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讀|賈平凹:什麼樣的中國故事值得被翻譯?
作家賈平凹 澎湃新聞記者 權義 圖 【編者按】賈平凹被稱為「國內被研究得最充分的作家」,相對於他人對賈平凹的研究,賈平凹自己的文論更直接地表明了他對文學的體會和總結。2015年1月,三聯書店出版的《賈平凹文論集》即將問世,按照體裁不同,《賈平凹文論集》分為三卷:《關於小說》《關於散文》《訪談》。其中《關於小說》一書,收入了自20世紀70年代末至2014年6月《帶燈》獲得《人民文學》長篇小說雙年獎的幾十年間,賈平凹關於小說創作的四十餘篇文章,體例包括與文學評論家、出版社編輯等人的書信往來,在研討會上的講話和獲獎時的受獎辭,以及多篇長篇小說的序和跋等。
《關於小說》書封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經三聯書店授權,刊載書中賈平凹2014年8月在第三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上的講話。在講話中,賈平凹闡述了這樣一個命題——什麼樣的中國故事值得被翻譯?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幾年前,我聽到這樣一句話:翻譯就是世界文學。這話讓我吃驚,可冷靜一想,事情確實是這樣的,沒有翻譯,何談世界文學呢?正是一批中國作家的作品被翻譯出去,尤其是被翻譯出去的莫言先生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後,使世界才了解了和正在了解著中國文學。翻譯的功德巨大啊! 我是一位普通的作家,長年生活和寫作於中國西部的城市西安,我,我不懂翻譯,也很少出來走動,我的作品被翻譯得不多,有幸參加這個大會,對於如何解讀中國故事的話題上,我談談我的一些認識。解讀中國故事,就是讓人知道這是中國的故事,並從故事中能讀到當今中國是什麼樣子,能讀出中國的氣派、味道和意義。而當下的中國,作家是極其多,作品也是極其多,據有關資料報導,僅長篇小說,每年就印刷出版三千餘部,在這麼龐大的作家群和作品堆里,怎麼去識別哪些是有價值的作品,哪些是意義不大的作品,哪些作品值得被翻譯出去,哪些作品是需要下功夫做以重點翻譯? 我這樣說著是容易的,其實做起來非常難,別說翻譯家,就是中國的文學專業人員也難以做到那麼好。雖然對於一部作品的優劣高低鑒別那是自有一種標準和感覺的,好的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它會口口相傳,產生出影響,但是當不可能把所有作品都讀過,或無法從整體上來把握時,具體到某一部作品,常常是各人有各人的解讀。 我的意思是:能多讀些作品盡量去多讀些作品,從而能從中國文學的整體上去把握和掌控,當把豆子平放在一個大盤裡,好的豆子和不好的豆子就自然都發現了。在整體把握當下中國文學的基礎上,就可以來分辨:中國之所以是中國,它的文學與西方文學有什麼不同?與東方別的國家的文學有什麼不同?它傳達了當今中國什麼樣的生活?傳達了當今中國什麼樣的精神和氣質?這些生活這些精神這些氣質,在世界文學的格局裡呈現了什麼樣的意義?這樣,就可能遴選出一大批作品來,這些作品因作家的經歷和個性不同,思想和審美不同,他們的故事和敘述方式就必然在形態上、色彩上、聲響上、味道上各異。如何進一步解讀,我認為這就涉及到兩個問題,那就是了解中國的文化,了解中國的社會。這兩個問題其實是老生常談,但我還是把它提出來,雖然這是非常大的話題,不可能在這裡說清說透,我只能從文學的角度上粗略地談一下我的認識。講中國的故事,要了解中國的文化和社會說到了解中國的文化。現在許多文學作品中,包括藝術作品中,是有著相當多的中國文化的表現,但那都是明清以後的東西,而明清是中國社會的衰敗期,不是中國社會的鼎盛和強勁期,那些拳腳,燈籠,舞獅,吃餃子,演皮影等等,只是一些中國文化的元素,是淺薄的零碎的表面的東西。元素不是元典,中國文化一定要尋到中國文化的精髓上。 比如,中國文化中關於太陽曆和陰陽五行的建立,是中華民族對宇宙自然的看法,對生命的看法,這些看法如何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它的哲學觀念的。比如,中國的宗教有儒、釋、道三種,道是講天人合一,釋是講心的轉化,儒是講自身的修養和處世的中庸,這三教如何在影響著中國的社會構成和運行的。比如,除了儒釋道外,中國民間又同時認為萬物有靈,對天的敬畏,對自然界的陰陽的分辨。 中國文化中這些元典的東西,核心根本的東西,才形成了中國人的思維和性格,它重整體,重混沌,重象形,重道德,重關係,重秩序。能深入了解了這些,中國的社會也才能看得懂,社會上發生的許多事情也才能搞明白。有了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性格、宗教和哲學,進而又影響和左右著中國人的審美,形成了它的不同於西方的特點。 我在早年曾說過,我們的寫作,要在作品的境界上向西方的文學學習,目光要盯住全人類的主流東西,而在作品的表現形式上又一定要中華民族的東西。我舉了個例子,沒有乘坐過飛機,我們認為天是陰睛的,月是圓缺的,雲是聚散的,當我們乘坐了飛機,才發現雲層之上都是陽光,穿過哪一朵雲,無論這朵雲是導致著下雨或是冰雹雷電,穿過去都是陽光。 如果把陽光比喻人類共通的東西,我們的作品一定要穿過這些雲朵直至陽光處。而同時,我們是生存在某一朵雲下,即便這雲朵在下雨下冰雹,我們也不必跑去另一朵雲下,就在這一朵雲下努力穿到陽光處,這朵雲是我們的生存環境,在穿過時就是我們的表現形式。為了穿過我們的雲層,我也曾經把我們的戲劇與西方的話劇作過比較,把我們的水墨畫與西方的油畫作過比較,把我們的中醫與西醫作過比較。戲劇更多的是寫意,話劇更多的是寫實,水墨畫更多的是線條,油畫更多的是色塊,中醫更多的是綜合,西醫更多的是分析。 我講這些,大致的意思是,在解讀中國故事時,不僅要看到這個故事是否傳奇,是否熱鬧,是否精彩,更要看到這個故事是怎麼講的,它的思維、方法、語言是中國式的。再說到了解中國的社會。中國是長期農耕文明社會,又是長期的封建專制社會。幾個世紀以來, 中國人多地廣,資料匱乏,又閉關鎖國,加上外來的侵略和天災人禍,積貧積弱,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科技、法制等等方面處於落後。這種積貧積弱的現實與文化的關係,歷來使中國的精英們在救國方略上發生激烈爭論。上世紀20年代,一種意見是現代西方文化為科學,中華文化為玄學,所以它落後,所以要批判和摒棄,另一種意見是中華民族並不是一開始就愚昧不堪,不是我們的文化不行,是我們做子孫的不行。這種爭論至今並沒有結束。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社會是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它的經濟得以極快的發展後,中國社會長期積攢的各種矛盾集中爆發,社會處於大轉型期,一方面接受西方的東西多,日子好過之後更有了訴求,人的覺醒之後更不滿了種種束縛,導致了整個社會信仰缺失,道德日下,秩序鬆弛,追求權力和金錢,人變得浮躁、放縱,甚或極端。改革越是往前走,越是沒有後路,但改革越是深化,許多問題都指向了政治、文化和體制。 在這個年代,中國是最有新聞的國家,它每天都幾乎有大新聞。所以,它的故事也最多,什麼離奇的荒唐的故事都在發生。它的生活是那樣的豐富,豐富性超出了人的想像力。可以說,中國的社會現象對人類的發展是有啟示的,提供了多種可能的經驗,也正是給中國作家有了寫作的豐厚土壤和活躍的舞台。以上我只對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社會做做大略的點到為止的個人認識,之所以說這兩點,我的看法是:中國的故事,無論是什麼樣的故事,它都離不開這兩個問題。故事的好與壞,精彩或簡陋,就看這兩個問題表現得充分不充分,飽滿不飽滿?「關於這兩個問題,我的一些認識」下來,我還要說的,就是從這兩個問題引發的我另外的一些認識。我談兩點,一個是什麼樣的故事才可能是最富有中國特色的故事?再一個是從中國故事裡可以看到政治又如何在政治的故事裡看到中國真正的文學?一、什麼樣的故事才可能是最富有中國特色的故事?在中國的古典長篇小說里,最著名的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國人歷來認為,最能代表中國的,文學性最高的是《紅樓夢》。它是中國的百科全書,是體現中國文化的標本,它人與事都寫得豐厚飽滿,批判不露聲色,敘述蘊籍從容,語言爐火純青,最大程度地傳導了中國人的精神和氣息。從讀者來看,社會的中下層人群是喜歡讀《水滸》的,中上層人群尤其知識分子更喜歡讀《紅樓夢》。我在少年時第一次讀《紅樓夢》,大部分篇章是看不懂的,青年時再讀,雖讀得有興趣,許多地方仍是跳著讀,到了中年以後,《紅樓夢》就讀得滿口留香。 在中國現代文學中,中國人推崇魯迅,魯迅作品中充滿了批判精神,而經歷了文化大革命之後,中國人在推崇魯迅外也推崇起了沈從文,喜歡他作品中的更濃的中國氣派和味道。從中國文學的歷史上看,歷來有兩種流派,或者說有兩種作家和作品,我不願意把它們分為什麼主義,我作個比喻,把它們分為陽與陰,也就是火與水。火是奔放的,熱烈的,它燃燒起來,火焰多發,色彩奪目。而水是內斂的,柔軟的,它流動起來,細波密紋,從容不迫,越流得深沉越顯得平靜。火容易引人走近,為之興奮,但一旦親近水了,水更有誘惑,魅力久遠。 火與水的兩種形態的文學,構成了整個中國文學史,它們分別都產生過偉大作品。從研究和閱讀的角度看,當社會處於革命期,火一類的作品易於接受和歡迎,而社會革命期後,水一類的作品卻得以長遠流傳。中華民族是陰柔的民族,它的文化使中國人思維象形化,講究虛白空間化,使中國人的性格趨於含蓄、內斂、忍耐,所以說,水一類的作品更適宜體現中國的特色,僅從水一類文學作家總是文體家這一點就可以證明,而歷來也公認這一類作品的文學性要高一些。二、從中國故事裡可以看到政治,又如何在政治的故事裡看到中國真正的文學?基於中國的歷史和現實,中國文學的批判精神歷來是強烈的。先是「文化大革命」之後,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和「文化大革命」以前政治的種種不人道的黑暗的殘暴的東西,再是在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之後,批判社會腐敗、荒唐以及人性中的種種醜惡的東西。曾經,長期以來,中國文學裡的政治成分、宣傳成分太多,當我們在掙扎著、反抗著、批判著這些東西時,我們又或多或少地以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模式來掙扎著反抗著批判著,從而影響了文學的品格品質。 這種情況當然在改變著,中國國內的文學界和讀者群也不滿這種現象,在努力創作著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又是從社會現實生活中萌生的有地氣的有氣味和溫度的具有文學品格的作品,而不再欣賞一些從理念出發編造的故事,雖然那些故事離奇熱鬧,但它散發的是一種虛假和矯情。我的意思是,中國當代文學在這幾十年里,幾乎是全面地學習著西方,甚或在模仿,而到了今天,這種學習甚至模仿可以說畢業了,它正在形成和圓滿著自己的品格和形象。 那麼,到了現在,如果從一個外人的眼光看,是要看到中國故事中的政治成分、宣傳成分,是要看到中國文學中所批判的那些黑暗的,落後的,兇殘的,醜惡的東西,但更需要看到在這種政治的、宣傳的、批判黑暗的、落後的、醜惡的中,發現品鑒出真正屬於文學的東西,真正具有文學品格的作家和作品。 據我所知,這十多年來,中國的文學作品被翻譯了不少,包括中國的電影、電視等藝術門類也有相當多的作品被介紹出去,讓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了中國,了解了中國,關注了中國。而我想,我們不但需要讓世界上什麼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政治、經濟、歷史、體制,更應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中國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真實的中國社會基層的人是怎樣個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普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幹什麼,想什麼,嚮往什麼。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深入地細緻地看清中國的文化和社會。在這樣的作品裡鑒別優秀的,它的故事足以體現真正的中國,體現出中國文學的高度幾何和意義大小。以上是我的發言。中國人主要民族是漢族,「漢」字如果用繁字體寫,可以看出那是一個人身上綁捆了好幾道繩索,這就是說這個民族受束縛的東西多,說話常不用肯定語,但他的含義都在口,我的發言也可能是這樣。我在開頭時說過,我因長期生活和寫作於中國西部城市西安,我的性格多少有些自閉,使我不愛走動和乏於交際,更不善言辭,又說的不是中國普通話,我不知道我的觀點說清了沒有,口音是否聽得懂,實在抱歉,望多多包涵。(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在第三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上的講話》,文章有刪節,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推薦閱讀:
※蘇軾《浣溪沙》原文及翻譯賞析
※《次非殺蛟》翻譯及閱讀答案
※那些改變歷史進程的錯誤翻譯
※《三國志·陳思王曹植傳》原文及翻譯
※溫庭筠《夢江南 千萬恨》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