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人口危機
2016年,我在傳統媒體上發表過至少三篇跟人口政策有關的文章。發表節點分別為2016年初全面二孩政策頒布,2016年年中《2015年統計年鑒》引發的輿論爭議,以及日前在全面二孩一周年時全國婦聯發布二孩調查報告。
這三篇文章屬於新聞時評。由於傳統媒體的內容限制以及新聞時評的特點局限,這三篇文章更多著墨於階段性的微觀分析和政策評估,並未深入,也未與其他有效信息進行聯繫。但在當下節點,綜合過去一年來的研究觀察,我認為,我們可能正在面臨一個比較危險的人口結構趨勢,而這種趨勢跟我們目前的主流判斷並不完全一致。
我在本文標題里提到的人口危機,很多人可能不以為然,因為,目前中國的整體人口數量仍然未到拐點,但這並非聳人聽聞,在當下提出也很有其必要性,因為人口政策有非常強的滯後性,若危機在十年後,現在就必須有所打算。人口政策,茲事體大,因為人口危機的本質並不只是人口減少這麼簡單,而是與經濟政治乃至一國國運興衰有關。作為媒體人,作文論述乃是責任所在。
一、對官方人口理論的幾點質疑
官方統計表明,中國的人口數量仍然未到拐點。截至2015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為13.6億,人口增長率雖然不高,但大概也有不到5%。中國人口學會會長翟振武預測,中國人口的拐點大概為2028年,也就是十年後,彼時中國將達到人口峰值,大約在14.5億左右。(由於翟振武教授在中國官方學界的舉足輕重地位,本文將大量引用翟振武本人的觀點和數據。)
那麼人口結構呢?翟振武認為,到2025年,中國的老年人(60歲以上)人口規模將突破3億人。至於勞動力人口,翟振武的預測是,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後的15年內,也就是2030年之前,中國15歲到59歲的勞動力總量不會變。
- 中國人口年齡佔比 -
按照翟振武教授的理論,目前中國人口政策算是恰當適中,既避免了人口數量迅速下降帶來的老齡化危機,又通過類似全面二孩這樣的政策為未來的穩定人口數量打下了基礎。仔細觀看翟教授的大部分訪談,他的核心觀點大概是,中國的人口政策應當避免波動,但要逐步實現總量下滑和結構優化。
作為中國人口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國家人口和計生委委員會委員,翟振武教授的預測具有很高權威度。據了解,關於人口數量和結構的測算,翟振武教授及其領導的學術機構運用了大量數學模型和統計工具,其嚴肅性和學術性無可置疑。
但翟振武教授最新接受《瞭望東方周刊》的採訪中的一些假設和推論我表示存疑。
第一,翟振武教授預測的前提目前存在較大的數據打架。其在訪談中多次提到,中國未來的總和生育率將維持在1.8左右,其對未來的預測大部分建立在這個數據下。但國家統計局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2016年》則顯示,2015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05(總和生育率是指一個地區婦女終身平均生育孩子的數量,是衡量一個地區生育水平的核心數據)。目前國內總和生育率給出最高的統計數據也只有1.6,來自國家人口和計生委員會官員,翟振武本人也認為目前為1.6。
問題來了,這些數據裡面,到底哪個數據為真。實際上,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是連貫的,國家統計數據顯示,中國2010到2014年的生育率分別為1.18、1.04、1.26、1.24、1.28。加上2015年,這意味著,至少在五年內,國家統計局都是重新取樣統計的,如果要說要誤差,不至於誤差這麼多,而目前國家人口與計生委員會並未給出具體的數據測算過程。在統計上,我們可能更傾向於相信國家統計局連續五年的數據。
- 2010-2015年中國總人口數及自然增長率 -
第二,就算取目前認為的最高總和生育率1.6,目前中國的實際生育率能夠從1.6躍升到未來理想的1.8水平嗎?
從全國婦聯最新的全面二孩調查報告來看,2016年的全面二孩政策效果並不明顯。該報告顯示,參與本次調查的一孩家庭中,有生育二孩意願的為20.5%,不想生育二孩的為53.3%,不確定是否生育二孩的為26.2%,不想和不確定生育二孩的家庭合計為79.5%。
雖然全面二孩放開之後,2016年和2017年中國人口生育率會有一些反彈,但這種積壓需要的釋放其實總量一般。根據統計,全國具有二孩生育意願且在單獨兩孩政策下不能生育二孩的15到40歲適齡婦女只有4500萬人。而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各種不利於生育的因素影響愈來愈大。目前來看,全面二孩基本是最後的「大招」,按照當前政策界的判斷,未來生育政策不大會出現大調整,起碼刺激生育尚未成為決策層共識。總之,生育不利因素大於有利因素,總和生育率能否回到翟教授理想的1.8水平,成疑。
第三,就算2017年以後,中國的總和生育率保持在1.8的水平,這個生育率真的是適合的嗎?
國際公認,生育率的更替水平是2.2,也就是說,總和生育率在2.2時,一個地區的人口才能保持不降不升。按照1.8的生育率,50年內中國總人口將會下降3成。如果以14億為基數,50年後中國的總人口會減少4.2億,也就是不到10億元。這可能就是翟教授理想中的總量下滑結構優化願景。
討論到第三點的時候,實際跳出了總和生育率的數據統計的技術環節,進入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官方理論界實際上認為中國的人口規模仍然是要控制的,正如翟教授所言,我國人口與資源環境等之間的關係仍然比較緊張。當前的人口數量並非我國的適度人口規模。
那麼,果真如此嗎?
二、人口危機可能比想像的要快
我認為,以翟教授為代表的官方人口理論總體仍然是一種靜態推演。由於國內相關調查數據的嚴重不一致,我無法完全就數據進行純數據推演。但,綜合媒體已經呈現的數據、相關社科界學者的一些判斷和個人對未來中國的動態預測,我認為人口危機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來得快。
人口危機的本質並不是人口數量的絕對減少,而是人口的勞動力數量、勞動生產率、勞動參與度與經濟發展的階段逐步脫節,最後拖累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
從當前中國現狀來看,總勞動力數量總體處於下行曲線。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5年我國60周歲以上老人的數量是2.22億,佔總數的16.1%,按照目前的趨勢,五年以後,也就是2022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的數量將達到2.6億,彼時,中國的總人口也才13.8億,老齡化比例為18.8%,而大約十年以後,我們將迎來真正的大拐點。2028年,總人口絕對數量開始下降,而老齡人口將會達到3.2億左右,老齡化比例為23%。
老齡人口比例增加,意味著15到60周歲的適齡勞動力數量的下降。實際上,這一年齡段勞動力數量一直在下降,2015年全年,適齡勞動力數量下降487萬。可以預計,在未來十年內,中國適齡勞動力總量將會越來越少。
人口總量雖然還在上升,但人口危機其實已經顯現。1978年以來,前三十年的GDP增長平均達到10個點以上,這其中人口紅利或者說勞動力紅利起到最基礎的作用,可以說,憑藉人口紅利佔據世界製造業的中下游,從而成為世界工廠獲取利潤,是中國經濟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近幾年的GDP增速放緩到只有六七個點,這其中當然有很多原因,但與人口紅利消失有莫大關係。
以上分析看上去都很抽象,但實際上,每個生活在中國的人已經感受到了。中國的勞動力短缺導致勞動力成本普遍上漲,帶來的擠出效應已經遍及整個實體經濟。不只是工廠工人的成本大幅提高,第三產業的工資也在大幅增長。企業老闆和普通民眾在生產和生活中,日子確實比以前難過很多。
但相比較勞動力數量下降這一老生常談話題,我更想講的是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參與度。從生產力的源泉來看,倘若勞動力數量下降,但如果勞動生產率能夠提高,勞動參與度能夠提高,生產力也不會下降。但事實如何,2016年9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勞動生產率水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相當於美國勞動生產率的7.4%。
- 我國勞動生產率及增長率變動 -
我國的單位勞動產出是多少?比較一下就知道。2015年,我國單位勞動產出只有7318美元,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8487美元,美國則是98990美元。雖然我們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速很快,但是,以這個基數來看,我們距離發達國家還有很遠的追趕路。
我在新華社的一位朋友跟我說,按說BAT這樣的大公司,大部分都是中國的各類精英,還有很多海龜,但據他調查,這些公司的勞動生產率距離美國矽谷仍然有相當差距,原因有很多,但公司內部鬥爭激烈,要走的老人不留下建制性遺產,新人上手缺乏體系培訓都是重要原因。BAT等頂級互聯網公司尚且如此,何況中國其他傳統產業。
再看勞動參與度。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著名經濟學家蔡昉最近的公開演講指出,按照他的調查,中國不止是勞動力短缺不可逆,勞動參與率實際上也在下降。勞動參與率下降意味著,同樣的勞動力數量,勞動生產力也在下降。
適齡勞動力數量下降,而且下降的速度有點快,勞動參與度下降,雖然不算劇烈,但也是利空因素,而勞動力生產率雖然在較快提升,但基數太低。在這樣的情況下,請問,生產力如何提高?
人口經濟學的根本出發點,就是人作為經濟的基本因子和動力源泉。我們看到的現象是中國經濟放緩,但從人口結構的角度分析,並不奇怪。
當問題分析到這裡,我們所說的人口危機跟人口學家可能並不太一樣,甚至出現明顯分歧。相當部分人口學家仍然認為人和資源是二元矛盾,人口數量下降有利於提高人均佔有資源。但按照上面的分析框架,恰恰相反,人和資源不僅不是矛盾,甚至人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資源。
當我們說人口危機的時候,其實我們說的已經超過人口理論的範疇了,而在人口控制論的框架下,以上討論就不存在討論空間,
假如我們承認適齡勞動力數量正在快速下降,勞動參與度也在下降,而勞動生產率未能彌補數量和參與度的損失的話,人口危機確實就在眼前了。而你對日常生產和生活的感受其實也早就證明了這一點。
三、人口危機是否會引發經濟危機?
勞動生產率的提升能否彌補勞動力數量下降帶來的生產力損失?
這是「未來十年,人口危機是否會引發經濟危機」這個問題的根本考量所在。拷問的是生產關係,更直接地說,拷問的是經濟轉型能否成功。經濟轉型升級的根本涵義其實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
我們能獲取我國的單位勞動產出是多少的數據,但它為什麼這麼低,以及為什麼提升起來這麼困難,這背後的原因就值得展開另一篇文章了(基本也都是老生常談)。但我想說的是,目前的勞動生產率有一點卡在一個關口上不去的意思。我們從這幾年不斷下降的資本投資回報率就可見端倪。
目前的形勢是什麼呢?能夠創造價值,哪怕是低端低效的經濟價值的人變少了,全社會勞動意願和勞動參與熱情降低了,而剩下那部分人,好像也沒以前高明多少。這就是中國經濟目前的處境。
未來十年會發生什麼?
2015年,中國人均GDP8000美元。未來10年,如果保持目前的GDP增速持續十年,中國人均GDP到2027年會達到15000美元。按照目前的定義,達到這個人均GDP基本意味著我們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但我們要注意的是,2027年時,我們的老齡人口會達到3.2個億,而適齡勞動力人口將會比現在少大概5000萬左右。
- 2005-2015年中國15-64歲人口變化趨勢圖 -
換句話說,在這十年里,要達到目前的GDP增速,我們必須要做兩件事。其一,我們要彌補這減少的幾千萬勞動力的總產值;其二,我們要比現在多養活1個億的老齡人口。這一反一正,想請各位掂量一下。這個曾經讓無數國家止步不前的中等收入陷阱,不是那麼好跨的。
以2022年,也就是五年後來計算,五年後中國人均GDP按照目前的增速會達到11000美元,但五年後,我們的老齡人口為2.6億。目前來看,這個五年可能是窗口期。
中國社保基金基本處於寅吃卯糧狀態,五年或者十年後,社保基金能否扛得住?適齡勞動力總體大幅下降,個體家庭的養老負擔卻顯著增加,而房價五年內保持剛性仍然是大概率事件,青年一代能否扛得住?大城市的社會保障、教育資源、醫療交通條件仍不均衡或不完善,城市化進程會不會放緩,流動人口或者從農村進城的勞動力生力軍會不會後繼乏力?
不過最關鍵的恐怕還是,中國實際經濟轉型升級,也就是致力於提升勞動生產率的努力在未來五年十年有什麼樣的效果。從目前來看,國內轉型做得最好的仍然只在深圳、廣州、杭州等新科技、互聯網、新金融聚集的城市。
城市的發展能夠看出人口危機與經濟危機的內在關聯。目前發展葆有活力的城市幾乎無一不是人口和勞動生產率的正循環。在一線城市中,深圳的人口數量增長最強勁,廣州次之,而北京、上海的人口增長都在放緩,上海2015年甚至出現了負增長。
2016年前三季度,深圳的GDP增速在8.7%,廣州也有8.1%,而北京上海都只有6.7%。在二三線城市中,重慶、鄭州、合肥等中部經濟發展較快城市幾乎都同時在保持人口快速增長,而在東北、西北等地區,在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城市,人口普遍負增長,人口外流非常嚴重,東北經濟也下滑得非常厲害。
經濟危機能否發生是一種經濟現象,而且其表現方式不一定是典型的西方式經濟危機,對於我們來說,也許沒有金融系統的崩潰,或者房地產市場的崩盤,但如果普遍出現類似東北那種經濟蕭條,仍然可能引發某種中國式的危機。
可能不只是經濟危機。
推薦閱讀:
※跟90後沒關係——2017年出生人口下降,特別是一孩下降是正常現象
※大學問沙龍第十期:中國人口危機
※正視中國的人口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