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仙學」關係之探析(胡孚琛)

「仙學」一詞是由陳櫻寧先生生前親定的。是對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獨有的生命科學體系的挽救。「仙學」就其修鍊模式的不同被分做天元、地元、人元三種方法。 統稱為三元丹法。三元丹法中,天元丹法是獨修的清凈功夫。它不象地元與人元丹法那樣,對法、侶、財、地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所以,天元丹法是最易被世人接 觸並體行的。查閱古今仙真,掌握三元丹法全部者不乏其人。武當山張三丰祖師就是其中的一位。 張三丰祖師是道家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他不僅繼承了三元丹法。還對三元丹法做了進一步深入淺出的闡述。並在自身如此學識與成就的基礎上,對古傳內家拳法又 進行了改良和完善,使得內家拳法與道法發生了更為緊密的聯繫。形成了武當派「以拳入道」這一新的修鍊形式。我們作為張三丰祖師「仙學」思想與修鍊的追隨 者,是有責任進行思考並實踐的。從而揭示太極拳與丹道體系的內在機理及相應的關係。 在我個人看來,太極拳既然是步入道法的一種手段,那麼,它也就想當然的是「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若過如此,則太極拳當是天元丹法的近親。為什麼說太極拳是天元丹法的近親,而不是天元丹法呢?這自然是入手的方法,途徑,以及神氣的運用上等等不同而決定的。 首先,天元丹法是於行、立、坐、卧四威儀中求「煉己」。它的「煉己」功夫並不是專指性功而言。而是在「心息相依」的氤氳中,侯「一陽發生,真種子現」。於 四大皆陰的一身當中,啟發脫離母體後藏於體內「秘密處」的元陽祖氣。而後再將先天元神與先天元氣打成一片,形成所謂的「丹母」作為先天修鍊的種子。正如白 玉蟾祖師所說:「神氣相抱,結為丹母,鎮在下田。外則感召天地靈陽正氣,內則擒制一身鉛汞之英華。」於中可見天元丹法的修鍊是多麼的神妙。而這些又純粹是 先天功夫,絕來不得半點人為之欲。因此,天元丹法是借後天有形之軀而返先天無相之境。再於先天無相之境做一番煉養的功夫。太極拳雖然也是借後天返先天的修 習方法,但卻是更著重於後天對先天的充實與補養。這是它們既有相似而又有不同的地方。 其次,太極拳與天元丹法不同的另一個地方還在於「動」。前者是動中求靜,後者是靜中侯動;前者是外動內靜,後者是內動外靜。雖然,動靜的形式並不一樣,但 是動靜之間卻是「相連不斷」的。動靜之間的循環轉換也是妙不可言,生髮種種變化的。而勿論動靜的孰先孰後,都只是神氣上的事宜而已。 張三丰祖師說:「太極拳者,其靜如動,其動如靜。動靜循環,相連不斷,則二氣既交,而太極之象成。內斂其神,外聚其氣。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氣即媾,而太極之位定。」 《太極拳解》說:「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因身動而氣行,心靜而神定,神定氣必清,氣清神遂名。故《周身大用論》說:「一要心、性與意靜,自然無處不輕靈。」 練太極拳之始終貴在「心靜」。起勢之前,必要做一番收心斂神,鬆柔筋骨,舒化氣血,清洗臟腑的無極樁功。稍久,待心念一動之際,遂由無極樁功變化為太極拳 功。如此才有一動輕靈之可能。而氣勢騰挪之間亦須鬆柔舒緩,不以力求,純以意使。如此方能便利從心!心無滯殆必能專註,神遂不外馳而為主帥。神返於內,一 身上下,內外之氣自然隨之斂入筋骨。神氣能互戀互愛,則以意收歸丹田。「氣能入丹田,為氣總機關,由此分運四體百骸,以氣周流全身,意到氣至」。這樣必能 達到《太極下乘武事解》之所說:「太極武事,外操柔軟,內含堅剛。而求柔軟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因此,神氣 乃太極拳有實際功效之所在。在以上對比中,太極拳與天元丹在神氣的性質上雖然並不相同。但這也僅僅是入手的方法決定了所走的途徑發生了變化,而並不能斷言 太極拳與天元丹法沒有絲毫的關係。因太極拳是以浩然之心浩然之氣,故不失為道本。既然與道相近,自然與道相為一也。那麼與天元丹法也就不相為二矣!古人 說:「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咸歸於一本。」理唯一貫,是之為證。 張三丰祖師說:「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 為什麼要這麼講呢?《大小太極解》說:「太極練法,以心行氣,不用濁(拙)力,純任自然。筋骨鮮折曲之苦,皮膚無磋磨之勞。」因此,太極拳是老少皆宜的。 而三元丹法條件苛刻,不似太極拳法來得方便。再者,人生之於世,社會、家庭的責任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必須完成的使命。逃避與消極都對修鍊有害無益。而怎 樣能在生活,工作當中不使這身軀殼受到痼疾的侵擾,能在機緣恰當之時,以一個最好的身心投入到修鍊中去,這是每一位真正愛道之人應正視,應面對,應嚮往 的。也是張三丰祖師「願天下英雄豪傑延年益壽,不徒做技藝之末也」的本意。「以拳入道」的出發點也正應該是建立在這種思想認識基礎之上的。張三丰祖據此創 新太極拳法,形成了一個獨有的體系。這個體系就是:著熟---懂勁---神明 「著熟」為個人拳功之事,是在後天返先天的練拳當中,神氣由無到有,由微到著,由散到聚的功夫。即所謂的內功修鍊。屬「仙學」之煉精化氣一步。當神氣象果 子一般成熟之後就以意收入丹田。然後意到氣到,氣流動於周身內外,四肢百骸。是謂「神氣鼓盪」。其外雖無形無跡,內卻可感可知。故言「平日走架,是知己功 夫」。至此,方能漸悟懂勁「。又屬「仙學」之鍊氣化神一步。「懂勁」即如《大學》所說:「格物致知。」乃恢復我人先天固有之良知良能也。其與「神明」境界 相去不遠矣!此正如《太極懂勁解》說的那樣:「自己懂勁,接及神明,為之文成。而後采站身中之陰七十有二,無時不然。陽得其陰,水火既濟,乾坤交泰,性命 葆真矣。於人懂勁,視聽之際,遇而變化,自得曲誠之妙形,著明於不勞,運動知覺也。功至此,可為攸往咸宜,無須有心之運用耳!」 自己「懂勁,接及神明」是尚在兩可之間。若要達到「神明」的境界,須於「自己懂勁」向「於人懂勁」過渡發展。《太極文武解》說:「文者,體也;武者,用 也。」「夫文武尤有火候之謂,在卷放(知己的神氣運用)得其時中,體育之本也。文武使於對待(知己)之際,在蓄髮(知人的神氣運用)當其可者,武事之根 也。」「文無武之預備,為之有體無用。武無文之伴侶,為之有用無體。」這篇文章說的就是太極拳練(體)與用的關係。或者說「自己」與「於人」的關係。它的 目的就在於說明,自己一身規矩養成,還須在與人對待之中得以檢驗,讓己從人,在隨屈就伸當中,以不變應萬變。從而「得曲誠之妙形,無須有心之運用耳」故謂 「神明」。屬「仙學」之煉神還虛一步。此乃儒家「聖人」之境。而後,「采戰身中之陰七十有二」,不過一番狀若培育陽神的溫養功夫。純粹道家超聖成神的「仙 學」手段。屬「仙學」煉虛合道的伊始。 由上我們應該看到,太極拳體系完整,理法嚴密。在練法上與道相同,在用法上與道不悖。拳法大道,道法自然。儼然《太極文武三成解》所說:「蓋言道者,非自 修身無由得成。」其用神,用氣雖開始不似天元丹法啟元神,參元氣那樣的模式。但究其過程至結果而言,途殊而一歸。實乃「仙學」部分的一支奇葩。
推薦閱讀:

曲煒解析《滴天髓》之干支總論也就是干支關係組合論
秦伯末揭秘十二經脈與臟腑的關係_十二經脈,中醫學家秦伯末,中醫基礎理論_中醫講堂
與上司相處關係學
論沖合的關係
五臟間相生的關係

TAG:太極拳 | 關係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