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交響音樂」
07-18
走近「交響音樂」 交響音樂不是一種特定的體裁名稱,而是一類器樂體裁的總稱。這類體裁的共同特徵是:由大型的管弦樂隊演奏;音樂內涵深刻,具有戲劇性、史詩性、悲劇性、英雄性,或者音樂格調莊重,具有敘事性、描寫性、抒情性、風俗性等;有較嚴謹的結構和豐富的表現手段。按照約定俗成的慣例,交響音樂主要是指交響曲、協奏曲、樂隊組曲、序曲和交響詩五種體裁。但其範疇也時常擴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樂曲,如交響樂隊演奏的幻想曲、隨想曲、狂想曲、敘事曲、進行曲、變奏曲和舞曲等。此外,交響音樂還包括標題管弦樂曲,如中國作曲家鄭路、馬洪業的《北京喜訊到邊寨》等。中國交響樂創作的第一個作品是蕭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第一首在國外演奏的作品是黃自的交響序曲《懷舊》;第一部在國內得到演奏的交響曲是馬思聰的《第一交響曲》;中國的第一部管弦樂組曲是冼星海的第四組曲《滿江紅》;中國的第一部小提琴協奏曲是馬思聰的《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中國的第一首鋼琴協奏曲是張肖虎寫的《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按照現在的估計,演出最多的是《春節序曲》、《梁祝》、《北京喜訊到邊寨》和《黃河鋼琴協奏曲》。 交響樂隊是音樂王國里的器樂大家族,一般來說它分為五個器樂組:弦樂組、木管組、銅管組、打擊樂組和色彩樂器組。由於交響樂隊採用了這麼多的樂器編製,所以它有著非常豐富的表現力。交響樂隊根據作品風格的需要,它又分為編製上的不同。如單管編製、雙管編製、三管編製、四管編製等等。 一、交響音樂的淵源 文藝復興時期就有了交響樂這個說法,但當時的含義和現在完全不一樣,當時的交響樂泛指的是一切多聲部的音樂。其中包括了聲樂和器樂。 到了16至17世紀,交響樂用來稱呼歌劇和清唱劇中的序曲和間奏曲,這時聲樂已經排除在了交響樂的概念以外,「交響樂」從此成為了純粹的器樂曲。 18世紀初,序曲和間奏曲開始脫離歌劇開始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這對交響樂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義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風格)」的三段體式,給後來的交響樂的樂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18世紀下半葉,德國的曼海姆樂派在序曲的創作中開創了主調音樂的手法,提高了樂器的表現能力和音樂的戲劇性,並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礎上增加了快板的終曲,就形成了四樂章器樂套曲的雛形。 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三位音樂大師把古典交響樂發展到了最成熟的階段,他們把維也納樂派和古典主義發展到了顛峰的狀態,也使得交響樂進入了自己的黃金時期。貝多芬更是把交響樂的內涵和思想性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境界,現代意義上的交響樂概念就在這個時期形成了。之後歐洲的浪漫主義作曲家們在繼承了古典主義的精華後,將交響樂的內容、形、樂隊編製,乃至於標題,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創新。在這個時期,交響樂的形式更為自由,色彩更加豐富,表現手法也更多種多樣。 進入20世紀後,交響樂仍然在不停的發展著,越來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響樂中。氣勢恢弘,感情細膩,表現力無限豐富的交響樂仍然擁有大量堅定的愛好者。 二、交響音樂的特點 交響音樂是一門獨立的音樂藝術形式。我們現在所說的交響音樂,只要是指交響樂隊演奏的多樂章的交響曲,還有交響詩、協奏曲和音樂會序曲等。下面就介紹一下不同形式的交響樂的曲式特徵: (一)協奏曲。協奏曲原名為「競奏曲」,指管弦樂器相協奏的樂曲。也有以人聲與樂隊協同演出的聲樂協奏曲。由一個樂章構成的協奏曲叫「小協奏曲」、由一組獨奏樂器(通常是兩件、三件或四件樂器)與管弦樂隊的競奏叫「大協奏曲」。近代協奏曲是一件獨奏樂器與管弦樂隊協同演奏的協奏曲。 協奏曲的特點是獨奏部分具有鮮明的個性和高度的技巧性。在音樂行進中,獨奏樂器與樂隊常常輪流出現,互相對答、呼應和競奏。 協奏曲通常分三個樂章: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富於戲劇性,常有獨奏樂器的華彩樂段。第二樂章:慢板,三段式,富於歌唱抒情性,常採用省略展開部的奏鳴曲式,變奏曲式或迴旋曲式。第三樂章:急板,迴旋曲式或奏鳴曲式,音樂蓬勃有力,活躍奔放,有歡快、舞蹈的性質。 (二)組曲。組曲是由若干短曲連為一體的管弦樂或鋼琴套曲。其中各曲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組曲有古典、近代之分。古典組曲又稱「舞樂組曲」,是採用同一調性的各種舞曲連接而成,但在速度,節拍等方面相互形成對比,近代組曲又稱「情節組曲」,興於19世紀,是從歌劇、舞劇、戲劇音樂或電影音樂中選若干樂曲輯成,有的根據特定標題內容或民族音樂素材寫成。 (三)序曲。序曲原指歌劇、清唱劇等的開場音樂。17、18世紀的歌劇序曲份「法國序曲」和「義大利序曲」兩類。前者為復調風格,由慢板、快板和慢板三個段落組成,中段為賦格形式,末段較短;義大利序曲為主調風格,由快、慢、快三個段落組成。後世交響曲就是由此演變而成的。19世紀以來,特別是從貝多芬開始,作曲家常採用這種體裁寫作獨立的器樂曲,其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式並有標題。 (四)交響詩。交響詩,亦稱音詩。一種具有敘事性、描寫性、抒情性或戲劇性的單樂章標題管弦樂曲。形式不拘一格,通常根據奏鳴曲式的原則自由發揮,有時也採用變奏曲式、迴旋曲式等。內容富有詩意,常取材於詩歌、戲劇、繪畫、歷史事迹、民族生活及自然景色。該體裁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首創於19世紀中葉,後得以發展。亦有以若干相互關聯的交響詩組成的「交響詩套曲」。從體裁上看,交響詩打破了古典交響樂四樂章的程式,只保留了一個樂章。或者說將古典交響樂的四樂章濃縮為一個樂章。從曲式上看,它沒有嚴格遵守奏鳴曲式的格式,而是有很大程度的自由發揮。被廣泛採用的是主題變形手法。即樂曲由若干之不同的段落組成,這些段落自由第依次展開,而用同一的主題把它們結合起來。主題在不同的段落出現時,面貌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從而塑造出標題內容特定的藝術形象。從音樂語言上看,它不再象古典交響樂那樣客觀地、理智地進行著陳述,而是充滿感受、飽含激情地描繪、敘述和描繪、敘述和歌頌。一般地說,交響詩的音樂語言具有以下特點:旋律上下起伏的幅度較大,和聲色彩豐富,音樂織體厚薄反差比較明顯。這樣的音樂語言往往極富感染力,很容易引起欣賞者的情感共鳴。從內容上看,它不再只限於表現貴族生活和宮廷場面,而是廣泛取材於民間傳說、史詩,理想的英雄人物和大自然的景色。交響詩屬於標題音樂的範疇。所謂標題音樂,即作曲家根據某文學作品、戲劇、民間詩歌、歷史傳說或作曲家自己事先擬定的文學情節而創作的音樂作品。為了便于欣賞這對樂曲內容有比較明確和具體的理解,作曲家常常用文字比較詳細地學出樂曲的情節,或用幾個字概括地標明樂曲的基本主題。 欣賞一部交響音樂,首先是努力捕捉音樂形象。捕捉到了音樂形象,就找到了理解的鑰匙,就進了欣賞的大門。音樂形象又如何捕捉呢?抓住主題。任何音樂作品都是通過主題來塑造音樂形象的,而這一點交響詩則表現得更為明顯。這主要是由於交響詩總的音樂形象相對來講比較具體。 當然,音樂不象文學那樣,能描寫非常具體的形象、敘述十分詳細的故事情節。它的表現往往是比較概括的。音樂表現的這種概括性,給欣賞者發揮想像力留下了充分的空間和餘地。所以說,音樂的欣賞過程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捕捉和感受音樂形象會因人而異、不盡相同,但只要大方向沒有錯就可以了。文: 永明星空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我喜歡的是Taylor不是Swift
※《中國新歌聲第二季》有哪些好聲音?
※【音樂欣賞】縹緲女聲 潔凈空靈 情深意邃
※有哪些歌曲歌詞意境美,歌詞含義深刻、有人生哲理?
TAG: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