個小鎮。跟台灣許多地方的開發一樣,18世紀中葉,這裡湧進了許多從福建而來的單身漢,胼手胝足,開創自己的新天地。這其中,一個姓林的小家族,在「林爽文事變」(編註:台灣在清朝統治時期發生的一起武裝民變)之後,清廷對「天地會」的全面鎮壓當中,逃入霧峰重建家園。經過一兩代,他們發展成當地最強大的豪族,並且有自己的武裝部隊,還協助清廷剿滅台灣的叛亂,甚至渡海參與平定太平天國之役,也在中法戰爭中立功。其後人被清廷封爵世襲,家族獲得台灣與福建一帶的樟腦專賣權,並擁有大量土地。在清末台灣建省之時,霧峰林家是台灣最有影響力的家族,沒有之一。
用今天的話語來說,這似乎是一個企業家族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但歷史並不僅止於此。今年由李崗監製、許明淳導演的紀實電影《阿罩霧風雲II:落子》,描述的是在20世紀初,日本據台及大陸共和革命的時代風雲之中,這個家族的抉擇、奮鬥與命運。阿罩霧,是霧峰的舊地名。
影片的進路以林家來台之後的第六代林獻堂、第七代林祖密為主角,雙線推進。林獻堂這一支在清廷割台之後留在台灣,在日本總督府的高壓統治下,糾集同好,成立台灣文化協會,並在日本本土大正民主的風潮底下,推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追求殖民地台灣的自主權利。另一方面,林祖密醉心追隨孫中山,投入大陸的共和革命風潮中,與軍閥進行鬥爭。他在詭譎的環境中不幸遇害,兒子林正亨長大之後踵繼父親遺志,投入國民革命軍的抗日行列,最後受妹妹影響成為共產黨員。
在極度缺乏相關歷史影像的情況下,導演使用了蠟像劇場般的真人再現重演方式,將觀眾帶入人物角色的處境。相對於今天已經很普遍的紀錄劇情(docu-drama)演出形式,蠟像劇場在講求真實的前提下,呈現出導演自身對再現歷史與詮釋人物的節制。這種看似有點刻意的節制,在人物與歷史本身已極其風起雲湧的對比下,反而創造出比一般劇情演出、火上加油式的再現,更為真切的戲劇張力與想像空間。
本片的特色還不僅止於此。《阿罩霧風雲II:落子》是這個家族紀錄片二部曲中的下部;2013年推出的上部,從當年林家逃入霧峰開始,呈現這個家族如何在王朝的邊陲地帶進行經濟的原始積累,以及如何參與一次又一次武裝爭鬥,一步步獲得其相應的政治地位。這二部曲,是華人社會中少見的以家族為主題的紀錄片系列。
通常,紀錄片傾向於以某個典型人物、成功人士或爭議人物為主題,其家庭或家族,往往只是其中一個背景。然而,華人的文化話語經常自詡以家庭或家族為社會的基本組成單元,而非個人;在這種話語的印照下,我們缺少以家族為主題的紀錄片,是否意味著紀錄片工作者的失職?
但是,華人另有一俗語:「富不過三代」,這又意味著什麼?一方面,從魏晉世家大族一一被剿滅、晉陞之路被科舉取代後,或許華人的家族傳承便隱含著低調的基因,以免遭忌甚至招來抄家滅族之禍;另一方面,每一次朝代甚或王位更迭,往往會給世家大族帶來滅頂之災。在這種情形下,家族血脈都難以延續,遑論財富與文化的積累與傳承。「富不過三代」,或許不僅僅是因為二代、三代的驕奢揮霍,更因為華人政治與文化歷史中對於世家大族的忌憚。
近年來,隨著經濟實力的提高,有許多累積了財富的人士開始談論貴族精神。然而,一個根本問題是,自詡以家族為傳統文化核心的華人社會,卻少見綿延數世紀的家族傳承(除了極少數,如曲阜孔家);而在所謂講求個人主義的西方,一樣戰亂頻仍,卻動不動可見到活躍於各領域的傳統家族,如義大利的美第奇家族。
如此,在當今華人成功人士熱衷於談論貴族、模仿貴族之際,或許應該先想想:如何先創造一個讓家族可以延續、文化傳承可以保存的宏觀環境,並且讓後代可以驕傲地說:「我們家是世襲。」
刊於《財新周刊》2015年第42期,刊發題為《家族史詩》。
推薦閱讀:
※七十年代曼哈頓華埠 西半球最大的華人居住地
※英媒稱英國華人或已超60萬 在各行業地位日益提高
※華人為惡不是一般的惡 ——《排華法案》隨感
※北美華人的妻子,為什麼不讓男人回國?
※和美國華人家庭過春節,我有點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