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與人體的關係 醫家必讀
國人現在種田種地的是越來越少了,包括我自己,一直也沒有種過田。沒有種過田,那對於自然界就沒那麼熟悉了。對於中國的二十四節氣的意義就沒那麼了解了。國際上有公曆的演算法,我國有自己獨特的農曆的演算法,我們有自己獨特的農曆的各種節日,象剛剛過去的端午,和中秋、春節等。種田種地固然重視節氣,因為在什麼節氣之前必須種下什麼農作物,非常重要,錯過了這個節氣再種下去的話,要嘛減產,要嘛絕收。
雖然我們現在有的人沒有種田了,但是我們仍然需要了解二十四節氣的真實意義,這個不光是作為一個炎黃子孫需要了解的傳承,更重要的是二十四節氣時時刻刻和我們的生活相關,正確了解它,我們就能夠更好的「尊重自然、融入自然、順應自然。「自然「就是「天」,「逆天者亡,順天者昌」,這個絕不是危言聳聽!為什麼現在夏天天氣越來越炎熱?冬天天氣越來溫暖?為什麼現在極端惡劣天氣越來越多?為什麼地震越來越多?其實這些所有的答案都是同一個:那就是我們現在對地球的索取太多;對地球的破壞太多。極端天氣多、地震多,那是地球發出的哀嚎,也是地球對人類過度侵害的懲罰! 言歸正傳:地球是圓的,二十四節氣的一個循環就是一個圓,周而復始,生生不息。所有的加起來就是一個宇宙,在中醫學裡面,對應我們人身就是一個小宇宙。 《周易·彖辭》——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盈天地之間,陰陽而已矣。陰有形為質,陽主動為力,力必附質而後存,質必賴力而能運。大地山河,質也,無日之熱力,則萬物莫能生長矣」! 由此可以看出,萬物的生長都是依靠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熱而賴以存活。一年的二十四節氣也是以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的降沉升浮的循環。 二十四節氣之: 小暑、大暑二節: 太陽直射地面的熱,稱之為暑。大暑者,一年的地面的熱此時最大也。太陽的熱,為萬物生命的元素。此熱經秋由地面降入地面之下,經冬則下沉而藏於地下的水中。次年交春,由水中與水化合升出地面之際。交夏浮於地面上的天空,再經秋,偕地面新到之熱,降入地下的水中。這就是宇宙一年的循環, 立秋、處暑二節:此節,為一年循環的起點。立秋時,距地面不遠的天空之上,壓力初降,降到處暑,此壓力增多,遂將降到地面而未入土之熱, 壓入土內。處者,歸也,入也。是說地面的熱,經秋氣之降,歸入土內也。此時正當中伏。夏至第三庚日起,為初伏,第四庚日起,為中伏,第五庚日起,為末伏。伏者,是說金之氣,將地面之熱,降伏而入於土內。初伏前,地面雖熱,不覺有熱氣熏鼻。初伏以後,地面上即覺有熱氣熏鼻。中伏之日,人行於地面上,覺熱氣由地而上蒸,特別濃厚,既是暑氣入地的前驅。中伏過了,便是末伏。末伏在處暑前後,一過處暑,地面上便覺清涼,便是暑氣入地已多之現象。庚金之降力,即大氣的壓力。秋氣肅殺,此「殺」字作「歸」字解。立秋處暑之後,陽氣下降,萬物得根,對應到人身即人身較強健。 白露、秋分二節:熱降液生,此時地面早晚便有露氣,秋分以前,地面上的熱多,地面上的熱少。到秋氣下降,暑氣入地,地面上有了露時,地面上的熱,與地面下的熱,多少一樣,上下平分,故曰秋分。 寒露、霜降二節:過了秋分,地面上的熱,降入地面下者多,天空的壓力壓入地面下者亦多,地面上遂寒冷起來。白露時的露,但覺得涼,此時的露,便覺得寒。再過半月,地面上的熱,降入地面下者更多,大氣中收斂力量更大,寒氣增加,露便成霜。西北方居土穴的人,穴內的感覺,特別明顯。東南方亦感覺秋後屋內有熱氣。此時地面上覺得涼,地面下便已溫了。對應到人身就是下部亦增溫。 立冬、小雪二節:一年的大氣,秋降冬沉,春升夏浮。說是大氣在降沉升浮,其實是大暑小暑的陽熱在降沉升浮。立冬者,降下的陽熱,開始在沉也。倘或今年小暑大暑之時的陽熱,不降沉下去,或降沉者少,明年春夏,便無陽氣升浮上來。不僅禾苗莊稼無粒,對應多人身且多虛寒病死。陽熱由降而沉入土下的水中,地面上由涼而寒,地面下由溫而熱。寒則收斂力大,雨便成雪也。礦坑下的工友,夏著棉衣,冬則赤身,地面下夏寒冬熱之故。 大雪、冬至二節:大雪之時,陽熱下沉愈深,地面上的雪愈大。見地面上的雪大,則知地下的陽熱沉得愈深。氣體的循環,陽熱降極則升,冬至者,陽熱降極而升之位也。此時若天暖不冷,或打雷,或起霧,陽氣為外泄,對應到人身便起上熱下寒的溫病,來年春夏病會更大也,冬至之時,人身的下部陽多,陽多則動,多病遺精白帶。 小寒、大寒二節:降極則升,這升降是帶有直上直下的性的,不能生育成物。生物的大氣的升降,是圓的,是循環的,陽熱之性,原是動的,動則直上,自然之理。惟其冬至後,繼以小寒、再往大寒。寒能封藏,陽熱經寒的封藏,便不能任性直升。小寒大寒者,封藏又封藏也。沉於地下水中的陽熱,為萬物發生的生命根本。冬至後,寒藏得足,根本深厚,生長乃足。故冬至後寒冷,明年乃能豐收,乃無危險的病。向來無冰雪之地,冬季也須寒冷,第二年才會少病。 「大雪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大多數人的理解是因為下大雪把蟲子都凍死了,所以第二年莊稼收成好,其實這個說法是不對的,正確的說法是因為地面上的雪大,所以地下的陽熱沉得越深,來年浮上來的熱就更足,莊稼吸收的熱量就多,所以就收成好。地下水中封藏的陽熱,升出地面,則成雷,成霧。冬季陽熱本當封藏,而反升泄,根本拔起。故重慶冬季霧大,病人多宜附子補陽。
立春、雨水二節:冬寒之後,春氣轉溫。溫者,冬時封藏於地下水中的陽熱,升出地面,火從水出,其氣溫和也。立春者,大氣的陽熱,由沉而升也。雨水者,陽熱秋降,地面氣冷,露則成霜。陽熱春升,地面升溫,雨則成水也。此時陽根動搖,對應到人身,小兒即多虛病。 驚蟄、春分二節:冬時陽熱,收藏於地下水中,萬物即隨陽熱之沉而蟄藏。交春鳥獸交尾,蛇蟲啟蟄,草木萌動,萬物隨封藏的陽氣升發起來,而驚動也。春分是對應秋分而言。秋分節前,地面上陽熱多,地面下陽熱少。秋分節後,地面下陽熱多,地面上陽熱少。春分節前,地面下陽熱多,地面上陽熱少。秋分節後,地面下陽熱多,地面上陽熱少。春分節前,地面下陽熱多,地面上陽熱少。春分節後,地面上陽熱多,地面下陽熱減少,故春分後對應到人身的時令病,多是下虛。 清明、穀雨二節:陽熱初升於地面,陽氣瀰漫,地面不明。經春分節後,再升於地面之天空,則地面清明也。此時陽熱升出地面者多,雨水也多,好種穀也。陽熱升出於地面者多,地下陽根則少,所以對應到人身此時外感發熱,食涼葯多壞。 立夏、小滿二節:地下封藏的陽熱,由升而浮,則成夏季。立夏以後地面陽熱較多。滿者,地面上陽熱滿也。曰小滿者,是相對於大暑而言。此時地面陽熱小滿,不止去年降沉的陽熱升現出來的關係。今年太陽由南往北,地面受熱的關係也居其半。但生物的陽根,則去年降沉的陽熱負責較多。地面之際,陽熱小滿,地面之下,陽熱已大虛亦。故小滿節後,對應到人身多下寒之時病也。 芒種、夏至二節:地面之際,陽熱小滿,雨水又足,麥穗生芒,將成熟也。夏至者,至者,極也。冬至為陽熱降極而升之時,夏至為陽熱升極而降之時。夏至之後,經小暑大暑,於是立秋。冬至之後,經小寒大寒,於是立春。立春則陽升,立秋則陽降。夏至陽降,必經小暑大暑之熱,然後降。冬至陽升,必經小寒大寒,然後升。升降的範圍大,則由升降而生的循環的圓運動的中氣足。所以夏極熱、冬極冷的地方的人特別聰明。《內經》曰:夫虛者,陽氣出也。夫實者,陽氣入也。陽升則出,陽降則入。所以對應到人身交春夏則倦怠,交秋冬則健康。 二十四節氣,簡而言之,就是夏季太陽射到地面的熱,經秋降入土下,經冬藏於土下的水中,經春由土下的水中,升出地面,經夏浮於地面之天空,再同夏季太陽射到地面的熱,降入土下。升降一周,循環一周,則升中氣。中氣者,萬物之生命也。 今天一下寫得有點多了,但二十四節氣的由來確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請各位朋友耐心的看 ,看一遍也許會有點摸不著頭腦,沒關係,再看第二遍,第三遍。看一遍明白一點,看一遍再明白一點,終會做個明白人的!
推薦閱讀:
※(22)論干支關係 下
※練武之人都應該看看:淺談師徒關係
※《目相學與中醫臟腑之間的關係》繼續添加分享完畢
※你知道親密關係中的界線嗎
※賽事IP與體育媒體,新形勢下的共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