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英語和其他歐洲語系的關係嗎?多語言啟蒙意義

多語言的啟蒙意義

各位在美國的朋友晚上好!各位在國內的朋友早上好!在講座開始之前,我想感嘆一下:我們真是一群幸福的人,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通過一個小小的聊天工具,在網上,把橫跨太平洋兩岸的中國精英們都聚在了一個平台上,同一時間,聽一個喜歡語言的爸爸講故事,這是件多麼神奇的事情。我想,此時此刻,在五個群內,最幸運、最應該感到榮幸的人,應該是我。特別感謝群主JIM,和兩位牽頭人步步生蓮老師和吳萍老師,真的非常感謝,雖然我至今還沒弄明白他們為什麼請我做講座,仍然感到受寵若驚。我知道,群內卧虎藏龍,有很多大神級人物。比如,講座信息一宣傳出去,就有很多朋友加我微信,其中一位讓我覺得望其項背,找到師傅「魯班」的感覺,她在加拿大一所法語大學內在讀教育心理學博士,她酷愛語言,當我提及我國語言大師季羨林季老精通12門語言時,她淡然地說:我會的語言差不多也這個數,我頓時表情驚愕,下巴快掉到地上。我當時想:既然我已經答應做這個講座了,那就只能班門弄斧了,盡量不讓老司機們嘲笑,我就滿足了。

因此,我是抱著和各位大神們交流討教的心態,來講這個講座的,講的好與不好呢,都希望得到一些反饋和指教。各位應該也看過我簡短的介紹。我是在加拿大留學時學的這麼多語言。當時,每當別人問我學習什麼專業,我都淡然地回道:西班牙語。這時,他們一般都露出吃驚或困惑的表情。你想,一個中國人,跑加拿大,一個官方語言是英語和法語的國家,學習西班牙語專業,這人是什麼的邏輯呢? 其實呢,我當時沒想很複雜,一來是興趣,二來呢,西班牙語是世界第三大語言,我琢磨著:我會第一大語言和第二大語言——英語和漢語,再來個第三大語言,一定會很酷。你看,就這麼簡單的邏輯。然後呢,經過這麼多年,我悟出來一個道理,這學習啊不能太功利,很多家長在指導孩子選專業的時候,都懷著一顆功利的心,總想著幫孩子選一個最實用的,最能賺錢的專業,從來不問問孩子的興趣是什麼,最關鍵的是,很多當下學的東西,你真的不知道未來能在某個節點用上。如果我當時沒有學這麼多語言,哪有今天如此榮幸地與這麼多精英們分享這個講座呢?試問,10年前的我又怎麼可能想得到這些呢? 所以啊,在學習上,我認為不能太功利,興趣是第一源動力。


多語言問候

英語

Hello everyone! My name is Shenfeng Gu, you guys can call me Kevin. Today, I feel so honored that I have this opportunity to give you a lecture about language learning. I love different languages because to me, I am interested in knowing different cultures by learning language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西班牙語

Hola todo el mundo! Soy Shenfeng Gu. Puede llamerme Kevin. Ahora Estoy muy honrado de que tengo esta oportunidad para dar una conferencia sobre el aprendizaje de idiomas differentes.

法語

Bonjour toute les monde! Je m』appelle Shenfeng Gu. Vous puex m』appeler Kevin. Je suis tres Honore d』avoir la possibilite de vous donner une conference sur l』apprentissage des langues.

義大利語

Buongiorno tutti! Sono Shenfeng Gu. Mi puoi chiamare Kevin. Sono onorata che ho l』occasione di darti una lezione per l』apprendimento delle lingues.

四個主題

1.語言的本質

2.多語言啟蒙的意義。人工智慧的未來,學習多語言有必要嗎?

3. 三語習得的認知

4. 英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等歐洲語言的簡史、差別和學習難點

一、語言的本質

第一個本質:語言的社會性本質。從這一層面說,語言的目的是向別人傳達思想和情感。每個社會群體都有語言習慣,要被人理解,表達者的語言就要與當下社會群體、環境的語言習慣相符。說到這點,就要說說我們傳統學習英語的方法了:注重辭彙、語法,用大量的練習、考試反覆強化前兩者,完全忽視了說英語的社會群體的語言習慣,導致我們學出來的英語無法傳遞思想和情感,連簡單的表達都做不到。

知道這個知識點非常重要。我當時在加拿大時,如果能夠領悟到這點,我就會更多地參與本地人的活動,會想方設法多接觸當地人的生活和社交圈。所以,我經常和要出去留學的留學生說,你們除了關注學校里的這些必須要完成的課程外,更重要的是要參與學校的活動,各種社團活動,能參與的盡量參與,因為那個是一個小社會。

如果你住在HOMESTAY(老外家),他們願意帶你去參加的活動,你也儘可能的去,去看看老外平時都在做什麼,玩什麼,想想他們為什麼喜歡玩這些,如果要和他們有交集,你是不是也可以嘗試去喜歡上他們所喜歡的活動呢?

通過參與本地人的活動,我可以向你們保證,英語進步的速度不會亞於你在學校里所學到的。我帶過很多學生去加拿大上SUMMER SCHOOL夏校,他們的表現參差不齊。有些想明白的孩子,就非常睿智,他們不僅僅把時間花在書本上,他們會儘可能地跟著住家往外跑,參加各種活動、派對。有個女生,我印象非常深刻。非常會「折騰」,完成課業後,就會去當地體育館、圖書館、看冰球、棒球比賽,去各種想去的地方看看,去當地大學校園走走,靜下來讀讀英語小說。總之呢,她會想盡辦法去融入社會,這樣她和本地人交流起來有很多交集,有了話題,才有練習語言的先決條件。要不你和老外聊什麼呢?什麼都不知道,老外怎麼可能和你硬聊呢?

第二個本質:語言的交際性本質。語言的本質之一,是人與人交流思想和情感的一種活動,其行為是聽、說和寫。語言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具有流動性、可變性。明白了這個本質,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就要去多發展交際能力,而不是僅僅掌握語法規則。具體的就是,學生要非常清楚地明白:習得第二語言或第三語言的程序,要堅持「聽先於說」,「口語先於書面語」,「理解先於表達」。尤其是在初學語言的幾個月甚至一年內,70%的時間應該花在練習聽力理解上,20%是練習說,10%的練習讀寫。這點,對我們國內孩子的英語啟蒙非常有價值。我看到太多孩子的父母,急功近利,剛讓孩子接觸英語沒有多久,甚至剛學完字母,就開始讓孩子認單詞,讀句子了,這種做法就是違背了語言學習的重要程序,尤其使用在學齡前孩子身上,極為不妥。我們知道,聽和閱讀是輸入,說和寫是輸出,沒有一定量的輸入,大腦是無法有效輸出的。而交際主要是靠聽和說,因此,會聽,聽得懂,是初學語言者的重中之重。

第三個本質:語言的文化性本質。語言本身,是一種文化現象,語言反映了社會文化、民族文化。不去了解一個語言背後的文化,那麼學習這門語言的效率會打折扣。比如,西方人對individualism的理解是個人本位主義,強調個人的獨立、自由、權利,鼓勵自我實現、獨立求生。而我們中國人可能會理解成個人主義,這顯然和本意有差距。

二、多語言的啟蒙。人工智慧的未來,學習多有意義嗎?

網上有一個視頻《老外點評中國科技大佬英語水平》。一個中文說得非常好的外國小夥子,把中國一些出鏡率比較高的科技大佬們的英語點評了一下(1-10分)。大家猜猜誰最高?百度CEO李彥宏最高,得了滿分10分。這個老外認為,李彥宏的口音達到純美國人的口音。接著是阿里巴巴董事長馬雲,英語老師出身,小伙說他的語法有一些問題,但表達非常有魅力,給9分。搜狐CEO張朝陽,8.5分。俞敏洪,口音上有點中式味兒,得到8分。前樂視CEO賈躍亭3分,說的磕磕巴巴。最LOW的,大家應該猜得出——是小米科技的創始人,軍。跑到印度,說了兩句英語「Do you like me?」,還有那句地球人都知道的「ARE YOU OK? 」真是讓人難忘,一直是個好笑的梗。

這些大佬們,都很成功,除了賈躍亭。他們的公司和產品都走向了國際,說明他們的思維方式領先、管理能力出眾,毫無質疑。但我想他們的語言能力,在為他們拓展海外事業時,一定起到了一定作用。看看馬雲的演講能力,多少老外通過他的演講了解了他的人格魅力以及阿里巴巴的理念。很多時候,消費者就是被一個領導人的人格魅力、價值觀所吸引。那人格魅力和價值觀通過什麼表現出來呢?語言。我想雷軍在印度開小米新產品發布會的時候,內心一定也是非常想把英語說好,一定不會為自己蹩腳的英語而感動驕傲的,只是他對自己的產品非常有信心,有底氣!如果他的英語出色,把他非常好的理念、價值觀表達出來,我想一定能征服更多國外米粉。

上面一個段子說明作為一個企業領導,能精通一門外語,是有優勢的。有人說,那我不想做領導要不要學一門外語,甚至學兩門三門外語呢? 因為你看,人工智慧現在越來越成熟,等孩子長大,機器可能完全可以做到同步翻譯,還有沒有必要讓孩子學外語,感覺學一門外語都浪費時間,不要說多語言啟蒙了,感覺不值得。

我個人認為,外語的早期啟蒙很有必要。人工智慧,只能代替部分低水平的翻譯職業,無法代替高水平的翻譯,至少在一段長的時間內是這樣。況且,人工智慧代替不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因為直接交流是情感層面的、是文化層面的,這個剛才在討論語言本質時已經說過。我們說,溝通交流時,有一種能力非常重要,現在時髦的說法叫做「共情力」,也就是我們說的同理心,英語的表達是「Put yourself in other people』s shoes」. 兩個人溝通,要知道如何聆聽,然後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感受對方的情感,文化,這樣才能做到良好溝通。而語言本身,是文化的體現。而且,不同語言背景的人們思維方式也不同。社會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對其他文化的開放與接受的態度,對他人的尊重,與自己曾經學習過的語言、因學習這門語言而和這門語言的文化密切互動是有關的。

既然學習外語有意義,那麼,就要儘可能早地對孩子進行外語啟蒙

一些科學實驗印證:

1.一般單語兒童的體現在語言上的情境記憶到語義記憶的轉變發生在五到八歲(情境記憶,指,提到「狗」聯想到「汪」,語義記憶:提到「狗」聯想到「貓」,但是雙語兒童能更早的利用語義記憶,說明雙語兒童更早地能意識到辭彙本身的意義。

2.比較英語單語者,和三組雙語者(西-英,漢-英,希伯來-英)的語音意識,讓6歲半的孩子數一個單詞中的音素數量(pencil,有6個音素,兩個音節),結果:雙語者組的準確率更高。中文雖然不是拼音文字,但是中-英雙語者比英語單語者的表現要好,這個結果說明雙語兒童的額外的語言經歷幫助他們更早的擁有語音意識。

語音意識是拼寫的基礎,因為兒童要能夠聽得到詞語的讀音是由較小的聲音單位組成的,而這些較小的聲音單位就是字母的發音。他們能夠從詞的讀音想起組成這個詞的字母,也就是它的拼寫法。讓兒童學拼寫是訓練他們從詞的串法拼出詞的讀音,所以語音意識是拼寫的基礎。在許多歐洲語言中,語音意識的發展對後來的拼寫和閱讀有重要的影響。例如大多數的研究發現語音意識對閱讀或拼寫有較大的預測力。

語言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讓一個不到6個月的英國嬰兒分辨音素,嬰兒有能力分辨捷克語、印地語和因斯列坎普語(一種美洲土著語言)中的特有音素,但是成年人即便接受500次的語音訓練或者學習一年多的大學課程,也做不到這一點。

這一點,我有親身體會。我在大學上語言學時,最討厭的課就是phonology(語音課),老師特損,總是給我們聽一堆來自非洲大草原的語言,讓我們區分音的區別,很多音素的發音部位非常特殊,用喉部,或者什麼鼻腔共鳴,特別難識別,結果我的Phonology的課最好就是拿B。還有個例子,就是我女兒,她對音的辨別非常敏銳。因為我經常給她念自然拼讀Phonics的繪本,訓練她對英語發音的規律的熟練度。她有一次在外面,聽到一個媽媽說了Happy這個詞,那個媽媽可能念得有點像habby,她就問我:爸爸,不是應該讀happy嗎 她怎麼讀habby呢?

那麼什麼叫Phonics呢?我想大多數家長應該明白。但為了讓不是很清楚的家長明白,我念一段繪本來展示一下什麼是自然拼讀。比如有一本繪本叫《sheep in a jeep》

Sheep in a jeep on a hill that』s steep.

Uh-oh!The jeep won』t go.

Sheep leap to push the jeep.

Sheep shove.Sheep grunt.

Sheep don』t think to look up front.

Jeep goes splash! Jeep goes thud! Jeep goes deep in gooey mud.

Sheep tug.Sheep shrug.Sheep yelp. Sheep get help.

Jeep comes out. Sheep shout.

Sheep cheer.Oh,Dear! The driver sheep forgets to steer.

Jeep in a heap. Sheep weep.Sheep sweep the heap.Jeep for sale——cheap!

像這樣的自然拼讀訓練,對孩子學習英語非常重要。可是國內很多家長是沒有這樣的意識的。因為不了解對最小單位音素的掌握的重要性。導致孩子的發音也不怎麼標準。要注意,這個很口音沒有關係,口音是受到母語影響的,而發音準不準是聽得不夠多,訓練的不夠多導致的。

因此,對於語音的辨別力非常重要。訓練語音的辨別力在兒童時期最能達到效果,越早訓練效果越好。

3. 關於雙語兒童閱讀能力的考察。考察960名英語-西語和英語單語兒童的語言和識字能力:第一組:英語單語者;第二組:英語-西語雙語者(西語在家裡學習);第三組:英語-西語雙語者(雙語學校)。結果:雙語者的閱讀技能(英語)優於單語者。

4.雙語帶來「注意力」和「解決問題」方面的認知優勢。

基本原理:雙語/多語者擁有兩套或多套並行的語言系統。在使用語言進行表達、交流的時候,他們首先要進行選擇,從兩套或多套語言系統中選擇出一套最適合當前會話語境和對象的語言;其次要進行抑制,抑制其他的語言系統,這樣才能保證被選擇的那套語言順利運行,不致受到干擾。這一過程鍛煉就很好地鍛煉了說話者抑制冗長的信息,專註於關鍵信息的能力。這種長期的鍛煉使得雙語者在這兩方面的能力顯著優於單語者。多倫多約克大學,曾經就雙語環境和單語環境下成長的嬰兒的認知能力進行了對比試驗。實驗對象是63個24月大的嬰兒。其中多語嬰兒從出生就開始接觸兩種語言。實驗內容是讓嬰兒參與一系列檢測他們思維的自控能力(self-control inthought)和行為能力(executive functioning)的測試。實驗結果表明,儘管在大多數測試中兩組嬰兒的表現都沒有呈現顯著性差異,在有一項測試,The Shape StroopTest中,雙語嬰兒的表現要明顯優於單語嬰兒。這個測試是這樣的:給兩組嬰兒看同一組圖片,順序隨機。圖片中是大水果包含小水果的畫面,比如說一個大香蕉裡面包含一個小橘子。隨後要求被試者指出圖中的小水果是哪個。這一個簡單的測試要求嬰兒能夠抑制自己對大水果的反射,把注意力集中在小水果上面。實驗結果表明,雙語組的嬰兒在這一測試中有50%的正確率,而單語組的正確率只有31%。這就意味著,相對於單語兒童,雙語兒童至少有如下兩點認知方面的優勢:選擇性注意力和認知靈活性都比較強。而選擇性注意力和認知靈活性都是執行能力(executive functioning)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總體來說,雙語兒童的執行力(也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優於單語兒童。

三、三語習得的認知

三語習得,其實是一個語言學領域的研究課題。因為相對比較專業,所以我不會詳細講述這個話題,會比較枯燥,試著挑選兩個能讓大家有收穫的角度。

語言學家Jorda認為,三語是一個總體的概念,並不確指學習者學習語言的數目,而是指除了學習者的母語和已經掌握的第二語言之外目前正在學習的一種或多種語言,所以不是指三門語言,可以更多。can be trilingual learner, or multilingual learner.

在研究三語習得的過程中,語言學家提出了其中一個概念,我覺得可以分享一下:語言耗損。 所謂語言耗損,就是語言學習者在一段時間沒有使用該語言之後,很可能會發現再使用會面臨一定的困難,語言能力出現下降。像我就出現了語言耗損,在回國後,做過一段時間的西班牙語翻譯,之後就沒有機會運用了。時間長了就慢慢地還給了老師。

另外一個值得分享的是,三語習得的特徵:互相依懶性與質變。語言學家提出:一門新學習的語言會影響到學習者的整個語言系統,為系統新增大量的關聯與關係,語言學習者的整個語言系統甚至都進行了重構(restructure),學習者從自己原有的語言學習經驗中提煉出了新的語言技能以及新的語言學習技巧,所以可以做到量變到質變。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

我在上西班牙文學課時,最喜歡的就是一個教授經常給我們語言的歷史或者是詞源學etymology,以及西班牙語和英語之間的關係。我曾經寫過一篇短論文就是關於詞源學的。我找了一個西班牙語單詞trabajar,意思是工作。它的原形是拉丁語trepalium 「instrument of torture」。再來看一個詞,法語的工作一詞是 travail,同樣來自剛才那個拉丁語,英語里現在也保留了這個詞travail,拼寫和法語一樣。我們來看一下在詞源詞典里如何解釋travail這個詞,from Old French travail, means「work,labor,suffering or painful effor,trouble; arduous journey」。裡面談到了什麼?工作、痛苦和艱辛的旅行。因為在中世紀的歐洲,幾乎所有的旅行都很艱辛,而這些在旅行中最艱辛的往往是一些最底層的人民、奴隸。而這些奴隸在路途中艱辛,很大原因是被主人torture折磨,這就連上了拉丁語的那個trepalium這個詞。然而,這幾個辭彙,只有連接到另外一個英語辭彙時,大家才會覺得恍然大悟,那就是travel(to journey)旅行。你看,它和法語和西班牙語中工作一詞原來是出自同一個詞根。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旅行其實是艱辛的。所以,當我知道英語中travel這個詞的來龍去脈後,我對每次自己任何一次旅行都能的滿足。因為我們在旅行中所遇到的困難,相對於中世紀的歐洲人,算得了什麼啊! 當我把這篇論文教上去的時候,我的教授對我刮目相看,說我感悟很深。

這個例子,就是說明了,我的整個語言系統得到了重新整理,很多歷史故事,詞源能夠把不同的歐系語言串聯起來呈現在我面前。

著名語言學家Greg Thomson說的:「外語學習的原理是如此之複雜,以至於沒有人能說清楚;但掌握語言的過程又是如此之簡單,以至於不需要說清楚。」

但我的學習經驗告訴我,很多內容、故事、歷史是需要去說清楚的,就像我剛才說的英語中travel這個詞和其他語言中單詞的聯繫一樣,說清楚了,學起語言來更有趣、更有效!

四、英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等歐洲語言的簡史、差異和學習難點

這個問題是我個人最喜歡的,因為我非常喜歡歷史,而了解各種語言的歷史,能讓我們更明白現代歐洲語言為什麼長成這樣,對我們學習它們有一定的幫助。

我們知道,英語是屬於日耳曼語系。英語的發源地在靠近丹麥的北日耳曼地區,在公元後的最初幾個世紀,那裡生活著一批信仰異教的部族,例如盎格魯人、薩克遜人和朱特人。盎格魯人和薩克遜人的語言並非憑空而來,它們的源頭是原始日耳曼語。公元前的幾個世紀里,有一個部落佔據著歐洲北部的大部分領土,他們使用的語言就是原始的日耳曼語。原始日耳曼語的西部分支後來分化出了好幾種語言,除了盎格魯-薩克遜語之外,還有德語和荷蘭語,以及由德語衍生的意第緒語和由荷蘭語衍生出的南非荷蘭語。它的北部分支出現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發展出了瑞典語、丹麥語、挪威語以及冰島語。這些語言的語法非常接近,比如都用後綴「-ed」表示過去時態。

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土崩瓦解,羅馬軍隊撤離了不列顛群島,這些部族便乘虛而入,佔領了現在被稱為英格蘭(即Angle-land,盎格魯人的領地)的地區,將原本生活在那裡的凱爾特人趕到了蘇格蘭、愛爾蘭、威爾士。從語言上來說,凱爾特人輸得十分徹底,英語已經找不到任何凱爾特語的痕迹。在公元9-11世紀之間,維京人不斷入侵英格蘭,但維京人的語言——古斯堪的納維亞語,和盎格魯——薩克遜語十分相似,因此除了單詞的借用外,古英語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1066年,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 入侵英格蘭,並將諾曼法語帶到了英格蘭,它逐漸成為統治階級所使用的語言。1200年後不久,隨著盎格魯-諾曼王國的約翰王King John失去了對諾曼底的控制,英語被重新確立為英格蘭的專用語言。但是法語對英語產生的影響至今仍然清晰可見,它留下了成百上千單詞以及各式各樣的語法規則。我們舉幾個例子說明,比如在英語中,像「donate」捐贈、「Vibrate」振動、 「desist」終止,這類拉丁衍生詞有著更為嚴格的句法規範。你可以說,「give the museum a painting」(給博物館一幅畫),但卻不能說「donate the museum a painting」;你可以說,「shake it up」(把它搖勻),但卻不能說「vibrate it up」。此外,這些單詞也有自己的發音模式,拉丁衍生詞大多是多音節詞,重音在第二個音節上。例如「desist」、「construct」、和「transmit」傳送,相比之下,它們在盎格魯-撒格遜語中的同義詞,「stop」、「build」和「send」都是單音節詞。

我們知道了,英語是屬於日耳曼語系,是和德語、荷蘭語一個家族的。那麼,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呢?它們屬於拉丁語系的(也有叫羅曼Roman語系的)都是在羅馬帝國時期形成的一個語系,還有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它們形成了一個小家族,與日耳曼語系並列。兩個小家族其實還有很多「兄弟姐妹」,它們共同在「印歐語系」這個大家族裡,比如:希臘語系、斯拉夫語系(俄語、捷克語、波蘭語、保加利亞語等),凱爾特語系(愛爾蘭語、威爾士語、蓋爾語),印度-伊朗語系(波斯語、阿富汗語、庫爾德語、梵文、孟加拉語等)。在整個印歐語系大家族中,是有共同性的,比如格林童話的作者Jacob Grimm,就發現了一個現象:原始印歐語中的「P」和「T」在日耳曼語族中變成了「f」和「th」, 父親一詞在拉丁語中是「Pater」

,梵文中是「Piter」,而英語中則是「father」.

在羅曼諸語言發展的歷史中,最先分裂出來成為獨立語言的是薩丁尼亞語,隨之而來的是東部的羅馬尼亞語成為獨立語言。第三個重要過程是義大利語與高盧-伊比利亞語言的分離。這個時候,法國和伊比利亞半島諸國的語言仍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羅曼語言的第四次重大變化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語言和法語脫離,逐漸形成非常相似的兩種現代語言: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

而通行於西班牙東部的加泰羅尼亞語則被認為是法語和伊比利亞語言的中間產物,因為這種語言融合了法語和西、葡兩種語言的很多特徵。例如,英語中fear一詞在葡萄牙語中是medo,在西班牙語中是miedo,在加泰羅尼亞語中是por,在法語中則是peur。

學習難點:我個人認為,德語最難,其次是義大利語,然後是法語,西班牙語,英語最簡單。

首先除了英語外,其他語言有幾個共性,第一,名詞有陰陽之分,陰性陽性,德語更過分,還有中性,我們以前戲稱:不男不女的詞。第二個共性:都有敬語,就如漢語中的「您」是「你」的尊敬用詞。第三個共性:動詞的變位很複雜。

此外,法語的難點是發音比較獨特,是初學者面臨的難點。義大利語,是語調比較難模仿,它的讀音有點接近西班牙語,但句子的尾部往往是向下走。

以西班牙語的一個動詞,「說hablar」舉例。Indicative是陳述語氣的動詞形式,包括了現在時、未完成時、過去時、將來時、條件句(5種);虛擬語氣的現在時和完成時,2種;祈使語氣1種。這八種屬於Simple tense內,就是沒有包括完成時態Perfect tenses的。英語中完成時態,我們知道,是動詞前面加上have(第一二人稱或第三人稱的複述)或has(第三人稱單數)。可是,在西語、法語、義大利語和德語中,have這詞的變化,也有很多種,所以完成時態又有7種動詞變化。加上simple tense的,一共15種變化!

家長的提問及我的回答

1. 現在翻譯機已經很厲害,以後會更厲害,那還需要再專門學其他國家語言嗎?人工智慧時代翻譯這個職業還會存在嗎?

翻譯機器很厲害沒錯,我認為要看級別,低水平的翻譯工作被人工智慧取代是大概率事件。低水平的翻譯,一般只要求翻譯字面意思。可是很多高級翻譯人員,他們的競爭力,我認為人工智慧短時間內很難取代。因為,剛才說過,語言還承載著文化和情感,這是人工智慧在一定長的時間內無法取代的。

3. 大學要選修二外嗎?學了如果不用,是浪費時間嗎?類似於我們以前學英語,花了很多心血,成績也很好,但用不上也就忘了。

學以致用,這個詞理解過頭了,就太功利了。學了有沒有用,在教育領域,我個人觀察到,有個現象。就是如果按照通才教育的理念,表面上看,在西方大學四年本科學的內容都沒什麼用,或者說進入社會後,在大學書本上學到的,能直接用到工作中的非常少。而相對能學以致用的,是職業教育,學一門技術,進入社會就能上手做了。前者通才教育的理念,是由英國教育學家約翰·紐曼提出的,他根據牛津大學的教育經驗總結出來:在本科生階段,學生們接受的應該是「大行之道Univerisal Knowledge」,而不僅僅是「雕蟲小技Skills」

後者偏向職業教育的理念,是來自德國(當時還是普魯士)外交家和教育學家洪堡,他是普魯士教育體系的奠基人。他最早提倡專業訓練,大學要提供學生有用的知識。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1974年冬天,我國在新疆焉耆縣挖掘出了44卷殘卷,上面寫了沒人能認識的文字,是什麼文字呢?叫吐火羅語,是一種古代中亞語。後來,有一個人破譯了這些殘卷上的文字。他就是我國國學大師季羨林,他精通12國語言。他在國內修的是西班牙語和德語,在北京大學。1935年,去了德國公費留學,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就讀,我們知道哥廷根大學在當時的歐洲,在研究中東亞洲的語言非常出色。季羨林,在北京大學時候,聽過另一外國學大師陳寅恪關於佛經的課程,所以他對梵文感興趣,後來又經一個教授介紹,知道了吐火羅文。一個很多人都完全沒有聽說過的文字,季羨林就憑著好奇和興趣就去學了。他怎麼會想到,在近40年後,能夠用自己所學破譯中國出土的吐火羅文,為了解古中亞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我一直贊同,學習要有方向目標,但同時不能太功利,把一樣專長的技術學精是必要的,但同時,也可以多學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因為未來會發生什麼,你無法預測。

4. 語言學主要研究哪些方面內容?您當初主要考慮哪些因素選擇學習西班牙語專業?

語言學,研究語言的性質、功能、結構、運用和歷史。基本上,我認為,一句話概括,就是研究語言的規律。我選擇西班牙語,就是因為喜歡語言,我好奇語言之間的差別,興趣是第一因素。西語是第三大語言,掌握一二三大語言,是讓我感覺良好的事情。但我覺得純語言競爭力不大,就也修了商科。

5. 聆聽外國歌曲時,大概從哪些方面可以判斷出是西班牙歌曲,還是法語德語或義大利語歌曲呢?語言方面判斷多一些還是偏重曲調方面判斷多一些的意思。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你要判斷,肯定是要些基礎的,你讓一個都沒有學過的人來聽,他當然不會聽出來是哪個語言。它們的單詞發音是很容易區分的,除了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的發音有點接近外,但兩者的語調很不一樣,義大利語的語調,我個人覺得很有意思,語句末尾很多墜音,往下走。西班牙語的母音發音,其實和日語很像,「AOEU」 沒有變化,不像英語,一個母音有幾個發音。

6.學二外,除了中文,還有什麼語言比較有用。法語呢?一直以為法語是陽春白雪,這裡有不少學生選法語,如果不學藝術類,有用嗎?

法語是陽春白雪? 我一直感嘆人的偏見是進步的絆腳石,否則我們人類更了不起。法語怎麼是陽春白雪,法語是非常嚴謹的語言。聯合國、歐盟的文獻全是用法語寫的,這就是法語嚴謹最有力的證據。一種語言,怎麼會單一的和藝術聯繫在一起,你要說藝術,藝術類很多辭彙倒是來自義大利語,比如音樂類、繪畫類。

7.怎樣理解語法在學習語言時的作用?如果考試中語法部分薄弱一些,主要問題出現在哪些方面呢?如何改善?如果感覺語法部分是單詞不認識導致錯誤,一般通過不斷複習單詞就可以提高嗎?

語法,其實在學習語言中,是最後學習的。其實最自然的情況下,都不需要學習。我們傳統學習語言的方法本末倒置了。總是把文法放在最前面,然後大量的做題目。我想分享的是,只要聽得夠多,閱讀量夠多,你的語感自然會上去,一句有語病的句子給你讀,你就感覺哪裡不對勁,這就是語感。我們中國孩子,很少練習聽力,也很少閱讀原版書籍,整日刷語法題目,有什麼用呢? 你們如果翻閱英語的形成歷史,就會知道,語法很多時候就是一個時代人的習慣用法,它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語法很多人說是邏輯,但也有習慣的成分。

我可以舉例說明,很多語法是習慣而不是邏輯。很多西方國家的兒童,在學習英語時就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比如,孩子會說 my teacher holded the baby rabbits and we patted them.兒童在學習英語過程中,他發現了大人說話的規律,在過去發生的事情要加ed來表示過去式,所以他們沒有不規則動詞的概念。但當大人指出說,no! you should say 「held」時,孩子會問,為什麼呢?Why? 可是有幾個大人能回答真正的原因?大人一般都會說,我們就是這麼說的,我的媽媽也這麼說,奶奶也這麼說,奶奶的奶奶也這麼說...... 這就是習慣!太多這樣的不規則動詞,在孩子面前是被動接受的,因為大家都這麼說,就默認了。

10. 您如何看美國小朋友從三年級開始學習拉丁文?從長遠看的利弊?您的建議?

聽了之前我講的,我相信這麼家長應該能贊同孩子學習拉丁文了把。拉丁文,是古羅馬帝國時期的官方用語,它幾乎影響了當時羅馬帝國統治的所有地方。我們說,英國中一半的辭彙來此法語,而法語的根是拉丁文。所以,如果孩子能夠了解拉丁文,就多了一個最重要的角度重新認識英語,對英語的學習或者其他拉丁語系的學習有非常大的幫助。我們知道,很多美國頂尖大學的校訓,仍然用著拉丁文,看著很酷。

比如,哈佛大學 Veritas = truth 真理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

耶魯大學 「Luz et Veritas」Light and Truth 真理和光明

杜克大學Duke :「Eruditio et Religio」knowledge and Faith 博學與信仰

11.請問如何motivate 娃去選修一門外語,小孩子不太能認識到多學門語言今後會很有用。

推薦家長看一本書《偉大的字母》,裡面講述了英文字母的故事,有趣極了。激勵孩子,不要通過講道理的方式,比如什麼多語言將來能幫助你找到好工作,能更讓你有競爭力。不管用,孩子不喜歡聽大道理。如何能讓孩子產生興趣、好奇心,是激發孩子學習語言的第一步。我來給大家講講《偉大的字母》這本書里的兩個有趣的段子:

說現代英語包含大約50萬個單詞,其中至少有5萬個在現在出版物中定期出現。這5萬個單詞里,包括來自多種語言的外借詞——日語、意第緒語、古代希臘語等——但最大的兩個組成部分是古英語和古法語,兩者所佔的比重不相上下。中世紀期間,由於混合了法語,早期英語的辭彙數量猛增了一倍,從大約12000個增至當時的24000個。在公元800年到1000年,通過維京人在英格蘭的定居地和貿易活動,由古諾斯語(Old Norse)借用至古英語。在此類斯堪的納維亞辭彙中,有許多帶「Sk」的單詞,比如skill,skin,bask等。若就法語詞源和英語詞源的單詞做一番比較,我們便可領悟中世紀英語所處的社會環境。正如蘇格蘭小說家沃爾特·司各特爵士在其《艾凡赫》中所觀察到的那樣,牲口們活著的時候,往往都是英語名稱,因為伺候它們的都是英格蘭農民,而它們一旦上了餐桌,就是法語名了,因為吃它們的是諾曼主子。於是英語的sheep,cows,calves和swine,一旦被宰殺,做成了菜,就變成了mutton羊肉,beef牛肉,veal小牛肉和pork豬肉。你看,有趣吧。我突然找到了困惑了我很久的問題,同一個動物,活著的時候和肉都是不一樣的教法,真煩人。知道了緣由後,會覺得非常釋然。

再來一個小故事,說,為什麼表示未知數的是字母X?

X代表某種未知之物,傳說讓它獲得這一主要工作的原因,是17世紀的一個印刷難題。法國哲學家、數學家勒內·笛卡爾1637年的數學名著《幾何學》流芳至今,書中有血多方程式,他選用字母ABC,來表示其中任意三個常數,而用XYZ來表示任意三個未知數。他有意讓Z做著選未知數(對應A),Y次之,而X列第三。

故事講到這兒,就該印刷商出場了,他在對手稿進行排字時,發現鉛字Y和Z總是不夠用,部分原因在於,笛卡爾的許多方程式都要用到這些字母。不過,印刷商還有大量的鉛字X,因為在法語出版物中,X的使用率遠不如Y和Z。於是,印刷商寫信給笛卡爾,詢問Z/Y和X這三個字母,出現於有一個或兩個未知數的方程式中時,是否有什麼不同——為了印刷方便,能否偏重於字母X呢,笛卡爾答覆說:可以這麼辦。這就是為什麼《幾何學》偏好用X作為表示未知數的字母,且論著後半部分尤為明顯的原因所在。

是不是很有趣?當你總是能夠分享這些有趣的小故事給孩子時,或許孩子的學習慾望就被你激發了,而不是整天和他們說大道理。我一直主張用興趣引導孩子。但要做到有效引導,家長自己要去到那個領域,去琢磨,去深挖有趣的內容,要儘可能的學習,做到博學。這樣對孩子才有說服力,孩子會總是仰望著你,向你看齊。

12、聽說小孩雙語或多語會對創造性思維不利,因為語言只是一個習慣,習慣靠的是重複練習形成記憶。請問這種看法是否有科學依據?

2016年瑞士聯邦統計局,公布了一個調研報告,圍繞瑞士人常用語言話題,該調研歷時兩年,受訪者遍及瑞士全境。調研結果顯示,在所有瑞士人常用語言里,英語僅位列第四,使用頻率低於標準德語、瑞士德語和法語。近乎有2/3(64%)的瑞士人每周至少會用到一種以上的語言,其中38%的人每周會用到兩種,19%的人使用三種,而還有7%的人每周能用到的語言種類多達四種甚至更多。所以,從瑞士人的多語言環境並沒有導致瑞士人創造性思維降低,瑞士的輕工業是世界出名的。

13、請問您對於大陸小學高年級孩子學習英語有什麼好的建議嗎?比如學習方式、閱讀書目等方面。您對於英語網校怎麼看?如果忽略接送之不便,僅從學習效果來比較,參加網校學英語好還是在本地的培訓機構學好一點兒?新概念英語教材還適合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嗎?謝謝您!

在線學習,對於小學生來說,可以嘗試,只要他個人喜歡。小學生已經具備專註40分鐘的能力,只要在線的老師教學方法吸引人。優勢就是能夠讓孩子更多時間說話開口。輸出的機會一定比不上輸入的機會多,因此這點上在線學習英語有優勢。

新概念英語在我那個年代就流行,至今還有市場,但現在有更多有趣的教材可以選擇,我這裡不做廣告。但只要孩子喜歡新概念英語,當然可以用。畢竟,家長和孩子一起制定些計劃表,獎勵措施,反饋機制更重要。家長還需要幫助孩子找一些有趣的閱讀書籍。類似於像《magic tree house》這種,幾乎99%孩子都喜歡閱讀的課外書。每天聽一個小時的故事,每天閱讀一個小時的原版小說,可以兌換五角星或標記一下,集滿多少個得到一次獎勵,具體家長和孩子之間商量。

我是逸爸

「父母,是世上最榮耀的職業

我邀請您一起來修身

成為學習型家長,改造自我,引領孩子」

個人微信號:gsfiori


推薦閱讀:

歐洲那麼多移民國家,為何選擇葡萄牙呢?
德國時尚雜誌發布 歐洲護膚品排行榜前十名
充滿民族與國家議題的歐洲歌唱大賽
歐洲民粹政治的多米諾骨牌
在難民與選民之間,歐洲「聖母」們還能撐多久?

TAG:歐洲 | 語言 | 英語 | 多語言 | 意義 | 啟蒙 | 關係 | 語系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