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小史(鉑凈)
07-18
佛教是印度傳入中國以後傳播開來的宗教。印度佛教經歷了四個時期,這就是原始佛教時期、部派佛教時期、大乘佛教時期和密教時期。釋迦牟尼創教以後,即開始傳教,建立僧團。到釋迦圓寂時,統一的僧團已經初具規模,弟子遍布印度各地。釋迦牟尼滅後約一百年,統一的佛教開始發生分裂。一些僧人不滿意僧團內部一些人的保守思想,要求在教義和戒律方面實行改革,於是雙方發生爭論,最後發生分裂,形成佛教史上持保守思想上座部和要改革主張大眾部之二大根本派別。又過了約一百年,上座部和大眾部內部再發生分裂,出現屬於上座部的化地部、犢子部、說一切有部、法藏部、法上部、正量部、經部、賢胄部、密林山部等,屬於大眾部的說部、雞胤部、制多山部、多聞部、說假部、西山部、北山部等。對此,南傳佛教說有1 8部,北傳佛教說有20部。每個派別都有自己的三藏,而且充滿地方特點和本部的思想主張。公元一世紀,部派佛教各個派別之間經過融匯,鬥爭,重新整合,一批佛教徒不滿意佛教僧伽的腐化墮落,提倡修行菩薩乘,掀起了新佛教運動。他們自詡為走在大道的大乘佛教,而將以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貶為小乘佛教。印度大乘佛教開始出現的是講真空假有般若思想的空宗,繼之而現的是講萬法唯識的有宗。空宗和有宗的出現,使印度的佛教達到鼎盛時期,不管在佛教理論,還是在佛教實踐都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佛教哲學的發展與佛教史的發展是同步的,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的哲學特點。大乘佛教的空宗派認為,世界的本質是以空性來顯現的,由於人們認識的虛妄,執假為實。有宗則認為,世界萬物皆是由人的精神活動的種子「識」所決定的,萬物由「識」顯現,是故「萬法唯識」。在認識論上,佛教把「識」作為認識的媒介,認為人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外物所緣,其中由「識」來決定根與物之間的聯繫,即根與識,識再與物發生直接的聯繫。有的派別將一個識作為認識的媒介。有的派別則把六識作為認識媒介。 印度佛教的有宗,經過唐玄奘的傳入,在中國長安建立了唯識宗,因擅長於從分析法相入手,來表達佛法而得名法相宗。該宗自稱基本經典有「六經十一論」,即是《華嚴經》、《解深密經》、《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阿毗達磨經》、《楞伽經》、《厚嚴經》之六經。十一部論是《瑜伽》 《顯揚》、《莊嚴》《集量》、《攝論》、《十地》、《分別瑜伽》、《觀所緣緣》、《二十唯識論》、《辨中邊》、《集論》等。但以《成唯識論》、《瑜珈師地論》、《解深密經》為根本經典。 唯識宗主張「萬法唯識」的思想。認為世界上各種事物和現象都是由人的主觀之識而得到的。識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種識,以阿賴耶識最重要,是一切現象的根源,它能變現世界,是「種子識」。它還主張成佛之人有聲聞、緣覺、菩薩、不定、無性五種種姓,這也是由阿賴耶識所決定的,不可更改,而且有的人根本不可能成佛。在佛學理論上,唯識宗為了辨爭的需要,對佛教因明學的發展做了貢獻,玄奘系統地將因明學傳入中國。 「因」是推理的根據或理由,「明」是知識和智慧, 因此有人認為,「因明就是邏輯」。古因明學中,宗、因、喻、合、結五支作法是最基本的基礎,並圍繞此五支及其相互關係做了一些規定,主要是對一些邏輯規則和邏輯錯誤作了說明。在新因明學裡,五支被改為宗、因、喻三支作法,把或然性的推理改造為必然性的推理,使之更具演繹性。因明學的另一部分內容是認識論,主要以量論組成, 「量」是尺度、標準的意思,用以檢驗知識的真偽標準。古因明學曾經提出過各種不同形式的量論。新因明學則簡別量論,只分為現量和比量二個部分。認識個別事物的知識是現量,認識普遍事物的知識是比量,澄清了古因明學在知識論上的混亂狀態。 在所有的中國民族化的佛教宗派中,法相宗可謂是忠於印度佛教的一個派別,它的理論在思維上有很深的層次,同時又十分煩瑣,因之難於普及。玄奘在世時因受到唐朝帝王有力支持,法相宗得以興盛。其弟子窺基對唯識宗的發展有很大貢獻,被認為是完成唯識宗大業之人。窺基常住長安慈恩寺,後人尊稱他為「慈恩大師」,故法相宗也被稱作「慈恩宗」。與窺基對立的另一派是新羅僧圓測的西明派。有人認為前者屬於貴族派,後者屬於平民派。窺基撰寫的《成唯識論述記》,弟子慧沼著的《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寫的《成唯識論演秘鈔》是著名的「唯識三大部」,為理解唯識學說的基礎讀物。智周之後,法相宗進入衰微,到宋代已經不顯,是唐代諸宗派中存世時間最短的一個。近代唯識學曾經一度復興,建立了研究機構,培養了弘法人材,從日本找回一些已佚的古籍,出版了一些研究著作。一些人認為在唯識思想里包含有許多積極的因素,因此,都以法相之學為必修課,所謂「教宗法相」。 七世紀時法相宗由日本僧人道昭傳入日本,為元興寺南傳;八世紀玄昉再傳入日本,為興福寺北傳。唯識學成為日本奈良時代的佛教主流。法相宗建立後曾有不少朝鮮僧人來華學習唯識理論,為中國法相宗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後經回國的僧人來請藏,法相宗傳入朝鮮。在新羅,早期流行的是西明一系,後來慈恩系傳人,取代了西明,到高麗王朝時達到了高潮。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 第十四卷
※唯識學的緣起(鄭隆平)
※唯識和中觀
※成唯識論了義燈 第二卷
※唯識三十頌易解與消文
TAG:唯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