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教版必修三《過秦論》導學案及答案

大興安嶺實驗中學《學案導學教學方式的研究》「十二五」省級課題重點課題使用時間2013年4月主備人:審批人:一批日教學題目第三單元 古代議論性散文第10課 《過秦論》二批日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了解作家、作品、時代背景。2.朗讀全文,讀准字音,讀准句讀。3.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結構。4.研讀文章第一段,積累文言知識。【學習重點】掌握文章重要字詞句。【學習方法】誦讀 查考注釋【知識導學】1.解題本文是史論。「過秦」意思是,「過」是。「論」,重在闡明自己的意見,「過秦論」意為。這是賈誼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總論天下形勢,指出秦滅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論點,主要論述秦始皇的政治過失。中篇剖析秦統一天下後沒有正確的政策,秦二世沒有能夠改正秦始皇的錯誤政策,主要指責秦二世的過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況下,秦子嬰沒有救亡扶傾的才力,主要指責秦子嬰的過失。2.作者介紹賈誼(前200—前168),世稱,洛陽人。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最早的漢賦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眾著稱,僅活了33歲。賈誼在政治上有遠見卓識,能洞察隱微,善於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能抓住當前社會主要問題、預見未來隱患,作出精闢分析,提出有效對策。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為主,主張國家應以民為本,施行仁政,重視禮樂,嚴明等級;同時也雜有法家運用法術勢,力主中央集權,削弱諸侯權勢和道家的貌似曠達實為消極等思想。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張上是積極進步,富有進取精神的。他的政論散文峻拔鋒利,針砭時弊,淋漓酣暢,對後世散文創作很有影響。他的為人,很為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並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賈誼生活的西漢初期,由於經過500多年的戰爭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賈誼認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評論時政,《過秦論》就是為宣傳這種主張寫的。《過秦論》有上中下三篇,這裡選的是上篇。魯迅曾稱讚本文為「西漢鴻文」。3.後人對賈誼(史稱賈生)的評價:①蘇軾論賈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賈誼論》)②毛澤東論賈誼毛澤東《賈誼》:「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梁王墮馬尋常事,何須哀傷付一生。」③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4.時代背景春秋以來,戰亂頻繁,加之秦統一後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社會經濟遭受了五百年來的特大破壞。農民大量流亡異鄉,不得耕作;還有些為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為奴。戰亂使人口銳減,商業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達百金。新建立的西漢政權,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史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人民很需要休養生息。針對這種現實,為鞏固西漢政權,賈誼借「過秦」以「規漢」,主張施行仁政,「與民休息」。當然,賈誼所說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統治階級立場上的,不可能包括消滅剝削、消滅階級壓迫等內容,這是歷史的局限、階級的局限,我們不能苛求。【基礎演練】(A級)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崤()膏腴()逡()鏃()黔()首氓()隸隳()鞭笞()軫()恬()藩()瓮()牖()孝公既沒()召()滑俯首系()頸踐華()為城勁()弩不及中()人墨翟()躡足行()伍朝()同列將()數百之眾度()長絜大比權量()力萬乘()之勢一夫作難()二.閱讀第一段,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1.窺周室()務耕織()修守戰之具()於是秦人拱手()取西河之外()2.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據餚函之固()內立法度()外()連橫而斗諸侯()【合作探究】一、整體把握:1.這一篇史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如何理解這句話?(B級)2.理清文章結構,完成下面填空:(B級)按表達方式可將全文分為兩個部分:(一)記敘部分():寫第一層:():寫第二層:():寫(二)議論部分():寫二、研讀第一段:3.文章第一段主要寫的什麼內容?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B級)4.我們知道,「席捲」「包舉」「囊括」都有「吞併」的意思,「宇內」「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麼,我們把課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換成「有吞併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為什麼要舍簡就繁呢?(C級)【鞏固提升】1.選出下列加點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組()A.膏腴(yú)藩籬(fān)崤山(yáo)蒙恬(tián)B.逡巡(qūn)鋒鏑(dí)躡足(niè)墨翟(zhái)C.謫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D.隳名城(huī)戶牖(yǒu)棘矜(jí)贏糧(yín)2.對下列名詞狀語的分類、用法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①席捲天下②雲集響應③船載以入④西舉巴蜀⑤內立法度⑥斗折蛇行⑦日積月累⑧吾得兄事之⑨良庖歲更刀⑩相如廷叱之A.①②⑥⑧句表比喻,講成「像……那樣」B.④⑤⑩句表處所,譯為「在……」C.⑦⑨是時間名詞作狀語,譯為「日日」、「月月」、「每年」D.③表工具,譯為「用……」【學後反思】大興安嶺實驗中學《學案導學教學方式的研究》「十二五」省級課題重點課題使用時間2013年4月主備人:審批人:一批日教學題目第三單元 古代議論性散文第10課 《過秦論》二批日第二課時【學習目標】研讀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內容,積累文言知識。【學習重點與難點】歸納掌握實詞的一詞多義和活用現象。【學習方法】 誦讀與討論【知識導學】1.「外連衡而斗諸侯」中「連衡」也寫作「」,是採取的一種,使它們各自同秦國聯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當時一些諸侯國也曾採取另一種策略來對付秦國,叫「」。提出前一種策略的代表人物是,提出後一種策略的代表人物是。2.第二段中相關人物介紹:蘇秦字季子,是戰國時期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可謂「一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農家,素有大志,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被諸侯重用,相傳最多時,曾身掛六國相印。與趙秦陽君共謀,發動韓、趙、燕、魏、齊諸國合縱,迫使秦國廢帝退地,至樂毅破齊前夕,遭車裂而死。吳起  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軍事理論家、軍事改革家。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一說曹縣東北)人。後世把他和孫子連稱「孫吳」,著有《吳子》,《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田忌  生卒年不詳,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於徐州(今山東省滕州市南),故又稱徐州子期。戰國初期齊國名將。田忌以田齊宗族的身份作齊將,他很賞識孫臏的軍事韜略,向齊威王舉薦孫臏,威王任孫臏為軍師。廉頗 生於公元前327年卒於公元前243年,死時已是84歲高齡.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將領。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趙孝成王、趙悼襄王時期。【基礎演練】(A級)1.寫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①合從締交通②威振四海通2.分析下列加點字的活用現象。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尊賢重士()會盟而謀而弱秦()追亡逐北()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北築長城而守藩籬()以弱天下之民()卻匈奴七百餘里()以愚黔首()3.實詞積累(一詞多義),解釋下列詞在句中的意思:因①蒙故業,因遺策()②踐華為城,因河為池()③相如因執壁卻立()④因利乘便( )策①振長策而御宇內()②蒙故業,因遺策()制①覆至尊而制六合( )②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③秦有餘力而制其弊()④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兵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②時北兵已迫修門外()致①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②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延①秦人開關延敵()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北①追亡逐北,伏屍百萬。()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③漢王引諸侯兵北。()信①明智而忠信()②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合作探究】1.第二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於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B級)2.讀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① 首句寫秦始皇統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為什麼?(B級)② 試用幾個詞來概括秦始皇的對內政策。寫秦始皇對內政策這一層的目的是什麼?(B級)③ 末句寫始皇的設想,有什麼作用?(B級)④本段在全文結構中有怎樣的作用?(C級)【鞏固提升】1.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合從締交,相舉為一B.追亡逐北,伏屍百萬C.外連衡而斗諸侯D.秦有餘力而制其弊2.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蒙故業,因遺策(前代的策略) 因利乘便(因為)B.合從締交,相舉為一(一體) 奮六世之餘烈(餘威)C.追亡逐北(潰敗〈的軍隊〉)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揭開)D.將數百之眾(率領) 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堅固的城防)3. 下列加點詞的用法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會盟而謀弱秦弱:使……弱B.天下雲合而響應云:像雲一樣C.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控制,統治D.外連衡而斗諸侯斗:對……鬥爭4.下列各句已補出被省略的成分,錯誤的一項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為桂林、象郡B.收天下之 兵,聚之(於)咸陽C.俯首系頸,委命(於)下吏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5. 翻譯下列句子。①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後反思】大興安嶺實驗中學《學案導學教學方式的研究》「十二五」省級課題重點課題使用時間2013年4月主備人:審批人:一批日教學題目第三單元 古代議論性散文第10課 《過秦論》二批日第三課時【學習目標】1.研讀文章4、5段,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知識。2.學習文章的論證方法,賞析文章語言特色。【學習重點與難點】1學習作者從史實對比中引出結論的寫作方法。2掌握重要字詞句。【學習方法】 誦讀與討論【知識導學】《過秦論》中下篇薦讀秦王足己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為戮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諸侯從。其削也,內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內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餘歲不絕。秦本末並失,故不長久。由此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基礎演練】1.寫出下列句中通假字:①贏糧而景從通②百有餘年通2.解釋下面加點的字詞:①才能不及中人()②將數百之眾()③贏糧而景從()④斬木為兵()⑤山東豪俊()⑥同年而語()3.分析下面字詞的活用現象:①陳涉瓮牖繩樞之子()②天下雲集而響應()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④並起而亡秦族矣()⑤序八州而朝同列()4.選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兩項:()A.為天下笑B.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C.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D.非尊於齊、楚……中山之君也E.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5.默寫:①振長策而御宇內,,履至尊而制六合,,威振四海。②,卻匈奴七百餘里;,士不敢彎弓而報怨。③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④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⑤斬木為兵,揭竿為旗,,。⑥,;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⑦,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⑧,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合作探究】1.分析作者寫了陳涉起義的哪些弱勢(不利條件)?作者為什麼要詳寫陳涉的不利條件與天下人的積極響應?(B級)2.第5自然段寫了哪些對比?文中還有哪些對比?這些對比有何作用?(B級)3.本文題為「過秦論」,是一篇論說文,但全文卻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來敘事,試討論分析為什麼這樣安排。4.作者借古諷今,強秦的速亡給後人的啟示是什麼?(C級)5.本文的語言有什麼特色?(C級)【鞏固提升】1.填空。(1)戰國四公子:齊國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趙國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楚國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魏國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2)先秦著作中經常提到的「關東」指__________以東,「山東」指    以東,「河南」指__________以南。「百越」指古代__________族居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統稱百越,也叫__________。(3)「黔首」是__________朝對百姓的稱呼,「氓」「隸」分別指__________、__________,泛指下層人民。「七廟」是__________的宗廟。2.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奮六世之餘烈  烈:功業。B.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信:可靠的。C.焚百家之言 言:言論,句中指著作。D.樂毅之徒通其意徒:門徒。3、閱讀下文,回答後面的問題。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勝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勝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1)選出下列短語中加點的字讀音正確的一項是()①鋤耰棘矜 ②鉤戟長鎩③萬乘之勢 ④度長絜大 ⑤一夫作難A.yōuqínjíchènɡdùxiénánB.yōuqínjǐshènɡduóxiénànC.yǒujínjǐchènɡduóxiénànD.yǒujínjíshènɡduóqìnàn(2)選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A.「且夫」一句,寫秦朝江山依舊,險關如故。照應課文第一段,說明秦非亡於地理形勢的變化。B.「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勸說後世統治者施行仁義以安民。C.本段是在前文鋪敘基礎上的集中議論,大量的史實使作者的論點水到渠成。D.對比論證是本段的鮮明特色,陳勝與山東六國進行對比,說明比陳勝強大的山東六國未能戰勝秦國的原因以及秦亡於陳勝首倡的起義均在於他們不施行仁政。過秦論》第一課時參考答案:1.解題本文是史論。「過秦」意思是 「指出秦的過失」,「過」是動詞。「論」是一種議論文體,重在闡明自己的意見,「過秦論」意為「指責秦的(政治)過失的一篇政論」。2.作者介紹賈誼(前200—前168),世稱「賈生」,西漢洛陽人。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最早的漢賦作家之一。【基礎演練】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崤(xiáo)膏腴(yú)逡(qūn)鏃(zú)黔(qián)首氓(méng)隸隳(huī)鞭笞(chī)軫(zhěn)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 孝公既沒(mò)召(shào)滑俯首系(xì)頸踐華(huà)為城勁(jìng)弩不及中(zhōng)人墨翟(dí)躡足行(háng)伍將(jiàng)數百之眾度(duó)長絜大 比權量(liàng)力 萬乘(shèng)之勢 朝(cháo)同列作難(nàn)二.閱讀第一段,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1.窺周室( 窺視)務耕織(大力從事)修守戰之具(防守和進攻)於是秦人拱手( 兩手合抱,形容毫不費力 )取西河之外(黃河)2. 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名詞作狀語,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樣)據餚函之固 ( 形容詞作名詞,險固地勢 )內立法度(名詞作狀語,對內)外(名詞作狀語,對外 )連橫而斗諸侯(使動用法,使……爭鬥)【合作探究】1.這一篇史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如何理解這句話?提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是對秦王朝所犯過失的總結,秦王朝「仁義不施」結果導致亡國。2.(一)記敘部分( 1-4段 ):寫 秦王朝的興亡過程第一層:( 1-3段 ):寫 興起的過程。 第二層:(4段 ):寫 滅亡的過程。(二)議論部分(5段):寫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3.文章第一段主要寫的什麼內容?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提示:主要寫秦國勢力的崛起。先寫秦的地理優勢和秦孝公統一天下的雄心,然後寫秦孝公的對內對外政策,最後寫實施上述內外政策取得的成果。4.提示:意在突出秦孝公吞併六國、獨佔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對諸侯各國虎視眈眈的情態、咄咄逼人的氣勢。同時也為後文寫孝公之後的歷代秦君的赫赫功業張本,為後文寫秦一統天下之後的頃刻覆亡形成對比並作了鋪墊。總之,根據表達的需要,這裡的繁筆增加了氣勢;同義短語的疊用,又使敘述生動形象。【鞏固提升】1.選出下列加點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組答案:C(A項中的「崤」應讀「xiáo」。B項中的「翟」作姓多數念「zhái」,此處應念「dí」。D項中的「贏」應為yínɡ。)2.( A )《過秦論》第二課時1.寫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①從 通縱②振 通 震2.分析下列加點字的活用現象。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詞作狀語,向南,向西,向東,向北)尊賢重士(形容詞作名詞,賢才)會盟而謀而弱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弱)約從離衡(動詞使動用法,使……離散)追亡逐北(動詞作名詞,敗北的軍隊)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名詞作動詞,當帝王)吞二周而亡諸侯(動詞使動用法,使……滅亡)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詞作動詞,登上)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名詞作狀語,在北邊)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弱) 卻匈奴七百餘里(使動用法,使……退卻)以愚黔首(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愚 )3.實詞積累(一詞多義),解釋下列詞在句中的意思:因①蒙故業,因遺策。(沿襲)②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憑藉 )③相如因執壁卻立。(趁機)④因利乘便(憑藉)策①振長策而御宇內。(鞭子)②蒙故業,因遺策。(策略)制①覆至尊而制六合。(統治)②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統率 )③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制服)④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規模 )兵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 兵器 )②時北兵已迫修門外。( 軍隊 )致①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 發展到 )。②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招納 )延①秦人開關延敵(迎接,迎戰)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續 )北①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敗北的軍隊) 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向北)③漢王引諸侯兵北。( 往北走 )信 ①明智而忠信( 守信 ) ②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可靠的)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 通「伸」伸張)【合作探究】1.第二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於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答案: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後,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①將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庄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②寫秦擴大領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並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③ 統觀此段敘史,近乎藝術概括方式,本質是真實的,但客觀的歷史過程並非如此。史實補充:「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蘇秦說六國從親,約在前334——前332年之間,其時蘇秦任從約長,並佩六國相印。「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這是第一次合從。前318年,蘇秦再次約從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為從長。至函谷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年表》中作「五國」)。這是第二次合從。此外,前298年,魏、齊、韓三國曾聯合攻齊。還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於河外,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內了。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所謂「九國之師」只是一種籠統的說法,這也說明史論敘史跟史傳的不同。2.讀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① 首句寫秦始皇統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為什麼?答案:這是中國空前的統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② 次寫擴大版圖,有什麼作用?答案: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一句,是用來烘托秦始皇的威勢,可算是虛寫。如要實寫就會出現矛盾,前218年,張良曾雇力士刺始皇於博浪沙,誤中副車。③ 試用幾個詞來概括秦始皇的對內政策。寫秦始皇對內政策這一層的目的是什麼?答案:愚民、弱民、以民為敵說明秦守天下「不施仁義」,為結論張本。④ 末句寫始皇的設想,有什麼作用?答案:反襯秦王朝滅亡之迅速。⑤本段在全文結構中有怎樣的作用?答案:上文寫秦日益強大,為統一奠定了基礎,本段寫統一後的措施說明秦已從攻勢轉為守勢;正因為措施不當,才導致了它的迅速滅亡,所以下段接著寫它的滅亡,作者「過秦」之意盡在其中。【鞏固提升】1.【解析】選B。A.「從」通「縱」,「舉」通「與」;C.「衡」通「橫」;D.「弊」通「敝」。2.【解析】選D。A.因:憑藉;B.餘烈:遺留下來的功業;C.揭:高舉。3.下列各句已補出被省略的成分,錯誤的一項是( )【解析】選D。省略的成分應為秦始皇。.翻譯下列句子。①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譯文:①各國諸侯十分害怕,(於是)集合結盟,來圖謀削弱秦國,不吝惜珍貴的器物、貴重的珠寶、肥沃富饒的土地,來招致天下的賢士,採用合從的策略締結盟約,彼此結交成為一體。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譯文:②秦國沒耗費一支箭,一個箭頭,可是天下的諸侯已經困頓不堪了。③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譯文:③秦國有足夠的力量控制他們並(乘著他們的)困頓來制服他們,追擊逃兵敗將。《過秦論》第三課時【基礎演練】1.寫出下列句中通假字:①贏糧而景從 景 通影②百有餘年 有 通 又2.解釋下面加點的字詞:①才能不及中人(平常的人) ②將數百之眾( 指揮、統率 ) ③贏糧而景從( 擔負)④斬木為兵( 武器)⑤山東豪俊( 崤山以東)⑥同年而語 ( 談論 )3.分析下面字詞的活用現象:①陳涉瓮牖繩樞之子( 名詞作動詞,用破瓮做,用草繩系)②天下雲集而響應(名詞作狀語,像雲一樣,像回聲一樣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詞作動詞,變小變弱)④並起而亡秦族矣(使動用法,使……滅亡)⑤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動用法,使……朝拜)4.選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兩項:( BD )【合作探究】1.分析作者寫了陳涉起義的哪些弱勢(不利條件)?作者為什麼要詳寫陳涉的不利條件與天下人的積極響應?明確:詳述了陳涉身分之低下,才能之平庸、財富之匱乏、起義之倉猝,士卒疲憊(或軍隊弱少)武器鈍劣等方面的不利條件。同時又描述天下風起雲湧、積極響應的形勢。在這樣的劣勢之下,竟能使「天下雲集響應」,說明秦的暴政使得人心盡背,整個天下都是秦王朝的敵人。這些事實說明了秦朝的滅亡是由於「仁義不施」,在敘述中含有「過秦」之意。2.第5自然段寫了哪些對比?文中還有哪些對比?這些對比有何作用?第5自然段先將攻天下的秦國和守天下的秦朝進行對比,然後將陳涉的起義與諸侯國合縱抗秦作了多層次、多角度的對比。「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一比地位。鉏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二比兵器。「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三比士卒。「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四比人才。一句話,陳涉與諸侯「不可同年而語」,強弱對比如此懸殊,它們同是秦的對手,曾先後與之抗衡,然而人多勢眾的六國,卻一一為秦所滅,區區一個陳涉,竟然使秦「七廟隳」,對比將前面形成的反差,進一步深化、強化了。全文共有三大方面的對比:一是六國與秦之對比。文章在敘述惠文、武、昭襄的業績時,以諸侯國軍隊之眾,謀士之多,土地之廣等作對比,並不厭其煩地列舉國名、人名。與秦抗衡的六國,地廣、人多、俊才雲集,且「合縱締交、相與為一」,似乎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結果卻是「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從散約敗」、「強國請服,弱國入朝」,這樣誇張的對比,足以襯托出秦國實力之強。這第一層對比是極強者與較強者的對比,形成一個反差。二是陳涉與秦王朝的對比。文章敘述始皇統一中國的功業與陳涉以一介戍卒率眾起義的情景,確是又一個強烈的對比。雖然「始皇既沒」,但陳涉面對的仍是「餘威震於殊俗」的強大秦王朝。而陳涉,作者極寫其窮困平庸,出身卑賤,才能平平,沒錢沒勢,士卒稀少而疲敝,更無裝備可言,但一旦揭竿而起,「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影響所及,「山東豪俊遂並起」,以致顯赫一時的強秦亡於一朝。這第二層對比是極強者與極弱者的對比,形成的反差較前更為強烈。三是陳涉與六國的對比。(第5自然段)作用:隨著對比的層層深入,形成的反差亦步步強化,更留下串串懸念,人們急待答案,作者一個「何也」,終於把焦點逼示出來——「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就是秦朝滅亡的原因,是全文結論之所在。這一結論如金石擲地,鏗然有聲,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移易。3.本文題為「過秦論」,是一篇論說文,但全文卻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來敘事,試討論分析為什麼這樣安排。明確:文章由敘史和議論兩部分組成。敘史是議論的依據,議論是敘史的升華。作者通過敘述,概括秦朝百餘年的由興而亡的全過程,即從「攻」勢轉為守勢兩大階段,為最後的議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外,作者的敘述中始終包蘊著文章的中心,這樣由事見意,由史出論,以史實為論據的論證,雖然敘述較多,卻處處為最後一段的議論蓄勢,體現了事實勝於雄辯的特點,使文章的中心突出,論證更加有力,更能使人信服。4.作者借古諷今,強秦的速亡給後人的啟示是什麼?漢初的社會情形如何?賈誼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明確:①「施仁政,行仁政」。②賈誼生活在漢文帝時代。其時,社會經濟已漸漸恢復,人民生活也較安定,但是階級矛盾卻在不斷地滋生暗長,統治階級日益滋長「淫侈之俗」,並橫徵暴斂,加重人民負擔,以至逼迫農民賣妻鬻子。賈誼擔心「大命將泛,莫之振救」,於是藉此文,要求漢文帝以秦亡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轍。③從前面對賈誼的介紹可以看出,賈誼是個對政治功名有強烈願望的人,他想通過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實現其政治抱負。5.本文的語言有什麼特色?明確:①具有賦的特色,講究鋪排渲染。例如開頭寫秦孝公的雄心,連用「席捲天下」「包舉宇內」等四個短語;中間寫九國之師攻秦,四君、九國、謀臣、策士、武將,一一列名,顯得很有氣勢。②行文多用駢偶,琅琅上口。它的駢偶不同於後來的駢體文以「四六句」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靈活,有時字數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時駢句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變化多端,不顯得單調。【鞏固提升】1.填空。答案:(1)孟嘗君 田 文 平原君 趙 勝 春申君 黃 歇 信陵君 魏 無忌(2)函谷關 崤山 黃河 越 桂 浙閩 粵 百粵(3)秦 民 奴隸 天子2.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我們對文言實詞的理解。「之徒」與文中的「之屬」「之倫」意思相同,指「這一類人」。3、閱讀題選出下列短語中加點的字讀音正確的一項是答案:B(「矜」「乘」「度」「難」均為多音字,要根據意義來區分。).選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答案:D( 「他們」不妥。)
推薦閱讀:

《孟母三遷》閱讀答案及試題
糖尿病患者經常吃西瓜是好還是壞?養生專家終於說出了明確答案
怎樣才是真正的愛孩子?這是我聽過的最好答案
顧炎武《吳同初行狀》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秦可卿淫喪天香樓,她到底是怎麼死的?答案無意中被人說出!

TAG: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