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地名考------尚志市考古重大發現

尚志市考古重大發現
作者: 管理員 來源: 中國雪都 加入日期:2008-1-3 點擊率:682
〔漢魏時期遺址在葦河顯現〕   2007年10月24日,我市考古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市文物管理所在葦河鎮進行考古複查時,由文物管理所副所長鄧樹平、發現了一處保存較好的漢魏時期遺址。10月25日由鄧樹平又科學的測量了該遺址。10月30日下午,鄧樹平將複查時發現的這處遺址的具體情況,與文化局局長何樹嶺一道彙報給了市委書記董鳳山,彙報時,鄧樹平以就該遺址現狀推定為漢代。該遺址的發現以引起了市委書記董鳳山及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11月2日,由鄧樹平將遺址中發現的陶豆(豆盤、豆柄)帶去省城,向省文化廳副廳長王珍珍(兼省文物局局長)及文物管理處處長孫長慶做了彙報。後由省文物管理處副處長蓋立新負責、與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漢魏文化研究專家)張偉聯繫。張偉所長負責將陶豆、石器做了權威性的技術鑒定,並認為該遺址的年為漢魏時期。張所長還指出,該處遺址的發現與綏芬河流域的團結文化向西延布有密切聯繫。而鄧樹平認為,該處遺址,可能是漢代黑龍江省中南部地區夫餘人、東侵時的文化物質遺留。2007年11月6日,鄧樹平與文化局局長何樹嶺一同接受了《新晚報》記者的採訪。並於2007年11月9日,做為消息刊登在《新晚報》第五版上。該處遺址的發現,為我市漢代歷史文化斷失的續寫提供了重要佐證。下面我們將該遺址的具體情況簡報如下: 一、地理位置   遺址地處張廣才嶺中西部的低山丘陵區,遺址四周均為隆起的丘陵漫崗地帶,自然植被保存不是很好,由於近年墾植採伐,附近諸山丘均被墾植成耕地。該遺址現位於葦河鎮志成村,距志成村主屯均600米,遺址呈南北走向,面積為南北長500米,東西寬為180-200米,南距葦河鎮政府所在地及螞蜒河主河道約22華里,遺址高程為60-80米,現已闢為耕地。 二、遺址採集文物標本現狀描述、該遺址採集的器物分別為石器、陶器,下面按順序分別予以描述   1、石器,有石斧、石網墜(及石屑、石片),下面重點描述石斧和石網墜。   ⑴石斧:採用黃褐色細砂岩磨製而成,該石斧的原始基料,是選用一塊板狀黃褐色細砂岩,經沿斧柄兩側自上而下均勻敲擊形成有規則的鱗狀斑,後經採用石錘輕輕琢擊成形後而應用。斧頂呈斜平頂狀,刃部磨製而成。刃部鋒利,有三處使用崩痕,一處崩痕較大,另兩處均呈鱗狀斑。該石料現通體尚見有粗砬岩結核狀斑塊,呈淺黃色,布滿器身。通體長13.5×寬5.72×厚2厘米。   ⑵石網墜:採用細砂岩作基料,平面呈板狀園角方形。在左右兩側束腰處(亞腰)被均勻的斫修,成向內凹陷的凹痕。現從該器物的平面觀察到,古人在斫制時乃採用斫擊法琢制。其束腰處便於繫繩於網下。該石料斜向光處還能見有亮閃的結晶體,該器現通體長7厘米×寬×5.8厘米×厚0.7厘米。   2、陶器:分夾砂黃褐陶、夾砂黃陶、夾細砂黑陶等三種。   ⑴夾砂黃褐陶豆盤(殘),採用黃泥調和細粒砂燒制而成,火候較高,素麵豆盤、敝口園唇空心狀,現僅見豆盤的一部分,餘下殘失。此類器物在尚志屬首次發現,對研究尚志境內漢代文化提出了實物佐證,倍顯彌足珍貴。   ⑵夾砂黃陶   從遺址中,僅採集到一個陶器的口沿。為夾砂黃陶質。園唇至口沿下方凸起一圈邊沿,推測該物可能是罐類之器。   3、夾砂黑陶   從該遺址中採集的陶器殘片中,有一個呈圓柱形陶豆柄,為夾砂黑陶質、空心,燒制火候較高,素麵無紋飾。 三、討論   此處漢魏時期遺址的發現,為我市漢代歷史的續寫提供詳實的參考佐證,筆者於11月2日曾在該遺址的調查中查獲的陶器、石器,經黑龍江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漢魏史研究專家)張偉先生作了權威性的鑒定,張先生認為,該處遺址的年代為漢魏時期,同時張先生指出,該遺址的發現,證實了綏芬河流域的團結文化向西延部的邊緣,以浸入尚志。而筆者則認為,從該遺址發現的石陶特徵上分析,有可能是,黑龍江省中南部地區漢代夫餘人的文化物質、東侵時的遺留。總之,該處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省東南部地區乃至我市漢代古人類遺址分布的空白,建議有關單位對其進行科學的保護及立項進行深入研究。 尚志市文物管理所 鄧樹平

推薦閱讀:

良渚文明與後來的文明有聯繫么?可以將中國歷史前推么?
[考古日報Vol.107]「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鮮出爐
讀思筆記七十:讀沈從文《花花朵朵,罈罈罐罐》隨筆
江蘇有哪些小眾又較有文物藝術價值的古迹?
黃帝文化與有熊之墟考古學考察

TAG:考古 | 地名 | 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