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議"現代新墨家"-----彭永捷- -
簡議"現代新墨家"-----彭永捷- -
簡議"現代新墨家"-----彭永捷- -Tag: 新墨家新墨學一、誰是文化續命人--現代新墨家的宣言"現代新墨家"的正式提出,可以追溯到《哲學動態》1997年第12期上發表的一篇名為《新墨學如何可能?》的文章。這篇以康德式發問為題並發表在中國哲學界頭面刊物上的文章,可以看作是現代新墨家的宣言書。文章的作者,時在湖北大學政治行政學院任職(現已調南開大學哲學系任職)的張斌峰博士和山西教育出版社的張曉芒博士,在這份宣言書中共同聲明:"目前新儒學的研究正全面展開,新道家的研究亦初見端緒,惟獨墨學思想的創發尚少有人問津。而傳統學術中,過於偏向儒學、新儒學、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的研究,這也許是因為墨學在先秦以後的中國文化的發展中缺乏軸心地位,未能得到封建政治的重視與強化,曾一度中絕。但文化的發展與傳承的斷裂並不意味其價值的長久失落,墨學在上一世紀末的第一次"復興"便是一個明證。那麼墨學能否再次復興而走上"顯學"的地位呢?對此,我們深信不疑!"他們還自信和樂觀地聲稱,"無論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的重構和科學理性精神的確立,還是從社會經濟、文化的現代化的現實價值層上,抑或是從世界的角度來看墨學,墨家學說在建立新的全球社會時,將會比儒學和道家之學可能提供得更多。" 在這份宣言書中,現代新墨家(如果他們能夠在將來形成氣候以使我們能夠使用這一概念的話)還提出了自己的工作思路。他們把新墨學的創製分為"建本"和"創新"兩個模塊。所謂"建本",就是對墨學作結構上的解析與整體把握,並對《墨子》作意義解釋。現代新墨家強調對墨學作整體的文化形態和內在結構的整體把握,並突出其與中國傳統中的主幹文化--儒、釋、道三家進行互補:依他們的說法,儒、釋、道三家均屬於境界文化或主觀形態文化,忽略了主觀的客觀化、規範化、程式化,而這一忽略正是中國文化沒有形成近代民主與科學的精神因素。他們似乎已經宣判,現代新儒家從儒學資源中由"內聖"開"新外王"(即民主與科學)的嘗試,原本就是"此路不通"。現代新墨家已經接過了繼續開"新外王"的文化主題。他們強調,並非中國文化中沒有民主與科學的因素,而是具有這些因素的墨家、名家等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墨家文化追求客觀的"法儀",重視工具理性,因而具有走向科學的可能性。墨家文化的"兼愛"、"尚賢"、"尚同",體現著人本、博愛、平等、民主的思想,因而具有走向民主的可能性。在對《墨子》的闡釋方面,他們提出對文本的三重解釋:作者意、文字意、精神意,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廓清文本的原始意義和文字意義,然後進行創造性的解釋--"在現代社會意義價值層面上,作創造性轉換與引申。" 對於"創新",他們一方面引用胡適在《先秦名學史》中主張的借用現代哲學來研究中國古代學術的會通之路,另一方面,又極力避免近代以來以西學解墨經,然後又以解出的成果來證明墨學與西學的"若合符節"的荒謬。在現代新墨家的學術發展藍圖中,他們力求通過建本與創造性的解釋,來實現墨學在當代的創新。他們強調墨學相對於過分重視人文而輕視科學、重視價值理性而輕視工具理性的中國傳統主流文化的健康與全面,通過傳統墨學與現代哲學的"視域融合",而使"現代新墨學"成為可能。 二、"為往聖繼絕學"--現代新墨家的建設在發表這樣一個本應引起關注的"宣言"前後,現代新墨家開始了他們的學術建設活動,亦即具體實施《新墨學何以可能?》中擬定的學術工作大綱。他們一方面以自己的學術活動顯現著現代新墨家的"在場",另一方面試圖向世人開顯"什麼是現代新墨學"。他們的"在場"與"開顯"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墨子兼愛學說與現代社會公德的確立。現代新墨家認為,儒家思想標榜"仁愛",仁愛思想是按照"愛有差等"的原則由內向外、由近及遠推行的。儒家的仁愛重視是個人"獨善其身"的私德,墨家的兼愛重視的是"兼善天下"的公德。兼愛學說是現代人類公德得以成立的基本價值,兼愛學說的理性基礎和邏輯方法更是給現代道德的重建提供了一種新思路與新方法的傳統資源與依據。墨家兼愛學說的論證方式是"實踐理性"、"實踐推理"(Practical reasoning)的方法,儒家仁愛學說的論證則是知性的、心理的方式或"道德形上學"的方法,現代社會公德的合理性論證不可能循著儒家道德形上學的論證或純心理的、情感的、內在超越式的方法來論證,而是對普遍的社會道德經驗事實的理性分析或推理來求得。墨家文化顯然更契合於這種方式。--墨子兼愛說與儒家仁愛和基督教博愛的比較。現代新墨家將墨子的兼愛說與儒家的仁愛說和基督教的博愛說一一做了詳細的比較,認為兼愛學說體現了墨家人文精神的普世關懷,並沒有像儒家那樣去追求絕對的道德目標,去脫離現實的功利世界,在內心的道德領域實現內聖的理想。也就是說,墨家沒有把通過道德救世的情懷與現實對立起來。在與基督教的博愛比較中,現代新墨家強調二者雖有不少相通之處,如博愛、泛愛、平等地愛一切人,但有著本質上的差別。墨家的兼愛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現實性,而基督教的博愛只以信仰為依據,愛的力量源自於上帝的仁慈,停留在抽象性的範圍內。他們宣稱,"現代中國,正處在一個由農業化走向工業化、商業化的市場經濟的轉變時期,在這一社會變動與轉型之中要確立與此相應的價值觀念、法理原則和基本公德,又要在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中去尋求相類似的觀念作為生長點,那麼可供選擇的只能是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這一平民觀念與倫理原則。" --人與自然和平的重建。人與自然的衝突成為現代哲學重點回應的問題之一,現代新墨家力圖從墨學中挖掘有益的文化資源,以求解決之道。他們認為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應該成為當代調整人與自然關係,恢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高原則和原理;以墨子崇"天志"、順"天意"的思想,恢復人對自然的敬畏;以墨家的節用、貴儉思想,來抑制人類對自然的無度索取。--墨家人文精神的現代價值。墨家的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被解釋為六個方面:"主力"、"賴力"、"強力"的能力本位觀;"強本節用"、"人給家足"的基本生存觀;"兼相愛,交相利"的人道觀;對待互報、"兼以易別"的平等觀;平等對話的、言行一致的溝通觀;"有教無類"、"有道相教"的教育觀。墨家的人文精神具有以下五個特徵:主體與互主體性的統一;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合一;超越性與實踐性的統一;功利性與道義性的統一;人文性與科學性的統一。如果人們選擇墨家文化作為現代人文精神的生長點,將會從中獲得五個方面的"實惠":有助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能力本位觀的確立;有助於系統地建構和確立基於平民精神、平民的生存哲學或公共哲學;有助於確立個體本位與重視社群相統一的新價值觀;兼愛理論的闡揚可以作為當代人文精神的傳統生長點和創造性基礎;古典的平民教育觀可以啟迪我們確立以人為本的現代素質教育觀,堅持素質教育的人民性、全體性、平等性。 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現代新墨家的展望現代新墨家從發表"宣言"至今,已七年有餘。七年的時間,對一個文化思潮來說,或許是並不太短的時間。然而對一個曾經斷絕了二千餘年,留給傳統的影響和文本都相當貧乏的學派,雖經由幾位熱血澎湃的青年學者的創造性解釋與不遺餘力的宣揚,若想蔚成大觀,恐怕是需要相當長的積累,要走很長的路。從"獻其否,以成其可"的建設性態度出發,本文也想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指明現代新墨家存在的一些問題。 首先,以何種方式來會通中西的問題。"會通"是個頗具模糊性的字眼,究竟如何會通呢?誰與誰會通呢?由於中國文化今天仍處在弱勢文化的地位,這種會通極可能再次成為西方學術對中國古典文本的又一次演繹。其次,在強調中西會通時,現代新墨家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最重視與西方自由主義的會通。新墨家的代表似乎並未注意到墨家的"尚同"思想與民主和自由思想之間的距離和衝突,並未從學術上對這種衝突有所交代。 第三,現代新墨學仍處於"草創而未明"的階段,與當代文化中的各家顯學尚缺乏有力的互動。第四,從現代新墨學的研究成果看,目前仍處於"......的現代價值"、"......現代意義"的層面上。新墨家應該明白,不能總是停留在不斷應付當前熱點題目的皮相化的水平上,而應該朝深度研究與創新的方向努力。現代新墨家是一個非常年青的學術派別,在全球化與多元化的時代,他們獲得了一個至少使中國文化重新受惠於墨家絕學的機會。正由於墨學相對於中國傳統主流文化的某種異質性,才使我們可能更多地受惠。於此,我們在表達對這些獨行者的期望時,也表達對他們奉獻和創造的敬意。我們也希望籍本文呼籲人們對現代新墨家予以相當的關注。從對中國當代哲學發展的前沿性的把握入手,我們也會繼續對現代新墨家的進展進行學術追蹤。 (參見張斌峰:《墨子"兼愛"學說的新透視》,《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1期;《墨子的兼愛學說與現代社會公德的確立》,《甘肅理論學刊》1997年第1期;《墨家的人文精神及其現代價值》,《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論文集》,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叢刊2000年12月版。張斌峰、張曉芒:《墨家學說與人類和平理念的確立》,《晉陽學刊》1998年第4期)(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