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對於應對糧食危機的意義
「糧食危機,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我們必須在糧食形勢尚好的時候未雨綢繆,從國家的長治久安入手,從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高度,倡導科學消費,推行理性素食風尚,推廣健康素食理念,食素為了自己,也為了地球生態的健康,防患於未然。」 剛剛閉幕的「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傳來消息,饑荒正在籠罩著人類社會,2009年全球飢餓人口已達10.2億,其中亞太地區6.42億。我國的糧食安全受限於三個不可逆轉的因素:一是耕地和播種面積呈現只減不增之勢;二是我國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且分布不均;三是人口持續增長、消費增速過快、養殖業和肉食產業發展過猛。另外,生態退耕、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宜耕後備土地資源的匱乏也都是耕地乃至糧食增長的制約因素。 我們以佔世界9%的耕地和佔世界6.5%的淡水養活了佔世界20%的人口,成就巨大。但人口還在增加、對糧食的剛性需求還在增長,特別是出現食品結構向肉類飲食結構方向傾斜的趨勢,這種欲求,就要求更多土地生產更多糧食餵養更多牲畜提供更多肉類。但在耕地和牧草地不增、也無法增加的情況下,一味追求肉蛋奶消費量的持續增長,無疑會為糧食危機雪上加霜。 糧食危機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不是我們吃了太多的糧食,而是我們消費結構的不合理,把過多的糧食去用作飼料,然後再去吃過多的肉食。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測算,2002年我國的居民人均每日食物的熱值、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就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了。2009年召開的第五屆世界豬肉大會提到:「中國人均肉類消費,60年前4公斤,2008年上升為54.8公斤,人均增長了12.7倍」。北京市民的肉類消費平均水平已達60公斤,20%的高收入人群已達70公斤。如此高的肉食程度,帶來了什麼問題呢?患病幾率的攀升!北京市民的癌症患病率,1999年是1955年的5.2倍;北京市大腸癌的比例,在每十萬人中,70年代前為10人,90年代為24人,2000年達60人。 本文先撇開肉類食品對國民的身體健康問題,重點談肉類生產對大量的耕地、穀物、水以及氧氣等生態資源的浪費。 前任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曾說:「富裕國家的糧食消耗,足以導致世界範圍內的飢餓。」 此話何解?此話何解? 當世界各地數以千萬計的人民正處於飢餓之中時,一小部分富人卻在為了吃有損或無益於健康的肉奶蛋類, 而浪費大量的土地,水和榖物。富裕國家每年人均消費的穀物超過1噸(包括餵養牲畜),而世界其它地區人均才只有300公斤。 哈佛大學的一名營養學家吉恩梅耶估計,只要美國將肉類食品削減10%,就能節省足夠的穀物供6000萬人食用。另有研究指出,如果北美每個人每星期吃一頓素食,那麼,節省下來的糧食每年可以養活1600萬人。研究員做出上述推論,其實是基於活生生的現實:美國糧食消耗量的70%是用於餵養牲畜;全球發達國家消耗三分之二穀物餵養牛羊;全世界糧食總消耗量的45%其實被用作牲畜飼料! 在1990年,飼養用穀物已佔穀物總量的20%(1970年只有8%),而到2010年我國飼料用糧將佔糧食消費總量的36%,到2020年將佔41%,這也就是癥結的所在。 肉食可說是「最不經濟」而又「低效」的食物。舉例來說:1磅肉類蛋白質,要比1磅植物蛋白質貴20倍;我們吃下肉類時,只有10%,蛋白質被吸收體內,其餘的90%都被排泄出去。再者,用一畝田養牛,只能生產1磅蛋白質;若用同樣面積的土地栽種黃豆,卻可以生產17磅蛋白質。換言之,我們吃肉要比吃素需要多16倍的土地。也就是說,1公頃的土地能養活22個吃土豆的或19個吃大米的,但只夠養活1個吃牛肉的或2個吃羊肉的。甚至可以說,我們餵給牲畜的蛋白質和熱量,我們只能吃到其中的10%,其餘90%都被衝到下水道里了。 不僅糧食資源受到嚴重威脅,全世界超過一半的森林被摧毀,也是為了改成畜牧場或者種糧喂家畜,全世界生產的接近90%的大豆是用來製成飼料喂動物的。 土地壓力單純供養14億人口的糧食已使我們不堪重負,對肉食和乳製品需求的激增則更是在透支子孫賴以生息的水土資源,畢竟「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人之欲也不能無極。 除此之外,養殖牲畜還會浪費大量水資源。無論是牲畜的養殖(包括洗澡、糞便清理),還是飼料的生產、加工,都要消耗巨量的水資源。據計算,如果將畜牧飼料所消耗的水包括在內的話,那麼畜牧業消耗了全球一半的淡水,而每生產1磅牛肉就需要2500加侖的驚人水量;相較之下,生產1磅番茄卻只需29加侖的水,生產1磅的全麥麵包也只要139加侖的水。 世界上有10億多人缺少安全的飲用水,佔世界總人口數的1/6,我國已經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全國2/3的城市缺水。試想,當數以億計的人類遭遇饑荒時,卻有許多人正在浪費大量土地、水和穀物以換取肉吃,這豈不是一大諷刺?我們少吃一磅牛肉或四個漢堡,可以比至少六個月不洗澡,還能省下更多的水。 而且,據世界銀行估計,畜牧業不僅是水源污染的最大禍首,也是64%的氨氣排量來源,促使酸雨形成。 聖哲甘地說過: 「地球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但不能滿足所有人的慾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丹麥受到聯軍的封鎖,糧食短缺,一位醫生建議不要再用穀物餵養牲畜了,由此在1918年300萬丹麥人被迫食素,結果一年後出現了一個意外的結果:全國人口的死亡率相比過去18年以來首次一下降低了34%,這個「素食實驗」發人深省。 曾有一段時間,人們以為肉類蛋白質最好,但早在1950年,英國醫藥協會的營養委員會就曾這樣說過:「主要的蛋白質是取自動物食品或植物食品其實無關緊要,重要的是營養配合得當,易於吸收。」肉品中所含的養分當然不只蛋白質,但其中其他的養分也可以不必特別費心,就可以從素食食品中獲得。許多歐美國家的保健署也早已經把肉奶蛋從五大類基本飲食需要中剔除了。 素食的確不會有營養不足的問題,世界上許多有素食文化的地方,其人民的身體甚至比非素食者更健康。甘地生前一直過著活躍的生活,不要說我國幾千年的素食歷史,英國的素食歷史也有140餘年了,有些素食家庭已延續到第三代或第四代。有許多傑出的素食者如達芬奇、愛因斯坦、牛頓、愛迪生, 托爾斯泰和蕭伯納都長壽而創造力豐富。其實大部份高壽的人也都不再吃肉或甚少吃肉。 科學家們估計,未來食物的需求將大量依賴於植物蛋白。許多西方國家開始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研究如何從黃豆粉中提取美味的植物蛋白。其實,中國古人早已走在了前頭。幾千年來,我們一直從豆腐和其它豆製品中獲取優良的蛋白質。 在2009年「世界糧食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宣布世界飢餓人口已達10億之多時說「如果我們不是如此的吃肉,糧食就不會如此的短缺,危機就不會如此容易地發生」。建議把每年的「世界糧食日」辦成提高大家糧食危機意識的宣傳日,把每年11月29日「世界無肉日」作為節約糧食和素食推廣日。 糧食危機,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無農不穩,無糧則亂」。我們必須在糧食形勢尚好的時候未雨綢繆,從國家的長治久安入手,從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高度,倡導科學消費,推行理性素食風尚,推廣健康素食理念,食素為了自己,也為了地球生態的健康,防患於未然。認識到,吃肉並非是吃營養,而是吃「三高」、吃資源、吃隱患。一位偉人說的好:「人類的偉大與其說是善於改造自然,不如說是善於改造自己。」解決危機的出路在於節流,而非開源。在於改善自己的行為,縮小自己的慾望——少吃肉,而非持續地壓榨地球母親的乳汁——多產糧。 所有人吃素,就可以解決全球的糧食危機,將飢餓逐出這個星球。那時,孩子們將能獲得足夠的營養,從出生到長大,他們將生活得健康和幸福。牲畜們也將真正像野生動物那樣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自然中,再也不會被迫大量繁殖,養肥和屠宰,吃著本應屬於飢餓人民的糧食。 每個人現在轉為茹素所能產生的世界。只是想像就已經夠美好,人會很快樂、振奮,而且,人會變得很聰明、很有創造力,像是心中的柵欄被打開一般,釋放出很多能力、才能和品質,他們過去一直被鎖在內在。食用動物使人受到疾病、痛苦和內疚,阻礙了這些能力,我們整個社會也將更開悟,創造更多不可思議的發明,以更好的方式運作我們的政府與經濟等所有系統。 開始吃素,加入環保,拯救地球!
推薦閱讀:
※國內種地不賺錢 國家為什麼還要大量進口國外糧食
※地少人多 可為什麼我們卻都理所當然的覺得糧食價格就應該便宜
※美國大旱引發糧食危機新恐慌
※一杯酒引發的貿易戰冷知識