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要懂得與孩子一起成長》 www.wenku1.com

好父母要懂得與孩子一起成長 http://www.sina.com.cn 《好父母是學出來的》

女兒在一天天地成長,她像一塊海綿,不斷地汲取著知識。她會不停地提出問題: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為什麼??

也許正是因為自己文化不高,每次給女兒說教和解釋時,我經常感到力不從心。我常常發現,自己很難讀懂孩子:為什麼這麼小的孩子,會有如此多的問題?

每當我看不懂她,對她無可奈何時,我就求助於書本。於是,我買來了《兒童心理學》《學齡前兒童教育》《父母必讀》等書籍,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學習。

在讀書過程中,我經常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書中的一些教育方法,讓我明白了如何更好地和孩子交流、溝通。最讓我受益的是一本書是《窗邊的小豆豆》,它讓我懂得了:其實,家長和孩子是平等的。家長要學會彎下腰來和孩子說話,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理解問題,尊重他們的選擇和想法。這樣,家長才能更好地引領孩子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於是,「飯桌論壇和自行車文學」就成了我們家的保留節目。因為每天晚上我要上課或者做作業,沒有多少時間,我就學會了立體地利用時間,飯桌上給她讀讀書或者和她一起討論問題。

而「自行車文學」就是,在接送佳佳的路上,我會給她講講故事,內容五花八門,有安徒生童話,有寓言故事和成語故事,還有我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和佳佳交流多了,她的知識面逐漸豐富,思維日益活躍,語言表達越來越流暢,成語典故也運用自如。一次,三叔逗她玩,想拔著她的腦袋把她提起來,沒想到佳佳不緊不慢地問:「三叔,你拔苗助長呢?」大伙兒一聽,全都樂了。

一個星期六下午,我帶著佳佳到司法局去辦事。佳佳看著辦公室牆上的引導牌琢磨起來:哦,這是宣教科,那是律師科,那是公證科??佳佳突然提出一個問題:「媽媽,謝清科是做什麼工作的科呢?」

原來,謝清科是我們局長的名字,有意思的是,謝清科局長此刻正好就在我們辦公室。他饒有興緻地問:「佳佳,你說謝清科是幹什麼的科呢?」

佳佳歪著腦袋想了一會兒,認真地回答:「我知道了,謝清科就是謝絕吃請的科,就是清正廉潔的科!」

大家一下子笑彎了腰。佳佳的解釋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笑完以後,我在想:為什麼我們大人從來沒有發現和提出這樣的問題?也許,孩子的腦子裡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所以才會語出驚人。

記得還有一次,佳佳在院子里正和一群小朋友玩,突然看到奶奶扶著門框走了出來。奶奶的眼睛因為白內障動了手術,剛剛出院,不敢見強光。

佳佳立刻扔下手中的玩具,跑到奶奶身邊,拉住奶奶的手說:「奶奶,你慢慢走,奶奶,你邁過去??」

奶奶激動得熱淚盈眶:「看看我孫女,多懂事!多知道孝敬老人!」

我和老公知道後,高興之餘,也思考著佳佳為什麼會這樣做?

原來,在奶奶生病動手術期間,我們一家人爭相到醫院照顧她,喂飯端水倒尿盆。佳佳也常常跟著到醫院去,大人們的一舉一動,她都看在眼裡,並且模仿出來。

原來,無論我們做什麼,背後都有孩子那一雙清澈的眼睛在看著我們。我更加懂得了,教育孩子就是做好自己,父母的身教比言教更有力量。

等到佳佳上學前班時,我就開始教她寫日記。

我告訴她:「思想是氣體,稍縱即逝;而語言呢,則是液體,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只有文字是固體,可以記載、保存和傳播。中國有句老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你的想法記下來,等你長大時再回頭看,肯定很有意思。」

佳佳聽了似懂非懂,再加上認識的字也有限,剛開始她主要是用拼音記日記,隨著識字越來越多,她就把拼音和漢字摻著寫,直到完全學會用漢字為止。

現在翻翻佳佳6歲時的日記,仍然覺得童趣盎然。「天空老是黑壓壓的,為什麼不下雨?姥姥給我買的袋鼠式雨衣,又沒法穿了!」「天空忽然一道閃電,馬上就要下大雨了,人們像被大灰狼追趕的兔子一樣,飛快地往家趕??」

在佳佳的成長過程中,我意識到,孩子的學習潛力和領悟能力往往超出大人的想像。也只有一個不斷成長中的媽媽,才能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長環境。

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http://www.sina.com.cn 《好成績是幫出來的》

要把一個貪玩的孩子教育成為能靜得下心來認真學習的孩子,談何容易!為此,我們付出了「絕情」和「狠心」。所謂「絕情」,就是對自己「絕情」,要求自己做到不看電視,不打撲克,盡量排除各種迎來送往的應酬,一心用在孩子的導學上;並重新捧起書本學習,改變以前那種懶懶散散、安逸度日的生活習慣,為孩子樹立起好好學習的榜樣。所謂「狠心」,就是對孩子「狠心」,不寵愛,教育孩子懂得學習是一個人的天職,絕對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為逼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採取了強制甚至打罵的手段。

現在的孩子,面對外面精彩世界的誘惑,能自覺、刻苦地鑽研那些枯燥功課的實在太少。我曾聽一位老師這樣說過:「現在讀書自覺的孩子,在一千個裡面只有一個,那個孩子是天才。然而,這個天才不可能一定是你的孩子。做家長的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孩子,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是在家長的管教下出成績的。」

由於習慣形成不易,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強的慣性。在習慣的作用下,哪怕是做出了不好的事,自己也會認為很正常,「習以為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孩子五六年級的時候,我們在培養孩子的行為規範上花了很大的精力,對孩子進行了很嚴格的規定。當阿駿不懂事、不願學習、想著玩的時候,我就拿起掃帚來進行棍棒教育。我的嚴厲有時連他爸都覺得過分,他心痛孩子,埋怨我的粗暴。我也知道自己確實偏激了一些,但我是「愛之深,責之切」啊!

自從閱讀了《在西方創造神話的中國女孩》後,我越來越明白了「我們玩不起」的道理;看過早期教育的書,我知道孩子已經永遠失去了寶貴的早期教育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而我的孩子所耽誤的時間,只能用「損失慘重」來形容。

記得有一次,孩子又玩得大汗淋漓地回來,我開始訓斥他。他不服氣地頂嘴說:「人家怎麼有的玩,我怎麼沒的玩呢?人家比我還要會玩呢!」

我說:「四年級以前,你拚命玩,已經把很多學習的時間玩掉了,也把以後玩的時間提前超支了。再這樣玩下去,你就很危險了,你要心中有數!」

在此,我要為自己的打罵和棍棒教育很內疚地向孩子說聲「對不起」,因為這種教育手段是我們做父母的沒有注重早期教育、沒有注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而付出的沉重代價!如果我們注重了早期教育,注重了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孩子還需要進行棍棒教育嗎?孩子是無辜的,責任在我們家長!

但是,正因為我們用這種手段幫助阿駿逐步改掉了不良的學習習慣,幫助阿駿做到了「學得投入」,孩子後來的成績才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

初二暑假,提前掃清中考外圍

學習狀態決定著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初二時阿駿的學習就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狀態,這讓我們很寬慰。

這天下班回家後,我在阿駿的桌子上看到了一份《學習計劃》:

初三——一個冷峻的字眼,一個輸不起的年級。

初三前的暑假更是一把雙刃劍,只有真正能舞好這把劍的人,才是學習中的強者。儘管年年都有暑假,但真正充實的假期,還是需要自己約束自己才能獲得的。

已經結束的初二進步很大,但在初三,以及這個暑假,更要拿出精神來學習。現在需要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在優勢科目上,能精益求精,領先別人;在劣勢科目上,更需要兢兢業業,從根本上提高自己,和成績好的同學競爭。學習上的問題只能通過扎紮實實的學習來解決。

暑假可支配的時間不短,誰的利用效率高,誰就能在學習上佔得先機,也就能在未來的中考中贏得優勢。天雖然熱,但我不能落後,想想11個月後的中考,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已經近在眼前了。

看著阿駿的《學習計劃》,我感到孩子真的長大了。他學習的目的性開始明確起來,而且學習自覺性也的確在提高。因為放假了,我們對他也放鬆了一些,平時沒時間看的課外書,也放手讓他看,讓他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

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有明確的要求:小學生閱讀總量不少於145萬字,初中生不少於405萬字,高中生不少於555萬字。小學時,阿駿看過不少課外書,超額完成了教育部要求的閱讀任務;但進入初中以來,平時因為功課忙,他很少有時間看課外讀物了。長久的「告別」會不會使他對課外讀物不感興趣了呢?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他看得很投入。

除了課外書,7月11日至17日上午,他還每天去學校學習,下午和晚上,除了看書就是做作業。那種埋頭學習的專心狀態,讓我看到了什麼是努力、勤奮——這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啊!

由於阿駿的英語成績總是拖後腿,暑假我們還送他去參加了為期8天的「多思瘋狂英語培訓」,這也是對阿駿在期末考試中所取得的優異成績的特別獎勵。

這次培訓的效果還真不錯!阿駿說,這次培訓感觸最深的是,知道了學習英語要「瘋狂」,並從「瘋狂」接觸中培養興趣。

由於我和他爸都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的中學畢業生,那時的農村學校英語還沒有普及,我在學校里只學了100來個英語單詞,還要在單詞下面注諧音呢,連音標都沒有認準、認全。在兒子的英語學習中,我們既不能正確指導,監督力度也不大,也從沒請過家教。自始至終,阿駿的英語學習都處於「封閉且索然無味」的情境之中,尤其是口語明顯不夠準確。但通過這次培訓,他不僅對英語口語信心大增,而且學習英語的膽子變大了,心態也轉好了。在後來參加的初三「雙證」測試中,阿駿的英語合格證上比別的同學多了一個「優」字。

後來我們才認識到,這種培訓方法跟我當年陪阿駿學數學基本是相同的。培訓部老師長時間地教孩子、逼孩子、陪孩子苦練英語,讓孩子在「瘋狂」的練說中快速告別「聾啞」英語,掌握英語交流的真功夫;讓孩子在最短時間內重拾學習英語的衝天自信,激發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運用英語的巨大潛能。

這個培訓班實行封閉式培訓、軍事化管理、全天候轟炸式強化教學,採用風靡全國的「瘋狂英語學習法」,在每天至少10小時超密集、高強度的團隊奮戰中,先告訴孩子一個「說

好英語」的真實故事,讓孩子在英語面前反「弱」為強,引領孩子逐步進入到全英文環境、全英文思維、全英文表達的實踐之中,讓孩子經歷「丟臉、挫折和痛苦」,挑戰潛能,追求成功。

另外,中考要考體育,而阿駿的游泳一直沒有練好,這成了我們的一塊心病,再不學就來不及了。所以,這個暑假除了安排以上學習外,阿駿爸爸還帶他去杭州游泳館練習游泳。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從連續游二三十米,到50米,100米,150米,200米??直到游200米用時6分10秒,已達到體育考試8分鐘內游200米的滿分成績時,這才罷休。

阿駿就是這樣孜孜不倦地努力著,以實現自己的夢想。在阿駿身上,我發現有一種精神,那就是腳踏實地、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

如何糾正孩子賴床的壞習慣

http://www.sina.com.cn 《孩子磨蹭怎麼辦》

鬧鐘響起,熟睡的媽媽被吵醒,隔壁房間的兒子卻一動不動,兒子沒有聽見嗎?不一定。媽媽站在兒子床前:「起床了。」兒子翻了個身,把屁股對著媽媽。「起來了,快點!一會兒要遲到了,聽見沒有?快點!」媽媽開始著急,用手推兒子,搖動他的身體。孩子的睡意被漸漸趕走,開始有了反應。媽媽看兒子已經同意起床的樣子,語氣緩和了很多:「起了啊。媽媽去給你準備早餐。」

媽媽忙了一陣後,回到孩子房間。孩子依然在床上香甜地睡著。媽媽皺起了眉頭,使勁晃動兒子。兒子的睡意再一次被趕走,眼睛睜開一條縫,嘴裡含混不清地說:「著什麼急,再睡5分鐘,一會兒就起。」媽媽已經知道孩子說話一定不算數,於是,硬把兒子拉起來,套上衣服,穿上褲子,把兒子推進了衛生間??

孩子為什麼這樣

媽媽每天都會很辛苦,從早晨就開始著急上火:孩子不起床,著急;來不及吃飯,著急;要遲到了,著急。於是媽媽的脾氣越來越大,說話聲音越來越高,就像在吵嘴、打架。 而孩子卻覺得媽媽沒有必要這樣大呼小叫。孩子想,不就晚幾分鐘起來嗎,我又不會遲到,真是瞎著急。孩子不覺得是媽媽的大呼小叫保障了他不會遲到,也不去想如果媽媽真的不再「瞎著急」,恐怕自己不僅會遲到,而且還會沒有時間刷牙、吃不上早飯、不能穿戴整齊地出現在同學和老師面前。不過孩子不會想到這些,即使孩子想到了也覺得無所謂,畢竟媽媽不忍心真的這樣做,不會讓他在老師和同學面前顏面掃地。孩子被批評或懲罰,媽媽的心裡會比孩子還難受。如此,孩子就理直氣壯地磨蹭了。

請媽媽注意

父母賴床造成孩子賴床

父母從來不按時起床,或者早起的積極性也不高,和孩子一樣抵觸早起,習慣成自然。一家人想到每天要早起都感到痛苦不堪,這種情緒是相互傳染的。這些也都成為孩子借口賴床的重要原因。媽媽雖然不願早起,可媽媽知道必須早起,而孩子往往克服不了心裡的厭煩情緒,磨磨蹭蹭也就很正常了。

硬性糾正賴床會讓孩子抵觸

父母往往不認為起床是件難事,叫一聲就應該起來,沒有什麼可磨蹭的。和這樣的父母搗亂的孩子大多不在父母身邊長大,和父母的生活習慣不同。媽媽如果不考慮孩子的生活習慣,一味地用不耐煩的語氣批評、責怪孩子。這時,孩子就會面臨雙重壓力:一是被迫改變自己的習慣,再就是接受被批評的不愉快。帶著這種心情從被窩裡爬起來,心裡一定特別不舒服,磨蹭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補償心理會讓孩子起床更痛苦

父母疼愛孩子,怕孩子吃苦,總想給孩子最好的照顧。父母已經預想到孩子上學後每天都必須早起,於是在孩子未上學前隨便他自由自在地睡個夠。這其實害了孩子。孩子可以很快習慣睡懶覺,卻很難馬上習慣早起,上學後需要天天早起,孩子就會覺得痛苦,自然會磨蹭。

讓孩子完全獨立不如給他適當的幫助

早晨媽媽有很多事情要做,希望孩子自己起床收拾一切,少給自己添麻煩。當孩子需要媽媽幫助時,媽媽從心裡覺得麻煩,控制不住地嘮叨,甚至大發脾氣。其實家庭生活需要相互依靠,比如媽媽把衣服收入衣櫃,爸爸搬來一個裝雜物的盒子,孩子跟在後面幫忙,一家人其樂融融。如果完全要求孩子獨立做事,孩子當然會心情不暢,行動也就變得磨蹭。 強化訓練

心理暗示訓練法——給孩子心裡裝點事

給孩子心裡裝點事情,如提醒孩子明天要考英語,需要早點兒到學校;或者有一個詼諧的約定。例如女兒臨睡的時候對媽媽說:「明天我要不起,您就說江紅老師(班主任)來了,我保證起來。」或者媽媽說一個孩子一聽准樂的笑話等等。總之給孩子找一個爬起來的理由來分散孩子起床時的痛苦,達到起床不磨蹭的目的。

素質教育一定要科學性

http://www.sina.com.cn 《好習慣是養出來的》

我雖長期住院,不得與女兒日夜廝守。然而,作為一個母親,總會找到表達牽掛與愛心的途徑。於是,我就把千叮嚀萬囑咐的話濃縮簡練成一句,寫在紙條上,讓家人貼在女兒床頭。

後來家裡還為此買了黑板,多年來形成了「每月一句媽媽贈言」。從幼兒園到大學,如今已積累了近200句,內容大部分是我自己編寫的,也有少數是摘取的名言佳句,每一條都埋藏著一個女兒成長的故事。它就像媽媽從病床上伸出的一隻手,領著女兒學習做人,學習做事,學習共處,學會審美,學會幽默,有效地為孩子栽種高素質的細胞,并力求將現代意識與傳統美德和諧地滲透其中。

幼兒園時代,為了鼓勵女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寫下「我有一雙小小手」,旁邊畫著兩隻小手。還有「自己有的不揮霍,別人有的不眼熱」。女兒參加健美操比賽獲獎後,我又寫下了這樣的贈言:「不求別人亂拍手,但願別人暗點頭。」女兒當上班長後,我告訴她:「為集體為他人作貢獻是高尚的生活。」「在人之上要視別人為人,在人之下要視自己為人。」

我體會素質教育一定要尊重其內在科學性,不要推之極端。比如:培養孩子儉省的習慣,要防止他變得摳門兒,要引導孩子達到「自奉要約,待人要豐」的境界,「節省而不摳門,簡樸而不寒酸」,我編了這一句給孩子。

又如:對待別人嫉妒的問題,我首先告訴女兒:「不遭人嫉是庸才。」其次,告誡女兒:「莫在失意人面前做得意狀。」人家考試不及格,偏有人總炫耀自己的雙百分。人家沒親娘,非要顯擺母親的寵愛,遭恨又怨誰呢?最後,教給女兒擺脫妒忌的良方是:「要學會用真誠的簡單對付虛偽的複雜。」女兒心領神會。有了這三層的界定,就不會跑偏。

伴隨著女兒的成長,留言的內容總在適時地變化。近來,女兒大了,我擔心女兒可能因性格的柔順隨和而失卻了自我。於是留言板上就寫下了這樣的話語:「對於父母,你應該大膽地說『不』,這是維護你獨立人格的最美妙的肯定詞。」

更富有意義的是,留言板上現在記錄的不再是我單純對女兒的關愛了,它已經加入了新的聲音。最近上面就出現了這樣一條忠告:「老爸:千萬別去學校看我,回家也別對我太親,注意離家在外的人的感情!」

原來,去年被保送到南開大學的女兒,不願意讓宿舍里家在外地的同學和家中的小保姆因此而觸景生情。善解人意的女兒還在留言後面用紅筆體貼地寫著:「不好意思。別傷心!!!」女兒對平等寬容、尊重分享這幾個辭彙有著自己的理解,她已經學會了與別人換位思考。

每當我翻看著「每月一句」,它們就幻化為女兒的一隻只腳印,由小到大,每一隻腳印都是那麼清晰。

誰是早期教育最好的老師

http://www.sina.com.cn 溫州網

早教最好的課堂是家庭,是大自然。父母親是最好的老師。科學早教其實就是父母和孩子每時每刻交流共處的影響,就是給孩子提供的每一個環境細節的熏陶引導。

遊戲和快樂才是孩子早教的主要構成,生活則是最好的內容。家長與其帶著孩子在各種拔苗助長的特長班之間疲於奔命,不如有的放矢地進行寓教於樂的親子遊戲,使其在學中玩,玩中學,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比如敲鍋子,可以培養嬰幼兒的節奏感和聽覺;如果孩子對抽水馬桶好奇,就可講解馬桶幾個開關的使用關係,讓孩子知道「抽水馬桶的水箱怎麼用了又會滿」的小秘密等。通過這些共同參與的遊戲,同樣可開發孩子的觀察能力。更重要的是,親子互動加強了與孩子的溝通,有利於培養兒童健全的心智。

千萬別以為早教就是要教什麼難懂的大道理,其實就是在「玩水」「玩米」等活動中教孩子怎麼生活。作為實踐者,家長需要的是科學理念、認識,並掌握正確的方法,提高早教水平。只要有心,都能做好。

教育孩子不要說「沒有時間」

http://www.sina.com.cn 《好習慣是養出來的》

無論誰,每當講到孩子們的時候,便會滔滔不絕地說下去,儘管千言萬語,也好像沒有傾吐出自己所想說的東西。

我很難選擇出一些適當的辭句來表達我們家庭中相互理解和信任的真摯和有力。我們的友情是從日常瑣事中,從那些雖然無關緊要而永遠不能忘懷的談話中,從共同的歡樂和苦痛中,從彼此的注意和關懷中發展起來的,我相信,我們一直到生命的終結也不會丟掉這種友情。

我也像我國的大多數母親一樣,經常是在工作著的。我熱愛我的工作,我不僅在工作方面,就是在社會活動方面也都要努力學習,因此,我沒有多少時間來教育孩子。可是我想要指出,問題並不在於時間。

我們的全部生活,我們對待工作和社會主義財產的態度,我們安排日常生活的本領,我們跟幼兒園、學校以及我們的孩子所參加的校外教育機關取得步調一致的本領,都能夠對兒童的教育發生影響。重要的是不要和自己的孩子失掉聯繫,不要對他們漠不關心。教育的藝術就在於能夠和願意注意兒童的興趣和心情,把它們導入正軌,當然啦,還要尊重兒童的個性和特點。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聽到成年人對兒童說:「沒有時間」,這句話是不好的,可是成年人常常對他們濫用這一句話。例如。當母親在燒飯的時候,女兒走來問道:「媽媽,我這樣縫行不行?」母親不肯費上兩秒鐘的時間(這一點時間反正對燒飯是起不了什麼作用的)指教女兒,她卻回答說:「不要打擾我!我沒有時間!」像這類瞎說「沒有時間」的事實,我們真是不勝枚舉。

我個人在遇到下面的一件事情之後,就竭力少用這句話了。這件事情發生在兒子大約4歲的時候。當時,我整晚評閱學生的試卷。兒子不只一次地走到我的身前向我提出問題,可是,我就用「沒有時間」這句話來做擋箭牌,對他完全不理。孩子一邊在地毯土玩耍,一邊睡著了。我把兒子抱到床上去的時候,把他弄醒了。他緊貼著我,很委屈地說:「媽媽,『沒

有時間』這句話多麼長呵!說了一晚上都沒有說完!我現在已經忘掉我問您的是什麼問題,可是它們都是很需要問的!」

我很久很久沒有忘掉孩子的合理責備。「沒有時間」這樣短短的一句話看起來無關重要,而事實上卻會帶來十分重大的損失。孩子並不是隨便想起一個問題就發問的。他要經過思索,自己琢磨,發生懷疑,然後才去找年長者確定他所理解的問題或者替他解釋不明白的問題。

有時候,當孩子走近成年人時,他猶豫起來,手也不知道放在哪裡才好。這是因為他不知道怎樣發問,怎樣說明他想要知道的東西。成年人常常用短短的一句話「不要打擾我,我沒有時間!」打斷孩子的思路。

孩子碰到這句「沒有時間」的次數越多,當然他也就閉口不談了。可是,如果你肯傾聽一下孩子的話,你看他會講出多少津津有味的事情,他懷抱著多麼遠大的理想啊!大家要知道;孩子對於周圍的一切是會感到很大趣味的,無論是他跟女朋友或同學們的談話也好,或是他無意中聽到而後反覆思考的成年人之間的談話也好,都會使他發生興趣。

擴音器常常整天地開著。孩子們一方面遊戲或學習,一方面就會吸收許多詞句和歌曲,兒童對於歌劇的歌詞、運動冠軍、優秀象棋手以及我國的著名人物,並不比成年人知道的少。 有一個星期天,我一邊收拾屋子,一邊思索事情,沒有聽廣播節目,但是,我注意到女兒雖然面對著攤在桌上的課本,卻沒有學習。她把她的兩肘支在桌上,眼光凝視著一個地方。我問:

「依麗娜,你幹什麼哪?」

女兒很嚴肅地回答說:

「媽媽,我在想!無線電剛才談到盤尼西林。我們發明了多麼好的藥品!它可壩拯救人們的生命。我願意趕快長大!趕快學習!您知道,我要研究什麼呢?我要發明這樣一種藥品,它不僅可以治病,而且還可以使人長生不老!我要多多地、多多地研究,從咯方面進行試驗,結果也許會得到成功的!這可能做為我給祖國的獻禮!」

我們應該了解孩子的這些美好理想。任何的「沒有時間」都不應當妨礙我們和孩子們建立聯繫。

謝宏真道理:隔輩教育利弊談

http://www.sina.com.cn 《謝宏真道理》

據一項在全國範圍內「隔代教育」調查的結果顯示:中國近一半孩子是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在傳統觀念中,老年人總是溺愛自己的孫子、孫女。不容否認,祖輩家長十分疼愛孫輩,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願意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生活。但是現實中的「隔代

親」存在著一些誤區,由於兩代人的教養方法不一致,導致家庭矛盾上升已經成為不可躲避的社會現象了。

Q問:當今社會的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繁重,許多年輕的爸爸媽媽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去撫養。隔輩教育有利也有弊,那麼它的利弊是什麼呢?

真道理: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繁重,許多年輕的爸爸媽媽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去撫養。調查表明,孩子年齡愈小,與老一輩生活在一起的比例愈高。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的形成,由隔代進行撫養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有人說,「隔代撫養教育」有害無益,會把孩子給毀了。但這話說得太絕對,歷史上隔代教育的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李大釗是由伯祖父撫養長大的、英國的哲學家羅素是奶奶帶大的、俄國文學家高爾基是外祖母對他實施的早期啟蒙教育??事實表明,祖父母不但能帶好孫輩,也能把孫輩培養成材,成大材。隔代教育的優勢是因為:

1.祖輩具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驗;

2.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

3.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和教育孩子;

4.可以解除年輕父母的後顧之憂,專心致力於事業;

5.天倫之樂對保障老人健康的心態也有裨益。

但是,隔代教育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劣勢,主要有三個方面:

1.溺愛;

2.觀念陳舊;

3.造成親子感情隔閡。

Q問:當今社會的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繁重,許多年輕的爸爸媽媽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去撫養。隔輩教育有利也有弊,那麼它的利弊是什麼呢?民間有個說法叫「隔輩親」,意思是老人對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比對子女更親。「隔輩親」屬於人之常情,特別是現在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多數可以同時受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的愛。然而,「隔輩親」很容易演變成「隔輩溺」。「隔輩溺」有哪幾種常見表現呢?

真道理:

1.「全程服務」。有些老人視孫輩為掌上明珠,從清晨開始就為其提供上廁所、穿衣、洗臉、喂飯、去幼兒園接送等「優質服務」,直到晚上孩子熟睡才如釋重負。

2.「有求必應」。有些老人對孫輩提出的物質要求,不管是否合理,竭盡全力給予滿足,小到吃的火腿腸、烤魚片,喝的各種飲料,大到數百元的時裝和高檔玩具,幾乎要什麼給什麼,逢年過節還要送上一份豐富的禮物,或者一把鈔票。

3.「遮醜護短」。有些老人迷信「樹大自然直」,對孫輩顯而易見的缺點熟視無睹,當父母、老師對孩子加以管教時,或自己主動「承擔責任」來幫助孩子搪塞,或以「孩子還小,應當原諒」為遁詞來幫助孩子避免受到責罰。這些老人不自覺地充當了孫輩自私、任性、懶惰、驕橫等壞毛病的「保護傘」。

Q問:隔輩教育中,年輕的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與老人在育兒上發生衝突? 真道理:

1.親近孩子,多創造父母單獨帶孩子的環境。遇到過分保護孩子的老人,可以從兩方面做工作:背著孩子提醒老人,請求老人配合;選老人不在的時候教育孩子,用算後賬的形式教育孩子。

2.老年人運動不便,父母要多帶孩子外出鍛煉,防止孩子動作協調不足等問題。

3.孩子將來進入幼兒園、小學,思維要和其他孩子同步,因此要注意經常對孩子進行思維訓練,減少孩子將來發生心理問題的幾率。

4.每周與祖父母交流溝通一次,統一認識,不要用同齡人的標準要求他,在鼓勵孩子進步的同時,少批評,多注重解決具體的行為問題。

5.不可一味地把責任都攬到家長身上,這隻會助長孩子的依賴與推卸責任的心理,更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 小 結 *

能不能帶好孩子,關鍵不在於誰帶,而主要在於育兒的教育思想觀念是否科學。年輕的爸爸媽媽要和老人溝通,一起為孩子的成長努力,給予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放野馬」式教育方式好嗎?

http://www.sina.com.cn 《好成績是幫出來的》

我和阿駿的爸爸都是在苦海中泡大的孩子,但是因為讀書勤奮努力,成績優異,所以沒有因家境貧寒而中斷學業。我們先後於上個世紀80年代初考入中等專業學校,學習兩年後分別分配到鐵路和報社工作,逐漸擺脫了貧窮,過上了比較寬裕的生活。

1990年1月5日,我們的兒子阿駿呱呱落地。阿駿的爸爸很喜歡兒子,阿駿剛出生時,他笑得連嘴巴都合不攏,連走路也在自個兒笑呢!他沉浸在初為人父的喜悅和忙碌之中。

我們夫妻倆都是外地人,雙方母親都不在杭州。阿駿小的時候,我請了一年長假帶他。到阿駿18個月大時,我們便急著把他送到幼兒園。

阿駿2周歲前,我還在蕭山火車站工作,而家安在杭州,兩地奔波,其辛苦不言而喻。這段時間我們實際上連照顧好孩子的精力都沒有,更沒有意識到孩子要早教。

孩子讀小學了,當別的家長為孩子選擇理想的學校而奔波忙碌時,我和他爸卻很不以為然;有朋友曾善意地提醒我們把孩子放到教學質量好一點的民辦小學去讀書,我們也沒有在意,而是把他放在離家很近的一所普通小學讀書。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一直觀念落伍,極不重視。我們總認為孩子讀書要靠自己,勸慰自己「兒孫自有兒孫福」。

我們總是錯誤地認為,我們之所以能夠從農村學校中脫穎而出,能夠孜孜不倦、持之以恆地學習,主要靠的是自己對知識的渴求和自身的努力、勤奮和韌勁。我們的父母都沒有什麼文化,每天都為生計疲於奔命,根本沒有能力、沒有時間來督促和操心我們的學習,因此,我們的學習全靠自己「兩眼一抹黑」地摸索,全靠自己的自覺(當時一個樸素的思想就是「跳出農門,吃上皇糧」)。而現在自己的孩子已在城市的學校里學習,比我們當年的生活、學習條件好多了,所以孩子理應不需要我們的幫助和督促,並且應該學得更好才對。

孩子上學後,我們除了忙於自己的工作外,根本沒有在孩子的教育上花什麼精力,也根本沒有意識到在孩子教育的起步階段,要特別注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面對孩子成績不好的現實,我們總是歸咎於孩子,埋怨孩子不聰明,學習不勤奮,而認為與自己無關。

事實上,在讀小學四年級以前,孩子一直被我們「放野馬」式地養育著。對待孩子,我們在思想上缺乏必要的重視,在學習上從不給予細緻的輔導,缺乏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我們生孩子,養孩子,卻沒有認真履行培育孩子的職責。

現在看來,我們這種自以為是的錯誤觀念,是導致孩子成績平平的直接原因。在盲目的嬉耍中,在放任自流中,孩子的成績一直不理想,只有中等水平,有時甚至處於中等偏下水平。

在我們為孩子的成績煩惱時,一位同事借給我一本書——《在西方創造神話的中國女孩》。這是周傳鴻女士記錄自己培養女兒繆茵成為鋼琴神童艱辛歷程的書,這本書要是放在書店裡,我們即使看到,也會與之擦肩而過,或者根本就不會去瞧它一眼;如果不是別人推薦,我們也根本沒有機會去讀。事後我和他爸非常感謝這位同事,正是這本書把我們引向教育之路,改變了我們的教育理念。

這本書我們看了一遍又一遍,深深地被書中母親的執著和孩子的勤奮所感動,它使我們真正懂得了母親的偉大和教育孩子的責任。合上書本,他爸感慨地對我說:「要是我們有人家十分之一的耐心、決心和毅力,怎麼會培養不好孩子呢?」

此後,我們開始關注起孩子的教育問題,《哈佛女孩劉亦婷》《我們是這樣教育孩子的》《媽媽的心有多高》《成長1+1》《愛拼才會贏》??一本本教育、勵志類圖書紛紛走進

了家門,成了我們時時研讀的對象。「當你遇到問題時,應該去請教成功者」。深入了解孩子的教育問題後,我們幡然醒悟:放任自流是對孩子的極不負責任!

改變寶寶的馬虎重在吸取教訓

http://www.sina.com.cn 《孩子馬虎怎麼辦》

「寶貝,你都多大了,怎麼還會撞到台階上!」媽媽心疼道。

「不小心就撞上去了。」東東笑了笑。

「下次小心一點。」媽媽說。

「嗯,知道了。」東東應了聲就走出了門。

媽媽有些奇怪,東東已經7歲了,卻顯得比其他同齡小朋友要笨拙一些,經常不小心打翻碗盤,走路不是撞到別人,就是弄傷自己,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經常提醒他,他卻從來不在意。

孩子為什麼這樣

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一些媽媽沒有太多的時間照料孩子,要麼把孩子託付給家裡的老人,要麼交給保姆。老人自己的行動不是很敏捷,所以對於到處爬、到處跑的孩子難以應付;保姆則需要做很多其他的事情,孩子到處跑、到處爬會讓她更加焦頭爛額。有的媽媽雖然自己帶孩子,卻因為溺愛孩子,擔心孩子跌倒或者把衣服弄髒。

不約而同地,他們都願意把孩子局限在一個角落裡,不讓孩子多爬或者多跑。長期這樣缺少爬和跑的鍛煉,直接導致了孩子的神經反應遲鈍,空間感知不準,動作技巧也掌握得不好,也就是感覺統合失調。這樣,孩子會顯得比同齡人動作遲緩,會不小心打壞東西,走路時會碰傷自己,有的甚至雙腳交替上下樓梯都比較困難。所以,對於這些孩子來說,經常出現這樣的狀況並不是「真」馬虎。媽媽不必在孩子「為什麼馬虎」里打轉,而應及時地、儘早地給孩子進行相關的感覺統合訓練。當然,如果孩子經常弄傷自己而其他方面並沒有比同齡人有明顯的差距,就可能是孩子真馬虎了,家長「對症下藥」即可。

請媽媽注意

孩子在不同時期都有要做的「功課」

心理學家霍爾認為,一個人的成長再現了人類進化的各個階段:從水中到陸地,從爬行到直立行走??每一個階段都是必經之路。比如,當寶寶開始爬行的時候,有了更主動的探索,活動範圍也大大增加了,父母不必因為擔心寶寶的安全而限制寶寶去「探險」。父母要用欣喜的眼光迎接寶寶成長的新階段的到來,為寶寶的爬行提供一個安全的場所,並鼓勵寶寶爬行。父母的過度保護會讓孩子缺少體驗,使寶寶比同齡人要遲鈍得多,並且在以後的學

習中也會遇到問題。人一生的發展,在不同的時期總有不同的「功課」要做,父母要鼓勵並陪伴孩子一起經歷。

過分誇張的安全意識反而讓孩子不重視

看到寶貝這樣馬虎,弄傷自己都不知道,媽媽擔心孩子不知道危險的存在。於是,媽媽天天在孩子的耳邊念念叨叨:「走路要看前面有沒有東西,否則??」「走路的時候小心,否則??」「過馬路左右看,否則??」把危險描繪得淋漓盡致。可是,這樣的危險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幾率畢竟很小,現實中一直沒有發生媽媽口中的危險,孩子就不再在意媽媽說的話,認為是媽媽誇大其詞。如此,孩子不僅不會注意到危險,還會因為不相信危險的存在而繼續馬虎下去,媽媽的說教就起到了適得其反的作用。

從小推卸責任讓孩子不會總結經驗

很多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孩子磕到桌子的時候,媽媽就會拍著桌子對孩子說:「桌子壞,磕到寶貝了,我們打它。」於是,孩子跟著媽媽打桌子。孩子依然走到小桌子面前不會繞開,即使撞疼了自己也認為是小桌子壞。孩子並沒有從自己的角度去總結經驗教訓,所以,這一次磕著碰著,下一次依然如此,還養成了把責任推給別人的意識。

寶寶為什麼會「丟三落四」呢

http://www.sina.com.cn 《孩子記不住怎麼辦》

思思做事比較仔細,可是有一個小毛病讓媽媽很不滿,剛才還握在手裡的東西,轉眼就找不到了。經常是喝水回來筆不知道放在哪裡了,找到了筆,再喝水的時候又找不到杯子了。要寫日記的時候找不到日記本,到處亂翻也沒有找到,晚上睡覺的時候,發現日記本在被窩裡面,才驚叫:「原來在這裡,我昨天在被窩裡看日記,順手放在這裡了。」每次看到思思找東西,媽媽就生氣,看到東西在哪裡也不告訴她,讓她自己四處亂轉,直到忍無可忍,才會一邊批評,一邊把她拉到找到的東西面前,讓思思看。母女倆經常為了找東西而弄得很不愉快。母親教育過,也要求過,可是效果就是不佳。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仔細觀察這樣的孩子,我們常常會用心不在焉來形容他們。其實,他們的思維一定被拴在其他事情上了,因此眼前的事情往往是下意識的,不受大腦顯意識的支配,所以,他們注意力是分散的,就會出現類似拿在手裡的東西,轉眼就找不到的這種狀況。

再有,很多人無意記憶能力很強。走過一個地方,儘管沒有刻意地要記住什麼,但一些無意看到的東西就留在了大腦里,當需要的時候,能夠很順利地被提取出來。而無意記憶不強的孩子,他們一心不能多用,想著一件事情,其他的事情都會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了。

還有一些孩子心裡沒有想事情,但是依舊記不住剛才做了什麼,這可能和他們的短時記憶的容量太小有關係。容量越小,同一時間裡可處理的信息越少,就會有一些信息被遺漏,這也是孩子為什麼不知道自己把東西放在哪裡的緣故。

請媽媽注意

專心致志的思維習慣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場合

挑選飛行員的過程中,有一個項目就是要看被挑選的人有沒有一心多用的能力,如果有一心多用的能力,這一關才算通過。這就說明,一心一意固然好,一心多用在很多場合也是十分有用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被要求一心一意,好多孩子為此挨過批評,甚至受到打罵。所以,媽媽一定要知道,要求孩子時不要過於刻板,要有一個度,要是超過這個度了,就容易出問題。就像人蔘鹿茸是好東西,但是不可以多吃一樣。

不要讓小事情影響親子關係

要完成任務,卻沒法將任務與積極記憶結合;給自己一個有效的記憶方式,結果是一團糟,在這樣的狀況下找東西一定困難。

孩子的這些能力應該從一兩歲的時候開始訓練。家裡的東西擺放有序,孩子放錯位置家長要馬上要求他把東西放在原位。如果是孩子的東西,媽媽尊重孩子的習慣,把孩子的物品放在他喜歡的地方。讓一切都順理成章,有規律可循,並成為一家人共同的生活習慣,那時不用要求,不用提醒,更不用命令和批評,孩子就能找到東西。

如果孩子超過四歲,請注意,要養成這樣的好習慣就很困難了。對此,我們提議,家長不要再和孩子因為一條毛巾、一雙拖鞋而吵吵嚷嚷,把一個溫馨的早晨變得火藥味十足。不如多一分寬容,讓孩子帶著好心情去學校學習更重要,當然晚上和其他任何時間也很重要。那怎麼辦呢?下面的方法,會對您有幫助。

強化訓練

編故事記憶法

首先要有關鍵詞,如鋼筆、第三層抽屜、首飾盒。然後想像一個畫面,把關鍵詞變成圖像進行連接,有情節,要誇張,有動畫效果地編故事。如:「我的鋼筆很高傲,他看我總是把他和普通的鉛筆放一起,很生氣。有一天我打開第三個抽屜,裡面有幾個漂亮的首飾盒,鋼筆看見了,趁我沒有注意就跳進了一個最漂亮、最大的盒裡去了。」

編好故事再溫習幾遍,就會很快記住了,找東西就不會麻煩了。把這個方法用在其他記憶中,會比平時多記很多東西。

想懂孩子請走進孩子的世界

http://www.sina.com.cn 《「零吼叫」成功教子的66個秘笈》

孩子的世界與你的世界截然不同,如果不先理解,一味蠻做,只會阻礙孩子的進步。用心去關照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適當地照顧孩子的想法,你會收穫頗多。

「桐桐,趕緊起床了,爸爸要帶你去王叔叔家玩兒。」一個周末的早上,我對著桐桐的房間喊道。今天妻子出差,照顧桐桐的任務就交給我了。

可是我洗漱完,做好早飯,桐桐的房間也沒動靜。我有些著急,說好了十點鐘就要到的,這都快九點了。小王還特意交代要我帶著桐桐去,他家的曉雅很喜歡和桐桐一起玩兒。沒辦法,我只好走進桐桐的房間,她卻還在用被子蒙著頭,不肯出來。

我匆忙地給女兒找衣服,要拉她起床。桐桐撅著嘴,一副很不樂意的樣子。

本來,我是覺得女兒昨天睡得太晚,可能還沒睡夠,就說:「桐桐,洗完臉就有精神了,聽話,趕緊起來。」可是,桐桐盯著我的眼睛說:「爸爸,你要是去就自己去吧,我不想去。」 我問:「為什麼?」

桐桐說:「今天我想去奶奶家玩兒,你為什麼非要我去王叔叔家啊?你要是想讓我去,為什麼昨天晚上不和我說好啊?你這是給我臨時下通知。」

這麼嚴肅的話從桐桐嘴裡說出來,還真讓我有點吃驚。但是孩子的話不無道理。我是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意見,也不知道孩子到底是怎麼想的。

原來,孩子是這樣想的啊!

考慮片刻後,我決定尊重桐桐的意見。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然後,送她去了奶奶家,而我獨自去了小王家。

很多時候,我們都想當然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替孩子做了決定,而沒有耐心詢問孩子是怎麼想的。結果導致:你抱怨孩子不聽話,孩子認為你不理解他。

其實,你問一句:「孩子,你是怎麼想的啊?」孩子就會告訴你他的想法。這樣不僅會因為你的詢問而讓孩子倍感被重視,你還知道了孩子的真實想法,能有效消除和孩子之間不必要的矛盾和隔閡。

發生在同事老李家裡的事情更能說明這個問題。

那天中午休息的時候,聽同事老李說:「我家李同最近跟我關係好多了。」說話間,老李很是自豪。這可是第一次從老李口中聽到他這麼輕鬆地聊兒子。

事情從前幾天開始,那次,老李發現老師對李同的評價中有一條是「熱愛勞動」。 這讓老李有些納悶,李同在家裡可是個懶孩子,不但不幫大人幹活,甚至連自己房間的衛生都弄不好。

老師是不是搞錯了?老李懷著這樣的疑問找老師了解了一下情況,老師說:「沒錯啊,李同在班級里很熱愛勞動,幾乎每次都被獎勵小紅花。」

老李又在琢磨,那孩子怎麼在家裡什麼都不幹呢?

晚飯後,老李來到李同的房間,很溫和地問他:「孩子,你為什麼喜歡在學校里打掃衛生,在家裡卻不做呢?」

李同說:「在很小的時候,我就喜歡做家務,你打掃衛生的時候,我都跟在你後面,想幫你做。可每次你都說:『可別在那裡給我添亂了,你去玩吧。』時間長了,我就什麼都不想幹了。可是在學校里,不僅沒人嫌棄我,還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

孩子的話,讓老李覺得很慚愧,也讓他深思。他開始注意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刻意讓孩子給自己幫忙,現在孩子和老李的關係也好了很多。在一起做家務的時候,李同會和老李說很多話了。

這裡還有一件我家裡的事情。

記得小時候,因為工作關係,我們經常搬家。一次,父母決定再次搬家,想換個大房子。可是我發現弟弟開始變得情緒低沉起來。當時我們還小,父母根本沒有考慮我們的意見。 不久弟弟開始以「不吃不喝」作為抗議。雖然方式不可取,但我想那是弟弟當時想到的最好的抗議方法了。

還是媽媽看出了弟弟的反常,她問弟弟:「換大房子,你就有自己的房間了,多好的事啊?」

總算有了說話的機會,弟弟把他的想法一股腦兒全部說了出來:「現在的房子挺好的,這邊有我很好的夥伴,我們玩得很好,如果搬家了,我找誰玩啊?搬家後,我還要走那麼遠的路上學,多辛苦啊!」

聽了弟弟的話,記得媽媽只是笑了笑,說:「小鬼,你這樣想的啊!」從那之後,直到上大學之前,父母開始考慮我和弟弟的感受,都盡量少搬家了。

小時候,當你不被父母理解的時候,你會憤憤地說:「等我有了孩子,一定不會讓我的孩子像我現在這個樣子。」

可是,有一天,你真的為人父母了,你的做法不還是在照抄父母的嗎?

孩子的世界與你的世界截然不同,如果不先理解,一味蠻做,只會阻礙孩子的進步。用心去關照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適當地照顧孩子的想法,你會收穫頗多。

帶功利性的教育會危害孩子

http://www.sina.com.cn 《馮德全早教方案10》

記 者:現在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逼著他們學這學那,生怕他們輸在起跑線上。而各級各類學校也是這樣,招收學生,不是看你品德怎樣,學習能力怎樣,而是看你數學、英語、作文有沒有獲獎,音樂、美術、體育??有沒有八級十級證書、全國獲獎證書。孩子們從小就為獲獎、為拿證書而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對他們的未來是有利還是有害呢? 李躍兒:兒童學畫畫,西方國家的家長很少抱有功利的目的。他們是為讓孩子得到精神享受,以及受到藝術熏陶而學畫畫。而中國的家長卻不是這樣,他們會認為這是「白花錢」。在中國,一提到藝術教育就是學畫畫、學鋼琴,而且一定要考到九級十級才算見到了成效。可他們不知道,一味地追求多出「成效」、快出「成效」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 我有個朋友的侄子,本是一個小天才,卻被他的父母折騰壞了。

朋友給我看這孩子幾年前畫的畫。我驚呆了??這個孩子,在五六歲的時候就能把人的內在的精神通過線條表達出來,這對孩子來說簡直就是奇蹟。比如畫他爺爺補鞋,扎針時使的那種勁兒,嘴抿起來、目光凝視、眉頭緊皺的樣子,往鞋裡扎針時每根手指的配合,手指的細節,手與腳的那種協調與呼應,全都畫得活靈活現,甚至連比例都畫得非常準確。最讓人驚奇的是,他竟然能把人的受神經指揮的那種感覺表現出來??

就是這樣一個天才,後來一到學校就想吐,不願上學了。問原因,朋友說,一是天才兒童過於敏感;二是孩子性格中有過分追求完美的因素。我從朋友的隻言片語中了解到一些信息,覺得問題不是出在孩子,而是出在大人身上。因為這孩子小時候太優秀了,大人的心勁也大,就像大多數家長那樣非要把孩子培養得如何如何。為了讓孩子更有出息,孩子的媽媽一下就給孩子報了四個興趣班,整個周末,大人與孩子都在疲於奔命。你想想,這樣被動地圍著父母的意志轉,孩子能不厭煩學習嗎?孩子的爸爸的教育觀念就是讓孩子聽話,為了建立父親的威嚴,動不動就打就罵,搞得孩子見了他就像看見一頭兇猛的獅子一樣。

這樣的父母,他們從不把孩子當獨立的人看待,他們只是把孩子當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為了表現大人多麼有能耐、多麼會教育,他們天天逼著孩子學這學那,還要孩子多出成績、快出成績。孩子願不願學、高不高興、身心有沒有受到傷害,他們是不予考慮的。

以獲獎、拿證書為目的的文化教育、藝術教育對當今社會的危害真是太大了:它使得老師急功近利、家長急於顯示、孩子急於求成;大家都不把目光放在長遠的未來,而是放在眼前的獎狀和證書。這樣做的結果,即使孩子小時候是個獲獎專業戶,但一旦長大成人,喪失了作為孩子的年齡優勢、技術模仿優勢,就會變得什麼都不是——既成不了優秀人才,也成不了創作人才,甚至連普通人才都成不了。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你懂得如何和孩子語言交流嗎

http://www.sina.com.cn 《謝宏真道理》

語言是進行交流的載體,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標誌之一。如果沒有語言,孩子如何和外界進行交流?父母又如何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又如何表達願望呢?孩子似乎聽不懂父母的話,這是怎麼回事?父母和孩子說話的方式正確嗎?

Q問:你會和孩子說話嗎?有人馬上就會說,「說話誰不會啊!跟孩子說話很簡單。」但是,跟孩子說話真的就那麼簡單嗎?

真道理:

你到底會不會和孩子說話呢?我們來測試下就知道了。2歲左右的孩子,他能說很多話了,即使他不能很好地用句子來表達,但他基本是能解你的意思了。可有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似乎「聽不懂你的話」,這是怎麼回事呢?

測試題——「拿拖鞋」

首先,請你把鞋架上的鞋、衛生間里穿的鞋、卧室里穿的鞋收整齊放在它們原來的位置上。你下班了,覺得很累,坐在客廳沙發上休息、看電視或吃水果。接下來,你想去洗澡,想讓孩子幫你去衛生間里拿你洗澡時穿的拖鞋,你會怎麼對孩子說呢?

A。寶貝,拖鞋(手指示強調),幫媽媽拿雙拖鞋!

B。寶貝,媽媽想去洗澡,幫媽媽拿雙拖鞋,好嗎?

C。寶貝,去那兒(手指衛生間方向),幫媽媽拿雙拖鞋,好嗎?

D。乖寶貝,你能幫媽媽一個忙嗎?(得到答覆後再繼續)媽媽想去洗澡,你幫媽媽去衛生間里拿那雙小狗的塑料拖鞋,好嗎?

1.如果你經常用A模式和孩子說話:你可能會發現,孩子有的時候會不理您,對於您下的命令全當「耳旁風」。

2.如果你經常用B模式和孩子說話:你可能會發現,孩子有時會出現執行的錯誤,他可能會給您拿來一雙其他的鞋,或是拿了卧室里的軟拖鞋。然後你可能才會反覆強調「媽媽要洗澡,你想想,應該去衛生間里拿洗澡穿的拖鞋啊!」

3.如果你經常使用C模式和孩子說話:雖然孩子能很好地完成你的任務,但你可能會發現,孩子平時和你說話的時候,也喜歡用大量的肢體動作來表達他的意思,而不是用語言來表達他的意思。有的時候表達不能完整,或是大人不太理解他的意思,他就會非常著急,甚至語言結巴。

4.如果你經常使用D模式和孩子說話:你的孩子不但很樂意接受你的任務,還會完成得比較好。因為在你的命令中,你不但首先尊重了孩子的意願,然後用孩子容易感興趣的話題(小狗),激發了孩子參與的興趣。

Q問:和孩子說話還真是不容易,這樣的話不能說,那樣的話也不能說,到底要怎樣和孩子說話呢?

真道理:

用適合的方式和孩子對話,孩子會更理解你的意圖。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和孩子說話的原則和相關的案例。

1.關心話語:簡練說

場景與假設:你送孩子去上學,出門前,邊給他整理衣服邊叮囑他:「樂樂,路上要小心,過馬路時要等綠燈,遇到生人別隨便搭腔,遇到什麼困難,記得找警察??」可你的孩子卻頭也不抬:「媽媽,你真煩人,每天都講這一套!」

事實與結果:在這樣的交流與溝通中,你越來越無法理解孩子:這孩子怎麼越來越討厭我?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長的關心和愛撫,但「小大人」意識又使他常表現出不願接受的樣子,尤其不喜歡家長「窮追猛打」式的提問和喋喋不休的說教。

應該這樣做:有位聰明的媽媽曾在兒子上學前故意問:「路上應該注意什麼?」兒子快樂而驕傲地回答:「注意安全!」由此可見,對於關心的話,家長乾脆、簡練的囑咐會更加有效。

2.開心話語:帶理說

場景與假設:你今天升職了,心情愉快,想把這份快樂讓4歲的女兒一起分享:「然然,爸爸厲害吧,如果你以後也像爸爸這麼厲害,我和媽媽就滿意了!」沒想到,小傢伙不以為然:「我以後肯定比你厲害。」你笑到一半,卻發現女兒的嘴巴噘得高高的,很不開心。 應該這樣做:有位父親看書時太困,睡著了,連眼鏡都沒來得及摘。醒來後,女兒問他,為什麼睡覺時還戴眼鏡,這位父親靈機一動,詼諧地說:「爸爸做夢也在看書,不戴眼鏡看不清字呀!」而有位媽媽在兒子考試考砸後,一邊講笑話開導他,一邊告訴他「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寓理於趣的回答,使孩子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有益的教育。

3.憂心話語:變通說

場景與假設:孩子的成績直線下滑,老師已經找你談過很多次話了,作為孩子的母親,你感到特別憂心,於是你對孩子說:「你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的臉都讓你給丟盡了。」可兒子的成績卻下滑得更厲害了。

3歲的兒子變成了「小霸王」,不讓任何人動他的玩具、零食、動畫書,你知道這樣不好,可是孩子這麼小,說大道理他不懂,於是只好嚇唬他:「孩子,將你的東西分一點給大家吧,否則媽媽就不高興了!」小傢伙才不管您高興不高興,依然「霸道」。

事實與結果:孩子讓家長憂心、煩心的事情不少,如何將憂心話語變通說可是一門學問。因為,說得好能使孩子改變壞習慣,得到好心境;說得不好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變成孩子的「心病」。

應該這樣做:如果孩子成績下滑了,你應該先分析一下原因,然後再有針對性地和孩子交談,讓他明白你的憂心與關心,而不是責罵和訓斥。

和孩子說話要注意的問題:

在孩子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句子的理解先於句子的產生。2 歲左右的孩子進入口頭語言發展的敏感期,語言理解能力也發展到了長句理解階段。這個階段,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使用適合的表達方式,這樣才能促進孩子各方面語言能力的發展。和孩子說話要注意以下的問題:

A. 禁止用娃娃語,比如吃飯飯、喝水水等。

B. 不能把完整語句拆散成辭彙方式來表達,比如「香蕉,蘋果,孩子,吃這個,那個?」應直接使用規範的、完整的語句,比如「孩子想吃香蕉還是蘋果?」如果你考慮到孩子太小可能聽不懂長句才這樣做,那你可以多重複幾遍,或使用的句式長度或難度略高於孩子的理解能力,但不要拆句子。

C. 規範語言,不要模仿孩子說話。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有限的,比如他表達開燈的時候,可能會說「亮亮燈燈」,打電話會說成「叮叮話話」。這些不規範的語言形式是孩子語言能力尚未成熟造成的。如果你在表達這些意思的時候也採用同樣的方式,就會起到不良的影響,讓孩子以為他的表達是正確的。

D. 減少肢體言語表達形式,盡量使用口頭言語來表達。在孩子難以理解的時候再適當地配以肢體動作。

E. 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語句要清晰、連貫、易懂,不要使用複雜的辭彙。

Q問:有時,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會因自己情緒的不同而變化,心情好時溫和地與孩子講話;情緒差時會因一些小事責備、訓斥孩子。哪些話會永遠留在孩子的大腦里呢? 真道理:

伴隨孩子的成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談話內容及交流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從中也可以看出家長的心理變化。孩子在襁褓之中,家長不時動情地「自說自話」,心中充滿無限憐愛。此時,家長的心態是對孩子無條件地接納。到了孩子已能滿處亂跑時,大多數家長又要重新回到自己的職場,由於工作、家庭的雙重壓力,家長便期望孩子能少給自己添些麻煩。 在這一階段,有些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的態度、語氣,會因自己情緒的不同而變化:心情好時與孩子講話溫和;情緒差時,會因一些小事責備、訓斥孩子。最好的父母之言和最壞

的父母之言都會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心裡,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那麼最好的和最壞的父母之言有哪些呢?

最好的5句話:

1.「你自己來做決定吧。」

2.「媽媽愛你,但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

3.「你其實是想說什麼?」

4.「你來試試幫我解決這個問題。」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最壞的5句話:

1.「你怎麼越大越??」

2.「又跑,摔跤怎麼辦。」

3.「我只是逗你玩兒。」

4「你怎麼就不能像人家麗麗那樣呢?」

5「我剛才是怎麼跟你說的?」

* 小 結 *

父母說出來的每一句話都會對孩子小小的心靈產生重大的影響。就算是要表達同樣的意思,選擇什麼樣的表達方式和什麼樣的詞語都將對孩子有很大影響——即便父母認為他們有時候根本沒有聽到自己的話。在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父母無論是提出要求,給出答案,或者與他談條件,達成妥協,父母所使用的語句可能讓孩子更加樂於合作,更加自信,也可能令他們感到挫敗和失去信心。最好的5句父母之言和最壞的5句父母之言便是那些話,只是最好的5句話會讓孩子變得更自信和樂觀,但是最壞的5句話卻會讓孩子變得膽小和脆弱。


推薦閱讀:

3個月寶寶的成長發育
孩子成長「七需求」
放手,雖然痛苦,卻能讓自己成長,讓自己更堅強 做自己喜歡的事
一首未完成的致愛德琳的詩

TAG:孩子 | 父母 | 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