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節心理問題的六把金鑰匙

調節心理問題的六把金鑰匙一、認識自己的內外世界 內部世界基本是由以往積累的經驗組成。外部世界是由活生生的不斷變化的現實構成。內部世界可以按我們的意志來安排。外部世界不隨我們的意志來改變。內外世界產生矛盾衝突後,造成心理問題。如失戀者的痛苦,我愛她,她卻跟別人好了。其中有個絕對化要求:我愛他,他必須愛我。如抑鬱症患者,認為我是笨蛋,我什麼事情也辦不成。其中有個糟糕至極觀念。當內外世界不協調時,自我解決的辦法:把生命看成一個流動的過程,改變絕對化要求,不再去刻板地追求一種僵化不變的理想和目的。也就是修改自己的「認知模式」,做到對外部世界的「積極適應」。 二、糾正不合理的慾望人皆有七情六慾。有需要就有慾望,有慾望才有追求。慾望從何而來?慾望來自人的需要。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是推動有機體活動的動力和源泉,表現為有機體對內外環境條件欲求。這種欲求的內部表現是動機,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是激發有機體朝著一定目標活動的心理動力。包括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慾望是需要和動機的情緒表現。有個成語叫「慾壑難填」,說明人的需要是無止境的。合理的慾望符合現實和發展規律,可以得到滿足;不合理慾望不符合客觀現實和事物發展規律,難以得到滿足。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出現心理或生理問題。所以,人要經常審視自己的慾望是否合理,要及時調整自己的需要,改變自己的動機,糾正不合理慾望。 三、學會面對現實和應對現實 面對現實是生活的真諦,應對現實是生活的藝術。 面對現實。人生的三個時態:過去、現在和未來。過去的永遠是歷史;未來的僅僅是期望;現在才是我們真正需要把握的。現實是無法逃避的,逃避的結果只能是問題惡化。但是有的人不能面對現實,常常是由於以往的失敗和挫折造成的對現實的迴避。沉溺於失敗帶來的不良情緒中,形成一些錯誤觀念,「我無能」、「誰都瞧不起我」等,長期下去容易造成抑鬱。有的人總感到活的很累,是因為長期忽略了對愉快情緒的體驗。自我解決辦法:一是運用語義解析技術,與自己錯誤觀念進行鬥爭,建立正確的認知模式;二是回憶被忽略的經驗和成功事例,來體會愉快情緒,以強化自信。三是自我行為矯正(重新塑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取得成功後,用自我獎賞進行強化。應對現實。人對現實事件的反映分為三類:感性反映、理性反映、悟性反映。 感性反映:是對外部事物的情緒化反映。理性反映:是在感性的基礎上對事物本質和內在聯繫的反映,是心理發展成熟的體現。 悟性反映:是一種超現實的反映形式。超脫個人的需要和功利,超脫現實的紛雜和無序,從獨特的角度和高度對事物的感知。沒有感性,就沒有生活質量;沒有理性,就沒有生活目標;沒有悟性,就沒有生活創造。人應該把屁股坐在理性上,一左手握住感性,右手握住悟性。 四、學會理解他人 任何人都有發自本性的依附本能和相對獨立的人格。理解是滿足依附本能的必要條件。心理學家認為,人有十種本能:求食、拒絕、創新、逃避、鬥爭、性和繁衍、母愛、親合、控制、依附(服從)、創造、建設。因為不當的教育和環境,使人的本性淹沒、弱化,或者過度強化,都是產生心理和行為問題的重要因素。「士為知己者死,女為知己者容」。誰理解自己,就和誰親近。這是依附本能的體現。理解他人是對人格的尊重。人格是是各種心理特徵組成的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是區別於他人的獨特的心理品質。人格包括人格傾向和人格特徵。人格傾向:需要和動機是表現人格傾向的最活躍因素,是人格積極性的源泉。人格傾向決定人對現實的態度,決定人對認識對象的趨合和選擇。人格特徵: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能力:是順利有效地完成某項活動所必須的心理條件。遺傳決定了能力發展可能的範圍和限度;環境決定了在這個範圍和限度內能力發展的具體程度。氣質:是心理活動表現在強度、速度、穩定性和靈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徵。早在2500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人的四種氣質類型:膽汁質(膽大)、多血質(活潑)、黏液質(踏實)、和抑鬱質(認真)。氣質類型沒有好壞。 性格:是人對現實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 能力、氣質、性格一旦形成,就表現出相對穩定的狀態,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表現為區別於他人的心理特徵。所以,理解是對他人人格的最大尊重,是對形成獨立人格的最大支持;那麼,不理解是徒勞無益的自尋煩惱。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的啟示。把人格結構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處在最底層,是性本能組成的能量系統,按快樂原則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處在中間層次,尋求允許的條件讓本能衝動得到滿足,按照現實原則行事,是現實的人。超我處於最高層,是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的內化,按照道德原則行事,是道德的人。三者處於協調狀態時,人格表現一種健康的狀況;當三者發生衝突而無法解決時就導致心理疾病。這個理論告訴我們,人沒有絕對的壞,也沒有絕對的好。人的一切活動都是本我、自我、超我矛盾運動的體現。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理解別人呢。 理解不是口號,是需要掌握的技術。三種基本技術:一是真誠---坦誠交流。(1)無角色。不把自己隱藏在社會角色之內。(2)自發性。發自內心的,自由自然的。(3)無防禦。對別人的消極反應能夠理解而無防禦,不辯解。(4)一致性。價值評判基本一致。(5)能夠袒露自我。二是共情---設身處地。(1)表情隨之而起伏。(2)言語交流。淺層次的理解是重複他人所表達的內容;深層次的理解是表達出其內容的潛在含義。(3)非言語交流。準確地理解他人表達出來的非言語表情和動作。(4)沉默。沉默也是理解的有效策略,表示,我們都需要時間來考慮這個問題,我尊重你處理這個問題的能力。 三是尊重---無條件積極關注。(1)一是對他人的問題和情感表示關注。(2)把他人作為一個值得坦誠相待的人來看待。(3)對求助者的反映有準確的共情。(4)肯定和認可他人的潛力和行為能力。 五、增強自知之明 認識別人容易,認識自己最難。2000多年前,雅典的先人在奧林陴斯山上銘刻著一句話:「認識你自己」。中國有句名言:「人貴有自知之明」。 為什麼認識自己最難?一是我們的感覺器官是對外界事物的感應器。我們的眼睛看的是別人,如果不藉助其他東西,永遠看不到自己。二是人有一種獨特的功能,「精神反芻」多功能,我們的觀念系統基本是對已經發生的事情的「反芻」積澱而成,是對過去的事物認知的積累。「我的經驗」常常掩蓋對「我的現在」的認知。三是人意識有三部分構成:潛意識、前意識、意識。潛意識是本能的東西,是內隱的,我們的感受不到的,雖然感受不到,他仍然以「本我」的形態而存在。由於這三個因素,所以,認識自己就有了難度。 如何增強「自知之明」呢?怎樣對自己才能有一個明了的認識?人是一個複雜的個體,不同的人、不同情況要採取不同的方法。首先,當你自迷的時候,要懂得「自我觀察」。要站在自我之外觀察自己。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把自己的身心分開,看看自己的「道行」,有多大能力,能承擔多大的任務。其次,當你自大的時候,要學會「自我評價」。用現實的客觀的標準衡量自己,用市場上的「公平秤」秤自己的分量,而不是以自己的意願作為自我評價的標準。第三,當你自卑的時候,要勇於「自我接納」。坦然地接納自己的弱點和不足,接納自己的直覺和體驗,不再依照價值條件的作用來確定自我,即:不再依照別人的評價來確認自我,不再生活在別人的世界裡。信任自己,能夠獨立地為自己做決定做選擇。 六、構建合理的行為模式 不合理的行為模式是帶來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家庭生活中的「責備」、「貶損」、「暴力」,社會交往中的「迴避」、「敵意」,學習工作中的「多動」、「偷懶」等等。要知道這些都是不良的行為模式,不少人已經形成習慣,自己心理不舒服,也給家庭極其周圍的人帶來很多痛苦。自我解決的辦法:把責備變成商量,把貶損變成讚美,把暴力變成體育運動等其他發泄方式,建立相對於「不合理」的有效行為模式,並不斷進行自我強化,使新的有效的行為模式成為習慣。
推薦閱讀:

你見過最恐怖的圖片是哪張?
90後女生現在懷孕2個多月和老公2個人錢加起來1萬多元之前墮過兩次胎兩方老人都沒錢沒工作。該怎麼辦?
對於父母催促卻煩躁?怎麼辦?
我想皈依佛門,但是心裡擔心、恐懼一些事情,怎麼辦?
抑鬱症:人類頭號心理殺手

TAG:心理 | 鑰匙 | 問題 | 調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