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言閱讀訓練30篇1

文言閱讀訓練30篇1

二十八、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完成1——5題。

樂恢字伯奇,京兆長陵人也。其父,為縣吏,得罪於令,收將殺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門,晝夜號泣。令聞而矜之,即解出親。恢長好經學,事博士焦永。永為河東太守,恢隨之官,閉廬精誦,不交人物。後永以事被考,諸弟子皆以通關被系,恢皦不污於法,遂篤志為名儒。後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誅,故人莫敢往,恢獨奔喪行服。歸,復為功曹,選舉不阿,請託無所容。同郡楊政數眾毀恢,後舉政子為孝廉,由是鄉里歸之。辟司空牟融府,會蜀郡太守第五倫代融為司空,恢以與倫同郡,不肯留,薦潁川杜安而退。諸公多其行,連辟之,遂皆不應。

後征拜議郎。會車騎將軍竇憲出征匈奴,恢數上書諫爭,朝廷稱其忠。入為尚書僕射。是時河南尹王調、洛陽令李阜與竇憲厚善,縱舍自由。恢劾奏調、阜,並及司隸校尉。諸所刺舉,無所迴避,貴戚惡之。憲弟夏陽侯瑰欲往候恢,恢謝不與通。憲兄弟放縱,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諫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嘆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諫曰:「臣聞百王之失,皆由權移於下。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極不測。方今之宜,上以義自割,下以謙自引。」書奏不省。時竇太后臨朝,和帝未親萬機,恢以意不得行.乃稱疾乞骸骨。竇憲因是風厲州郡迫脅。恢遂飲葯死。弟子縗絰挽者數百人,庶眾痛傷之。後竇氏誅,帝始親事,恢門生何融等上書陳恢忠節,除子己為郎中。 (《後漢書?樂恢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令聞而矜之,即解出親 矜:憐憫

B、諸公多其行,連辟之 多:稱讚

C、選舉不阿,請託無所容 容:接受

D、以示天下之私 私:偏愛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諸弟子皆以通關被系,恢皦不污於法

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B、恢以意不得行,乃稱疾乞骸骨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

C、竇憲因是風厲州郡迫脅

善戰者因勢而利導之

D、憲兄弟放縱,而忿其不附己

激於義而死焉者也

3、下列句子分為四組,全都直接表現樂恢「耿介」性格的一組是

①後永以事被考,諸弟子皆以通關被系,恢皦不污於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獨奔喪行服

③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④憲兄弟放縱,而忿其不附己

⑤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恢以意不得行,乃稱疾乞骸骨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樂恢為人至孝。父親因得罪了縣令而被關押,年幼的樂恢晝夜痛哭不已,他的行為感動了縣令,最後父親得以釋放。

B、老師焦永「以事被考」後,樂恢「不污於法」,拒絕為他托關係找門路;本郡太守犯法被殺,他「獨奔喪行服」:這與他的性格有關。

C、蜀郡太守第五倫與樂恢是同郡故人,所以當第五倫取代牟融為司空時,樂恢在推薦了杜安之後,堅決請退,表現了他為人正直的一面。

D、河南尹、洛陽令與權貴竇憲相互勾結,為非作歹。樂恢不畏權貴,上書彈劾竇憲兄弟,因竇太后的庇護,勸諫不但沒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同郡楊政數眾毀恢,後舉政子為孝廉,由是鄉里歸之。

譯文:

②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

譯文:

二十九、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題。

十六年,奉車都尉竇固出擊匈奴,以超為假司馬,將兵別擊伊吾,戰於蒲類海,多斬首虜而還。固以為能,遣與從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廣奉超禮敬甚備,後忽更疏懈。超謂其官屬曰:「寧覺廣禮意薄乎?此必有北虜使來,狐疑未知所從故也。明者睹未萌,況已著耶?」 乃召伺胡詐之曰:「匈奴使來數日,今安在乎?」伺胡惶恐,俱服其狀。超乃閉伺胡,悉會其吏士三十六人,與共飲。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與我俱在絕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貴。今虜使到裁數日,而王廣禮敬即廢。如令鄯善收吾屬送匈奴,骸骨長為豺狼食矣。為之奈何!」官屬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從司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眾曰:「當與從事議之。」超怒曰:「吉凶決於今日。從事文俗吏,聞此必恐而謀泄。死無所名,非壯士也。」眾曰:「善。」 初夜,遂將吏士往奔虜營。會天大風,超令十人持鼓,藏虜舍後。約曰:「見火然皆當鳴鼓大呼。」餘人悉持兵弩夾門而伏。超乃順風縱火,前後鼓噪。虜眾皆亂,超手格殺三人,吏兵斬其使及從士三十餘級,餘眾百許人悉燒死。

[注]:班超,班固之弟,溝通西域,為發展與西域的政治文化聯繫作出不朽功績。

1.對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寧覺廣意薄乎? 薄:微薄

B.明者睹未萌 萌:開始發生,顯現

C.可殄滅也 殄滅:消滅

D.見火然皆當鳴鼓大呼 然:「燃」

2.下列「以」字與其他各項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以超為假司馬 B.固以為能

C.欲立大功以求富貴 D.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

3.下列加點詞語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悉會其吏士三十六人 B.因激怒之曰

會天大雨,道不通 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

C.今虜使到裁數日 D.遣與從事郭恂俱使西域

唯大王裁其罪 匈奴使來數日

4.下列各句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鄯善王廣奉超禮敬甚備——鄯善國的國王廣接待班超的禮節很恭敬完備

B.卿曹與我俱在絕域——你們和我都身在絕境

C.從事文屬吏,聞此必恐而謀泄——從事是庸俗文官,知道了一定害怕而想辦法告密

D.死無所名,非壯士也——死了卻不能揚名,就不是壯士

5.下列句子中,不能都表現班超多謀善斷的一項是

A.明者睹未萌,況已著耶 如令鄯善收吾屬送匈奴,骸骨長為豺狼食矣

B.此必有北虜使來,狐疑未知所從故也 匈奴使來數日,今安在乎

C.戰於蒲類海,多斬首虜而還 酒酣,因激怒之

D.從事文屬吏,聞此必恐而謀泄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6.對這段文字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班超從鄯善禮節上的先敬後廢,察知有變,便機智誘供鄯善侍者,斷然採取相應措施。

B.鄯善佯結漢朝,暗通匈奴,終於被班超發現,得到應有的下場。

C.班超運用激將法,發動官兵,出敵不意,火攻匈奴,一舉獲勝。

D.班超英勇善戰,出使西域又多謀善斷,終於取得巨大勝利。

三十、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題。

鮑勛字叔業,泰山平陽人也,建安十七年,太祖辟勛丞相掾。二十二年,立太子,以勛為中庶子,出為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弟為曲周縣吏,斷盜官布,法應棄市。太子數手書為之請罪,勛不敢擅縱,具列上。勛前在東宮,守正不撓,太子固不能悅,及重此事,恚望滋甚。會郡界休兵有失期者,密敕中尉奏免勛官,久之,拜侍御史。文帝受禪,勛每陳「今之所急,唯在軍農,寬惠百姓。台榭苑園,宜以為後。」文帝將出遊獵,勛停車上疏。文帝手毀其表而兢行獵,中道頓息,問侍臣曰:「獵之為樂,何如八音也?」侍中劉曄對曰:「獵勝於樂。」勛因奏:「劉曄佞諛不忠,阿順陛下過戲之言。請有司議罪以清皇朝。」帝怒作色,罷還,即出勛為右中郎將。黃初四年,尚書令陳群等並舉勛為御史中丞。帝不得已而用之,百僚嚴憚,罔不肅然。六年秋,帝欲征吳,勛面諫。帝益忿之,左遷勛為治書執法。帝從壽春還,屯陳留郡界。太守孫邕見,出過勛。時營壘未成,但立標,邕邪行不從正道,軍營令史劉曜欲推之,勛以塹壘未成,解止不舉。大軍還洛陽,曜有罪,勛奏絀遣,而曜密表勛私解邕事。詔曰:「勛指鹿為馬,收付廷尉。」廷尉法議:「正刑五歲。」三官駁:「依律罰金二斤。」帝大怒曰:「勛無活分,而汝等敢縱之!」太尉鍾鯀等並求請勛罪。帝不許,遂誅勛。勛內行既修,廉而能施,死之日,家無餘財。後二旬,文帝亦崩,莫不為勛嘆恨。

[注]標埒:標記

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太子數手書為之請罪書:書信 B.恚望滋甚 恚望:怨恨

C.劉曄佞諛不忠佞諛:巧言諂媚 D.勛奏絀遣 絀:通「黜」,罷免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①今之所急,唯在軍農 ②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B.①文帝手毀其表而兢行獵 ②後哀之而不鑒之

C.①請有司議罪以清皇朝 ②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

D.①太子數手書為之請罪 ②文帝亦崩,莫不為勛嘆恨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都能表現鮑勛「守正不撓」的一組是(  )

①立太子,以勛為中庶子 ②勛不敢擅縱,具列上

③文帝將出遊獵,勛停車上疏 ④百僚嚴憚,罔不肅然

⑤勛以塹壘未成,解止不舉 ⑥勛內行既修,廉而能施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4.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鮑勛在文帝即位前曾在東宮任職,那時文帝就不喜歡鮑勛,後來鮑勛外出任職又拒絕了文帝的請託,就更被文帝厭恨。

B.文帝要去遊獵,鮑勛犯顏直諫,文帝怒而拒諫。獵罷歸來後,文帝卻又不得已提升鮑勛為右中郎將。

C.文帝抓住私解孫邕一事,要泄私憤,但廷尉、三官都不主張從重判刑,這使文帝十分憤怒。

D.文帝不顧大臣們的請求處死了鮑勛,不久,文帝也死了,人們都為忠廉好施而屈死的鮑勛嘆息和遺憾。

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文帝手毀其表而兢行獵。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勛無活分,而汝等敢縱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莫不為勛嘆恨。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30篇答案

一、

1.A 2B 3.D

4(1)每天等著吃從東南地區運來的軍糧,浙地人民已經睏乏,要解救這一患難不如屯田。

(2)兄長為國君時就用國君禮待他,自己為國君時用兄長禮節對待他就可以了。

【參考譯文】

廖剛字用中,是南劍州順昌人。宣和初年,從漳州司錄授為國子錄,提升為監察御史。當時蔡京掌權,廖剛談論時政無所顧忌。因為雙親年老要求授予地方官職,出朝任興化軍知軍。欽宗即位,以右正言召回。父親去世服喪,期滿,被授予工部員外郎官職,因母親有病在身而推辭就任。紹興元年,鄰郡出現盜賊,官吏全都逃走了,順昌人聽從了廖剛的命令。廖剛規勸跟從盜賊的人並讓他們回來從事正業。不久,其他盜賊進入順昌,路政司下令廖剛安撫平定。廖剛派大兒子廖遲規勸盜賊,盜賊們都知道廖剛父子有信義,也都紛紛散去了。不久又被任命為吏部員外郎,他進諫說:「古時天子一定有自己的軍隊並親自率領,用它來防備意外和強化君主的威勢。希望您考查舊制,挑選精兵強將作為親兵,平時就把它當作衛隊,戰時就把它作為中軍,這是增強王權強盛國家的辦法啊。」又說:「國家目前艱難已經到了極點,現在才圖謀革新,像會稽這樣的地方確實是不可以長久停留的,請趕快營建建康,親自率領六軍前往並把它當作固守的計策,來斷絕金人攻佔的野心。」母親去世服完喪期,又被授予給事中。廖剛進諫說:「國家不可以一天沒有軍隊,軍隊不可以一天沒有糧食。現在各位將領的軍隊都防守著江淮地區,不知道有幾萬人,開始沒有糧食儲備,現在每天都等著東南運來的糧食開飯,東南的百姓已經因此困苦不堪了。要解決這個憂患,最好的辦法不如屯田。」於是獻上三條計策,將校中有擅長射獵耕種的,應當給予優厚的獎賞,每耕種一頃土地,給他升一級軍級,百姓願意耕種的,就把糧食種子借給他們,以後在用租賦償還。朝廷下令都督府安排處理這件事情。當時朝廷正在追究章,蔡卞誤國罪過,追貶他們官職,還下詔書規定他們的子孫不得在朝廷中做官。在這時候章傑從崇道觀升任婺州知州,章僅從太府丞提升為江東茶鹽監事。廖剛就密封交還了詔書,認為象這樣做,以後還拿什麼來表示懲戒,於是全部交還了祠祿官。當時徽宗已經駕崩,皇上遇到初一十五還率領群臣遙拜。廖剛說:「禮節有厚薄,兄長做君主就用君主的禮節待他,你已經做君主了用兄長的禮節來待他就可以了,希望你好好抑制自己仁慈的心,只是逢年過節時候在內廷行家禮就可以了。」皇上聽從了。鄭億年與秦檜有關係因此得了美差,廖剛上奏清楚地揭發了他的罪惡,秦檜恨死了廖剛。金人背叛了盟約,廖剛請求起用德高望重的舊相,安排到鄰近的藩縣,秦檜知道了這件事說:「這是想把我放到什麼地方呢?」改授官工部尚書,卻把王次翁任命為御史中丞。年初,邊關來報(金人背約),各位官員會集都堂,廖剛對鄭億年說:「你千方百計為金人袒護,現在金人已經違背盟約,你還有什麼臉留在朝廷呢?」鄭億年身為祠祿官離開了朝廷。廖剛第二年辭職回家,在紹興十三年辭世。

二、

1、C 2、B 3、B

4、(1)既然參加了英明勇武的軍隊,自然會讓軟弱的人具有堅強的意志。(譯出大意3分,「從」「自」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近來的事情,禍端將要釀成,幸虧陛下英明果斷,因而嚴懲了罪人。(譯出大意3分,「釁難」、賓語前置句式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參考譯文】

王曇首,琅邪淋沂人,太保王弘的小弟弟。年輕時有學問和品德,被授予著作郎,不去就任。兄弟分割財物,曇首隻拿圖書而已。被徵召為琅邪王大司馬的屬員,跟從大司馬修復洛陽園陵。與堂兄王球一同拜見高祖(曾良策註:劉裕);當時謝晦坐在高祖旁邊,高祖說:「這個人既是貴族又有大德,卻能夠在軍營里委屈他的志向。」曇首回答說:「已經跟從了神明英武之師,自然使得懦弱的人樹立志向。」謝晦說:「仁慈的人果真有了勇氣。」高祖聽了高興。來到彭城高祖在戲馬台大會賓客,參加宴會的人都寫詩;曇首最先寫好,高祖看完後,於是問王弘:「你的弟弟與你相比怎麼樣?」王弘回答說:「如果只讓他做平民百姓,家裡怎麼能住得下他。」高祖大笑。曇首有見識、智慧和氣度,喜、怒不表現在臉上,閨閣之內和和睦睦的樣子。自己手裡不拿金子和玉器,家裡婦女也不得以此作為裝飾和玩物,如果不是俸祿和賞賜所得到的,不從別人那裡接受一絲一毫的東西。太祖任冠軍將軍、徐州刺史,留鎮彭城,以曇首任府功曹。太祖鎮守江陵,曇首自功曹遷為長史,又隨府轉鎮西長史。高祖非常賞識他,對太祖說:「王曇首深沉剛毅有器量局度,具有宰相之才。你遇事都應該同他商量。」等到即位後,任命曇首為侍中,誅徐羨之等人,以及討平謝晦叛亂,曇首出力最多。

謝晦被平定後,皇上想要封賞曇首等人,正趕上宴會聚集在一起,皇上舉杯勸酒,乘機撫著座椅說:「如果沒有您兄弟二人,這個座椅就沒有今天。」當時封賞的詔書已經寫成,拿出來給曇首看,曇首說:「近日的事情,叛亂將要形成,憑藉陛下英明快速決斷,所以罪人才被誅殺。我等雖然得以仰借天光,報效微薄之力,怎麼可以乘國家發生災難之時,以此作為自身的幸運。陛下雖然想要偏袒我,面對秉筆直書的史臣怎麼辦?」皇上不能改變他的想法,所以封官的事就擱置了。

當時王曇首的哥哥王弘擔任錄尚書事,又擔任揚州刺使,曇首被皇上寵愛信任,在兩宮任職。彭城王義康與王弘在一起任職,心裡常常怏怏不樂,又想得到揚州刺史的職位,在言語上也表現了出來。因為曇首在朝廷任職,義康擔心他分了自己的權力和職位,更加不高興。曇首一再乞求皇上到吳郡任職,太祖說:「哪有想要建造大廈而遺失棟樑之材你?賢兄接連多次稱自己有病,堅決辭去州官職位,將來如果同意了你的請求,這個職位不是您又是屬於誰呢?哪有到吳郡任職的道理。」當時王弘長期生病,多次請求辭職,皇上不答應。曇首勸王弘分出府中一半的兵力給義康,義康才高興起來。

元嘉七年,曇首去世。太祖為他的死而悲慟,中書舍人周糾在一旁侍侯,說:「王家將要衰敗,所以賢能的人先死了。」皇上說:「只不過是我家衰敗罷了。」

三、

1.A 2.B 3.D 4.C 5.D

6.(5分)

楊朱過於宋東之逆旅/有妾一人/其惡者貴/美者賤/楊子問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楊子謂弟子曰

【參考譯文】

韓延壽字長公,是燕地人。他做潁川太守時,當時俗多怨仇。延壽想更改這種狀況,教育人民以禮讓為先,恐怕老百姓不聽眾,便召集郡中被鄉里人信任的長者老人數十人,跟他們一同商議,規定了婚喪嫁娶的儀禮規格,要人們大體上依照古禮,但不能越過法律。老百姓遵從他的教導。後來黃霸代替了他的官職,就沿襲他的做法而把政事治理得很好。

延壽到一個地方上任,一定聘用賢士,以禮相待。他廣泛徵求意見,善於接納勸諫的良言,表彰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和有品行的人,修建了學校。又設置了正、五長,帶頭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不準容留壞人。鄉里之間有了不正常的情況,官吏就會立即聽說,壞人不敢進入他管轄的邊界。一開始人們被他煩瑣的禮節所苦,後來沒有了追捕壞人的勞苦,人民也沒有了挨打的憂慮,老百姓便都安於他的管理。他接待官吏,給以很多的恩惠但紀律嚴明。有人欺騙或者辜負了他,他總是自己責備自己:「難道是我對不起他們吧,他們怎麼會到了這種地步呢?」官吏聽說後,都自己非常後悔,有的竟然自殺。

韓延壽有一次出行,臨上車,有一個騎馬的官吏遲到了,他便下令讓功曹把處罰的結果上報給他。等回來到了官府門前,有一個門卒擋住了他的車,希望韓延壽聽他說說自己的心裡話。韓延壽停下車問他,門卒說:「今天早上您駕車出門,我等了很久您還沒出來,我的父親來到官府門前,不敢進去。我聽說後,急忙出去迎接,恰好您登車出門。因為尊敬父親而被處罰,(這)豈不是有損教化嗎?」韓延壽在車上揮了揮了下手說:「如果沒有你,我差點不知道自己犯了大錯。」回到官舍,他就召見了門卒,於是重用他。他在東郡三年,有令即行,有禁則止,案件大減。因為這他被提拔做了馮翊。有一次他巡行到高陵縣,有兄弟兩個因為田地的事打官司。延壽聽說後非常傷心地說:「我僥倖做了這個小官,本來應當給全郡人做出表率,然而我對教化宣傳得不夠,以至於讓骨肉兄弟打起了官司,責任在我。」這一天,他閉門思過,整個縣裡的人都不知他在幹什麼。於是打官司的那家人整個宗族都責備這兄弟兩個,這兄弟二人也深深地感到後悔,自己剃光了頭光著上身來向韓延壽謝罪,願意把田地互相移動一下,到死也不再相爭,整個郡中非常和睦,互相告誡勉勵,沒有人再犯法。

四、

1.B 2.A 3.B 4.C

5. (1)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餓得面有黑黃色。這是什麼緣故呢?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子能這樣做。

(2)有利於別人的人,別人也跟著做有利於他的事;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跟著憎惡他。

(3)這樣有什麼困難呢?只不過是君王不用這樣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這樣的方法行事的緣故。

【參考譯文】

墨子說:「仁人處理事務的原則,一定是為天下興利除害,以此原則來處理事務。」既然如此,那麼天下的利是什麼,而天下的害又是什麼呢?墨子說:「現在如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家族與家族之間相互掠奪,人與人之間相互殘害,君臣之間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間不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不相互融洽、協調,這就都是天下之害。」

既然如此,那麼考察這些公害又是因何產生的呢?是因不相愛產生的嗎?墨子說:「是因不相愛產生的。」現在的諸侯只知道愛自己的國家,不愛別人的國家,所以毫無忌憚地發動他自己國家的力量,去攻伐別人的國家。現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愛自己的家族,而不愛別人的家族,因而毫無忌憚地發動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奪別人的家族。現在的人只知道愛自己,而不愛別人,因而毫無忌憚地運用全身的力量去殘害別人。所以諸侯不相愛,就必然發生野戰;家族宗主不相愛,就必然相互掠奪;人與人不相愛,就必然相互殘害;君與臣不相愛,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父與子不相愛,就必然不相互慈愛、孝敬;兄與弟不相愛,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協調。天下的人都不相愛,強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貧困的,尊貴的就必然傲視卑賤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騙愚笨的。舉凡天下禍患、掠奪、埋怨、憤恨產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愛而產生的。所以仁者認為它不對。既已認為不相愛不對,那用什麼去改變它呢?墨子說道:「用人們全都相愛、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變它。」

既然這樣,那麼人們全都相愛、交互得利應該怎樣做呢?墨子說道:「看待別人國家就象自己的國家,看待別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別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

所以諸侯之間相愛,就不會發生野戰;家族宗主之間相愛,就不會發生掠奪;人與人之間相愛就不會相互殘害;君臣之間相愛,就會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間相愛,就會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相愛,就會相互融洽、協調。天下的人都相愛,強大者就不會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會強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會欺侮貧困者,尊貴者就不會傲視卑賤者,狡詐者就不會欺騙愚笨者。舉凡天下的禍患、掠奪、埋怨、憤恨可以不使它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相愛而生產的。所以仁者稱讚它。然而現在天下的士君子們說:「對!兼愛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難辦而迂闊的事。」墨子說道:「天下的士君子們,只是不能辨明兼愛的益處、辨明兼愛的原故。現在例如攻城野戰,為成名而殺身,這都是天下的百姓難於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歡,那麼士眾就能做到。而兼相愛、交相利與之相比,則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愛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愛他;有利於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有利於他;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憎惡他;損害別人的人,別人隨即損害他。實行這種兼愛有什麼困難呢?只是由於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於政,士人不用它實之於行的緣故。」從前晉文公喜歡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著母羊皮縫的裘,圍著牛皮帶來掛佩劍,頭戴熟絹作的帽子,(這身打扮)進可以參見君上,出可以往來朝廷。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就這樣做。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之人,所以靈王的臣下就吃一頓飯來節食,收著氣然後才繫上腰帶,扶著牆然後才站得起來。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飢瘦得)面有深黑之色。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能做到這樣。從前越王句踐喜愛士兵勇猛,訓練他的臣下時,先把他們集合起來,(然後)放火燒船,考驗他的將士說:「越國的財寶全在這船里。」越王親自擂鼓,讓將士前進。將士聽到鼓聲,(爭先恐後),打亂了隊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達一百人有餘。越王於是鳴金讓他們退下。所以墨子說道:「象少吃飯、穿壞衣、殺身成名,這都是天下百姓難於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歡它,那麼士眾就能做到。何況兼相愛、交相利是與此不同的(好事)。愛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愛他;有利於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有利於他;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憎惡他;損害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損害他。這種兼愛有什麼難實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於政,而士人不用它實之於行的緣故。」

然而現在天下的士君子們說:「對!兼愛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也不可能行之於事,就象要舉起泰山越過黃河、濟水一樣。」墨子說道:「這比方不對。舉起泰山而越過黃河、濟水,可以說是強勁有力的了,但自古及今,沒有人能做得到。而兼相愛,交相利與此相比則是完全不同的(可行之事)。

古時的聖王曾做到過。」怎麼知道是這樣呢?古時大禹治理天下,西邊疏通了西河、漁竇,用來排泄渠水、孫水和皇水;北邊疏通防水、原水、泒水,使之注入召之邸和滹沱河,在黃河中的厎柱山分流,鑿開龍門以有利於燕、代、胡、貉與西河地區的人民。東邊穿泄大陸的迂水,攔入孟諸澤,分為九條河,以此限制東土的洪水,用來利於冀州的人民。南邊疏通長江、漢水、淮河、汝水,使之東流入海,以此灌注五湖之地,以利於荊楚、吳越和南夷的人民。這是大禹的事迹,我們現在要用這種精神來實行兼愛。從前周文王治理西土(指岐周),象太陽象月亮一樣,射出的光輝照耀四方和西周大地。

他不倚仗大國而欺侮小國,不倚仗人多而欺侮鰥寡孤獨,不倚仗強暴勢力而掠奪農夫的糧食牲畜。上天眷顧文王的慈愛,所以年老無子的人得以壽終,孤苦無兄弟的人可以安聚於人們中間,幼小無父母的人有所依靠而長大成人。這是文王的事迹,我們現在應當用這種精神實行兼愛。從前武王將祭祀泰山,於是陳述說:「泰山!有道曾孫周王有祭事。現在(伐紂的)大事已成功,(太公、周、召)一批仁人起而相助,用以拯救商夏遺民及四方少數民族。即使是至親,也不如仁人。萬方之人有罪,由我一人承當。」這是說周武王的事迹,我們現在應當用這種精神實行兼愛。

所以墨子說道:「現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內心確實希望天下富足,而厭惡其貧窮;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厭惡其混亂,那就應當全都相愛、交互得利。這是聖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不可不努力去做。」

1.4分 (1)堅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2.2分 B

3.6分(1)(抵抗的)力量不夠,死亡在這件事情上(這裡)(1分),也是(1分)你的職分(1分)。(2)即使(1分)這樣,任職期滿就離開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這樣(1分)

4.2分 楊氏設身處地為胥吏、百姓考慮(1分),激發出眾人保衛家園的志氣(1分)。

5.2分 深明大議(1分)、有勇有謀、熱愛國家(答對任意一點得1分)

【參考譯文】

他的妻子楊氏說: 「您是縣官,叛賊到當守衛;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於職守。您假如逃跑,那麼誰來守城?」李侃說:「軍隊與錢財都沒有了,該怎麼辦?」楊氏說:「假如不守住,縣城將被叛賊搶奪去?糧倉里儲藏的都成了叛軍的積蓄,政府的財庫都成了他的財產,百姓都成了他們的士兵,國家還有什麼呢?奪取賊兵的財物,吃他們的糧食,重賞鼓勵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於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楊氏說:「縣官,確實是一城之主,雖然如此,任期滿了就離職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樣。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墳在這裡,應該相互出力死守這個縣城,怎能忍心喪失自身而成為叛賊俘虜呢?」眾人都流淚答應了。於是楊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磚瓦石塊擊中賊人的,獎賞他千錢;用刀箭兵器之類擊中敵人的,獎賞他萬錢。」得到數百人,李侃帶領他們登上了城牆。楊氏親自為他們煮飯讓他們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顧周到均勻,楊氏讓李侃對敵人通話:「項城父老,守義而決不從賊,都全力死守不怕犧牲,即使得到我們的城也不能顯示你們的軍威,不如趕快離去,白白地失利,沒有什麼好處。」判賊都笑了。這時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傷而歸。楊氏責備他說:「你不在,那麼誰能固守陣地!即使死在城上,豈不比死在家裡有意義嗎?」李侃就忍著傷痛,又登上了城牆。項城是小地方,沒有長戟勁弩精良武器,沒有高城深溝來固守。判賊氣焰囂張,率領他們的士兵將要跳過城牆而攻下項城。此時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賊人,射中了他們的統帥,落馬而死。他們的統帥是李殺烈的女婿。叛賊失勢了,接著全都逃跑了。項城的人沒有傷亡。刺史把李侃的功勞上報了,上級下命令調李侃任絳州太平(今山西臨汾)縣令。

六、

1、B(服政:指服役納稅)

2、D(趣庖治狗,以會朝屬是景公聽取晏子勸諫後的正確做法)

3、D(表現晏子還是景公有爭議,另三個故事未能看出晏子的「剛正不屈」)

4、……出遊/睹……食/睹……

(1)用盡財物不能夠完成賦稅,費盡體力不能夠完成勞役,老百姓饑寒交迫,凍餓而死的屍體到處都是。

(2)無視小民百姓的憂傷,卻博取身邊近臣的高興,那麼國家也就沒有什麼希望了。

【參考譯文】

一年冬天景公到郊外巡遊,在路上看到有沒掩埋的餓殍,卻漠不關心,不聞不問。晏子勸諫說:「從前我們的先君桓公出遊時,看到飢餓的人就給他們食物,看到貧病的人就給他們錢財(幫助他們治療),並下令不要他們服勞役,也不要向他們徵稅。因此每當桓公將要出遊時,老百姓都高興地說:『君王幸而能到我們鄉里來巡遊吧!』如今君主您冬日郊遊,住在都城周圍四十里內的百姓,傾家蕩產也不夠交納賦斂,筋疲力盡也下夠您役使,百姓饑寒交迫,餓殍載道,而君王卻不聞不問,這就失去做國君德行了。財窮力盡,百姓憑什麼擁戴國君;驕奢淫佚,國君談不上愛護人民。上下離心,君臣不親,這是夏、商、周三代衰亡的原因啊!如今您重蹈三代的覆轍,我擔心君王的公族就要危亡,君位將被異姓代替了。」景公說:「是啊!國君只顧自已享樂而忘了百姓的疾苦,只知橫徵暴斂而不顧人民的死活,我的罪過太大了。」於是下令埋葬餓殍,拿出公糧來救濟貧民,並令周圍四十里內的百姓,一年之內不服勞役。景公三個月沒出去遊覽。

景公讓馬夫飼養他所心愛的一匹馬,那馬突然暴病死了。景公大怒,令人拿刀去支解養馬的人。這時晏子正賠侍在景公身旁。左右拿刀上前,晏子阻止了他們,然後問景公道:「堯舜支解人,從誰開始的?」景公很驚恐地脫口而出:「從我開始。」就沒支解養馬人。但又說:「把他投入監獄治罪。」晏子說。「這人不知他犯了什麼罪而死,我請為君王教訓他一番,叫他知道自已的罪過,然後再送進監獄治罪。」景公說:「可以。」晏子就曆數其罪道:「你有三大罪狀:君王命你養馬,你卻讓馬死了,這是第一條死罪;你養死的又是君王最心愛的馬,這是第二條死罪;你讓君王因為一匹馬的緣故而殺人,百姓聽說這件事必然怨恨我們的君王,諸侯聽到這件事必然要輕視我們的國家。你殺了君王的馬,使老百姓對君王積下了怨恨,我們的軍隊也要被鄰國打敗,達是第三條死罪。現在把你投入監獄治罪。」景公聽後長嘆一聲說:「請您老夫子釋放了他吧!請快釋放了他吧!不要因此損傷了我仁愛的德行。」

景公的獵狗死了,他命令朝外給它治辦棺材,宮內給它準備祭品。晏子聽說這事,前來勸阻。景公說;「也不過區區小事,只是藉此和近侍們取樂罷了。」晏子說:「您錯了!向百姓橫徵暴斂的財物不把它用到百姓身上,而浪費錢財以博得左右一笑,輕視小民的疾苦,而著重近侍的玩樂,這樣,國家也就沒有有什麼希望了。何況孤苦的老人受凍挨餓,而一條死狗卻享受祭祀,鰥寡無靠的人得不到救濟,而一條死狗還佔用棺材,行為荒唐到這樣,百姓如果知道這事,一定會怨恨自己的國君,諸侯如果知道這件事,一定會輕視我們的國家。老百姓積滿怨恨,諸侯卑視我們的政權,您竟然認為這是區區小事!您還是再好好考慮考慮吧!」景公說:「您說的對。」趕緊催廚師殺狗烹肉,拿來和群臣會餐。

1。D 2、A 3。C

4、(1)刺史倘若了解到百姓困苦卻不救助,怎麼能執政呢?即使獲罪,也是心甘情願的。

(2)罪輕的人尚且不被寬容,罪重的人竟然放過而不問,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獻,我就不能接受召令。

【參考譯文】

韓休,是京城長安人。韓休擅長寫文章,被舉薦為德才兼備的人。唐玄宗還是太子的時候,讓他按條逐一對答國家政事的詢問,和校書郎趙冬曦一起考中乙科進士,提拔為左補闕(唐代諫官名),出任主爵員外郎。又回朝廷任禮部員外郎,擔任知制誥(掌管詔令的官)。離開朝廷到虢州擔任刺史。虢州是靠近東京、西京的州,馬車、兵車(也可以翻譯為皇帝的車馬)到達後,經常徵收草料稅,韓休請求把稅負分攤到其他的州郡中去。中書令張說說:「免除虢州的稅賦分攤到別的州,這是虢州太守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罷了。」韓休堅持自己的意見,下面的官吏告訴他你這樣做是違背了宰相的意思,韓休說:「(我作為)刺史本來了解到百姓的困苦卻不去救助,這難道是為政之道嗎?即使得罪宰相,我也是心甘情願的。」最終還是按照韓休請求的那樣實行了。因為母親去世而解職,守孝期滿,擔任工部侍郎,又任知制誥。調任尚書右丞。侍中裴光廷去世,皇上下令蕭嵩推舉一個可以代替裴光廷的人,蕭嵩讚頌韓休的志向和品行,於是授予韓休擔任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韓休做人嚴肅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祿。如今他當上了宰相,是很符合當時朝廷上下期望的。萬年尉李美玉犯了罪,皇上將要把他流放到嶺南去。韓休說:「萬年尉是個小官,所犯的又不是大罪。現在朝廷中有更大的邪惡的人,請求先治他們的罪。金吾大將軍程伯獻依仗皇上的恩寵而貪贓枉法,他的住宅、乘坐的車馬都超越了法律的規定,臣請求先處理程伯獻,再處理李美玉。」皇上沒有答應,韓休就堅持爭辯:「罪輕的人尚且不被寬容,罪重的人竟然放過而不去問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獻,我不能接受詔令。」皇上不能改變韓休的想法。韓休堅決、正直大致如此。開始,蕭嵩因為韓休恬淡平和,以為很容易控制他,所以也就引薦了他。等韓休辦事時有時會反駁,甚至指責蕭嵩,蕭嵩業不能說服他。宋璟聽說後說:「沒有想到韓休能這樣,這是仁者的勇氣啊。」蕭嵩寬容、博愛、隨和,而韓休卻嚴正剛直,對時政得失,說話沒有不說徹底的。唐玄宗曾經到後花園遊玩打獵,有時在宮中設宴行樂,稍有過失,總是趕緊問左右的隨從人員:「這件事韓休知道不知道?」不一會兒,韓休的勸諫書就已經送到了。唐玄宗曾對著鏡子悶悶不樂,旁邊的人勸說道:「自從韓休當了宰相以來,陛下沒有一天是歡樂的,為何獨自悲傷,不將他撤換掉讓他離開呢?」唐玄宗感嘆道:「我雖然瘦了,但國家必定富裕了。蕭嵩上奏事情常常依順我的旨意,從不與我反著來,可退朝後想想天下的大事,我睡不安穩啊!韓休大量陳說治理國家的道理,他常常為國家社稷與我爭執,退朝後我則可以寬心睡個安穩覺。我重用韓休,是出於社稷江山的考慮罷了。」後來,在工部尚書的職位上罷免了官職。後提升為太子少師,封宜陽縣縣令。死時六十八歲,贈揚州大都督的稱號,謚號為文忠。寶應元年,追贈太子太師。

八.A 2.B 3.B

【參考譯文】

晏子出使晉國,到中牟,看見一個戴著破舊的帽子,翻穿著皮衣,背著(一捆)柴草在路邊休息的人,(晏子)認為(這個人)是君子,(就)叫人去問他說:「您是幹什麼的呢?」 (那個人)回答說:「我是越石父。」晏子問:「為什麼到這裡來呢?」(越石父)說:「我到中牟來做人家奴僕,(如果)見到(齊國的)使者,(我就)準備回(齊國)去。」晏子問:「為什麼來做奴僕呢?」(越石父)回答說: 「我不能避免自身的饑寒交迫,因此做了人家的奴僕。」晏子問:「做奴僕有多長時間了?」越石父回答說:「三年了。」晏子問:「可以(用錢把你)贖回去嗎?」越石父說:「可以。」(晏子)就解下在左邊拉車的馬,用來贖出越石父,讓 (越石父)坐在自己的車上一同回齊國。

車到了(晏子)居室時,晏子不(與越石父)告別(就)進了屋,越石父很生氣,要求 (同晏子)絕交。晏子派人回答他說:「我不曾同您有什麼交往,您做了三年奴僕,我今天才見到,把您贖了出來,我對您還不算可以嗎?您為什麼突然(就要)同我絕交呢?」越石父回答說:「我聽說,賢士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會蒙受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會心情舒暢,因此,這就是君子(奉行的)不因對別人有功就輕視人家,也不因別人對自己有功就自己貶低自己的道理。我在人家做了三年奴僕,卻沒有什麼人了解我。今天您把我贖了出來,我以為您是了解我的。剛才,您坐車的時候,不向我打招呼(自己先上了車),我以為您是忘記了(禮節);現在又不(跟我)告別(就獨自)進屋去了,這跟把我當奴僕看待的人是一樣的。我還將做奴僕,請您把我賣給世人吧。」

晏子(從屋裡)走出來,請(越石父)來相見。說:「剛才,我只見到您的外貌,而現在看到了您的內心。我聽說,反省言行的人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體察實情的人不會譏笑人家的言辭,我能夠因為言辭(不當)而不被你嫌棄嗎?我真心實意地改正錯誤。」於是,晏子讓人洒掃(廳堂),重新安排席位,(向越石父)敬酒,很禮貌地對待越石父。越石父說:「您對我以禮相待,我真不敢當啊!」 於是,晏子把越石父當做上等客人。

九.(1)①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張;不任用我,我就退隱。只有我和你能夠做到這樣吧!

②(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實行自己的抱負;(如果)不能實現自己的志向,(就)走自己的路。

(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過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孔子認為,如果自己不被國君任用,就韜光養晦,安貧樂道;而孟子認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獨自踐行,守道不屈。

(意思對即可)

十、

1.C(A應為「賑濟」;B應為「抓獲、扣留、收監」;D應為「高興地降服」)

2.A(A於是、就;趁機。B跟、同。介詞。C來、用來。連詞。D到。介詞。)

3.B(「之」代他,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4.C(A「厲武將軍」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訪的官名。B文中「被皇帝賞識」並非因「蒙冤不會忍氣吞聲」,文中指的是「帝不罪之」。D把「採納」誤解為「收集糧食等軍需品」。)

5.訪練兵簡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於撫納士眾 / 皆為致死 / 聞敦有不臣之心 / 訪恆切齒 / 敦雖懷逆謀 / 故終訪之世未敢為非

翻譯(1)當時陶侃擔任閑官,周訪舉薦他做主簿的官職,與他結為好友,並把女兒嫁給陶侃的兒子陶瞻。

(2)人們往往有一些優點,很少不自己稱讚自己的,你的功勞那麼大,卻沒有說一句,這是為什麼呢?

周訪訓練軍隊簡拔士卒,想要進攻中原,慷慨激昂有平定河洛的志向。善於安撫收納軍民,他們都願為周訪效死。聽說王敦有不臣之心,周訪一直切齒痛恨。王敦雖然懷有叛逆的心思,但周訪離世之前不敢為非作歹。

【參考譯文】

周訪字叫士達,原本是汝南安城人。漢末時期逃避戰亂到了江南地區,到周訪已經是第四代了。吳地平定後,就在廬江尋陽安家(因:於是,就。家:名詞做動詞,安家。)周訪年輕時沉穩堅毅,謙遜而且禮讓,行事果斷,周濟窮困的人(振:本意,救濟,賑濟),家裡沒有剩餘的財產。做了縣衙的功曹(功曹:佐官,掌管考查記錄功勞。)當時陶侃是個閑散的官吏,周訪推薦他做了主簿(省略句,薦之。),與他結為好友(相:代詞,他),把女兒給了陶侃的兒子陶瞻做妻子(妻:名詞做動詞)。周訪被察舉為孝廉,然後被任命為郎中、上等甲令,都不去就任。等到元帝渡過長江,命令周訪參與鎮東的軍事。當時有一個與周訪同姓名的人,犯罪應當處死,獄吏誤會扣留周訪,周訪奮起還擊扣留他的人,幾十人都逃散了,然後自己到元帝跟前自首,元帝沒有怪罪他(倒裝句)。不久任命他做揚列將軍(尋:不久。省略句。),

討伐華軼。周訪統領的厲武將軍丁乾與華軼統領的武昌太守馮逸勾結(交通:古今詞。)

周訪逮捕丁乾並殺了他。馮逸來攻打周訪,周訪率領軍隊迎擊打敗了他。華軼的將領周廣燒毀城池來響應周訪,華軼軍隊潰敗,於是平定了江州。

元帝任命周訪為振武將軍,命令周訪和各路軍隊共同征伐杜弢。杜弢製作桔槔(「桔槔」({jiégāo})∶井上汲水的一種工具。也泛指吊物的簡單機械)攻打官軍的戰船,周訪製作長岐棖(棖 chéng 木柱)來抗拒他(「距」通「拒」),桔槔不能夠成為禍害。周訪又率小戰艦前往湘城,軍隊抵達富口,於是杜弢派遣杜弘出軍海昏。周訪徒步登上柴桑,偷偷渡江,與敵人交戰,斬掉首級幾百個。敵軍退守廬陵,又在廬陵包圍了杜弘(倒裝句)。杜弘扔到城外許多寶物,士兵爭著撿寶物,杜弘趁陣前混亂突圍逃出城。周訪率領軍隊追趕他,獲得鞍馬鎧甲武器不可勝數。杜弘逃入南康,太守率領士兵迎面痛擊,又打敗杜弘,杜弘逃向了臨賀。元帝又一次晉陞周訪為龍驤將軍。周訪到了襄陽以後,致力於農業生產和訓練士卒,勤於選拔人才接納諫言。王敦以之為患(患:意動用法),但是害怕他的強大,不敢有異心。

周訪的威嚴風範樹立之後,遠近的人都願意歸附(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智慧勇氣超人,成為中興名將。性格謙虛,從不談論戰功。有人問周訪:「別人做了一點好事,很少不自我宣傳的。您功勛卓著,卻不說一句,為什麼呢?」周訪說:「將士們衝鋒在前,周訪有什麼功勞!」(倒裝句)將士因此更敬重他。

十一、

1 (3分)D 2 (3分)D 3(3分)C

4(10分)

(1)(4分)謚號是用來流傳後世永不磨滅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號,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號。

譯出大意給2分:「所以」、「大名」兩外,每譯對一外給1分。

(2)(6分)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舉,徵召嵇紹。嵇紹因為天子流亡在外,受詔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譯出大意給3分:「尋而」、「蒙塵」、「承詔」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參考譯文】

嵇紹,字延祖,曹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歲時失去父親,奉養母親孝順慎重。武帝下詔書徵用他,離家做秘書丞。嵇紹剛到洛陽,有人告訴王戎說:「昨日在人群中曾見到嵇紹,看他氣宇軒昂,恰如野鶴立在雞群中。」王戎說:「你還未見過他父親呢。」尚書左僕射裴頠(wěi)也很器重他,常說:「如果讓嵇延祖任吏部尚書,可使天下不會再遺漏人才了。」沛國的戴晞年輕有才氣,同嵇紹的侄兒嵇含相互交好,當時人們相信他將來必有大用,嵇紹卻認為他一定不會成大器。戴晞後來任司州主簿,因為行為不端被驅逐,州里民眾都說嵇紹有知人之明。後轉任豫章郡內史,因母親去世,未到任。

元康初年(291),任給事黃門侍郎。當時侍中賈謐憑藉著受寵愛的外戚的身份,年紀輕輕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賈謐請求與嵇紹交好,嵇紹拒絕不理。等到賈謐被處死,嵇紹正在官署,因為他不親附惡人,被封為弋陽子,又升為散騎常侍,兼任國子博士。太尉、廣陵公陳准死了,太常奏請加給謚號,嵇紹反駁說:「謚號是用來使死者垂名不朽的,大德之人應當授予大名,微德之人就應授予微名,「文武」這些謚號,顯揚死者的功德,「靈厲」這些謚號,標誌著死者的糊塗昏昧。由於近來掌禮治之官附和情弊,謚法便不依據原則。加給陳準的謚號過譽,應該加謚號為『繆』。」這件事交給太常處理。當時雖然沒有聽從嵇紹的意見,但是朝廷大臣都有些懼怕他。

不久嵇紹被徵召為御史中丞,未拜受,又任侍中。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起兵直驅京都,藉以討伐長沙王司馬乂,帝王車駕駐紮城東。司馬乂向屬眾宣告說:「今日西征,希望誰作都督呢?」軍中將士都說:「希望嵇侍中儘力在前面引導,我們雖死猶生。」於是授予嵇紹使持節、平西將軍。繼而司馬乂被俘,嵇紹重任侍中。公王以下的官員都到鄴城向司馬穎認罪,嵇紹等人均被罷官,免為平民。不久朝廷又有向北征伐的戰役,徵召嵇紹,恢復了他的爵位。嵇紹因天子蒙受風塵,接奉詔書馳往行駕住處。恰逢王師在盪陰戰敗,百官及侍衛人員都紛紛潰逃,只有嵇紹莊重地端正冠帶,挺身保衛天子,軍隊接近鸞駕,飛箭如雨,嵇紹於是被射死在皇帝的身旁,鮮血濺染了御衣,天子為他的死沉痛悲嘆。等到戰事平定,侍從要浣洗御衣,皇帝說:「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十二、

1、B 2、D 3、C

4.(10分)

⑴與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遠,有的達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將近一半的路程。(3分)

⑵在石華、象溪兩地再設立別的私塾,用來教育陳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3分)

⑶章君的子孫們應當時時刻刻把繼承(章君的)志向(辦好義塾)作為自己的事業,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4分)

【參考譯文】

龍淵也就是龍泉,為避唐朝皇帝李淵名諱更改成現在這個名字。相傳這個地方就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至今還有溪水名叫劍溪的在那裡。這裡山高河險,與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很遠,有的達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將近一半的路程。鄉間子弟沒有上學的地方。章君的祖輩曾經把這事當作一塊心病,後來謀劃創立桂山、仙岩兩處書院,因為沒有土地、田園、房屋等不動產,不久都廢棄了。章君非常痛心這件事,和眾人商議說:「沒有田產就沒有書院了,怎麼可以呢?」於是節約常日的花銷,而用節餘的錢財購買田產達一百五十畝。他妻子家的人陳京兄弟聽說了這件事,用曾祖父適齋先生索尼留下的二百三一畝多地為他提供支助。章君曰:「我的事情成了!」於是擇地官山險要的地方,創立了燕居來供奉先聖孔子,先師顏回享受配祀,春秋持菜祀先師。後來又開闢了正義堂,每月月初、十五日則鳴鼓,聚集眾多賢士來約束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間的五種關係。在書院前建造大門,上書「龍淵義塾」,用磚鋪築道路,是東西通達。書院四周灌木叢生,修竹林立,前後蔽蔭,亭亭如蓋十分繁茂的樣子。

每年聘請品行端正的人士來作講師。眾多學生學業長進者,每月有獎賞;才學出眾家境貧寒的,則資助他以成學業;那些不能遵循教導的,就懲罰他們。田賦的出入收支,掌管書塾的臨時務全由他們負責。每天的用度都有記載,一月一考查盈虧,每年兩次一軋賬,有節餘的就另外存貯起來,更多的置地以擴充產業。在石華、象溪兩地再設立別的私塾,用來教育陳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們長大了,就到龍淵學習。這就是大致的情況。

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石抹公聽說了這事非常讚賞他的義舉,在郡內下令免除他法律規定的徭役,使他們沒有什麼要上繳的。章君後來列出了這些條款;按條依序刻寫在石碑上,又擔心後人不能夠堅持執行到底,就派人請我寫下了這篇記。

那些古代修建書塾的人,雖然在學校規模上有大小的的不同,而在引導民眾走正派、匡正世風上都是一致的啊。章君在這方面有所見解,不效仿世俗聚集財富吝惜家產來作為自家殷實的策略,於是建書塾聘請老師,以便能夠繼承先輩的美善之道,他志向高遠,功勛廣大。陳京兄弟樂善好義,來助他成就事業,如若不是來到書塾這浸潤人的地方,哪裡又能做到這地步呢?章君的子孫們應當時時刻刻把繼承章君的志向(辦好義塾)作為自己的事業,不去在人們中間生出是非而引發爭端,不去培植朋黨相互比試互見高低,大概就不會辜負章君的意思了。如果真能這樣,章君的書塾就能夠代代相傳,讓後人受用無窮了。

十三、

1.C 2.C 3.B

4.(1)並且又大力懸賞(緝捕)盜賊,都不能捕獲,主管官吏對這件事情感到苦惱。

(2)然而官吏百姓還是懷疑他們(是因為)經受不住(審訊之苦)而自己承認強加給他們的罪名。

(3)他治理最難治理的地方(都能)像這樣,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5.①歐陽潁品行端正,持身謹嚴。②丁晉公居高位時,歐陽穎有意同他保質了距離。③歐陽穎升遷主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政績,而不是丁晉公的提攜。

【參考譯文】

(歐陽)公名潁,字孝叔。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考上了進士,開始擔任峽州軍事判官,因為有治理的才能而名聲遠揚,就被州中任命為秘書省著作佐郎,擔任建寧縣知縣。不到半年時間,峽路轉運使薛顏巡視檢查到萬州,撤消那些不稱職的官吏,認為要替代那些不稱職的官吏沒有那些能力特別突出的官員是做不到的。因而上奏朝廷從建寧縣派遣歐陽穎前往擔任。到任後又因為治理得力而聞名,從萬州擔任州級長官連續九次擔任州級長官並且都治理得很不錯。一遷再遷而到那叫做鄂州的地方,他兩次推辭沒有到任:第一次是安排在彭州,因為母親老夫人年歲太老,沒有真正到任;最後安排在嘉州,因為年歲已老,而告老還鄉,也沒有到任。真正治理的是七個州,大州繁雜寬廣,小州民俗惡劣而奸窄,都是世人所指的難於治理的地方。其中特別歷害的是歙州,這地方的百姓都熟悉法律令法,本性就喜歡訴訟,家家戶戶自備有簿書,凡是聞聽到別人的一點點陰私,日常的行坐起立的句言片語,慢慢的都記錄下來,等到有訴訟的時候就拿出來作為證據。他們把進入監獄戴腳鐐手銬,就好象戴帽子束腰帶,在竹席上睡覺一樣,泰然著啊。有強盜把當地百姓董氏殺死在大街上,捕捉了三年還是沒有捉到,州太守一到,就把這強盜逮捕了並將他按法律處置了。又有一富家有盜賊夜晚進入他家倉庫偷盜東西,有關部門千方百計想要儘快捕捉到,並且又大力懸賞(緝捕)盜賊,都不能捕獲,主管官吏對這件事情感到苦惱。歐陽公說不要追捕和懸賞捉拿,只是召來了富家的兩個兒子,把他兩人戴上刑具關進監獄,審訊他們。州里的官吏百姓都說「這兩人一貫是好孩子呀」,感到非常奇怪,還有的疑慮弄錯而相互到歐陽穎公處諫勸。歐陽穎公堅持沒有答理,審訊更加急迫,這兩個富家兒子認罪服法。然而官吏百姓還是懷疑他們(是因為)經受不住(審訊之苦)而自己承認強加給他們的罪名。等到在某此處所取出他們所偷盜某些物件時,大家才認為歐陽穎公是對的,然後歡呼著說:「歐陽穎公,真有如神明啊。」他治理最難治理的地方(都能)這樣,那些容易的(就)可想而知道了。

歐陽穎公剛毅果斷很有氣質,外表嚴厲內里聰明,有不可侵犯的氣質,分是憑這些來治理地方政務,也是憑這些來潔持他的本身。當初,曾祖父穎以侍郎的身份擔任許田縣縣令,當時丁晉公尚且年少,客居在曾祖父治理的縣內。曾祖父見到丁晉公,認為他有貴人的氣質,就讓歐陽穎公與丁晉公交遊,給予丁晉公的幫助非常多。到歐陽穎公治理峽州的時候,丁晉公推薦歐陽穎公,於是任命為著作之職。自這以後,丁晉公擔任非常顯赫的地位,掌握著國家的大權,天下的士人往往因為攀上丁晉公而得到榮顯的地位,但歐陽穎公卻退避不與丁晉公過多接觸。所以歐陽穎公在仕途上,從擔任著作佐郎開始、到秘書丞、到太常博士、到尚書屯田、到都官、到職方三員外郎、到郎中,都是憑藉著年年歲歲考核評介,按次第升遷,擔任萬州、峽州、鄂州、歙州、彭州、岳州、閬州、饒州、嘉州的知府,都是他勞績所應當得到的。到丁晉公敗落,其他士人大多不免受到牽連,惟獨歐陽穎公沒有牽連到。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因為年老乞求到陪都任職,在荊南有田產,於是就告老歸鄉。在景祐元年(1034)正月二十六日在家壽終正寢,享年七十三。

十四、

1.D 2.B 3.C

4.(1)到獲得皇帝召見,便受到皇帝親近信任。

(2)近來告誡你千條萬項,為什麼臨事卻又背離、錯亂!

  (3)想要將隊伍秘密轉移到江的南岸向劉尚靠攏,合併兵力抗擊敵人

【參考譯文】

吳漢,字子顏,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吳漢為人質厚少文,一經召見,使得到了劉秀的賞識信任。建武二年(26年)春光武帝定封他為廣平侯。建武三年(27年)春天,在廣樂(今河南虞城縣西)包圍了蘇茂,周建招聚十萬人馬,赴救廣樂。吳漢率領騎兵迎戰,失利,不慎墜馬,摔傷膝,收兵回營。諸將對吳漢說:「大敵在前而公傷卧,觽心懼矣」吳漢聽此言,勃然裹創而起,巡視營壘,殺牛酌酒,犒勞士兵,對將士:「今日封侯之秋,諸君勉之」!吳漢豪氣凌雲,將士們也深受感染,士氣倍增。第二天,擂鼓吶喊,同時進擊。周建軍大敗。當時鬲縣五姓一起驅逐守長,佔據了城池造反。諸將皆想攻打,吳漢不聽,說:「使鬲反者,皆守長罪也。敢輕冒進兵者斬」。然後一面下公文給郡府,命他們收捕肇事官吏,一面派人人城安撫五姓。五姓人大喜,相繼歸降。建武五年(29年)春,農民軍率五萬餘人夜攻吳漢軍營,軍中驚亂,吳漢卻堅卧不動,一會兒營中便安靜下來。吳漢即夜發精兵出營突擊,大破其軍。建武十二年(36年)春,吳漢揮師直攻廣都(今成都市南),迅速攻克,並派輕騎兵燒毀成都市橋,光武帝下詔告誡吳漢:「但堅據廣都,待其來攻,勿與爭鋒。若不敢來,公轉營迫之,須其力疲,乃可擊也」吳漢接連獲勝,並未聽從光武帝的告戒,竟乘勝自率步騎兵二萬餘人進逼成都。於江水北岸紮營,派副將劉尚率兵萬餘人屯駐於江水南岸。光武帝得知吳漢如此部署兵力,大驚,下詔書責備:「比□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勃亂!與尚別營,事有緩急,不復相及。」然詔書未到,謝豐、袁吉率兵十餘萬人進攻吳漢。又派將率兵萬餘人襲劫劉尚營寨,企圖使漢軍不得相救。吳漢率軍與敵大戰一天,兵敗而退回營壘。吳漢見形勢危急,召集眾將激勵他們說:「欲潛師就尚於江南,並兵御之。成敗之機,在此一舉。」於是在營內遍插旌旗,使煙火不絕,以迷惑蜀軍。第三天夜裡,率軍潛出城圍銜枚疾走,過江與劉尚部會合。謝豐等人竟然沒有發覺。第二天,吳漢親自指揮全軍力戰,終於大敗敵軍。吳漢隨光武帝征戰。不少將領一見戰陣失利就垂頭喪氣,惶怵不安,平日的風度威嚴全失。吳漢卻不然,每到這時,他整厲戰械,激揚士卒,不但毫不氣餒,反而愈加意氣風發。他出征時,妻子在後方買了一些田產,待他歸來,卻都送給了故舊親友。他說:「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死後,謚忠侯。

十五、

1、C 2、B 3、C 4、A

5、(10分)

①我聽說過用忠誠善良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用威儀來防止怨恨。

②我喜愛他,(他)不會背叛我。讓他去那裡學習(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

③子產如果死了,還有誰能繼承他呢?

【參考譯文】

鄭國人到鄉校休閑聚會,議論執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壞。鄭國大夫然明對子產說:「把鄉校毀了,怎麼樣?」子產說:「為什麼毀掉?人們早晚幹完活兒回來到這裡聚一下,議論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壞。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們就改正。這是我們的老師。為什麼要毀掉它呢?我聽說儘力做好事以減少怨恨,沒聽說過依權仗勢來防止怨恨。難道很快制止這些議論不容易嗎?然而那樣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樣:河水大決口造成的損害,傷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開個小口導流,不如我們聽取這些議論後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藥。」

子皮想讓尹何治理封邑。子產說:「年輕,不知道能不能勝任。」子皮說:「尹何謹慎老實,我喜歡他,他不會背叛我的。讓他到那裡再學習,他也就更懂得治理政事了。」子產說:「不行。人們愛一個人,總是希望對他有利。現在您愛一個人卻把政事交給他,如同還不懂得拿刀卻要他去割東西,那樣造成的傷害實在很多。您喜愛一個人,不過是使他受到傷害罷了,那還會有誰敢來求得您的喜愛呢?您對於鄭國,就如同棟樑。棟樑若是折斷了,屋椽就會坍塌,我也將會被壓在下面,豈敢不把話全部說出來?您有美麗的錦緞,是不會讓人用來學裁製的。高級官員和重要城邑,是自身的庇護,您卻讓學習政事的人來治理,它們對於美麗的錦緞來說,不是更為重要嗎?我聽說要先學習然後去辦理政事,沒有聽說拿辦理政事作為學習的。如果這樣做,一定有所危害。」

(晉國)范宣子執政,諸侯進貢的錢財加重。鄭國人對之很不滿。二月份,鄭國國王前往晉國,(鄭國大夫)子產給(鄭國大臣)子西(一封)信轉達(晉國國王)宣子,(信上)說: 「您執掌晉國,四鄰諸侯(各國)沒有見到(您)美好的德行,卻(只)知道要進貢很多的錢財,(在下)僑對此很 是迷惑。(在下)僑聽說君子要使國和家強大,不是擔心沒有錢財,而是害怕沒有美好的名聲。諸侯(各國)的錢財聚斂在您家,那麼諸侯將會有二心;如果我的先生(您)以此為私利,那麼晉國的國人會有二心。諸侯們有二心那麼對晉國不利,晉國 國人有二心那麼對您的家族不利。什麼都沒有了,還哪裡用得上錢財呢?美好的名聲,是裝載德的車啊。德,是國家的基礎。有基礎不壞,不就是(當緊)要務嗎!有了德(人民)才快樂,快樂才能(國運)長久。《詩》說:『(人民)快樂只有君子(才能辦到),(這是)國家的基礎。』有美好的德行啊!『上天垂青你,你不要有二心啊。』(這是)有美好的名聲啊!寬恕的思想能夠使美好的德行彰顯,那麼美好的名聲就伴隨而來了,這樣遠方的人來(投奔)近旁的人安詳。寧願讓人說您:『 您實在是生養我們(的君主啊)』,難道讓人說您『榨取我來養活你(自己)』嗎?象因為有(值錢的)牙齒而致使自己遭殃,錢財的原因啊。」

(晉國國王)宣子心悅誠服,便減少要進貢的錢財。

子產為鄭相,執政才一年,百姓們就傳唱著順口溜:「身上穿的算上了財物稅;種的田地跑不掉田畝稅。誰要去殺掉子產呀,我一定幫他一手。」等到過了三年,百姓們又唱著順口溜:「我家的孩子,子產幫著教誨;我們種的田地,子產幫著增收。子產萬一病故,還有誰能夠得上接替。」

十六、

1、A 2、.D 3、.B

4、(10分)(1)(5分)陳國人想要應戰,任蠻奴揮手呵斥說:「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麼!」眾人都四散逃跑。譯出大意給3分;「何事」、「走」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2)(5分)韓擒嚴厲地瞪著他,突厥使者恐懼,不敢抬頭看他,韓擒就是這樣極有威容。

譯出大意給3分;「厲然」「惶恐」兩處,每譯對譯出給1分。

【參考譯文】

韓擒字子通,河南東垣人。後來在新安安家。少時慷慨,以膽識而著稱。容貌魁梧偉岸,有英雄人傑的外表。本性喜好讀書,經史百家之文都大略了解要義。周太祖看見他感到很奇怪。讓他同自己的兒子交遊。後來韓擒虎因軍功拜為都督、新安太守,後遷儀同三司。承襲新義郡公。武帝攻打北齊,北齊將領獨孤永業把守金墉城,韓擒說服他拿下此城。並進一步平定范陽。授上儀同、永州刺史。陳軍逼近光州,韓擒虎以行軍總管之職,擊退陳軍。隨即又隨大將軍宇文忻進平定合州。楊堅為北周丞相時,調任和州刺史。

陳將甄慶、任蠻奴、蕭摩訶等互為聲援,頻頻侵犯江北,曾先後侵入北周國界。韓擒屢次挫敗其銳氣,陳人喪失了鬥志。開皇初年,高祖暗有吞併江南的野心,因韓擒有文武之才,並早有生命,於是官拜廬州總管,把平定南朝陳的任務交給他,深為敵人所忌憚。等到大舉攻打陳時,讓韓擒擔任先鋒。韓擒率領五百人晚上渡河,襲擊採石,守衛的人都已喝醉,韓擒順利攻取。進攻姑熟,半天就攻克。駐紮在新林。江南早聞韓擒的威信,紛紛前來軍門投奔,晝夜不斷。陳人非常害怕,將領相繼投降。晉王楊廣上書說明勝況,高祖聞之非常高興,賜宴獎賞群臣。陳叔寶派遣領軍蔡征把守朱雀航,聽說韓擒將至,軍眾就恐懼潰散了。任蠻奴被賀若弼打敗,棄軍投降,韓擒率領精兵五百騎,直入朱雀門。陳人想要迎戰,蠻奴揮手呵斥道:老夫尚且投降,你們各位還要做什麼?眾人都四散逃走。最終平定金陵,抓住後主陳叔寶。當時,賀若弼也有戰功。於是下詔給晉王說:此二位,深謀遠略,東南逃亡之敵,朕悉數交給他們,平定國土,安撫百姓,做得完全符合我的心意。九州不統一已經數百年了。以功臣的名義,成就了國家太平的大業。天下的大事,何能超過於此。我很高興聽到這個消息,實在深深地感到快樂慶幸。平定江南,是這二位的力量啊。賞賜綢緞上萬。

在此之前,江南有歌謠唱道:帶黃斑的青驄馬,從壽陽邊出發,來的時候是冬末,離開的時候是春初。大家都不知道說的是什麼。韓擒本名韓擒虎,平定陳時,又乘坐青驄馬,往返時節與歌中相呼應,到此眾人才明白。那以後突厥來朝見,皇上對使者說:你聽過江南有陳國的天子嗎?使者回答說:聽說過。皇上命左右引領突厥使者到韓擒面前,說:這就是擒獲陳國天子的人。韓擒嚴厲地蹬著他,突厥使者很恐懼,不敢抬頭仰視他,韓擒就是這樣極有威容。不久徵召回京,皇上在內殿宴請他,恩賜禮遇很優厚。不久,因卧病,幾天之後竟然去世,當時五十五歲

十七、

1、C 2、C 3、D 4、B

5、(1)哥哥說:「且不說弟弟不能砍柴,縱使能砍柴,還是不能去做。」於是讓張誠趕快回家。

(2)「我的弟弟,不同於眾人的弟弟,況且(他)是為我死的,我怎麼還能活著呢!」(張訥)於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參考譯文】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山東張某的妻子被北方兵抓走了,而張本人經常客居河南。妻子被抓走以後,張某便在河南娶妻安了家。不久,他們有了個兒子,名字叫張訥。可是,好景不長,沒過幾年,第二個妻子病死了。於是,張某又娶牛氏做繼室,並和牛氏生了個兒子,取名張誠。牛氏性情兇悍,她總是嫉恨張訥,把他當奴僕看待。叫他吃最差的飯菜,卻要他每天砍一擔柴。張訥完不成任務就要遭她鞭打或責罵,簡直叫人難以忍受。對自己的孩子張誠,她百般疼愛,總是把好吃的東西悄悄地給他吃,還送他到私塾讀書。張誠一天天長大了。他為人厚道,不忍心看著哥哥辛苦,常常私下裡勸母親不要那樣對待哥哥,母親不聽。

有一天,張訥照例上山砍柴,但一擔柴沒砍夠,忽然風雨大作,他只好跑到岩石下躲雨。等到雨停時,天色已晚,而且肚子餓得咕咕直叫。他只得背著先砍的那點柴走回家。繼母一看他的柴不夠,很生氣,便不給他飯吃。張訥餓得揪心,便進房躺在床上。張誠從私塾放學回來,見哥哥神色不好,便問他是不是病了,哥哥說是太餓了。張誠問哥哥是什麼緣故,張訥便把沒打夠柴被繼母停食的事說了一遍。張誠聽了以後很難過地走了。過了一會兒,他懷揣著炊餅回來了,並拿出炊餅給哥哥吃。哥哥問他炊餅是從哪裡來的,他說:「我從家裡偷了些麵粉,請鄰居家的婦女烙的。你只管吃,不要說出去。」飢餓的哥哥大口大口地把餅吃了。哥哥吃完餅叮囑弟弟:「你不要再這樣做了,要是被發現,會連累你的。何況一天吃一頓飯,不會餓死人的。」弟弟說:「你的身體本來就單薄,怎麼能每天砍那麼多柴呢?」第二天,吃過早飯後,張誠便偷偷地進了山,來到哥哥打柴的地方。哥哥看見他,大吃一驚。問他來幹什麼,他說幫哥哥砍柴。哥哥又問誰讓來的,他說是自己來的。張訥一聽,很著急,他對弟弟說:「不要說你不會砍柴,就是你會砍,這樣也不行。」他催弟弟趕快回去,弟弟不聽,並用手和腳折斷樹枝幫助哥哥,他一邊做,一邊說:「明天我要帶把斧子來。」哥哥上前去阻止他,發現他手指已被劃破,鞋子也被扎了孔。於是難過地說:「你要是不馬上回去,我就用斧子砍死自己。」張誠這才回家。張訥送他走了一半路程,才返回山上繼續打柴。砍柴回家後,他又跑到私塾對老師說:「我弟弟年紀小,請老師嚴加管教,不要讓他出門,因為山中有不少老虎豺狼。」老師說:「不知道今天中午前他到什麼地方去了,我已責問過他。」張訥回來後對弟弟說:「不聽我的話,挨老師打了吧?」張誠笑著說:「沒有的事。」第二天,張誠帶把斧頭又上山去打柴。哥哥看見他又來了,生氣地說:「我已經說過叫你不要來,你怎麼又來了?」張誠默不作聲,只是一個勁地砍柴,累得滿頭大汗,他也不休息。砍滿一擔柴後,他不跟哥哥打招呼就下山了。老師知道後又要責打他,這時,他才向老師講了實話。老師認為他很懂事,便不再禁止他幫哥哥打柴。哥哥怎麼勸他,他都不聽。想不到,悲劇終於發生了。

有一天,張誠和幾個人上山打柴。突然,來了只老虎。幾個同伴都嚇得趴在地上不敢動,老虎跑過來把張誠給叼走了。老虎嘴裡叼著個人,走起路來自然要比平常慢,結果,老虎沒走多遠,就被緊追不捨的張訥追上了。張訥舉起斧頭用力砍去,一斧砍中了老虎的後腿。老虎受傷以後狂奔而去,張訥拚命追,卻怎麼也追不上。張訥眼見弟弟被老虎所害,痛哭不已。他對安慰他的人說:「我的弟弟與別人的弟弟不同,何況他是為我而死。他死了,我還活著幹什麼呀!」說著就用斧頭砍自己的脖子。大家急忙阻止,但為時已晚,斧子已在脖子上砍進一寸深的刀口,鮮血奔涌,眼看著就不行了。同伴趕緊搶救,把他的傷口包紮起來,然後扶他回家。他繼母知道後,又哭又罵,她叫喊著說:「你把我的兒子殺死了,想砍自己的頸子來搪塞嗎?」張訥呻吟著說:「母親您不必煩惱。弟弟死了,我一定不會再活下去的。」他躺在床上,疼痛難忍,夜裡也睡不著,只是整日整夜靠著牆哭泣。他父親擔心他這樣下去會死,便經常到他的床前喂點東西給他吃,牛氏知道後又罵個不休。這樣一來,張訥索性滴水不進,沒過三天就病死了。

十八、

1.A 2.A 3.C

4、(l)(4分)永樂元年被徵召入朝,留下擔任原來的官職。不久,又辭官離去。

(2)(6分)使者到來,打開看到的全是經史書籍,丟下另一半未打開,才免於 禍患,人們認為是崇高品行感應的結果。

【參考譯文】

鄭濂,字仲德,是明朝時浦江人。到鄭濂這一輩,鄭家已經三百多年沒有分家了,人稱「義門」,太守贈匾「天下第一家」。鄭家始終遵從先祖不聽婦人言的訓誡,這裡說的當然是指不能聽從婦人之話去干謀私利、有損孝義之道的事。

明太祖即位後,將鄭濂召到京城,問他一家有多少人,鄭濂回答說:「有一千多人。」明太祖說:「真的是天下第一家啊!」當時正值河南進貢香梨,明太祖於是賜給鄭濂兩枚香梨。鄭濂雙手捧著香梨往家走,皇帝命人偷偷跟在後面查看。

鄭濂到家後,召來所有家人,然後向皇帝的住地叩首謝恩,又找來兩個裝滿水的大缸,將香梨搗碎後放入缸中,然後讓所有的家人分喝。皇帝知道後非常高興,於是親書「孝義家」三大字賜之,並加蓋玉璽。

後來有人誣告鄭家結交叛逆罪人,官吏前去抓捕,鄭家兄弟六人爭相要跟隨官吏前去,最後由鄭濂的弟弟鄭湜前往,當時鄭濂正在京城,他趕去攔住弟弟說:「我是兄長,應該由我去。」弟弟說:「哥哥你已經老了,應當由我前往。」就這樣,兄弟兩人爭相入獄。

明太祖知道後說:「像這樣孝義的人,怎麼會去追隨他人叛逆呢?」隨即將誣陷之人治罪,並重用鄭家子弟為官。永樂元年被徵召入朝,留下擔任原來的官職。不久,又辭官離去。使者到來,打開看到的全是經史書籍,丟下另一半未打開,才免於禍患,人們認為是崇高品行感應的結果。

十九

1.A

2.D

3.C

4.D

5.(8分)

⑴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5分)

①(顧)況,是吳地人氏,自恃有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文(或詩人)。

②(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後,(由於)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頓時消沉。

⑵用斜線(/)給下面的文言文斷句。(3分)  

政姊榮聞人有刺殺韓相者/賊不得/國不知其名姓/暴其屍縣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與/嗟乎/嚴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韓/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參考譯文】

白居易字樂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聲未起的時候,(有一次)去京城遊玩,拜見(當時名流)顧況。顧況是南方吳地人氏,自恃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人,於是就取笑白居易說:「長安城什麼東西都貴,要想『居』於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閱白居易詩卷,讀到其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詩時,他就又感慨道:「能寫出這樣的詩句,想居天下都不難。老夫我之前的話是開玩笑的了。」貞元十六年,中書舍人高郢主持進士考試,選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為校書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寫作樂府及詩歌一百多篇,諷諫時事,流傳到了宮中。皇帝讀了他的詩後非常喜歡他,召見他並且授任他翰林學士一職,接著又歷任了左拾遺。當時有盜賊刺殺了宰相,京城議論紛紛。白居易第一個上疏皇帝,請求緊急抓捕盜賊。有權貴厭嫌他越職行事,對他十分惱怒。不久就有傳言說:「白居易的母親落井而死,他卻寫了篇《新井篇》,詞句十分浮誇華麗,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後來白居易就被貶為江州司馬。起初白居易只是認為不應當讓被刺殺的宰相武元衡暴屍街頭,其實並沒有別的想法,(想不到卻)觸怒了奸黨,於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說超脫形體的痛苦。很長一段時間後,又調任中書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發生暴亂,朝廷出兵無功,白居易又向朝廷進諫,沒有被採納,於是請求外調,擔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後,下詔升任白居易為刑部侍郎。會昌初年辭職回家,最後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為忠誠耿直遭到排斥,於是就縱情喝酒作詩。被重新任用後,(由於)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頓時消沉。在履道里購宅定居,與香山僧人如滿等成立凈社。每天開挖溝池,栽種樹木,建造石樓,開鑿八節灘,作為遊玩之樂,茶壺鍋子酒杯不離身。曾經有一次光著頭,像箕一樣張開腿盤坐著,談論佛理,吟詠古詩,十分清靜安閑。自己號稱醉吟先生,並且還為此作了篇傳記。白居易十分喜歡佛教,也常常幾個月不吃葷,自稱香山居士。與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如滿、李文爽等人宴飲集會。這些人都是年紀大卻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請,當時人們很羨慕他們,有人給他們畫了一幅《九老圖》。

白居易的詩以風雅頌賦比興六義為主,不推崇艱澀難懂,每寫成一篇,必定讓他家裡的老婆婆先讀一讀,詢問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錄下來。後人評價白居易的詩作就像崤山以東的百姓談論農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樸實的話。雞林國的商人把他的詩作賣給他們的國相,每篇都是一百兩銀子,如果是偽造的,雞林國相馬上就能分辨出來。白居易與元稹關係十分要好,友情可謂如膠似漆,寫詩追求的音韻也相同,天下人把他們並稱為「元白」。元稹死後,白居易與劉禹錫齊名,並稱為「劉白」。白居易喜歡神仙,曾經自己造了一雙飛雲鞋,點起香舉起腳,好像在騰雲駕霧,雲霧冉冉降臨。剛來九江時,居住在廬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煉製丹藥。這座草堂如今還保存著。

二十

1.D比:及,等到。(與《項脊軒志》的「比去,以手闔門」的「比」同。)

2.A(第一個「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第二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B.都

是連詞,錶轉折C.助詞,表感嘆語氣,D.均表判斷。)

3、C「必不得已,先去輜重,次衣被,次書冊捲軸」意思是「實在萬不得已,先丟掉包裹箱籠,再丟掉衣服被褥,再丟掉書冊捲軸,再丟掉古董」,是說危急時刻如何保護金石書畫等,不是談搜集整理。

4.(1)極力追尋遙遠偏僻的地方(的古玩),搜盡天下各種用古文、奇字記載的文獻。(窮,盡,志各1分)

(2)假如聽說城裡局勢緊急,怎麼辦呀?(如;緩急,偏義複詞;奈何各1分)

(3)只是那些宗廟器具,必須背著抱著,與自身共存亡,別忘了!」(獨;負;「與身俱存亡,勿忘之」的語氣及「之」是音節助詞,不譯;各1分)

5.追思故物,悼念亡夫,悲從中來,有極其落寞凄苦無奈之感;同時也有經歷太多大喜大悲之後對人生的一種徹悟,一份曠達與坦然。

參考譯文: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我嫁給趙氏。當時先父在做禮部員外郎,丞相公公在做禮部侍郎,我夫明誠年方二十一歲,正在太學做學生。趙、李兩家本是寒族,向來清貧儉樸。每月初一、十五,明誠都請假出去,把衣服押在當鋪里,取五百銅錢,走進大相國寺,購買碑文和果實。回到家中,我們面對面地坐著,一邊展玩碑文,一邊咀嚼果實,自己覺得很像遠古時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樣自由和快樂。後二年,明誠出仕做官,便即使節衣縮食,極力追尋遙遠偏僻的地方(的古玩),搜盡天下各種用古文、奇字記載的文獻。日積月累,資料越積越多。丞相在政府工作,親戚故舊中也有人在秘書省的,常常有《詩經》以外的佚詩、正史以外的逸史,以及從魯國孔子舊壁中、汲郡魏安釐王墓中發掘出來的古文經傳和竹簡文字,於是就儘力抄寫,漸漸感到趣味無窮,以至欲罷不能。後來偶而看到古今名人的書畫和夏、商、周三代的奇器,也還是脫下衣服把它買下來。曾記得崇寧年間,有一個人拿來一幅南唐徐熙所畫的《牡丹圖》,要二十萬錢才肯賣。當時就是貴家子弟,要籌備二十萬銅錢,談何容易啊!我們把它留了兩夜,終於因為想不出法子而還給了他。我們夫婦倆為此惋惜悵惘了好幾天。

高宗建炎夏五月,皇帝有旨任命他任湖州太守,需上殿朝見。挑起行李,舍舟登岸。他穿著一身夏布衣服,翻起覆在前額的頭巾,坐在岸上,精神如虎,明亮的目光直向人射來,向船上告別。此刻我的情緒很不好,大喊道:「假如聽說城裡局勢緊急,怎麼辦呀?」他伸出兩個手指,遠遠地答應道:「跟隨眾人吧。實在萬不得已,先丟掉包裹箱籠,再丟掉衣服被褥,再丟掉書冊捲軸,再丟掉古董,只是那些宗廟器具,必須抱著背著,與自身共存亡,別忘了!」說罷策馬而去。一路上不停地賓士,冒著炎暑,感染成疾。我又驚又怕,想到明誠向來性子很急,有時發燒後,他一定會服涼葯,病就令人擔憂了。於是我乘船東下,一晝夜趕了三百里。到達以後,方知他果然服了大量的柴胡、黃芩等涼葯,瘧疾加上痢疾,病入膏肓,危在旦夕。我不禁悲傷地流淚,匆忙中哪裡忍心問及後事。八月十八日,他便不再起來,取筆做詩,絕筆而終,此外更沒有「分香賣屨」之類的遺囑。

今天無意之中翻閱這本《金石錄》,好像見到了死去的親人。悲傷啊!從前梁元帝蕭繹當都城江陵陷落的時候,他不去痛惜國家的滅亡,而去焚毀十四萬冊圖書;隋煬帝楊廣在江都遭到覆滅,不以身死為可悲,反而在死後把唐人載去的圖書重新奪回來。難道人性之所專註的東西,能夠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嗎?或者天意認為我資質菲薄,不足以享有這些珍奇的物件嗎?抑或明誠死而有知,對這些東西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嗎?為什麼得來非常艱難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唉!在這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啊!然而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這是人間的常理。有人丟了弓,總有人得到弓,又何必計較。因此我以區區之心記述這本書的始末,也想為後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點鑒戒。

二十一

參考答案:

1、B(A.審:明白,清楚,了解;C.一瞬:看一眼,眨一下眼睛;D.非禮:不合禮制)

2、C(C項的「之」字均為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A.代詞,自己 / 語氣副詞,加強反問語氣;B.介詞,因為 / 連詞,表目的;D.連詞,表修飾;連詞,表順接)

3、A「觀察世界應該舉一反三,學會推理」並非盲者說這句話的目的。

4.①那麼您這失明就十二年啦!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趕。

②你這位先生(太可笑了)不替自己悲哀卻為我悲哀,不安慰自己卻安慰我!我正轉而為您悲要安慰您啊。

③這個盲人,難道不正是那一類人嗎?(茲、獨、其倫,每翻譯錯一處扣1分。共3分。)

5、對比論證,破立結合。

文言文譯文:

鄉里有個盲人少年,從事占卜職業,(他)善於彈琴。鄰居某人,招呼並安慰他道:「您年齡多少啊?」(回答)說:「年紀十五歲了。」 「從什麼時候失明的啊?」(回答)說:「三歲。」「那麼您這失明就十二年啦!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趕。不知道天地的大、日月的光、山高水流、容貌美醜、宮殿的宏偉壯麗,豈不是非常可悲的嗎?我因為這才安慰你啊!」

盲人笑著說:「如您所言,這是只知盲人的盲,卻不知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啊。盲人何嘗就盲啊?我眼睛雖看不見,四肢和身體各個部位都(行動)自如啊,因為眼睛不亂動啊。對於人來說,聽他的聲音就知道他的姓氏;琢磨他的話知道他的對與錯。(我)行走(時),判斷道路的平陡來決定走的快慢,也沒有摔跤的憂患。進入自己所精通的職業,不讓自己精神在不急的事務中疲勞,不在沒有益處的事上使用自己的力氣,出外就推銷自己的技能用來養飽自己的肚子。如此這般久了就成習慣了,我對眼睛看不見並不感到煩惱。當今(這)世上的人,喜歡作不合禮教的妝扮,喜歡做無用的觀看。事情來臨了卻看不見,看見了又無法遠離(它);賢明蠢笨的品質不能辨別;邪惡端正在面前不能分辨;利害(衝突)來了不能審時度勢;治理和動亂的緣故不能識別;詩書擺在面前,(現實)事物跟著(身)後,終日看到它們卻不得其要領,倒行逆施,(昏昏然)無所適從地絆倒跌倒卻不知道覺悟:最終跳進羅網、跌入陷阱的人比比皆是。老天已經夠偏愛人的了,給予人們運動認識的器官,而人們卻失去了老天爺給那些本能給人們的本意。動不動就用這些本能來陷自身於被動的,難道只是眼睛嗎!我要說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趕(的人),天下誰不瞎啊?瞎的人只有我嗎?我正輕蔑地顧盼,說你等不夠資格有辱我(的眼睛)看上一眼的。您不替自己悲哀卻為我悲哀,不安慰自己卻安慰我!我正轉而為您悲要安慰您啊。」

(鄰居)某人沒有(言辭)來作答。他閑暇時來拜訪我,講了盲者的那段話。我聽了之後感到驚異,說:「古代由盲人擔任的樂官和太史負責諷諫教化,少師進獻箴言,盲人樂師朗誦詩歌,像晉國的師曠和鄭國的師慧就是這種人。這個盲者,難道不是那一類人嗎?」因此我記下他的話,希望使看到的人能感到心有所愧。

二十二、

1.D.任:能夠。

2.C.A項前一個「則」, 連詞,意思為「那麼」; 後一個「則」, 連詞, 表示假設,相當於「若」、「如果」;B項前一個「為」, 介詞,意思為「被」;後一個「為」, 介詞,相當於「因為,由於」;C項兩個「之」都是助詞,相當於「的」;D項前一個連詞,表承接關係,後一個連詞,錶轉折關係。

3.A

4.①不被好事的人發現,卻被樵夫農民當作木柴的,哪裡數得清呢?那麼在這最幸運的樹木中,又存在著不幸呢!

②也沒有被樵夫、農民當作木柴,但那高聳挺立的神態,絕然沒有絲毫奉迎依附的意思。

③然而,我的喜愛木假山,不光是喜愛它的像山,而是還有感慨寄寓其間;不僅喜愛它,而且對它又有敬意。

5.文中托物寓意(「詠物抒懷、借題發揮」均可),以不幸中有大幸的木假山為喻,抒發了自己鬱郁不得志而又不願與世浮沉,力圖自立的思想感情。

參考譯文:

樹木的生長,有還在幼苗時便死了的,有長到兩手合圍粗細時而死了的。幸而長成可以用作棟樑的,也就被砍伐了。不幸而被大風拔起,被流水漂走,有的折斷了,有的腐爛了;幸而能夠沒有折斷,沒有腐爛,便被人認為是有用之材,於是遭受到斧頭砍伐的災禍。其中最幸運的,在急流和泥沙之中漂流沉埋,不知經過幾百年,在水沖蟲蛀之後,有形狀好似山峰一樣的,就被喜歡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從此它就可以脫離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災難了。但是,在荒野的江邊,像這樣形狀似山峰的樹木有多少啊,不被好事的人發現,卻被樵夫農民當作木柴的,哪裡數得清呢?那麼在這最幸運的樹木中,又存在著不幸呢!

我家有一座三個峰頭的木假山。每當我想到它,總覺得在這中間似乎有命運在起作用。況且,它在發芽抽條時沒有死,在長成兩手合抱粗細時沒有死,可用作棟樑而沒有被砍伐,被風拔起,在水中漂浮而沒有折斷,沒有腐爛,沒有折斷腐爛,卻未被人當作材料,以至於遭受斧頭的砍伐,從急流泥沙之中出來,也沒有被樵夫、農民當作木柴,然後才能來到這裡,那麼這裡面的理數似乎不是偶然的啊。

然而,我的喜愛木假山,不光是喜愛它的像山,而是還有感慨寄寓其間;不僅喜愛它,而且對它又有敬意。我看到中峰,魁梧奇偉,神情高傲舒展,意態氣概端正莊重,好像有什麼辦法使它旁邊二峰傾服似的。旁邊的兩座山峰,莊重謹慎,威嚴挺拔,凜然不可侵犯。雖然它們所處的地位是服從於中峰的,但那高聳挺立的神態,絕然沒有絲毫奉迎依附的意思,啊!它們是令人敬佩的呀!它們是令人感慨的呀!

二十三

參考答案:

1.B(治舍,府署辦公之處)

2.D(連詞,表承接 A 副詞,就,於是/副詞,竟然,卻;B助詞,與「所謂……」結合構成名詞性短語/助詞,用於否定詞後,表示「??????的話」;C介詞,對/介詞,比。)

3.(A 「終能分享」不合文意,注意「宜其不可得哉」「然而非所敢望也」句。B「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為樂」這是俗士之樂,蘇轍並不艷羨,注意原文「余方區區欲磨洗濁污,睎聖賢之萬一」。D錯在「已經」一詞,作者想歸伏田裡,「然而非所敢望也」。)

4.①我曾私下感到奇怪,顏淵用一個竹器盛飯,一個瓢盛水,居住在簡陋狹小的巷子里,別人不能忍受那種困苦,顏淵始終不改變他認為快樂的生活方式(或顏淵始終不改變他向學的快樂)。(譯出大意1分;「怪」:以???為怪,覺得奇怪,感到奇怪,1分;「憂」:困苦,苦楚,1分)

②這以後才知道顏淵心甘情願於貧窮卑賤的原因了,原來他不肯為求得一點點俸祿供養自己的生活,實在是因為那樣妨礙學習。(譯出大意 1分;「自給」:供養自己的生活,1分;「良」:實在,確實,1分。)

③我自知我的不足,卻希望差不多達到顏回憂道不憂貧的境界,大概是做不到的吧(似乎不可能得到吧)!(譯出大意 1分; 「庶幾」:差不多,1分;「宜」:大概,似乎,1分。)

5.(1)以自己與顏淵對比,讚歎顏淵忍貧學道精神。(2)仰慕先賢,推崇重道求道與行道精神。(對其中任何一點給2分,兩點全對,給滿分。或答「仰慕顏淵,學習顏淵安貧樂道的精神」給2分)

參考譯文:

我因罪被貶後,成為筠州鹽酒專賣的收稅官,還沒到任,筠州連降暴雨,筠水暴漲,淹沒了城南的街市,城北的堤岸,沖毀刺史官府的大門。鹽酒稅的官舍正好在江邊,被洪水毀壞得更為嚴重。我到任後,見房屋破損得不能居住,就向郡守提出請求,想借部使者的府第來辦公居住。郡守憐憫我無處可歸,便答應了。直到這年的十二月,才能夠將傾斜的地方扶正,將倒塌缺損的地方補齊,又在辦公廳堂的東面開出了一小塊地作為軒,種了兩株杉樹,一百棵竹子,作為我讀書和休閑的場所。然而負責管理酒稅的以前共有三人,我到那裡時,那兩個人正好都免官離開了,事情都交給了我一人。(這樣)我白天就坐在市場里賣鹽、賣酒、收取賣豬賣魚人的稅金,與做買賣的人們斤斤計較,盡職盡責。晚上回來,筋疲力盡,昏昏沉沉倒下便睡,一覺醒來已大亮。早晨就又出來盡自己的職責料理工作,始終不能在所謂的東軒安穩地生活。每天早晚從它的旁邊經過,看到它,常常暗自發笑。

我過去年紀小的時候讀書,曾私下感到奇怪,顏淵用一個竹器盛飯,一個瓢盛水,居住在簡陋狹小的巷子里,別人不能忍受那種困苦,顏淵始終不改變他認為快樂的生活方式。我私下認為即使不想做官,但做個守門打更的小官還可以養活自己,也不妨礙學習,何至於困窘貧窮如此自討苦吃呢?等來到筠州,在柴米油鹽的事中辛勤勞作,沒有一天休息,雖然很想離開人聲喧囂,塵土飛揚的市場,擺脫繁雜瑣碎的事務,自由放任於道德修鍊的地方,但是,辦一件事,每每遭受阻礙而滯留任上。這以後才知道顏淵心甘情願於貧窮卑賤的原因了,原來他不肯為求得一點點俸祿來供養自己的生活,實在是因為那樣妨礙學習。

唉,讀書人,當他尚不懂深刻的人生道理,沉迷於權勢利益,認為只要能夠獲取豐厚錢財生兒育女,自認為很快樂了。等到他按著正理而尋求人生的最高理想的時候,就能擺脫虛華而追求真正的人生。就會從容自得,連天地的大小,人的生死都置之不顧,何況其他事情呢!所以這種精神上的快樂,足夠克服生活上的貧窮飢餓而無怨無悔,即使讓他南面稱王他也不會接受,當然如果一個人不是品德高尚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我正想以誠摯的心情洗心革面,勤學求道,希望能達到至聖先賢們的萬分之一。可是我自知我的不足,卻希望差不多達到顏回憂道不憂貧的境界,大概是做不到的吧!像孔子周遊列國,處高位時作魯國的司寇,居下位是作管理畜牧、倉庫的官,只是他所遇到的事情,沒有什麼不可以做。那大概更是通達的人的事情,不是求學的人所能做到的。

我已經因貶謫來到這裡,雖然知道受職事的束縛,但情勢上卻無法擺脫。唯希望時間長了,世人或許哀憐我,讓我能夠回到家裡,將我父親留下的破舊的房屋修繕成小小的房屋居住其間,這之後再去探求顏淵的那種快樂,懷想東軒,優遊自得忘記自己年歲已大。然而連這一點也是不敢奢望的。

二十四

1、D(干:謀取,謀求,追求)

2、D(語氣助詞,表反問,難道)。A前者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後者是代詞,指遠人,本國以外的人。B前者作連詞,表示假設關係,如果;後者作連詞,表示轉折關係,可是。C前者作連詞,表目的,來;後者作介詞,拿,用。

3、C(該項表述和原文意思相反,願意應該是,作者認為和唐太宗比較起來,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的法制根植人情之中,不標榜特殊來顯示高明,不違背人情來追求名譽。)

4、(1)刑罰重到判死罪的,一定是罪大惡極,這又是品德壞的人當中特別壞的人。(注意「於」、「乃」、「甚」及判斷句式)

(2)在唐太宗即位後的第六年,審查了判處殺頭的三百多名罪犯,下令釋放他們回家,約定他們到時候自己歸來接受死刑。(注意「錄」、「就」、「縱使」及定語「三百人」前置)

(3)又怎麼知道罪犯們在被釋放回去的時候,沒有想到他們只要自動歸來就必定獲得赦免,所以又歸來的呢?(注意「夫」、「意」、「乎」及反問句式)

5、答:作者認為唐太宗「縱囚」一事不近人情,不可為常法的,是一種「上下交相賊」的行為,指出國家的法治必須「不立異」,「不逆情」。

參考譯文:

信用、道義應該體現在品德好的人身上,徒刑、死罪應該施加在品德壞的人身上。刑罰重到判死罪的,一定是罪大惡極,這又是品德壞的人當中特別壞的人。寧肯為正義而死,不肯隨便僥倖地活著,因而把犧牲性命看作回家那樣自然,這又是品德好的人當中尤其難得的人。

在唐太宗即位後的第六年,審查了判處殺頭的三百多名罪犯,下令釋放他們回家,約定他們到時候自己歸來接受死刑。這是拿品德好的人難能做到的事情,要求品德最壞的人一定要做到。那些罪犯到了期限,終於自動歸來,沒有一個過期的。這是品德好的人難以做到的事,卻成為品德不好的人容易做到的事。這難道跟人情相近嗎?

有的人說:罪大惡極,的確是品德壞的人了;但是,等到施行恩德來對待他,可以使他轉化成為品德好的人。因為恩德進入人的思想深,改變人的行為就快,是有這樣的例子的。

我說:唐太宗之所以做這些事,正是因為追求這種以德服人的好名氣呀。然而怎麼知道唐太宗在釋放罪犯的時候,沒有想到他們一定會回來希望赦免,所以釋放他們的呢?又怎麼知道罪犯們在被釋放回去的時候,沒有想到他們只要自動歸案就必定獲得赦免,所以又歸來的呢?如果是唐太宗料到罪犯們一定會歸來才釋放他們,這就是上面窺測下面的心情;如果是罪犯們料到唐太宗一定會赦免他們才又歸來,這就是下面窺測上面的心思。我只看到上面和下面互相窺測來湊成這種美名,哪兒有所謂施捨恩德的皇帝和那知道信義的罪犯呢?否則唐太宗對全國人民施行恩德,到這時已有六年了,不能使品德壞的人不幹最壞的事,不犯最大的罪;卻用一個短時間的恩德,就能使罪犯們視死如歸,而且堅守了信用和道義。這又是講不通的論調呀。

既然如此,那麼怎樣做才對呢?我說:釋放一批罪犯,如果他們到期歸來,就殺掉他們,不要赦免。然後再釋放一批罪犯,如果他們又歸來,那就可以知道確實是被恩德所感召的了。然而,這是肯定沒有的事情。至於釋放後能歸來就赦免他們,可以偶爾這樣做一次。假如一再這樣做,那麼殺人的都可以不償命了,這能作為治天下的正常法制嗎?不能做正常的法制,難道是聖人的法制嗎?因此,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的法制,一定要植根在人情之中,不標榜特殊來顯示高明,不違背人情來追求名譽。

二十五

1.B(困境)

2.C(A項①句不是直接表現「博學」 B項②不能表現師魯「敢為」 D項兩句均與題干不符)

3.C(「可惜未能全部施行」這一說法錯。原文表述的是都未能施行)

4.(10分)(1)他與人談論,肯定對的,否定錯的,一定要把道理說透徹才罷休。(第一個「是」:動詞,肯定;第一個「非」:動詞,否定;「務」:務必、一定。三處,每一處1分)

(2)他被世人稱讚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終處境艱難而死。(「見……於」:表被動;「所以」:兩個均為「原因」; 「嫉」:動詞,嫉恨。三處,一處1分)

(3)有違背他管理(節制、調度)的將吏。想按軍法殺掉他們卻未能做到。(3分)

5、答:勤謹忠誠,一心為公,不謀私利。(1分)評價:開放性題目,可以見仁見智,如肯定其一心為公(實為北宋王朝),令人敬仰;也可以批判其不近人情(對稚子,「無甚憐之色」),稍顯冷漠等。(2分)

參考譯文:

尹師魯墓志銘

師魯,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認識他的和不認識他的都稱呼他師魯,他的名聲被當時人看重。世上了解師魯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學才能,有的佩服他看問題有見解,有的讚美他的才幹。至於說到他的忠義之節,無論處在逆境和順境,面臨災禍和喜慶,都無愧於古時君子之風,然而天下稱師魯的人未必全部知道這些。

師魯寫文章,簡潔而有章法。博學強記,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專長。他與人談論,肯定對的,否定錯的,一定要把道理說透徹才罷休,不隨便停止而胡亂聽從別人的意見,人們也很少能超過他。遇事無論難易,敢做敢當,他被世人稱讚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終處境艱難而死。

師魯年少時考中進士,做絳州正平縣主簿、河南府戶曹參軍、邵武軍判官。調任山南東道掌書記的官職、做伊陽縣知縣。王文康公薦舉他的才能,皇帝召見面試後,擔任館閣校勘,又調任太子中允。天章閣待制范公被貶到饒州,諫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說話。師魯上書,說范仲淹臣是他的師友,希望能夠一同被貶。師魯被貶監管郢州酒稅,又調往唐州。這時,父親去世了,守孝期滿,又擔任太子中允、河南知縣的官職。西夏趙元昊造反,陝西一帶興兵作戰,大將葛懷敏上奏朝廷起複師魯擔任經略判官。以後眾將在好水打了敗仗,韓公被貶官做秦州知州,師魯調往濠州任通判。過了很久,韓公上奏朝廷,師魯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調涇州任知州,渭州任知州,兼任涇原路經略部署的官職。到潞州任知州,處理政務有仁愛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龍圖閣。

師魯在天下太平時唯獨喜歡談論兵事,寫了《敘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於世。他主張的軍事備戰的主張,述述了作戰、守衛成功失敗的要義,全是當時利害所在。又想訓練土兵代替戍守的士卒,來減少邊境的開支,以此作為抵禦外敵的長久之策,都未能施行。等到元昊臣服,西部邊兵解處戒備,師魯離開現職,他的言論主張也得罪了一些權臣。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稱讚師魯的人,對於師魯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開始的時候,師魯在渭州任職,有違背他管理(節制、調度)的將吏,想按軍法殺掉他們卻未能做到。這以後一些官吏到京師,向朝廷上書控告師魯把公家的錢借予部將,師魯被貶做崇信軍節度副使,又調職監管均州酒稅。有病,缺少醫藥,抬到南陽求醫。病好了,依著几案坐著,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沒有疼愛的表情,和賓客談話,最終不涉及他的私情。享年四十六去世。

二十六

1、C。(疏:疏遠(生疏)的人。)

2、D。(A、前者為定語後置的標誌,後者為代詞。B、前者為兼詞,後者為助詞。

C、前者表承接,可譯為「就」,後者作副詞,可譯為「就是」。D、兩個都是「用」的意思。)

3、C。

4、A。(改建前主客坐西朝東,改建後主客坐東朝西。)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①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東一面

譯:①我認為它這樣不好,於是將西、南兩面全部改成窗戶,只在東邊一面留下牆壁。

②即同室之親,痛癢當前,而盲然若一無所見

譯:②即使是同住一室的父母,他們的疾苦發生在眼前,但他像瞎子一樣全無所見(全都看不見)。

③既以名於是義,將以共於人也,而為之記

譯:③已經用「豁然」這個意義來命名了,打算用它來與人共勉,因而寫下了這篇《豁然堂記》。(既以:「以」通「已」。)

越地的山比較大的,象禹穴、香爐、蛾眉、秦望之類,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數不清了。至於湖,則總稱之為鑒湖,而由大湖派生出去另外形成的小湖,就更加不可勝計了。郡里的城隍廟,在卧龍山的半山腰上,廟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環抱會合的地方。要說這景色像什麼,大體上是青山白水相間、迴旋纏繞,像女子的髮髻那樣高聳,像瑩潔的長絹那樣清澄。而低頭近看可見城牆,遠處可聞村落里的人聲。其間樹木、草地、田地、沼澤錯雜分布,人群、鳥類、房屋相互遮蔽,大米、小米、菱、蒲、蓮、芡等出產,耕地和捕魚用的犁、槳等工具,散亂地遍佈於高低或窪地里;忽而煙雲迷濛,忽而皓月當空,從早到晚變化非常迅疾。在方圓近百里之間,無論巨大的壯偉場面或細微的美好景物,莫不彙集在人們的衣襟帶上。有時來到遊船上飲酒,遊人的歌聲與笑聲此起彼落,就像當年詩人張志和所描寫的「蓮女」、「漁郎」,也時時點綴其間。此時登上這座堂,不論他是什麼人,即使受到外來的刺激或內心的煎熬,而感到壓抑或無聊的事,只要一顧盼這大好景緻,煩惱憂慮就會頃刻消散。而在這裡當官的,每當宴請過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廚師來此。只是這座堂修築得毫無章法,四面都被遮蔽住,僅向西開了一扇小窗,裡面只容得下兩個人。客人坐在朝東的主座,就不得不背靠湖山,要觀看景色就必須離座轉身,等轉回來景色就隨之看不見了。這是由於放棄了空曠明亮,而自取晦暗閉塞的緣故。我非常不滿這種狀況,於是把西面和南面兩堵牆全部開成窗口,而只保留一面東牆沒有打通,又讓客人改為座東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對著湖山,直到席終也不會消失。從此以後,剛才所說的那些景色,就全都捨棄了閉塞而達到了開闊,擺脫了晦暗而接近於明亮。工程完畢以後,打算為它起名,覺得沒有比「豁然」更適宜的了。

已經命名了,又反覆思索它的含義,想道:「唉,人心其實和這堂一樣啊。當它被私利所障礙時,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軀,即使是同居一室的親人,他們的痛癢就發生在他眼前,卻裝作什麼也看不見,不就像原先的湖山,雖然近在眼前,卻被遮蔽了一樣嗎?等到所障礙他的東西去除以後,即使是四海之遙,痛癢不一定發生在我眼前,反而鮮明得好像無不縈繞在我眼前,不就像現在的湖山雖然遠在百里以外,卻透過窗戶就能看到一樣嗎?由此看來,人心的豁達與不豁達,距離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顧一己私利、與以天下萬物為公的細微差別,全維繫在這上面了。這是為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勵的啊,難道只是為了湖山的勝景嗎?」我既已為了這些用意而命名這座堂,本是準備公之於眾人的,於是依次寫下了這篇記。

二十七

1.D(糾:檢舉)

2.D(連詞,表順承。譯為。就」、「然後」等。A①介詞,譯為「用」、「拿」;②連詞,表目的。譯為「來」。B①介詞,譯為「跟」、「同」;②動詞,譯為「結交」、「交好」。C①介詞。譯為「比」;②介詞,譯為「對於」。)

3.A(③是開山修路,④是構築堡壘來對付山胡,⑥是說洪之不清廉,貪污受賄)

4.c(李洪之被賜死是因為他殘暴和貪污,是咎由自取,不能反映官場黑暗)

5.(1)(3分)將領們都想發兵進攻,李洪之卻對山胡開誠布公,聽憑他們各自重新恢復正常的生計,胡人就投降了。

(2)(3分)李洪之率領幾十名人馬到他們的聚居地,安撫他們的妻兒,詢問他們生活中的疾苦,接著就發給他們錢物。

(3)(2分)高祖(孝文帝)親自對李洪之數說他的罪行,因為他是大臣,判決讓他在家中自殺。

參考譯文:

李洪之,本名文通,恆農人。正碰上永昌王拓拔仁跟隨太武帝南征,得到了元皇后李氏姐妹兩個人,李洪之以同宗人的身份私下給李氏姐妹饋送東西,結成兄弟姐妹,於是就像親兄妹一樣。李文通漸漸了解到元皇后在南方的兄弟的名字,就改名為洪之。到了拓拔仁因事被誅戮後,元皇后作為罪人的家屬送進宮裡,被高宗(文成帝)寵幸,生下了顯祖(獻文帝)。元皇后臨死時,昭太后問起她的親人,於是元皇后就說李洪之是她的兄長。和李洪之訣剮時談了一整天,一一列出在南方的各位兄長李珍之等人的名字,親手交付給李洪之。李洪之因此而被稱為顯祖(獻文帝)的親舅父。太安年間。李珍之等兄弟來至京師,和李洪之相見,敘說元皇后生平情況,互相計算年齡大小進行排行。

後來升任懷州刺史,召入京城拜為內都大官。河西地區的羌胡部落反叛朝廷,顯祖(獻文帝)親自率兵征討,任命李洪之和侍中、東郡王陸定總管各路人馬。獻文帝到達并州,下詔命令李洪之為河西都將征討山胡。山胡都據險抵禦。李洪之在石樓南邊的白雞原構築堡壘對付山胡。部下的將領們都想進攻。李洪之對山胡開誠布公,表示既往不咎。聽憑他們各自重新恢復正常的生計。胡人就投降了。獻文帝表示嘉獎,提升他為尚書外都大官。後來又出任秦益二州刺史。李洪之到達刺史治所.就制定了禁止為非作歹的制度,規定有人帶刀外出行走,就和搶劫一樣懲處。輕重高下的等級。各有明文規定。為此大設宴會。宴請州中的豪強和年長有地位的人,向他們通告法律制度。又在夜裡秘密派遣騎兵分別埋伏在各主要道路上。有觸犯禁令的,就抓起來送至州里,公開宣布斬首。其中冤枉被殺的數以百計。赤葩渴郎羌居住在深山窮谷之中,朝廷雖然加以安撫。但朝廷的使者卻很少來到。李洪之在山上砍樹割草開出山路,寬十多步,讓赤葩渴郎羌看著像在做進軍的準備,於是發兵臨近羌人的境內。山中的羌人大為驚駭。李洪之率領幾十名騎兵到他們的聚居地,安撫他們的妻兒,詢問他們生活中的痰苦。接著就發給他們錢物。各部羌人很是高興,要求編入戶籍繳納租稅,政府因此收入比往常多出十倍。李洪之善於治理戎人夷人,很能恩威並施。可是苛刻的名聲卻傳遍了朝廷和民間。

李洪之素來並不清廉,常常收受賄賂。當時高祖(孝文帝)開始建立發給官吏俸祿的制度,法規禁令都很嚴峻,官員們偵察了解的情況。無不一一揭發檢舉。因此就把李洪之鎖送京城。高祖(孝文帝)登太華殿,在殿前召集文武百官,有關官員啟奏李洪之收受賄賂,聲名狼藉,又殘酷暴虐。高祖(孝文帝)親自對李洪之數說他的罪行,因為他是大臣,判決讓他在家中自殺。等到將要自盡,沐浴後換好衣服。由看管他的士兵挾持著,他已經要出去自盡又退了回來,圍著家裡的院子繞了一圈,像這樣有好幾次,哭泣嘆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二十八

1、D(私:個人的)

2、C(因:介詞,「趁機」/「根據」。A、以:介詞,表原因。B、乃:連詞,於是。D、而:連詞,並且)

3、D

4、C( 「故人」無根據)

5、①同郡的楊政多次當眾詆毀樂恢,後來(樂恢)舉薦了楊政的兒子做了孝廉,從此鄉里的人都歸附他。②古人有保全自身躲避災禍的(說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論來招致別人的怨恨呢?」

參考譯文:

樂恢字伯奇,京城長陵人。他的父親是縣裡的小吏,得罪了縣令,(縣令)拘禁了他並要把他殺死。樂恢當時十一歲,常常伏在官署門前晝夜不停地放聲大哭。縣令聽到之後,非常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親。長大後,樂恢喜好經學,跟隨博士焦永學習。焦永做了河東太守,樂恢跟隨他到了官府,(他)閉門精心誦讀,不與(外界)人物交往。後來,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因為替焦永疏通關係被拘禁。樂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立志成為有名的儒生。後來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殺,朋友中沒有誰敢前往奔喪,只有樂恢為他服喪。回來後,又做了功曹,推選、舉薦從不偏袒,別人的請求、託付也從來沒有接受。同郡的楊政多次當眾詆毀樂恢,後來(樂恢)舉薦了楊政的兒子做了孝廉.從此鄉里的人都歸附他。被徵辟到司空牟融的府中。正趕上蜀郡太守第五倫代替牟融做司空,樂恢因為與第五倫是同鄉,(樂恢)不肯留下來,在舉薦了潁川杜安之後辭去官職。許多人都稱讚他的行為,接連幾次徵辟他,他都沒有答應。

二十九

1.A(薄:減低)

2.C(連詞,表目的.A、B、D均為介詞)

3.B(因:乘 A會:召集;適逢.C裁:通「才」;裁決.D使:出使;使者)

4.A(奉:接待.B絕域:極遠的地方.C謀泄:(導致)計謀泄露.D死無所名:白白的送命。名:明)

5.C(前句表現的是其英勇善戰)

6.B(並非佯結漢朝,暗通匈奴,而是受匈奴威脅,不敢靠攏漢朝。從其「奉超禮敬甚備」可知)

參考譯文:

十六年,奉車都尉竇固出兵攻打匈奴,任命班超為代司馬,帶兵另外去攻打伊吾,在蒲類海作戰,殺死了很多敵人就回來。竇固認為他有能力,就派他跟從事郭恂一起出使到西域。班超來到鄯善,鄯善王廣接待班超恭恭敬敬,禮節周到,後來一下子變得疏遠懈怠。班超對隨同他的官兵說:「難道不覺得鄯善王廣禮敬的心意減低了嗎?這一定是有北方敵人的使者到來,他心裡猶豫,不知道要靠在哪一邊好的緣故。聰明人在事物未出現端倪時就已經看出來,更何況已經很明顯了呢?」就叫來鄯善國的侍者,騙他說:「匈奴使者來了幾天,現在在哪裡?」侍者驚慌害怕,就把情況全部都說了。班超就把侍者禁閉起來,把其他官兵三十六人全部召集起來,和他們一起喝酒。酒酣時候,趁機激怒他們說:「你們和我都在荒漠極遠的地方,想的就是立下大功來求得富貴。如今敵人的使者到來才幾天,鄯善王廣的禮節誠敬就沒了。如果讓鄯善王將我們送給了匈奴,我們的軀體就將永遠被豺狼所啃食。我們該怎麼辦!」官兵們都說:「現在處在危險的地方,是生是死都聽從司馬的。」班超說:「不入虎穴,就抓不到虎子。現在的辦法,就只有趁夜用火攻擊匈奴使者,他們不知道我方有多少人,一定非常震驚害怕,這就可以把他們全部消滅。消滅了這些敵人,鄯善一定會嚇破膽,那就可以完成使命,成功立業了。」大家說:「應當跟從事商量商量。」班超生氣說:「是凶是吉,就在今天決定。從事文縐縐的一個庸俗官吏,聽到這事一定會害怕而讓計謀泄露。死得不明不白,就不是壯士。」大家說:「好。」剛入夜,班超就帶著官兵奔向敵營。剛好那天刮大風,班超讓十個人拿著鼓,藏在敵人房屋後面。約定說:「看到火燒起來就全部擂鼓大喊。」其他人全部拿著兵器弓箭埋伏在房門兩旁。班超就順風放火,前後擂鼓大喊。裡面的敵人全部亂成一團,班超親手殺死三個敵人,其他官兵斬殺那些使者和隨從衛兵三十多個,其他的一百多個全都燒死。

三十

1.A(動詞,「寫書信」)

2.B(A「所」用在動詞之前,與其後面的動詞構成名詞性短語。B「而」前者作連詞,表順承或遞進關係,後者作連詞,錶轉折關係。C「以」作連詞,相當於「用來」。D「為」作介詞,相當於「替」。)

3.D(①太祖封勛官職 ⑤鮑勛私解邕事 ⑥鮑勛廉而能施)

4.B(獵罷歸來後,文帝外放鮑勛為右中郎將,黃初四年,因陳群等並舉,帝不得已而任勛為御史中丞。)

5.(1)文帝親手撕毀他的奏章,仍然專心打獵。(2)鮑勛沒有活的名分,可是你們竟敢放縱他!(3)沒有誰不為鮑勛嘆息遺憾的。

參考譯文:

鮑勛字叔業,泰山平陽人,建安十七年,太祖徵召鮑勛為丞相掾。建安二十二年,立太子時,封鮑勛為中庶子,外出擔任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的弟弟擔任曲周縣吏時,搶劫官布,按照法律應處「棄市」之刑。太子多次親手給鮑勛寫信替郭夫人的弟弟求情,鮑勛不敢自作主張放縱罪犯,將全部罪狀呈朝廷論處。鮑勛以前在東宮任職時,堅持正義不屈不撓,太子本來就不喜歡他,等到加上這件事,怨恨更加厲害。正好鮑勛管轄區士兵休整有誤期的,太子就暗中令中尉秉奏罷免鮑勛的官職,過了很長時間,授鮑勛為侍御史。文帝即位後,鮑勛常常上奏「如今最要緊的,只是軍事農事,寬待百姓,使百姓得到恩惠。宮殿園林,應該把它放在後面。」文帝準備外出打獵,鮑勛使車馬停下來呈上奏章。文帝親手撕毀他的奏章,仍然專心打獵,中途休息時,文帝問身邊的大臣說:「打獵的樂趣,同欣賞音樂相比,哪一種快樂?」侍中劉曄回答說:「打獵超過音樂。」鮑勛趁機秉奏:「劉曄巧言諂媚為人不忠,這是阿諛奉承陛下的過分虛假的言論。請讓有關部門論罪以使朝廷清明太平。」文帝憤怒得變了臉色,打獵結束回朝後,就外放鮑勛為右中郎將。黃初四年,尚書令陳群等大臣一同舉薦鮑勛擔任御史中丞。文帝不得已而任用他,百官既尊敬又害怕,沒有不表現出恭敬的樣子。黃初六年秋,文帝想征伐吳國,鮑勛當面強諫。文帝更加恨他,貶鮑勛為治書執法。文帝從壽春回來,駐紮在陳留郡地。太守孫邕進見文帝後,出來拜訪鮑勛。當時軍營牆壁還沒有完成,只立了標記,孫邕繞道而不走正路,軍營令史劉曜要論處他,鮑勛因護城河和城牆沒有完成,解除了對孫邕的論處,也沒有向上級舉報。大軍回到洛陽時,劉曜犯了罪,鮑勛秉奏罷免劉曜官職,劉曜卻暗中奏表鮑勛私自解除對孫邕的論處一事。文帝下詔書說:「鮑勛指鹿為馬,逮捕起來交給廷尉治罪。」廷尉依法定罪:「判罪五年。」三官反駁說:「按照法律罰二斤黃金。」文帝非常生氣地說:「鮑勛沒有活的名分,可是你們竟敢縱容他!」太尉鍾鯀等大臣一同為鮑勛求情減罪。文帝不答應,於是殺了鮑勛。鮑勛修性養德,廉潔好施,死的時候,家裡沒有多餘的財產。鮑勛死後二十多天,文帝也死了,沒有誰不為鮑勛嘆息遺憾的。


推薦閱讀:

[轉載]仿寫訓練集錦
開團 | 用好這套書,讓孩子做最好的邏輯思維訓練!
太極拳系統訓練(下)
腿部軟開度訓練方法!
腿腰發力訓練11種方法,讓你的弧圈球拉得更爆、更專業!

TAG:閱讀 | 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