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酷迫害中長大的基督教

殘酷迫害中長大的基督教

(郭學明)

1

公元28年,在羅馬帝國邊遠行省的巴勒斯坦,一個名叫約翰的猶太人以先知的名義在約旦河為信徒洗禮。洗禮是一種使靈魂聖潔的儀式。約翰對信徒們說,「懺悔吧,上帝之國即將來臨!」

一位來自巴勒斯坦北部拿撒勒的年輕人接受了約翰的洗禮,這位年輕人是木匠的兒子,也是約翰的表弟,他的名字叫耶穌。

那一年是羅馬帝國第二任皇帝提比略在位第15年。耶穌受洗在當時是一件極其極其不起眼的小事,就像大海里的一朵浪花泛起那樣不起眼。但這朵浪花卻對人類歷史的汪洋大海產生了極其深遠而深刻的影響,直到今天。

受洗後的耶穌自悟出負有救世的使命,他開始了傳道生涯。他所傳播的基於猶太教又不同於猶太教的道,還有他傳道過程中施行的諸如驅邪祛病的「神跡」,吸引了眾多追隨者,有12個門徒緊隨身邊,還有成千上萬的信眾。人們相信他是「彌賽亞」。「彌賽亞」是猶太人所講的希伯來語「救世主」的意思,翻譯成希臘語就是「基督」。

耶穌傳道大約歷時3年。公元30年,他在耶路撒冷被猶太教祭司集團說服羅馬總督彼拉多以褻瀆上帝和謀反的罪名釘死在十字架上。

耶穌的信徒傳言耶穌死後第三天又復活了。據說一些門徒在一座山上見到了復活的耶穌,耶穌對他們說,「到世界各地去,使所有的人做我的門徒,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義給他們施洗,並且教導他們遵守我給你們的一切命令。我要常跟你們同在,一直到世界的末日。」《馬太福音》28章

世界的末日一直沒有來臨,但耶穌的信徒卻遍布世界。

歷史學家認為,基督教的真正創始是從基督復活那一刻開始的,認為耶穌為救贖人類苦難而死並確信他復活了,是基督教的核心。

2

基督教最初只是猶太教中的一個小支派,猶太人是羅馬帝國的少數民族,不到100萬人,在5000多萬人口的羅馬帝國微不足道。猶太人的宗教對主流社會沒有什麼影響。

基督教最初300年一直受到殘酷的打壓。猶太教、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宗教都排斥基督教,羅馬帝國政府也殘酷迫害基督徒,許多早期傳教者犧牲了生命。

但是,在殘酷的打壓迫害中,基督教不僅生存了下來,還發展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在中世紀成為與歐洲帝王分享權力的勢力,並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最有影響力的跨民族、跨地域和跨國界的宗教。反倒是有著近千年傳統的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宗教滅亡了;基督教源於其中的猶太教依然是一個小宗教,一個沒有家園的離散的小民族的小宗教。

基督教最初是社會底層人的宗教。教徒們沒有錢,更沒有權。幾百年後卻成了在歐洲具有支配力的宗教,連皇帝和國王的加冕都要從教會那裡獲得合法性。基督教鼎盛時期,西歐六分之一的土地屬於教會。

耶穌傳道只有短短3年時間,但基督教卻久遠地深深地影響了人類社會2千多年。現在世界上的發達國家都是基督教影響較深的國家,現代民主政治的形成也與基督教的基本理念和實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基督教能夠如此輝煌地發展,基督徒當然認為是上帝的無所不能。但歷史學家們更看重的是基督教教義和組織的力量。

3

我們先看看基督教義。

基督教主張人人平等。

基督教認為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兒女,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君主與奴隸同是上帝的兒子。耶穌在傳教過程中對窮人和被遺棄的人特別同情,他與罪犯、乞丐、妓女同餐,為癲癇病人和麻風病人治病。基督教有了濟貧、做慈善和富裕教徒捐贈的傳統。

耶穌主張男女平等,對婚姻持嚴謹態度,堅持一夫一妻制並反對隨意休棄妻子。

耶穌所在的時代是不平等的時代,皇帝與臣民,貴族與平民,奴隸主與奴隸,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男人與女人,不平等是天經地義的。所以,耶穌關於人人平等的教義具有特別的震撼力,特別能獲得社會底層的擁護和追隨。早期基督徒多是窮人和女人。

基督教主張博愛與寬容。這是形成有著共同的善的社會的思想基礎。

耶穌要求門徒愛上帝,愛鄰居,甚至愛仇敵。 「如果你們只愛那些愛你們的人,有什麼可誇讚的呢?罪人不也是這樣做嗎?」「上帝喜歡他的兒女不自私,能寬容,能以德報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彰顯上帝的愛。上帝是全善全美的,所以人也應當儘力使自己全善全美。」 (《馬太福音》第5章)

耶穌要信徒要愛人如己。你希望別人如何對你,你就應該如何對待別人。

耶穌主張的愛是無疆的。愛必須推而遠之,直到連敵人都被包含在內。(《耶穌》漢弗雷·卡本特 第108頁)

耶穌還主張寬容,反對報復。耶穌對門徒說,「你們曾聽到這樣的教誡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但是我告訴你們,不是向欺負你們的人報復。假如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讓他打吧!」(《馬太福音》第5章)

耶穌的推向極致的寬容並不意味著對犯罪的容忍和縱容,因為,上帝對作惡者是要懲罰的,作惡並且不悔改不懺悔是要下地獄的,連有錢人都很難進入天國,更何況作惡者。地獄的懲罰是永恆的萬劫不復的苦難。

平等和博愛體現了基督教以人為本的精神,耶穌對律法的態度更可以看出其以人為本的精髓。

猶太教清規戒律很多,都是以上帝的名義制定的,猶太教徒特別在意嚴格的遵行律法,使教徒成為清規戒律的奴隸。

耶穌雖然也主張遵行律法,因為律法是上帝制定的,但耶穌以靈活的態度對待律法,全面準確完整地去理解上帝制定的律法的真諦。

比如,律法規定,在神聖的安息日,人們什麼工作都不可以做。有一次,耶穌的門徒在安息日經過麥田時摘取了麥穗,有人指責他們違反了律法。對此,耶穌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生存的。」(《馬可福音》第2章)

耶穌不僅為門徒在安息日摘麥穗辯解,他自己也在安息日為病人治病。他說「在安息日做善事是律法所允許的。」(《馬太福音》第12章)

摘取麥穗是為了免除飢餓的痛苦,給人治病是為了免除病患的痛苦,在涉及到人類痛苦時,耶穌靈活地對待律法的規定。在耶穌看來,只是遵守律法是不夠的,必須根據每一個獨特實例的特殊情況來進行判斷和傾聽上帝的意願。(《耶穌》漢弗雷·卡本特 第103頁)上帝的本意是善,基督教的本質是善,比律法更高的準則是人類關於善的良知。

4

基督教是靠信仰聚合的社團組織,教徒們定期組織活動,學經文,做禮拜。任何專制社會對結社都非常敏感和排斥,一個不依附世俗權力的活躍的社團組織頑強地存在著,這本身就是對權力的解構。

在殘酷的環境中,基督教最初的教會如地下黨一樣,教徒們秘密地聚集在教友家裡或者野外做禮拜。那些教會活動的主持人,即最初的「主教」,是教友們選舉產生的。

基督教獲得合法地位並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後,各個教區有了教堂,教會有了正式的組織架構和專職的神職人員,這時教會領導人基於選舉產生的原則沒有改變,只是主教不再由教徒選出,而是由教會神職人員選出。教皇也是選舉產生的。所謂教皇,其實是羅馬教區的主教。

5

基督教與猶太教一樣,只信奉一個神,只承認上帝是唯一的最高權威。上帝直接與人民立約,沒有中間人,沒有代表。這一點在政治上非常重要。

在君主專制政體中,君主都是被神化的,要麼是神的代表,如蘇美爾的君主;要麼本身就是半神或者神,如埃及的法老;要麼是神的後代或者死後被奉為神,如凱撒和奧古斯都等羅馬皇帝。中國皇帝則是天子,是天意的代表。君主專制必須藉助於神意鞏固統治,越是強大的專制越要藉助於神意、天意或什麼具有規律性的終極價值。

而基督教不承認除了上帝以外還有任何別的神,所有的君主都不是神,都是凡人。君主也不是神與人民之間的代言人,在上帝面前,君主與臣民是平等的。君主也必須受到上帝和律法的約束。

基督教還有個重要特點,那就是強烈的契約意識,這是從猶太教那裡繼承來的。猶太人與上帝有約定,即舊約;基督徒與上帝有約定,即新約。與上帝之間都要約定,不是單方向的順從,而是交換。我按照上帝的意願或律法去做,上帝保證把我帶進天國。

6

基督教大約用了300年的時間傳布到了整個羅馬帝國。前200年主要在社會底層傳播,形成勢力後,一些社會上層人士也開始入教了。

基督教誕生之初只在猶太人的中間傳播,由於保羅的遠見卓識和果敢,基督教得以突破狹隘的民族藩籬,走出猶太世界。

保羅大膽突破了教內的阻力,決定在非猶太人當中傳教,他取消了必須行割禮和不吃豬肉等「不潔」食物的戒律,使得基督教的大門向其他民族的人打開。

保羅本來是反對耶穌最甚的法利賽人,參與過對耶穌教的打擊迫害,他是在耶穌受難後改宗加入了基督教的。他說他受到了基督的感召。他對基督教的發展和組織建設貢獻極大,他本人也以身殉教,與彼得在羅馬被皇帝尼祿殺害。「許多神學家相信,保羅和一些其他早期傳道者才是基督教的真正創建人。是他們創立了一個圍繞耶穌而成的宗教。」(《耶穌》漢弗雷·卡本特 187頁)

羅馬帝國深刻的社會危機和基督教所宣揚的平等的教義,再加上保羅等基督教士執著的信念與言傳身教,使得基督教在羅馬帝國越來越深入人心。

基督教對窮人很有吸引力,包括奴隸。只要愛上帝愛他人就可以最終擺脫苦難進入天堂,在一個殘酷的絕望的社會中,這是非常吸引人的。人們改變環境很難,但改變自己卻容易些。

基督教的教士與普通人也很不一樣,他們善良友愛,對奴隸和動物都很友好;他們不聚斂財產,即使自己很窮也樂於施捨,濟貧一直是基督教的傳統;教會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幫助窮人,由此深得窮人的擁護。基督教男女平等的主張也深得婦女的擁護,婦女一直是基督教最熱切的信徒。

君士坦丁以前,毫無疑問,基督徒的道德是高於一般異教徒的。基督徒不時受到迫害,而且在與異教徒競爭時,經常處於不利的地位。他們堅信道德必將在天國受賞賜,罪孽在地獄裡受懲罰。他們嚴格的性道德在古代是罕有的。」(《西方哲學史》羅素409頁)

基督教在羅馬帝國一直受到殘酷迫害。但基督教徒有堅定的信仰,無論怎樣迫害也不動搖。彼得被倒釘在十字架上的,一個名叫查斯丁的基督教思想家被扔進野獸群里被野獸吞噬,到了公元303年,皇帝戴克里先甚至要求所有的基督教徒要麼放棄信仰,要麼放棄生命。但這些殘暴並沒有令基督徒退卻,沒有阻止基督教傳播的步伐,反倒是越來越多的人不去神廟祭祀這個神那個神了,而是偷偷向上帝做禮拜。

羅馬皇帝迫害基督徒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在羅馬的眾神體系中,皇帝也屬於亦人亦神的角色,相當於神的領導集體中的一員。而基督徒只信仰上帝一個神,這樣一來皇帝就不算神了,相對於被降職了,權威受到威脅他當然不幹了。二是信仰基督教的士兵們不願意再為帝王的功業去燒殺搶掠,特別是去殺害其他基督徒,在嗜血的羅馬文化中基督徒居然講博愛,這豈不是渙散軍心嗎。這兩點都是動搖帝王執政地位的大問題,所以皇帝要剷除基督教。

儘管皇帝擁有一切,有錢、有軍隊、有官僚體系,最終卻無法戰勝手無寸鐵身的基督教士。與基督徒叫板的皇帝戴克里先的接班人君士坦丁大帝最終投誠,不僅允許基督徒合法信教,他自己也成了基督徒。

君士坦丁為什麼會一反羅馬帝國八百多年的宗教信仰和二百多年鎮壓基督教的基本國策皈依了基督教並最終導致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呢?

羅馬帝國後期,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銳,為了維持一個龐大的帝國不得不建立龐大的官僚體系和軍事機器,而專制官僚體系具有自我膨脹的特性,特別是各級掌握權力的人的慾望都在不斷膨脹著,這必然大大加重人民的負擔。在專制帝國里國家就是一切,人民什麼也不是。窮困的人越來越多,渴望平等或者至少在死後能進天堂的人就會放棄對眾神的信仰而加入基督教。戴克里先迫害基督教的時候,許多士兵已經是基督徒了。

戴克里先時期,為了應對內憂外患,他搞了四個皇帝共同管理龐大的帝國。他死後,接班的四個皇帝就互相打起來了,都想當唯一的皇帝。君士坦丁是四個接班人之一。公元312年,他與另一個皇帝馬克森提烏斯在台伯河上的穆爾維橋一帶展開大戰。據說,戰前他看到天上有十字架的火光,這是不是上帝顯靈他半信半疑,就許願如果他打贏了對手就皈依基督教。也有說他是與牧師打賭,說要是自己勝利了就信基督教。不管怎麼樣,第二天的戰鬥他贏了,對手馬克森提烏斯落水淹死了,於是君士坦丁信了上帝。也有史學家說,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是因為他的許多士兵是基督徒,他不信教就無法得到天下。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與另一個與他合作的皇帝李錫尼在米蘭聯合簽署了《米蘭敕令》,使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獲得了合法地位。這對整個西方世界來說是個非常重大的事件。

君士坦丁是臨死前才接受洗禮的,他一生殺了許多人,不僅有對手,還有與他共同簽署《米蘭敕令》的合作皇帝、他的妹夫錫尼,他甚至還殺了自己的妻子和長子,他要在死前一次性洗清罪過,以便乾淨地進入天堂。

公元393年,狄奧多修斯一世皇帝取締了其他宗教,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推薦閱讀:

基督教排外么?
基督徒的心志

TAG:基督教 | 基督 | 殘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