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死亡隨想

死亡隨想類別:感悟生活  作者:水西嶺上的鷹編者按:死亡,是萬物生靈必將經歷的一個生命過程,也一直是人們害怕去碰觸的話題。死亡乃是人生終結,正因為是每個人都必然面對的,所以更有認真思考的必要。珍惜生命,正確認識死亡,會讓你記起曾經領會過的感動與來自生命的啟示,會讓你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  偶然讀到四世紀希臘詩人巴拉達思的一首小詩,其中兩句是:人呵,不久將沉睡地下;你生存時且思索那死亡。乍眼一看,似乎很悲觀宿命;細細思量,感覺又很哲學——活著是為了走向死亡。  關於死亡,此前我的確沒有認真默想過,意識中只覺得它是件很遙遠的事情。並且,對於我這個年齡,大談死亡的神秘,既奢侈又可笑,簡直是少年不識「死」滋味,為賦新辭強說「死」了。只是,當身邊一條條鮮活的生命轉眼間纏綿病榻甚至驀然消失的時候,我才會感到一絲的悲哀和恐懼,才會嘗試著「思索那死」。  生命著實很脆弱——從古至今,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村夫野老,無論垂暮老人,還是乳臭小兒,無一倖免地會踏上黃泉之路。秦始皇功蓋天地,窮其一生地尋訪長生不老之葯,終究無果。他的血肉之軀仍未能阻擋住死神的腳步,只留下一堆歷史故事任憑後人傳說;那個貌若桃花溫柔可人的「林妹妹」陳曉旭,儘管財富頗豐,儘管遁入空門誠心向佛,也難逃厄運,在暮鼓晨鐘青燈燭照里香消玉隕,於無盡的塵世留念中走得匆忙而淡定……  於是忍不住反過來思考,如果人真能永遠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又會如何?那麼,隨著人口的只增不減,人類對資源的掠奪,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對地球承受極限的挑戰將是空前的。而且,在安身立命為人處世間,諸多煩惱糾纏於心。即便老而不死,這樣的日子也未必令人舒暢,倒不如自行了斷以求解脫來得痛快。還是周作人先生說得實在,「即使照神話故事所講,那種長生不老的生活我也一點兒也不喜歡。住在冷冰冰的金門玉階的屋裡,吃著五香牛肉一類的麟肝鳳脯,天天遊手好閒,不在松樹下著棋,更同金童玉女廝混,也不見得有什麼趣味。況且永遠如此,便是單調而且睏倦了。」  單調也好,睏倦也罷,只是這個世界上卻鮮有不懼死者,還美其名曰「好死不如賴活」!仔細觀之,世人怕死的原因歸納起來大抵有三:一是怕死時的痛苦。我有一位朋友,他奶奶在彌留之際,拉他的手失聲痛哭,繼而叮囑再三:一定要將自己帶回老家土葬。朋友不解地說,如今政府不準土葬,只能火葬。誰知老人哭得更傷心,說,人在火爐里燒得吱吱作響,該有多麼疼痛?讓我那位朋友哭笑不得。二是怕捨不得人間的享樂。權力金錢、美酒佳人、寶馬香車、山珍海味,誘惑力驚人,凡人斷然不會輕易捨棄。三是怕某些心愿尚未了卻便就此撒手西去,空餘遺恨。至於那些真正不怕死的人,除了徹頭徹尾的悲觀厭世之徒,就是那些具有超然世外無欲無求物我兩相忘的高境界大智慧的智者了。  孔子諧弟子游泰山,偶遇友人榮啟期坐在樹下,衣鹿皮裘,鼓瑟而歌,怡然自得。孔子問他,先生何以如此快樂?榮啟期回答道,天地生有萬物,唯人至貴,而我為人,此一樂;人有男女之別,我得以為男人,此二樂;人生有不得見日月,未離襁褓便夭折者,而我年已九十,身強體健,此三樂。至於貧窮疾病,乃是人生常態;死亡,乃是人生終結。處常而待終,有何不樂?  榮啟期是真正的智者,一句「處常而待終」,濃縮了整個生命的軌跡與真諦,何等的率性而坦然!如此達觀樂天視死如歸的心態,塵世中人恐怕很難企及,就只有「高山仰止,景行景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份了。  泰戈爾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或許這就是生命的最高境界罷。所以,對於我輩凡夫俗子,既然不能成佛成仙,既然做不了智者,那便從現在開始,健康而快樂地過好每一天。唯其如此,才是對生命的尊重,對死亡的敬畏。
推薦閱讀:

甘肅定西地震已造成22人死亡 多人受傷
人死後自我的思想有怎樣的結果?
我被家屬拽到太平間,只因他們認定病人還沒死…..
當看盡潮起潮落……
死亡一例

TAG:死亡 | 隨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